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咖啡生活提案》是一本由塞巴斯蒂安·拉西纳 / 陈春龙著作,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读后感(一):简单生动的咖啡知识全书。
从前几年开始,每天都要喝咖啡,从手冲开始到摩卡壶和胶囊机,快双十一了,打算购入一款咖啡机,想着多了解一些关于咖啡的知识,就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不仅有咖啡的分类、历史和如何用各种器具制作一杯咖啡,还讲了咖啡豆的烘焙和种植等内容,全面的上讲述一粒咖啡豆的一生。令人惊喜的是还含有大量的手绘插图,这些图画简约又可爱,通过这些图片可以更容易理解文字内容。
我想这应该是目前市面上最全面的咖啡知识全书了,甚至最后还讲了咖啡馆儿里的常备甜点:胡萝卜蛋糕、杏仁蛋糕和巧克力曲奇的做法,也是有心了。
很喜欢的书,看着不枯燥,还能涨知识,希望类似出版物能多学学。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读后感(二):咖啡的乐趣你知道
“世上少有饮料像咖啡一样,在酸与苦中酝酿品味空间。因咖啡豆的烘焙研磨、冲煮器具及操作手法不同,每杯咖啡都有独特的甘、醇、香。搭配早餐羊角包的拿铁,加班时提神的意式浓缩,咖啡馆的精品手冲,甚至适合外带的摩卡...无论何时何地,总有咖啡相伴,是日常最简单的乐趣。”
咖啡业余爱好者在疯狂记笔记!作者清晰地介绍了咖啡豆种植、咖啡豆烘焙、制作一杯好咖啡的方法,还介绍了好玩的咖啡杂记。
你是哪种咖啡爱好者?有咖啡瘾的人,如果不让我喝够咖啡,就什么都干不了;风雅的人,一旦品尝过高档精品咖啡,以前的一切都是浮云了(翻译也很有意思);浪漫主义者,每个清晨都需要一杯好咖啡、一个羊角包和一份报纸,最好在露台上看到一缕阳光…看到这里忍不住笑了,我不就是期待着周末早上一杯好咖啡和一缕阳光的“浪漫主义者”嘛,当然,工作日还是一个“有咖啡瘾的人”。
如果你也想了解一些咖啡的趣事,学会细细品味一杯咖啡,在家里做出一杯好咖啡,不妨拿出这本书读一读吧。
2021年计划读完100本书,每月读书笔记记录于个人ZGH:Hi Meng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读后感(三):《谢谢让我遇见你》,《我的咖啡生活提案》
【下一本书,可能在你手边的这本书里,也可能,在你追的网剧里……】
【本剧已经大结局,甜度太高了,太喜欢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看这本书的起因是追了一部校园青春剧——老阿姨追剧追到死嗑周边,太羞耻了(*/ω\*)
【赶脚,评分还可以再高些~】嗯,就是这部《谢谢让我遇见你》!
在第三集中,从小失散、尚未相认的青梅竹马中的社恐症小竹马,很心机地从小青梅常去的咖啡馆里获得了她的QQ号,小青梅把他当成咖啡馆老板而求推荐“字少一点”的那种“咖啡知识的书”,小竹立马上网搜索现学现卖地回复“《我的咖啡生活提案》”!
好啦,我们的主角——也就是本书,就这么跃入了我的眼帘~
话说,好歹2020的剧,就算往前推个五六七八年,也应该是微信而不是古典聊天派的QQ吧?!
【现学现卖,男主不愧学霸人设~】然后,我就真的在百无聊赖间上豆瓣搜索这个书名——还真有!台湾2017.06版和大陆2020.08版的。
鉴于这剧的首播时间是2020.10,小竹马搜到的应该是台版(^_^)。
【一个台版,一个大陆版~】当然,如果真是这本,以小青梅的语文水平,恐怕读起来还是很有些难度的...因为手绘图不少,但字儿也不少,而且是繁体字!
【手绘图不少,字儿也不少!】后来,小青梅在咖啡馆看到了老板的同款书,这个版本目测下来,确实是台版,主要是根据封面上的4个地方进行判断的: ①台版把出版社“三采文化”标注左右上角,大陆版则把“北京日报出版社”标注在正下方; ②书名正下方的2行宣传语,台版的字号相同、比较窄,而大陆版的上一行比较大、占面积较大; ③正下方的作者栏,台版的中英文全部标注了,所以较长,大陆版只标注中文,故而较短; ④内容提要的图标,右列3个,台版的顺序是放大镜-烧杯-地球,而大陆版是烧杯-地球-放大镜。 呃...我到底在干嘛啊,这也太考据了吧~
【确定是带的台版~本系列吃吃喝喝真不错!】如吧好吧,回归正题!再然后,我关注到了本书归属“饮食生活新提案”系列,并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全系列共7本,而蜗牛居然独缺本书!跪求上新~ 就在我为了考据而搜索、回放时,发现了咖啡馆易老板手上的书——《只为喝杯好咖啡》。
看,第二本书不但可能在手中正读着的这本书中,还可能在网剧中~
其实,娱乐方式就跟工具一样,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权看自己如何运用、把握了!
【食帖系列,准备去瞅瞅~】再然后么,又发现这本《只为喝杯好咖啡》背后有好多料。
“食帖 With Eating”这个内容品牌商致力于传达“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即你所食”(哎哟~我又联想到了夏萌医生的《你是你吃出来的》,就没完没了了,书太多了),主要发展书籍和视频两方面。
书籍方面,有包括《只为喝杯好咖啡》在内的“食帖 Mook”系列特集书(截止目前共26本)和“食帖Book”系列畅销单行本(目前有9本)。视频方面,貌似有3个共224集。
反正就是各种吃吃吃,就不一一推荐了~话说,这个系列的题目、封面都有一股浓浓的“知日”味儿~
得,还是赶紧刹车,越扯越多没有看的书壳,先从本书开始看吧——我的咖啡生活提案,了解一下!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读后感(四):我喝了二十年咖啡,都喝狗肚子里去了
喝咖啡快二十年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这么多年的咖啡,我都喝狗肚子里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聊起咖啡,我都只能聊雀巢、麦斯威尔、G7的不同,后来条件好了些,就开始聊拿铁、卡布奇诺、意式、美式的不同,但这本书告诉我,不只咖啡豆有阿拉卡比种和布罗斯塔种之分,每一款咖啡都有细分,连卡布奇诺都是有家族的,里面包含着馥芮白、宝贝奇诺、拿铁奇诺等等。
这本书配图丰富,内容有趣,包含了咖啡杂记、咖啡制作、咖啡烘焙、咖啡种植等篇章,读完之后,不仅了解咖啡豆的种类,咖啡的类别,还能了解到每种咖啡的细分和制作方法,同样,还有非常重要,而我却一直没意识到的,咖啡和红酒一样,品鉴是有方法,要不断学习和练习的。
书的开头给出几个标准,用于判定自己是“怎样的咖啡爱好者”:
有“咖啡瘾”的人,如果帮我喝够咖啡,就什么都干不了; 风雅的人:一旦品尝过高档精品咖啡,以前的一切就都是浮云了; 浪漫主义者:每个清晨都需要一杯好咖啡、一个羊角包和一份报纸,最好还能在露台上看到一缕阳光; 喜欢和同时一起冲咖啡的咖啡机爱好者; 外带咖啡的忠实粉; 咖啡的“无条件支持者”; 间歇性咖啡爱好者:只有在想吃巧克力块时才想喝咖啡; 羞怯的咖啡爱好者:晚餐结束后,总想来一杯低因咖啡。我是典型“有咖啡瘾的人”。前几天血压高,头晕,停了几天咖啡才见好。然而,不喝咖啡就会头疼,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浑浑噩噩,直到冲了杯速溶咖啡,喝了两天,头疼才好,但血压又高了,又开始头晕。我最近就陷在这种两难之中。
我是近两三年才开始真正意义喝咖啡的,之前十几年都喝速溶,基本上市面上见得到的速溶咖啡,我都喝过,包括超市里的瓶装咖啡,也都喝过一轮。
第一杯速溶咖啡,是我初二时买康师傅大碗面,里面带的一袋雀巢咖啡。我很多同学第一袋咖啡都是这样开始的,很多人喝不惯。高中时买了玻璃瓶装的雀巢咖啡和伴侣,有时候会不放伴侣,而是滴几滴牛奶,味道更香醇。到了大学,每天都喝,正常时候每天三袋,上午一杯,下午一杯,还有一杯是晚自习的时候。考研期间,最严重时每天五六袋。断顿了就到奶茶店买一杯咖啡味奶茶对付一下。读研之后,教学楼里有自动咖啡机,一元一杯,每次自习都会去买,同时在旁边的自动售货机买一袋锅巴。后来,老林读博的时候说,吃了这么多年,最美味的还是新丰锅巴配一元咖啡。
很多时候,对我而言喝咖啡已成为仪式,冲完咖啡那一刹那,有一道帷幕渐渐落下,将我和外面世界的纷杂隔绝,只留下独自的宁静。所以,看书的时候不可不读书,写作的时候不可不读书。用老林的话说,咖啡是灵魂的助产剂。最扫兴的就是刚冲完咖啡,有人过来聊天。不喝,人走了,咖啡就凉了,喝吧,人走之后,打开书,总找不到状态,非得重新冲一杯才行。上学的时候抽烟。喝完咖啡,心跳加快,抽一支烟,会立刻平缓下来,仿佛尼古丁与咖啡瘾在血液中相融,整个人醉醺醺的,如坠云雾之中。后来读波德莱尔讲致幻剂,大概也就这感觉吧。
大三的时候,美娟去美国后给我寄过一袋咖啡。我冲泡后,粉末没融化,悬浮在水中。我问她咖啡是不坏了。她说,那是用来煮的。那时候我才知道咖啡原来是煮的。于是明白《老房有喜》里,苏有朋的女友对赵薇说苏小鹏在美国只喝她煮的咖啡,不是谎话。我在美娟指导下,用医用纱布做了过滤网,重新烧水,滴咖啡,可想而知,做得非常糟糕。那之后,我注意到很多电影和书里都提到煮咖啡。《西部往事》里,老牛仔到女主人家喝咖啡,说她的咖啡煮得很好。《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老上校从咖啡罐刮出最后一点咖啡去煮。
咖啡里加糖,是我很小就知道的。在李截主演的《李小龙传》里,李小龙到女友家谈婚事,岳母问他咖啡加不加糖,他彬彬有礼地说:一块。刚开始只是在黑咖啡里加点白砂糖,后来买了方糖,才知道咖啡里的糖按块计算。这本书提到,把方糖一角浸入咖啡,看着咖啡逐渐渗入,方糖颜色逐渐加深,那感觉非常惬意。
工作之前,从没去过咖啡厅,太贵。普通咖啡店,中杯拿铁要二十六七元,星巴克、太平洋得三十多块,也有小店卖十几元,但味道寡淡。所以,更没法知道咖啡豆要分阿拉卡比种和罗布斯塔种了。即便知道这两种咖啡豆,也只以为产地不同,书里给用图示给这两种咖啡豆的横切面做了对照,并配以植物学的详细对比,比如染色体、温度、授粉条件、花期、成熟期、咖啡因含量等等。刚工作时,去星巴克,在吧台纠结半天才点了中杯拿铁,没觉得好喝。咖啡厅乱糟糟的,比卖油条豆腐脑的早餐店还吵。前几年,去大连开会。散会后,离饭点有两个多小时,就去星巴克坐了会。很多人都在谈工作,屋里飞来飞去的都是项目、场景、认知、态势、流量、增长、KPI、曲线这样的词。旁边坐一个外国姑娘。我问她国外咖啡馆这样乱吗,她友好地笑笑,摇摇头。
同事里爱喝咖啡的寥寥无几。有个同事,每天用手摇磨豆器磨豆子,我当时用的是小熊牌咖啡壶,用illy咖啡粉。我劝她也买个壶,方便,便宜,打折才四十多。她一边磨豆子,一边看着我那咕嘟咕嘟喷仿佛即将爆炸的咖啡壶,说,磨豆子是修行啊。说得多好,但我当时脑海中的画面是《大话西游》里,吴孟达衣锦还乡之后,对两个买豆腐的妻子说:多谢娘子磨豆腐,多谢娘子磨豆腐。
我平时没什么爱好,就是看书,喝咖啡。前年,我老婆给我买了台德龙全自动咖啡机。可以自动磨咖啡豆,自动冲咖啡,还有喷气管可以打气泡。有的周末早上,睡到自然醒,会做两杯咖啡配着面包当早餐。懒的时候,直接对牛奶,勤快的时候就打奶泡倒进去。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奶泡不是直接倒在咖啡上的,而要将咖啡杯倾斜,从低端倒入,逐渐扶正杯子,以免咖啡和奶上下分离,不能充分融合。我试了一下,姿势和倒酒差不多,杯壁下流。有时候,我还会给孩子直接打奶泡,兑一点糖浆,她很爱喝。这是书里讲的宝贝奇诺,但还要在上面撒一层可可粉。我后来才知道,可可粉就是我小时候喝的高乐高。
书上还详细图示了不同款式的拉花方法,我一款也没学会。虽然动作是那么个意思,但拉出来的还是一片糊糊,最好的一次是拉出来个鬼脸,朋友说我是灵魂拉花者。
这本书一下午就能读完,但记不住什么,只能开阔眼界,最好是摆在咖啡机旁,随时根据需要查阅。
书里除了一些专业的词汇,书里还列举了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神器。光咖啡机就列举了八九种,有手冲壶、虹吸壶、滤杯、爱乐压、法压壶、摩卡壶、仪式咖啡机、土耳其壶等等。最初我以为这只是低配到高配的升级,看完书才知道,每种咖啡机都因研磨的精细度,制作的咖啡风味也都不同。比如上面的顺序,就是按清淡到浓烈的口味排列的。
书里有一章讲如何品鉴咖啡。如何看咖啡油脂,是清澈的,斑斑点点的,还是稀稀拉拉的;如何闻,好的咖啡会有坚果香、香料香、水果香、花香等等,闻到木头味、烟熏味、香烟味,肯定就是劣质咖啡。所以冲速溶咖啡时,同事经常会问,怎么有股糊味儿?如何品尝,书里提到醇度、收敛性、味道等等,好的意式浓缩应该这样:口感馥郁,干净,温润,甘甜,醇厚,平衡,同时,品鉴过程,味道也是有曲线的,分前味、中味、后味,还有鼻后嗅觉。
每样爱好都有门槛,喝咖啡也是。不管我用什么工具,喝什么咖啡,在我老婆看来,我都是咝遛咝遛喝的,但读完这本书后,了解了研磨度、烘焙量、粉碗、爆裂,了解了一份、干净、杯测指什么,懂得了品鉴方法,再喝咖啡,得到的满足感是大不相同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懂得什么叫用心煮咖啡,用心喝咖啡。
最后,这本书也是一本种草指南。有一章标题就是“每款咖啡都有属于自己的杯子”,里面讲了焦糖玛奇朵、手冲咖啡、拿铁玛奇朵、卡布奇诺、意式咖啡分别要配什么杯子。要不是老婆阻拦,这个双十一,我就要开始囤杯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