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一本由十九著作,华人作家协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港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菩提》读后感(一):试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渺小缺有着无穷的力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喜欢一个人,是掩饰不了的。爱就像蓝天白云忽然暴风雨,无处躲避乐此不疲。羡慕爱情的快乐,同样的,悲伤爱情的悲伤。
《菩提》读后感(二):直面
每个人都有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执念,并困守其中。忙碌而浮躁的生活中,每个行色匆匆路人都有埋藏在心底不敢触碰或是不愿触碰的回忆。
有些人拼尽全力,想要追求心中所渴望的圆满,最后却落得遍体鳞伤。但其他人并不会理解,她和她从童年开始就已经成为彼此之间深谙其心的灵魂伴侣。她不厌其烦穿梭在他老家的大街小巷,就为了追逐他,带他回家。灵魂伴侣倘若突然失去彼此,就会犹如蛰伏于茧中的蛹,或破壳而出振翅化蝶,或作茧自缚困守而亡。但是她和他都深切知道对方的软弱,她知道他忍过的孤独寂寞,知道他在漫长的黑暗中蛰伏,积聚力量。读到她绝望的内心,有时已经忘记了她的痛苦,因为他们对于彼此而言似乎又是那么幸运的存在。 人最难的不是勇往直前,而是面对过去。但现实却是,时间只能向前,总有人来了又走,有些人的离开会在你的心里留下遗憾,我们因为这些遗憾而厌弃牵涉其中的那个自己。因此,我们拒绝面对它,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那时候自己的懦弱和无助。如果执此一念,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我们只会更加软弱。只有勇敢面对,让阳光下的真和善照进我们内心。那些努力想忘掉却忘不掉的回忆,也许就是不要我们忘记,才能获得圆满。谁都是一边在夜色中奔跑,一边追逐黎明的曙光。作茧自缚有时会被轻易指摘,但它也正是获取光明的路上所经历的在所难免的疼痛。 如书中所言,“轻而易举获得的东西,都是表面的。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悬念,设置障碍却又埋入鼓动的线索,那才是书中真正的魅力所在。在别人的描述中获得的美感,永远只是别人的感受,就算疼,我们也需要自己经历,这也是旅游的魅力!”,这也不正是读书的魅力吗?
《菩提》读后感(三):菩提人生,菩提树下寻相守
《菩提》--十九 佛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一朵花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整个世界,用以一片叶子就能代替整颗菩提。虽则佛如此简洁的归结人世间的真理,但又有多少世人能够轻易获得觉悟、智慧象征的菩提呢,可参悟者定寥寥无几、屈指可数。那我们就该放弃了吗? 不,我不行,也不要,你也不要。 行走在云南大理的石板路上,凛冽又带有温度的风一直吹着行走在路上的左依,还有加诺,也还有你我。在这座负有盛名的古城,很多人匆匆来一回只是稍稍留下这城的一影,而真正理解这座古刹的人真的过眼云烟,不过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无处安放的惶恐与未知。我们自己都了解不了自己,怎么来了解城市或者是去了解他人。生活的路本就坎坷,但是一旦选定还是要定定神,毫无畏惧的走下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在佛的世界里,倡导的是“六根清净”,不过我们不是佛所以很难做得到清净,能够做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得到这就已是高深之人,但是我们的世界里还不能缺了一味良剂--爱情。我们需要爱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一抹鲜艳的色彩,不管这段情是能够走到天涯海角、海枯石烂,还是只能徒步到下一个十字路口,有过程中经历和感受就非常难得了。 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大,渐渐的人和世界都会感觉变得深沉起来,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到很幼稚的笑话就哈哈大笑,不再动不动就乱发牢骚,也不再把内心深处的秘密轻易地跟别人诉说。谁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成熟还是消沉。以后的路还很长,无论如何我们得活下去,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要面对,毕竟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的。 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能够遇见一位知心人,相伴在人世间,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我们的心要静,静在相知,静在相守,这样的人生不就是菩提吗!
菩提人生,菩提树下寻相守!
《菩提》读后感(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初识此书,我认为这是一本有关佛学的书,毕竟,提起菩提,我想,大多数人的第一联想便是“佛”。
深入了解,才发现这是一本爱情小说,姑且可以称之为是,不过不同的是,这是一本不同于现在各大荧幕上流行的车祸失忆癌症医不好和青春叛逆厌学堕胎的烂俗梗的爱情小说。
全篇基于一种灰色深沉的基调,用回忆的方式穿插着男女主的感情故事。
老实说,开篇我并不是特别看懂这本书在写什么,有种想弃书的冲动,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它和我想象中的佛学书不同吧。
但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只要你忍住了开头两集想要弃剧的冲动,后面你一定会“真香”的。
别的不说,就说书里描写的景:
“大理古城的街道都是风雨侵蚀了百年的石板路,光滑透亮,缝隙里有墨绿的泥苔,两边是细细长长的河流。一道一道地流向下游,无波无澜、无声无息。河水清澈,摇曳着碧绿的水草,水底的石板和鹅卵石清晰可见。”
这样景你如何不心动
“她太明白大理这个地方,它就像活了千年却又不肯老去的曼妙女子,知书达理饱富内涵,却又不沉湎于守旧和拘束,新鲜时髦的现代玩物亦可优雅得体驾驭自如,让你不那么容易看透。若只是浮于表面做个擦肩而过的行者,追逐那些喧嚣热闹的华丽即可,可他看起来明明不是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的人。”
这样地方你如何不好奇,不想去窥探一番。
其实,书中主角的故事和经历我无法多加评价,只觉越读会越深陷其中,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其中一员,自己好像也在经历着同样的事,可不同的却又是隐约有个声音再说:“这不是你的故事,却又是你的故事”。
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芸芸众生”吧,芸芸众生,你又何尝不曾是其中一员呢。
就像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读后感(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念一清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 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镜头的开始,左依带着个回忆笔记和一段凄美的爱恋来到云南。遇见了和她前男友重名的加诺。两人相互慰籍。在我看来,一个痴情的女子,独自开启了云南的旅途。重走前男友走过的路。抱着一本想而又不想打开的日记本。你说,这该是怎样一段爱恋啊? 他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中国,来云南。 而在这段旅途中,受情伤颇重的左依,遇到了李加诺。左依在他的眼眸中读到了曾经的影子看到了曾经的美好。 主角左依与加诺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用现在的话就是说:不合适。但两人还是勇敢地去追寻爱,不论结果。这也正是我欣赏的。勇敢去爱,抛开世俗。薛之谦的一句歌词恰好可以用到这里:如果这是一场意外,你会不会来? 书中有一段可谓戳中我的泪点。 左依生病了,手术前,她对李加诺说:“你可不可以抱抱我,我想听听加诺的心跳!”他伸出手臂,将左依拥抱在怀里。 你可不可以抱抱我,我想听听你的心跳。 双手合上书,我不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名为菩提。菩提在书中第一次出现,是院子里的那棵菩提树。而它又代表着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一颗佛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心若无物,处处净土……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流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世间万物归一,何处繁琐? 作者笔触细腻,剧情紧凑。虽说书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但句句能拨动心弦的小清新也是不可多得的。是值得一看的一本好书。
《菩提》读后感(六):直面残缺,遇见人生新天地
《菩提》这本小说以云南游行为故事为开端,用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左依,王加诺的成长经历。
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伤痛青春文学,这本小说以一种更加超脱的笔触探讨了关于羁绊,关于残缺与圆满,关于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
左依和加诺有太多的相仿之处,所以他们注定成为彼此的羁绊,可也是因为这份相似,让这段爱注定无法获得圆满,然而人这一生本来就是在不断失去与得到中来回跌宕,不逃避不圆满的结局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这世间所有遭遇的苦难、罪孽在女主佐依心理生根发芽,炙热却又如静水般幽深的旧爱回忆,孤独云南游记路上的不断地找寻自己,对爱情以及对生命的苦苦求索和告别构成了这本小说的全部。
左依把日记当作加诺给予她的惩罚,她不断地回忆过去强迫自己去触碰那些疼痛,固执地反复抚摸和咀嚼那些关于旧爱残留给她 记忆,她将这种方式称作赎罪,但李加诺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佐依这本日记象征着加诺对她从未湮灭的爱意,“你有责任带着这份爱好好活着,而不是带着这份爱沉沦至虚无。”
女主佐依最终寻得了她想要的那一种超脱于情感之外的豁然,终于学会了直面生命给予的残缺。故事的最后,佐依仰起头看着李加诺的眼睛,说:“你可不可以抱抱我?我想听听加诺的心跳!”
故事至此从残缺、罪孽升华到了圆满,直面过去,然后才能遇见人生新的天地。
《菩提》读后感(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十九《菩提》为我们展示了古城中爱情的力量。本来没有交集的男女,为了自己心中的美好,放下了执念,选择为爱情创造一个出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对方,爱情的纯真之处就在于相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欲望,而成就别人的传奇。我深深地回忆起自己读过的所有关于人类情感的作品,以自己的内心作为明镜,去思考他与她的喜怒悲欢。 云南,彩云之南,作为很多文艺作品的发生地,不仅仅是这里的海拔之高,民风之纯,更多的是它相对于都市有种神秘未知的力量,也许越是陌生的环境,越能让人忘记自己的立场,越来敞开心扉去接受对方。哪怕此前你是没有目的地寻找,但在这里,你会发现他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在时间与空间的无涯中擦出了火花。 爱,就一个字,心中无论想了多少遍,但从口中说出来,郑重地说出来,都是一种别样的感觉。《菩提》至始至终没有提及“爱”,但是作者明显感受到爱的神奇,它是男女共同播种、共同耕作、共同收获的。如果我们经历过爱情,我们就不会对那种无所谓的心情淡忘,反而激荡起心中的不安,像一把火熊熊燃烧。 爱,最初是颜值的吸引,久之是心灵的碰撞。虽然世间百态,我们无法把握,但是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对自己的“另一半”有着模糊的印记,也许来自母亲,也许来自父亲,也许来自于我们的观察,但更多出于我们的思考。有人说,人生就如一场戏,你我都没有彩排的机会,但上天赋予了我们演员的身份时,我们不得不硬起头皮,让自己赢得世间的鲜花与掌声。然而,鲜花与掌声重要吗?相比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更需要的是宁静,无论春夏秋冬,我们都要呼吸与心跳,而且一个人的心跳与呼吸只有与“另一半”形成了合奏、和弦,我们才能感受到别人祝福的真诚与愿景的美好。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嘲笑也好,同情也好,你我相逢在古城,本来就是来散散心,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然而,有了对未来的期许,我容忍你,接受你,即使你不是最好的,也不完全符合我的执念,我也像灯蛾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爱情之火。你相信的,终当是我相信的,这出戏在你我的合作下终于从平淡走向了绚烂,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菩提》读后感(八):菩提旅行
“我们一路走来,只是为了告别往事,走入下一段风景。” 大四那年秋天,他曾与她一起去大理,他们真心相爱,即便资金不足,也会一起计算着出行方式,研究价格廉价的没事,那场旅行,潜藏在大理的格桑花中,隐藏在他们的爱情之中。 他们的相伴中,不仅仅只有这一场旅行,还有他们的爱情旅行、思想旅行与人生旅行。 【一】爱情旅行 她喜菩提,喜欢它繁复的朱红色花瓣,喜欢那花瓣包裹着中间果实一般的灯泡,并非因为它可爱,而是因为像极某人的怀抱,牵扯与他有关的回忆。 他受家暴她心疼,她受欺负他想保护她一生一世,他们曾经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曾经对父母的阻拦无所畏惧,他们青春年少张扬着任性,即便懵懂也有属于青春的甜蜜。 他曾痛恨剥夺他童年和少年的家庭和社会,在自我放逐中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他向她坦露心怀,告诉她他曾经拼命想抓住什么,最后却只知生死随心,迷途不返,而她理解。 而这回忆越是悠久,心则是越加凄凉。 他们青春懵懂的爱意从未随时间,对父母的阻拦消散,而是越加浓重,最终却在感悟人生之后终是分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思想旅行 他的母亲告诉他你保护不了左依,她说左依会去繁华的大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们注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你们未来没有相交的可能,你应该放眼未来,而不是左依的。 他父亲让他发誓不再见左依,他年少愤怒,眼睛血红,却在多年后对曾经的叛逆反思,怀念父母的掌控与安排,抛弃了手机,电脑等等一切象征文明的城市标志,穿着藏族僧袍,在此皈依。 而她也曾与父母争执不休,父母为了让她死心,曾经以死相逼,她清楚的记着那一句名言:“在悲剧中发现喜剧,在喜剧中发现悲剧,这才是完整的人生。”在后来却理解父母,“真正的成长需要无数的经历和挫折,需要在事情中明辨是非……无法一蹴而就。” 【三】人生旅行 他们都从年轻的自己逐渐改变,她醉心自然,有种孤清空灵的仙气,他在藏族生活,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他们彼此开始各自的旅行。 一曲《枉凝眉》,曲调低沉哀伤,绵延不绝…… 菩提未开花。
《菩提》读后感(九):爱,无须等待
缘份的存在,只是一刹那的感觉,错过了终当是错过了,哪怕当时是刻骨铭心,念念不忘的。生命不会给我们机会,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我们要懂得当下的可贵。在《菩提》中,我们看到了别离时的眼泪,与其说是不舍,不如说是忘却。 爱情发生在年轻时代,是一种不得不庆幸的事情。此时,我们对于人生方才有了细微的感动,不太明白爱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突然闯入她的视野,而且她恰好具有你想要的一切模样,或许我们说不清为什么会牵肠挂肚,也就不清你与他究竟是哪儿合适,只是默默地看着他微笑,并希望他越来越好。等到我们年长时,我们就不再会这么傻,为了一棵树,去放弃整片森林。 爱情的滋味就在于想要,而得不到,得到了却不知道珍惜,就如故事中的李加诺,讲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却不是自己,而是传说中的勇士与公主,他无非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故事的勇士,能为了美好的感觉去奋斗去追求,但是时过境迁,当他发现自己热爱的不过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真实的她。 没有分别心,说说还是可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发现有些人不仅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与优点同时存在,这才是爱情的魅力,如果能接受,男男女女或许有个美好的未来,如果不能接受,男男女女就只能守在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好比是红尘陌客,宁可错过,不可将就。 行走在古城,能够寻求诗与远方,诗再好听,也需要有人听得见、听得懂。作者十九将爱情设定于古城,用意之深,正因为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有无数种可能性,即使双方无缘无份,但也能依偎在一起,在寒冷的精神世界中互相取暖。与其说结果不是重要的,不如说过程更加精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不是伤害,而是温暖,也只有温暖的故事才能引发共鸣,让更多的人相信爱情,相信世界。 谁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自己想嫁愿娶的人,但是嫁娶往往发生于长期的相处中。文艺作品偏执地以为一见终情才能长相厮守,不过是过于传奇化了,生活的常态往往是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共同经历了甜蜜与苦难,才知道在一起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才能按捺心中不切实际的想法,与他共同走过余生,不在等待中毁灭,而在等待中绽放。
《菩提》读后感(十):只是当时已惘然
童年,有且只有一次。作为生命中的起始阶段,我一直以为它比老年更加精彩、更加浑厚 正因为左依与加诺在童年时如影随形,他们的故事才让我们荡气回肠。为什么好的开始都没有好的归宿呢,这是作家十九的故意,还是世态的必然。与很多流行读物一样,《菩提》不是在字里行间夹杂着作家十九的爱恨情愁,而是让我们看得清自己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从起点走到今天,无论你是八零后,还是六零后,对于爱情的解读其实一点都没有变化。 得不到的固然是美好的。还记得童年时我们觉得月亮很亲切,在黑夜中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月亮走,我也走,但是谁又在意白昼,我们不也是在阳光的普照下从幸福走向了幸福。正如左依的念念不忘,我们在青春期也有过忧伤,有过痛苦,有过伤感。为什么我的眉目中总是让人感受到冷漠与惊慌,确实我们经历的世事太少,我们难以招架来自于生活方方面面的考验。 叛逆,让故事走向了不可控。作家十九准确地把握了青春期我们内心无处安放的惶恐,我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理解与尊重,但是我们又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在过来人的眼中,我们是何等的善良与懦弱。人间事,不得意者十之八九。如果,当然尘世不相信如果,加诺能够与左依携手走过,相濡以沫,我们还能掬一把眼泪吗? 关键所在,眼泪是可有可无的,流了泪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之后,我们是擦干眼泪,还是泣不成声。执念,是我们所共同坚守的,但是在尘世中,谁相信执念呢?爱情可以天荒地老,可以地久天长,可以不问出身,可以无关财富,但是无法安放的是我们躁动的内心,她对他那么好,那么义无反顾,但是他却是伤害后一笑而过。相信作家十九在写作《菩境》的每一分钟都是内心煎熬的,因为她不愿意正视,甚至是同情左依与加诺因为叛逆,所以失去。 留给读者的是老问题,但是对于这个老问题,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作家十九的答案让我们见到另一种可能,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破镜重圆,只存在于神话中,在现实中破镜的那一刻,心早已碎了,世间既然没有后悔药,也就没有心的粘合剂。 她终于失去了他,是幸运,还是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