《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是一本由[美]玛丽·皮弗(Mary Pipher)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9-1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一):《只有心理医生知道》心理医生哪有那么简单
可能全世界只有中国当一名心理医生的门槛如此低,只要大专毕业可以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前几年我的很多当小学教师的同事,都去考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而且基本上只要报名缴费听课参加考试,最后都能够得到一个证书,而拿到这个证书就意味着可以在中国开业行医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了。还有前几年毕淑敏写过一本小时《女心理师》,里面对心理咨询描写得神乎其神,简单的几次谈话好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下子就找到了病因,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改变人生。
其实心理咨询哪有那么简单,国内有一位资深咨询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从来没真正治愈过一个病人。”让我很震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好像医生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大部分是在安慰,能够治愈也很大成分是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一样,承认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抗争还存在太多的不了解。而且心理咨询要承受的往往都是各种各样病人内心的阴影和需要疗愈的伤痛,心理咨询师还必须保密,不能泄露隐私。
我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在美国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相当不容易,比当医生更困难,要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还要完成好多年的案例积累,才可以开业。而且成为正式的心理咨询师以后还要接受本地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督导。督导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每周都要向更高层次的咨询师去进行付费的心理咨询,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才可以将自己的案例和自己处理的方法向督导者透露倾述。
这本书也是在讲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作者是每个的一个资深的女心理咨询师,这本书采用的是书信体,是一封封写给她最得意的研究生女弟子的信,27封信讲述了二十七个内容。里面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关爱自己,恋爱和结婚哪有那么简单,家庭带来幸福同时也在制造伤痛,而好的关系可以疗愈伤痛,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如何进行运动,心理医生要善于讲故事,心理医生也会成为受害者,而失败的治疗总是不可避免,对病人最多的可能就是安慰。
其实心理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童年,的确童年的创伤对我们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甚至可以说童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可是同样的创伤,有的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而有的人缺能够顽强的战胜它,依然阳光,他们依靠的可能是社会的力量,书籍的力量,朋友的力量,爱情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当然也可能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力量。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二):不止心理医生知道
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急剧攀升,原来被很多人认为“矫情”的心理疾病,被人们正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几年反复被强调的“原生家庭”有这么重要吗?心理医生就是万能的?人格量表、心理投射测试结果就一定准确?心理学走入大众视野没多少年,或许好的心理医生曾经帮助无数心理有些问题的人走出困境,但是我们在心理疾病探索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也踩过不少雷,不盲从、不迷信,多思索、多实践,而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心理医生少走些弯路,可以让我们少走些弯路。
这本书书名是《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没有读书前,我以为是一些事情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而认真读了书之后,发现更深层次的解释是“你一定要知道一些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事……”,作者是一个有着30年经验的资深心理医生,她在书中以书信的方式分享她在咨询伦理、咨询成败得失、心理医生的身心自救、人际关系、原生家庭等方面的真知灼见,适合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工作的新人,也适合每一个对心理运行感兴趣的你我他。
书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挑选婚姻这个模块说说。“婚姻可不是只有风花雪月、光鲜亮丽,而是要去判断一个人在很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婚姻,几乎是世俗中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抛却婚姻中的婆媳、亲子关系,在度过你侬我侬的蜜月期后,仅仅是婚姻里的两性关系处理,就可以让人焦头烂额。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幸福的婚姻,但是幸福的婚姻并不代表着完美,允许存在一些长久未决的问题,这是作者给出的观点,这一点似乎有些颠覆我们之前的理解,但确实是这样,寻找两个完全合拍的人似乎不怎么靠谱,而如果我们转变我们的心态,将追求完美转为追求幸福,如果更加珍视我们的伴侣,婚姻中的许多冲突变无形化解。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当然,也不会给出答案,毕竟每对夫妻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相处模式迥异,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虽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但到达罗马的道路却有千万条,书中于我们有些启发,比如,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并不是把每件事都说的清楚,重要的是沟通的态度,开开心心的说话,再冷硬的心肠都会融化。再比如,对配偶保持正面的错觉,人嘛,吃五谷杂粮,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对方,放大对方的优点,无视对方无伤大雅的小缺点,平和积极的心态,总能让我们幸福很多。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三):写给对于心理医生好奇的你
心理医生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称谓,因为这个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可能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在书籍里,甚至是在生活中也可能听说,可是却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心理医生在多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即使有些人患有心理疾病却也不知为何,随着当代人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心理医生也出现了。大家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都很想了解一下,可是这么神秘的职业也不是随便就能够了解的,最近阅读了一本书,确切来说是作者以几十封信笺的形式来详细的叙述了关于心理医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对于这个神秘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只有心理医生知道》。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作家玛丽·皮弗。作者是一位哈佛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家庭治疗方面权威专家。从事几十年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作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她出版的著作《拯救奥菲莉亚》高居《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长达近三年的时间,震撼了几百万人。作者深入研究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善于将心理咨询专业与访谈技巧结合,以深刻真挚的实例和流畅和煦的文字,带领读者省思人生重要议题。作者也出版了多部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并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顾名思义就是心理医生才会知道的一切,那么就会给这个本来就神秘的职业增添了色彩。心理疾病对于大众来说并不了解,人们普遍认为身体疾病才是真正的疾病,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很多人甚至是排斥的心理。但是当代的人们却因为压力的增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出现,所以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作者采用书信的形式把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详细的说明,这是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对于普通大众有影响,对于那些即将从业的心理医生也是大有帮助。
书中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曾面,并且采用众多详实的事例来解读,更加具有说服性。作者涉及的宽度非常广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其中。而且详细的给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对于从业医生也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够给予心理医生启迪。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对于普及和咨询心理问题都有很大的益处。同时对于那些即将从事心理医生工作的人也给出了思路和方法。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心理学著作,作者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作者详细的讲述和事例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不仅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理,也为心理医生提供了一些思路方法。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四):心理治疗真的有必要吗,它到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近些年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悬疑小说越来越成为一个很受关注的方面。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心理学神乎其神,“读心术”“微表情”似乎无所不能;另一方面,比如向林的《独白者》系列、《灵魂追凶》系列,宇尘的《重返现场》系列、《食罪者》系列,乃至于一系列的刑侦电视剧系列,都把探案、寻找真相作为了所谓“心理学”表现的舞台,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但所以这些,真的就是关于心理学的全部吗?或者说,是关于心理学的真正本来吗?当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才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正式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稍后,荣格、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很多成绩。
在中国,心理学一开始似乎并不那么受到重视,或者说是有极大的误解以至于不理解。人们不担心生病,生病了去看医生、去治疗,都没什么问题;但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有心理问题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却往往总会让人觉得怪怪的,仿佛心理有了问题就一定会导致很严重的不可预测的后果。当然,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虽然谬误、夸大之处甚多,但其实也有一些正面的作用,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越来越认识到,心理问题并不是多么见不得人的问题,心理问题也属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全”的范畴,有了心理问题就一定要解决、一定要治疗,否则积小恙成大病,那就得不偿失了。
从定义上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既然是科学,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不能想当然,觉得心理学无所不能或者心理学神秘莫测,都是一种误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作家,哈佛心理学教授玛丽·皮弗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30多年,是美国家庭治疗方面权威专家,善于将心理咨询专业与访谈技巧结合,从而力争有效地解决客户的心理学问题。在她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痛苦迷惘,从而呈现生命的意义和希望”。所以,“好的心理治疗”,就是要“以温柔且坚定的方式帮助人们摆脱负面的情绪和分割的世界”。这些话,其实也非常契合杜甫诗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在《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这本书里,作者用27封信,娓娓道来,总结自己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解和感悟,在咨询伦理、咨询原则、心理咨询与药物、咨询成败得失、行业压力、心理医生的身心自救、人际关系、原生家庭、婚姻幸福等方面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有这些,有助于更多的社会大众对心理医生的工作、治疗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意得到一些解答;而且是当每个人觉得自己心理上有所不适应或者感觉到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时,能够勇敢地选择心理咨询与治疗。
毕竟,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难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陷入焦虑、迷惘境地;所以,如果有机会,对于《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这本书一定要细细研读一下,会有极大的好处的。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五):如何自救,如何救助他人
“好的心理咨询可以救人,但有毒的心理咨询却会使人坠入深渊。”
很多人都把心理医生这个行业看的很简单,觉得只要看过了很多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就可以开始行医问诊,或是只要在学校里深造了几年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也可以开始行走江湖。但是正如玛丽·皮弗的所言,很多心理医生只是图一时见效,便不管不顾个案们之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负担,这样的心理治疗只会使个案们越来越不信任心理医生这个行业,继而产生恶性循环,最后只能被负面情绪拉入深渊。
玛丽·皮弗的某些观点,和我之前看过的《内在父母的觉醒》里关于“内在小孩”的形成高度一致,可见对于内在心理形成这块,大体上有所得的心理医生的著作都是想通的。只是玛丽又有别于其他心理治疗师,身为女性医者,她的内心更加柔软细腻,偏好于积极心理学。这种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像某些医生那样,对着个案们说着千篇一律的鼓舞的话,不甄辨个体不同所遇事情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的盲目,而是一种既能厘清个案们的忧思烦恼的症结所在,又能及时给与相应的积极反馈。在这一方面,玛丽的专业水准尤为让人信服,即使短时间不能见疗效,我们应该也会更偏好于玛丽的方式。
当然了,有相似之处也肯定有不同之处,不然每个人的观点都统一了,这个学科可能也不会再进步了吧。玛丽认为,不靠谱父母虽然会对她的内在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她不会因为自己的双亲有着自身复杂问题,就用严苛的标准去评断他们,也不愿意以严苛的标准去评断他人。个人认为这种理论很有道理,在最近的原生家庭议题中,看到这个观点,真的是让我耳目一新。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一味的强调原生家庭给我们未来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即使父母不作为,我们也能健康成长,偏执、固执、可怜、可怕这些不好的东西,并不是原生家庭强行灌进我们的体内的,更多的是我们的苛刻,让这些阴影缓慢的侵蚀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本来只愿意看到不好的一面,那么不管怎样,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都只会有伤害,没有其他,更不会有爱。我思即我看,想象的力量会模糊我们的双眼。
就像罗伯特·佛罗斯特所说,“教育把苦恼推到更高的境地”,但是我也感谢教育,能让我看到更多人关于心理方面的研究。总有些苦恼会让人甘之如饴。
在《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这本书里,玛丽以信件的文体形式,为我们慢慢解说她对世界对心理学的看法。这些信件的字里行间,没有非常专业深入的旁征博引,而是仅仅用一种与自己的得意爱徒闲话家常的轻松感,为可能会有疑惑的阅信者一点点小建议,即使有夹带私心的名人语录,也算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小乐趣。
“每一个走进我办公室的人,都有我们的影子,而且我们都是基于本性行事,我们都会推诿搪塞且自抬身价,也害怕承认自己是多么脆弱,并试图掩饰自己的缺点,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如何做一个普通人’。”
在其中一封信里,我们看到即使身为未来有名的心理医生的玛丽,也曾预约过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可见身为心理医生也未必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作为个案被治疗的时候,也会产生胆怯惶恐,羞于开口的脆弱。不管是个案,还是个案的心理医生,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有血有肉的的普通人。
有时候她看似轻松的笔触下,也会隐藏着一些细微的尖锐之处。比如她对社会过于深刻的认知,又或者面对某些个案时的无能为力……这些更真实的让我们明白,这确实是一本引导我们步入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即使它被层层的温言软语包裹,它依然可以直击读者的内心深处。
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不再是官方式的先让我们忽视自己的内心诉求,然后叫我们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投身社会。我们应该学会思考,教育的目的不正是在此吗。如果不去思考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只是一味把一切事物分隔开,我们的身心怎么可能会不变得病态。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自救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读后感(六):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你的人生剧本就能圆满吗?
作者: 赫尔萌
自弗洛伊德以来,心理学家便将家庭视为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无论一个人身上出现怎样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缺爱的童年,进而把造成自己不幸福的罪魁祸首定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决定了你的未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告诉你:什么是命运”......
这些文章的背后,是无数个因原生家庭痛苦的人的放肆发泄。他们发泄怨气、发泄不满、发泄委屈、发泄无望、发泄不幸福的痛苦。
然而,决定你人生剧本幸福圆满的,真的是原生家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何发泄痛苦后的你依旧不快乐呢?
01
原生家庭影响深远,但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
泛滥的原生家庭文章告诉我们:你不快乐,是因为原生家庭;你的伴侣不快乐,是因为原生家庭;你的孩子不快乐,也是因为原生家庭;所有的不幸福、不圆满的人生剧本,都是因为原生家庭。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喜欢直接用“原生家庭”来解释个案报告的各种问题。虽不能完全否认很多个案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存在,但全部定性批判原生家庭的行为,大多时候是草率的。
一个妻子想要博取丈夫的注意,因此她经常对她的丈夫抱怨,她的丈夫却感受到威胁,反而更加退缩 ;父母希望能与青春期的女儿多沟通,要她汇报很多事情,女儿却因此变得更想保留,然后,父母又要求知道更多……像是进入了死循环。
家庭中你进我退的小摩擦,如不加以疏解令各自归位,很可能演变成日后无法和解的伤痛。而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小摩擦中,引导着家庭中的每个人走向自己该在的位置。
在《只有心理医生知道》一书中,家庭治疗大咖玛丽·皮弗将家庭治疗师比作在飘落的雨点夹缝里跳舞的人。她解释:“不管别人怎么说,家庭仍是我们欢乐和悲伤的最大来源。”
正因为家庭是人类欢乐和悲伤的最大来源,所以,当你的人生被悲伤包裹得严严实实,快乐很难降临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家庭出现了问题。
但事实上,原生家庭虽然是导致我们陷入“不快乐”的原因之一,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多数个案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唯一导向的,而是在漫长的生长环境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成的,有时甚至也和个案生来就有的个人气质有关。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交际圈子都不同,诚实的父母不一定能教养出诚实的儿女,粗心马虎的父母反而能养出极有成就的小孩。原生家庭影响深远,但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更不应该成为心理医生治疗的唯一入手点。
02
一味抨击原生家庭,并不能解决问题
心理学领域的很多理论对家庭的功能一直存在着负面的评价。
我们使用“自主”和“独立”等正面字眼来赞扬冷漠疏离,而用带有惩罚意味的“共存”和“纠结”等负面字眼来形容家人间的亲密关系。
心理医生一向鼓励个案放手去追求他们的梦想,不要去理会后悔求和的父母或需要支持的兄弟姊妹。但事实上,心理医生劝说个案断舍离的,正是他们想要又不敢要的:无法在家庭中被看见、被重视,是多数人原生家庭不幸福的由来。
原生家庭是一切问题的来源,无论你出现了哪种问题和情绪,都能从原生家庭上面找到原因……我们长篇累牍地详述家庭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却没有清楚地阐明家庭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帮助。
玛丽·皮弗在《只有心理医生知道》一书中,将家庭这一概念重新定义,她认为:家庭或许是一种不完美的制度,但是它也是我们的生命意义、人际关系和人生快乐的最大来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花时间建立的,当我们以为能在仓促的情况下给个案提供高质量的建议时,实际上已从根本上剥夺了我们本可以审慎思考他们处境的冷静空间。更有甚者,如果我们忽略了他们人生中的经历而贸然提出激进的建议,且拟定浮夸的改造计划,可能会伤害到个案。
原生家庭,只是解释心理问题的一个系统理论,而不是治疗心理问题的灵药,更不是阻碍幸福的毒药。面对原生家庭,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抨击,也不是彻底摧毁。
摧毁一座大楼并不麻烦,真正的困难是“灾后重建”。对待原生家庭,比起一味地带领个案抨击、舍弃,心理医生更需要关注到的是:如果我们剥夺了他们对家庭的信念,那我们拿什么来取代家庭呢?
03
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
在爱情中,人们常说:结束失恋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进入一段新的感情。虽然这句话对两性关系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但对原生家庭来说,则是一个极其适用的办法。
关于如何疗愈原生家庭的伤痛,玛丽·皮弗给出了自己在几十年治疗中总结出的经验:“家庭造成的伤,在关系中疗愈。”
有时候,一味向过去求解,不如面朝未来,做一道新的命题。无论个案深陷怎样的原生家庭的桎梏之中,作为心理医生的首要任务都是要告诉他: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生的家庭更重要。你所有的不安、委屈,都能在这个新的家庭中得到治愈。
或许有些人会反驳:我受原生家庭的伤害太久太大,没有信心建立一个完美的新家庭。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在行为上无意识地重复,可以“替代”意识层面对痛苦的回忆。
暴露问题才是疗愈问题的第一步,当你开始建立一个新家庭,父母子女的关系对调,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新家庭”中暴露,才能与之和解。
家庭是独一无二的、多层次的且不是它们表面看起来的那样。所以,我们可以接纳自己的家庭并不是那么完美,也可以允许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有偶尔犯错的权利。
只需要时刻牢记:一个健康的家庭总有人轮流扮演弱者、强者和小丑的角色。但是,在有问题的家庭中,这些角色都已被定得死死的。想要帮助家庭脱离困境,扮演弱者的角色就不能成为任何一个人的永久专利。这将是你不再重复原生家庭噩梦的关键。
原生家庭并不能为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圆满背起所有的锅。决定我们人生剧本的,从来都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无法向前走下去的勇气。
自上帝造物以来,人类早已有了一个共识——大部分人的人生并不快乐。生而为人,是一段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修行。正如玛丽·皮弗在书中所写,心理医生可以做的,不是让悲伤清零,只留快乐,而是“怎么能让你更快乐一些”。
当你拥有的快乐越积越多,直至可以秒杀身后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那个时候,你将潇洒淡定地与所有过去的不美好说再见。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卸下原生家庭这口“锅”,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