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小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一):以小见大,附录价值高于正文
首先,这本书名为《中国哲学小史》是作为引人入胜的入门书籍,内容不多,从诸子百家至宋明道学,但其实很多学派都忽略不太论述:包括如玄学流派、浙东学派等等。按照哲学家来分章节,其内容会产生部分的断裂,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遗憾,但是考虑到它是一本入门书,也就想开了。
诸子百家作为中国哲学的开端,其思想创造包括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社会哲学等多个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宋明理学。诸子百家当中可以说很多学派都对道德进行关注,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等。而关于哲学方面,还是以道家与阴阳家为显。
道家主要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尤其是庄子将生死的对立化解,提出了齐生死非常有趣。
其实我们应该要放弃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方法,二元对立会让我们看待问题产生只有对和错的观点,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善和恶并不能完全对立,也没有纯善或纯恶之人,这样的人只有虚构出来的完美参照对象。我们只能说这件事情不对却很难说它错,因为不对≠错,将二元对立打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需要勇气的事。
而阴阳家所提出来的“五德终始”理论更是成为了之后王朝更迭的重要工具,为秦统一做出了理论舆论基础,在哲学方面提出了五行、五德概念,可以说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
在标题中,我说附录比正文更重要,事实正是如此,附录里的文章是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详细分析,远比哲学史更为重要。最后一遍的读书方法也是对我们有很大借鉴意义。
其实我的读书方法与冯先生有一些类似,对于专业书、名著我都是精读且多读,而对一些普通的小说,其实我更多的是以了解其大致框架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为主,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读书更有效率而不会浪费时间在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的书籍上面。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确需要我们去好好学习,近期打算好好精读下《道德经》,通过冯先生的分析,或许会有更多意外的惊喜。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二):一名哲学小白的学习报告
本书分为13节,以孔子思想贯穿全书,作者分别从先秦人物和思想,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北宋五子等进行中国哲学的介绍与分析,并告知读者进行深入学习可用到的基础书籍和知识。
作者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没隔几年或是说每个时代,学术风气都是不同的,作者们对哲学的解读方式都会有所差别,可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能是在某个领域进行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将前人的思想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分析,作为读者,还是需要有基础性学习,以具备判断的能力。比如墨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不同的,儒家思想讲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墨家则专注重“利”、“功”。另外,书中清晰记录着各位名人及其所传递的思想精髓,避免了读者在后续阅读其他书籍内容压力过大,带着一些了解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总会因相对放松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东方哲学这一定义已经被定义并广泛运用,甚至运用到疾病预防、治疗领域中,,比如森田治疗法,在东方哲学基础上推行适合东方人道德观的医疗手段。但我认为,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定义东方哲学的发展,稍显不妥,甚至说中国哲学是否也被称为哲学,或许中国哲学终会拥有另外的名字或者更加厚重的内涵。
本书的附录是很值得看的,作者将中国哲学的基础介绍给读者,其实是为读者列出一个框架,这一部分还包含了作者的读书经验,随后我们也可能发现,可精读之书不算多,而许多观点只是当时政治社会的产物,经得起打磨的思想才会在发展中体现其价值。
作者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帮助读者进入哲学世界,可能因此作者将本书命名为“小史”,但在内容上却是完整而细致的,如此看来,称为“小史”,作者还是谦虚了,毕竟,深入浅出地理解哲学更有意义,将一个概念解释得复杂难懂容易,阐述得简单并不容易。
作为读者,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员,我收到了许多来自于前辈、家人的叮嘱,而本书中一句话倒是非常适合现在的我: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我认为行走于世间,首先要与自己打交道,其次是与人打交道,红尘内外皆如是,即便是遁入空门也只能是探索未知的途径有所差别。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三):用哲学拂去心灵的蛮荒
作者是赫赫有名的大师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他的作品是中国哲学整理与综合的滥觞。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大多数人是没有信仰的,我感觉很多人也是没有接触过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文章把儒学捧到儒教的地位,也有好多把“人民币”说成中国人民的信仰。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古人是怎么看待世界、看待价值的,现在的我们是怎么看待世界和价值和人生的,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对古老的东方文明势如劈竹的全方位碾压,随着国门的打开,远至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近到康德、伏尔泰、甚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max主义,进入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经过几十年的争论与沉淀,max主义哲学成为当今高中和大学教科书的主流,而传统的中国哲学日渐式微,只是在民间流传,或者用于算ming和风水。
作为看不下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西方哲学的小白,读中国的哲学更容易了解和接受。因为中国的哲学已经浸润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里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我们在语文课本里的《论语》就已经略知一二,阴阳五行的神秘仍然见于广阔的农村和城市角落里和网络上的淘宝店铺,王阳明、朱熹更是很多畅销书的大ip。
这本《中国哲学小史》,用历史学的术语应当是“纪传史”,作者没有按照年份顺序逐一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全貌,而是选取了诸多代表人物来进行介绍。孔孟、荀子、公孙龙、朱熹、佛教.....在这些熟悉的名字里,中国哲学的脉络在延伸,血液在流淌。冯友兰先生以引用为主,较为客观的叙述了他们的哲学思想。正如序中所说,著书立说,绝不是绝对客观的。即使本书中冯先生已经尽量用“述”来代替“评”,但是引用哪句话,如何描写仍然是作者的创造。但是冯友兰先生用高度的责任心,在每一位闪闪发光的名字的介绍中,推荐了许多他们本人的作品和专业研究者的著作,让感兴趣的读者朋友继续深入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深邃思想,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本书的语言偏文言,感觉读起来有一些不适,但是篇幅短小,细细品鉴咀嚼,确实能获得很多启迪,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用一生的探索和追问创造了人间智慧,拂去了人们心灵的蛮荒。如今,轮到我们继往开来了。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四):溯源求根
哲学一词来自西方,所讨论的是形而上的议题。虽然听起来是一门需要极度思考,认真探索的学问,但不论其如何命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还是东方的逻辑,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对自身,对周围一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进行提问、解答,这都是相通的,中间涉及自然、政治、人为等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后世能够总结归纳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继续向未来探索铺垫道路。冯友兰作为中国哲学这一领域的大家,在开篇中就说道:
今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汇总,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其中有两个问题说的很明白,第一,中国历史的各种学问并非一个简单的“哲学”或者“思想”可以概括,几千年的演变,有很多我们未成发觉就已经湮灭,有很多已经深入骨髓而不自知,不论是多么详尽的考证,梳理,都只能是“选出”,摘大去小,就像本书一样,作者自己也有大本的哲学史著作,但也可以将其简言而之缩短为几页小本。第二,哲学史的工作,除去梳理归纳,还有很多其他,其影响虽然都在形而上,但正是因为其很多“不可言说”,才使得我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探究,几句因为所以,尚不足以表现个人的思想过程,更遑论泱泱大国的思想洪流。
冯友兰在本书中摘取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家: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荀子、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和王阳明,还有几个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基本上能够将上述的几者搞清楚,就能明白中华文化的大体思想脉络。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而留存的著作又几经后人的修订、释义、改动,他们当时的思想如何,后世又是怎么演变诠释,在本书中只能看到短短几句,难怪导读作者会在一开始就写明“普通读者读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所谓微言大义。
本书的小惊喜是在冯友兰简单论述完各路思想流派之后,附录了5篇关于哲学和读书的文章,尤其最后一篇《我的读书经验》,没有大道理,只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扩展开来就是:那些经过时间筛选下来的经典能省去你选书的时间,寻根脉络去自己理解书中言论,明白作者书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方能达到“六经注我”。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五):大师写小史:中国哲学的千年传承
在民国诸位大师中,冯友兰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结合西方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成就,冯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外旧内新,对华夏先贤思想进行了现代再阐释,不仅成为中外哲学爱好者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也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
《中国哲学小史》也是冯先生著作之一,初次出版于1945年,虽然其名气不如上述几本著作,但也畅销了近八十年。这本小书展示了中国哲学历史浓缩的精华,重点讲述中国哲学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时期,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此时诸子学说中,包含了形而上学及人生哲学;另一时期,则是宋明时期的道学。此外,冯先生还提纲挈领地对先秦诸子学说向宋明道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及道学进行了介绍。所读江苏凤凰文艺2020年的新版本,在正文前加入了人气作家王路的导读,对《中国哲学小史》各节的重点进行简介,并对想进一步进行阅读的读者做了书籍推荐,对不了解中国哲学、古文阅读有障碍的读者,引导作用显著。
在《中国哲学小史》这本书中,冯先生按时间顺序,对不同哲学流派的哲人进行了介绍和点评,但冯先生的讲史不尽于此,在貌似分割的点评中,冯先生还勾勒了中国哲学思想传承演进的轨迹。
上古时期哲学即有萌芽,但直至先秦时期才形成体系并出现百家争鸣之势。冯先生认为,此一时的哲学,不仅有孔、孟、荀的“仁”、“义”、“礼”、“智”,也有老、庄的“天道”、“自由”,有墨子的“兼爱”、“非攻”,还有名家的“白马非马”、“离间白”。孔子的儒家以及老庄的道家思想贯穿于各时代的哲学中,而名家则是中国哲学发展上难得的逻辑学闪光,墨家从“利”出发,虽不是正统,也暗合某些时代的特征。在子学向经学转变的漫长岁月中,人们逐渐发展了五行、八卦之学,用“数”与“象”来推衍“天道”。而佛教的中国化,则是将佛教思想与孔孟之说融合起来,变成具有华夏特色的佛学。进一步地,在宋明时期,佛学与儒学进一步融合,形成了道学,有如周濂溪、邵康节等将道家思想引入道学,对形而上的问题进行探讨,也有二程、陆王的“用敬、致知”、“心即理”,并分理学、心学二派,及至朱子乃“集其以前道学家之大成也”。
至此,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的史学部分结束,由书中不难看出,从儒家、道家思想形成以来,由较为孤立的流派,历经几次发展,有大融合之势。虽然冯先生所叙之哲人断于不同时代,但儒、道思想在中国哲学发展上的演进却如丝线埋于全文。阅读《中国哲学小史》,不仅了解了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也看到了儒、道思想在中国哲学史的千年传承。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六):中庸之道,白马非马,传统哲学的智慧被冯友兰浓缩到这本书里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做什么?这样的人生三连问是西方的哲学。中庸之道,白马非马,这是传统的东方哲学。
不过,鉴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古典哲学并没有从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润物细无声地与大文化融为一体。
以至于提到国内哲学史的发展就要提到冯友兰,因为是他于包罗万象中梳理出了一条脉络。
而把这条脉络的内容再一度浓缩总结,就成了《中国哲学小史》。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来概括,他写起哲学小史来也自然游刃有余。
孔孟老庄,荀子、墨子,还有与西方逻辑学接近的名家,自先秦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都写入了书中,充满哲学奥秘的五行八卦也没有被落下。
拿我喜欢的庄子来说,冯友兰多以《庄子》中的逍遥游篇、齐物论篇、寓言篇等原文为例来展现庄子的“自然”之道,也于纵横间将庄学“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和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境界进行对比。
冯友兰用辩证的方法对庄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逍遥思想进行的解读,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庄子的思想。
而《中国哲学小史》的导读,则是我到目前所看的书中最喜欢的导读,没有之一。鉴于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是在1933年初次出版的,且不时引经据典,所以文中的语言多少有点半文半白,嚼来有古韵,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此时,导读的体贴入微就表现了出来。
和冯友兰的文风一致,人气作家王路的导读保持着“惜字如金”的特色,短短的导读包括了4部分内容,理清了冯友兰于该书的写作思路和特点,总结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并对冯友兰为什么会选取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备受期待的阅读书单也在其中,对想要进一步了解的读者而言非常友好。
诚如导读中谈到的知人才能论世,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冯友兰的哲学思想,附录部分加入了5篇冯友兰谈哲学,谈成功,谈读书的文章,这其中就包括他对于传统哲学特质的总结,以及对哲学未来走向的展望。
这位在学术上没得说的大儒,在87岁之际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涯时,不禁感慨自己从7岁开始读书,读了80年却基本上没有间断,还就书该怎么选,该怎么读,怎么才能把书读活发表了一番见解,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七):中国有哲学嘛?
在当下的语境下讨论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似乎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按照目前九年义务,中学还有大学课本里面关于“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一略显轻佻和鸡汤的定义,中国自然是有哲学的!然后为了说服我们自己相信这一点,自先秦时代直到晚清我们可以像报菜名那样说出一堆堆的哲学家们的人名,并称呼他们的思想为哲学!
比如我们会举例出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邹衍,公孙龙,董仲舒,王充,周濂溪,邵康节,张恒渠,程明道,程伊川,朱熹,陆象山,王阳明,谭嗣同,康有为,然后我们会说出他们创建的学说是哲学学派,比如儒家学派,墨家学派,老庄学派,名家学派,阴阳家学派,理学学派,心学学派等等,再然后我们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生硬的把他们分解成唯物的或者唯心的,进步的或者倒退的。
最后一句话啊言而总之啊,就是自所谓的奴隶制封建时代开始就是有哲学的,这种哲学呢?是朴素的萌芽状态的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然后呢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再再后来
某地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先进的某某思想,中国的哲学事业开始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就有了我们现在孩子们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等。
然鹅时间轴拨回到将近一百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前二十年的新文化运动前后,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在是值得好好讨论一番。
自鸦片战争以来,天朝人民开始不断的开始尝试追赶西方,学别人船坚炮利,学人家制器之法,学人家实业经济,学人家共和议事,欧风美雨淋了个遍,可随着天朝自强运动一次次失败,列强侵略一次次的成功,本来高高在上的心态,受不了巨大的落差终于崩塌了,之前是觉得自己暂时不如人偶尔不如人,现在是觉得自己彻底不如人完全不如人,当时的人们开始极端的认为自己是文化不如人,人种不如人,以至于“亡国灭种”这种耸人听闻的词句都能看到。
在那种否定一切的情况下,部分读书人认为中国自古的蛮荒之地,人民自然是下愚之人,穷山恶水刁民之下怎么会有什么先进的美好的的学说呢,因此在那时社会舆论造的声势是,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科学,没有历史学,没有医学等等,有的呢只是愚昧百姓的思想,帝王将相的家谱,巫医武术害人的毒药,正经的东西?啥也没有,你们德行太差,不配!
如此悲观环境下冯友兰横空出世,他认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
他创造性的回答了中国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而后我们的宣传教育系统到现在还是在他画的圈圈里面在叠樑架屋。本书所选的本子最早是《中国哲学小史》是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邀约出版的一本哲学史,初版于1933年,为了现代读者阅读方便增加了当代人王路写的导读可谓是比较贴心的,虽是如此,阅读的过程还是很艰辛。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八):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读物
先前看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厚厚一本,从中国哲学的特质、起源、背景到细细阐述不同时期的各个思想流派,语言精炼,内容翔实,不过对初学者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力。
《中国哲学小史》体例与《中国哲学简史》类似,同样是叙述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但和篇幅长达20多万的《简史》相比,一百多页的《小史》就要精简得多,同时也更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导读中讲到“述”与“作”的关系,“述,是把前人的东西转述过来,讲前人的思想,不夹带自己的私货;作,是讲自己的思想”。显然《小史》属于前者,冯友兰在介绍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时,普遍都是客观的叙述说明,并且大量引用思想家的原文、原话,帮助读者以更为贴近思想家本人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主张。这对接触中国哲学不多的我来说,一方面能够以尽量简明的哲学史了解不同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陷入大量的讲解感到枯燥无趣。书中列举的原文也都是经典段落,由众多经典选段一窥思想家的思想大概,读起来也颇有成就感。
不过即便《小史》是给普通读者而非专业研究者看的,这一百多页的叙述读起来肯定是没有看小说轻松的。《小史》以一百多页的篇幅叙述了孔孟老庄、程朱理学及佛道等思想,其中随便挑一个点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众专业学者的一生研究方向。尽管读书有精读、细读之分,但《小史》无疑是需要静心仔细阅读的。
正文前有数十页的导读,正文后又附录了冯友兰的几篇文章。我个人觉得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先看导读,再读附录,最后再仔细研读正文。导读不仅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小史》,更重要的是在介绍每一思想时都列出了更深入了解该思想的经典著作和读物,为对相关方面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向。如关于孟子思想的阅读建议:
“《孟子》最好的注解,也是朱熹的《盂子集注》汉朝赵岐的《孟子章句》也很经典。另外,清朝戴震有本《孟子字义疏证》,专门反对朱熹,虽然不一定对,但可以参考。朱熹是站在士君子的角度立论的,处处在讲君子应该怎样;而戴震是站在小老百姓的角度立论的(也就是《论语》所说的“小人”)。因为立足点不同,见解也大相径庭。要理解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想法,除了彼此禀赋的差别外,也要考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身份。”宋明理学阅读推荐附录的文章属于“作”,高屋建瓴地对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赖以生存发展的中国社会和文化都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叙述。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秉持的观点其实是前人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再去读小史,能够更清晰明了地看到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及其对中国社会及我们自身的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九):哲学 荡涤歪风邪气之清流
开局一张图说冯友兰名贯中西应该不算夸张吧?只可惜我一向对哲学不感兴趣,对冯及其著作思想也是知之甚少。第一次读到他文章还是在高中课本里,他论说人生之四重境界——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说实在话,那时候感觉他的提法新意不足,无甚开拓性,也就没有激发出进一步学习研究他的兴趣。这多年来,我对哲学的认知也仅是停留在表面,把它看作是人类思考的艺术。巧的是我最近了解到冯在另一本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曾给哲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嗯嗯,心中窃喜,我的想法跟大师也差不多,看来我这慧根还不浅呢。
记得黑格尔讲“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神像的庙宇”。他所说的形而上学就属于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源远流长且群星璀璨,譬如被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事实上我们民族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人物,像在川上激扬文字的孔子、御正气逍遥游的庄子等,只不过我们惯用思想家来称呼他们罢了。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相比,我们似乎也缺乏对其做更系统的构建与研究,比较与传播,鲜有人努力引导着往史的方向上靠形成专门的哲学史架构。由此,冯友兰所做的贡献才显得那么卓越。
在《中国哲学小史》这本既小且薄的册子中,冯友兰先后对先秦思想、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北宋五子及其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中国哲学思想、人物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作为哲学大家,他有着登高望远的能力,能够深入时代背景之后又跳出时代限制,串联对比不同流派思想精髓而著书立史再为他人用。行文上冯引经据典全是原文又少解释,倘若读者学问功底不足,古文水平欠佳,理解起这本精深的册子确实吃力。不过转念想下,要真正了解古人穷尽有涯之生而追求的无涯之知,还真不能一蹴而就。要真正通透了解中国哲学史,这本册子还是需再读再意会,并参考阅读其他典籍书目。
读完《中国哲学小史》后,我陷入一种沉思。哲学对于个人对于社会有什么用呢?看看现在的一些个人,要么沉迷葡萄美酒与钟鼓馔玉,养得脑满肠肥但精神一片贫瘠荒凉。要么心中没有一点道德律,思想领域龌龊肮脏,沦为蝇营狗苟之地。这些人愚蠢易受鼓动,恶劣且有攻击性。他们似乎已经异化成了斑蝥,一旦被按到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些烟雾可以是恶毒诅咒,可以是幸灾乐祸,可以是喊打喊杀等,悲哀又可笑。理论上,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教化人,使其有同情心,同理心,明是非啊。而且这种影响数千年来早就该成为一种基因相传了吧?有了这种基因不是应该性本善吗?那么斑蝥行为与善相悖的原因在哪里?难道这要用荀子的性恶论来解释?可荀先人也没有把后天修养心性的路堵死呢。所以原因应该出在他们所受的教育或是世俗影响了。针对这些情况,或许哲学将来可以成为荡涤歪风邪气的一股清流。
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也可以说是让我遭到了当头棒喝。豆瓣搜索冯友兰老先生条目时看到一句话:“由于冯友兰在文革中阿谀权力,备受争议。”那么我刚才想的又有什么意义?对哲学的期望是不是要落空?我又愚昧不知了。好吧,我决定带着这种无知到他的其他著作去上下求索。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十):从孔子到王阳明,这本小史可作为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一提到哲学,很多人便会头大,觉得哲学深奥,有时甚至晦涩,读完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云里雾里。什么先秦诸子、十教九流,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和程朱,每个流派都自成一家,唯物还是唯心,很多人可能还没开始读,单是打开目录看一眼就已经放弃。
刚拿到《中国哲学小史》这本书,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主要担心太难不好懂。虽然我也是学文出身,可是当年学文学史时,遇到孔孟之道和黄老学说,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才略懂一二,至今想来心里仍有点发怵。不过,读完这本小史,倒是觉得哲学没有之前学习的这般难懂,细想应该不是我成长了,而是书本身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一般的读者就可以读读,作为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以下几点是我读完后这本小史后的想法:
一、这本书的目标对象是普通读者,不是专业读者,所以语言上比较深入浅出,即使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也是大致可以读懂的。孔子强调“仁”,注重人的性情的自由,可是必须合乎“礼”;孟子强调人性皆善,推行仁政;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为“小国寡民”;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成宋明之道学……这些我们熟悉的哲学观点都有介绍,读起来相对不难懂。特别是最开始作家王路写的导读,一定要认真读一下。读完,可以对这本《小史》中讲述的哲学思想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每个小节主要讲这个思想家哪些最重要的思想。导读中有些小的知识点很有意思,比如,对于“述”与“作”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思想家要换一种语言来表达呢?有一些人是为了把别人的思想据为己有,立自己的言;而另外一些,则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说,以适应时代,针砭时弊。”这样的解释读者就很容易明白。导读中关于各节的重点介绍,可以对比正文一起读,把每节的重点读懂了,读正文就比较容易理解。反之,如果在读正文的时候,没有了解意思,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总结,会比较容易理解正文。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少,这本书把最重要的思想家浓缩到一百多页里介绍,简洁生动,看完会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说到孔子,我们都背诵过《论语》,知道孔子“仁”的核心思想。但是,这本《小史》中侧重孔子的“正名”,并把它放在“仁”的前面讲,“是因为冯友兰关注’制度’,要强调孔子对旧制度的拥护,以及在旧制度日益崩坏的情形下,为维护旧制度而采取的措施。”这也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注重“礼”,其实也是为了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墨子的学说中,我们更熟悉“兼爱”和“非攻”,其实有很多的功利主义在里面,因为墨子信奉的是实用主义。还有我们常说的“五行、八卦”,刚开始我以为五行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读完才知道,五行是五行,八卦是八卦,而且商代没有八卦,只有卜筮。最初,八卦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到了现在变了意味,成了小道消息。我们经常说的《周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特别是对于哲学家的分类,根据气质,分为“硬心的”和“软心的”,孟子是软心的哲学家,有唯心论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有唯物论倾向。这个提法令人耳目一新。关于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等也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说,按照时间顺序,这本小史把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介绍,脉络比较清晰。
三、除了关于古代哲学的介绍,附录中有谈中国哲学的三篇,谈人生的一篇,谈读书的一篇。特别是关于人生和读书的两篇,读来比较容易理解,也很受用。人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才、力、命,才是生出来就具有的天赋才能,力是努力,命是机会,成功需要这三者紧密配合。读书经验的话,把书分为三类:精读、泛读和简单地翻阅。精读主要是读经典,由时间选出来的经典“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泛读“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至于简单地翻阅,就是“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地地方就随手翻过。”这关于读书的方法说得比较恳切了,对于那些不知道怎样阅读的人来说,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最后总结一句,就如这本书的封底写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自我探索记录。能把哲学写得通俗易懂的,也只能是冯友兰这样的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