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哲学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6 03:3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哲学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哲学小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小史》精选点评:

  ●真是小史,只有半本,剩下半本是附录。附录内容更通俗易懂,看到冯友兰的解放后作品,感觉也没那么不堪,倒是觉得他真的让哲学为人民服务了。感触较深的是其对道德的定义,以及一般特殊的理解,人才命也不错。

  ●千百年前人已经能思考到如此地步了

  ●看不懂。。

  ●阅读能力明显下降

  ●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读物!

  ●“所谓善者,礼仪文理也,仁义法正也,人本不欲此,不过不得不欲此耳。”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指出国人向内求幸福,西人无论是中世纪基督神学还是近世科学兴起,皆是向外求欲望,国人求“是什么”,西人求“为什么”。有启发。

  ●总结得好加一星!但是有种读遍经典仍无以解惑的感觉,早入门早放弃,改投他途。 就像人们枉自绕着一座皇宫走却找不到进入的入口,只得将四壁宫墙描绘一番聊以慰藉,这便是我之前的哲学家所做的——叔本华 到第五章

  ●建国前冯老的书太值得一读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一):小史大发现

  前面讲了中国主流的一些哲学家,论述了他们的观点,对我作用不是很大。因为有点看不懂,而且很多都是知道的,不知道的也读不懂。

  后面的几篇文章那真是特别好,简单讲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状况,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影响。中国为什么重忠孝等等,给我剥开了迷雾,让中国古代哲学在我面前。这样说虽然有点夸大,但真的很有意义。值得一看。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二):精简,但过于精简,对语文差的人来说前面部分有点吃力

  本人古文学得不好,前面的诸子学说很多都是引经据典,而汉语解释不够多,估计写的年代原因吧,我读起来还是很吃力的。虽然大概能明白每一节的主体意思。

  中国哲学实乃博大精深,本书把上古的子学和中古的经学都做了简要介绍,让人能对中国哲学有个框架的认识。

  书中的附录部分讲到的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我不太认同,我不认为是思想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其实很多思想都出来了,最后人们还是选择了儒道,地缘因素还要更根本一些。

  中国哲学的学习方法很好,推广其实可以用于其它很多学科。

  总之,这本书还是很赞的!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三):关于人生和中国哲学的系统性

  冯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墨、道、儒的关系阐述地如水般清晰,分类清晰、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充满着理性的光辉。尤其对最后一篇关于“孝”和“家族观念”的论述尤为精彩,我认为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本质,有时间写一篇读后感。不管哪一个文化宗教,其产生本质上都源于个人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人总需要一种方式让自己“得救”,因此基督教信人死后前往极乐世界、佛教信轮回、伊斯兰教信安拉,而中国传统哲学则信祖宗崇拜。祖宗崇拜是最务实和坦诚的方式,首先它不用虚假的永生来麻痹自己,其次,它在肉体和精神上却都是自洽的——一个人的死并不是停止,他的子孙在肉体上是他生命的延续,在精神上是他生命的寄托,而这如此务实以致没有迷信的成分,使人从人生的短暂性中“得救”,得到对人生彼岸的真情实感。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四):【笔记】小史而有力

  正文:

  孔子:仁 克己复礼为仁

  墨子:功 利 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

  孟子:善端 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之四端,扩而充之,仁 义 礼 智

  老子:常 (规律,普遍永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物极必反(复)

  惠施 公孙龙 墨经:白马非马 离坚白

  庄子:自然之性 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荀子:荀子怼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改成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新观点了?孟子人之性善,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故不能不注重礼以矫人之性也

  五行、八卦:董仲舒 阴阳五行

  佛教、道教与道学:佛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中国人不像印度阶级之分甚严,顿悟成佛

  朱子: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太极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柏拉图所谓好,亚里士多德所谓上帝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朱子言性即理 象山言心即理,道学的对峙

  王阳明:“心学”的大成,与朱子对抗之人物 明明德 亲民 止至善

  附录: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积毁可(难)销骨,空(长)留纸上声

  中国哲学的特质:人与天地参(三)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特殊,理性认识一般 乡愿 道学 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哲学:孝道filial piety受到社会结构改变的冲击 儒家三纲(网之大绳,其他小绳皆附依其上,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忠的观念,身份转变带来的新责任与义务 有子万事足 祖宗崇拜

  对中国哲学的两个总结:从中国哲学史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实际的无所肯定,科学则是对实际有所肯定)和作用(受用/享受)人的特点四句话:为天地立心(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为生民立命(不幸,顺其自然,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史的未来 仇必和而解 矛盾(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与斗争(氤氲、相荡、胜负、屈伸)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

  人生成功之因素:才(天才)命(机会)力(努力)

  我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五):古语之美

  乘着夜色归来,身体疲惫,内心充实。刚刚读完《中国哲学小史》内心通畅释然。一个月前就借来了这本书,迟迟未读,这两天一口气就看完了。以前一直觉得自己会看不下去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书,而今读完后觉得很棒,自己的阅读领域也有所拓展。19岁生日这天,我收获的不是什么花哨的生日礼物,是历史长河的洗涤的澄明智慧,是一颗平静安详的内心。

  起初看这本书时,有一种复习高中历史的感觉。本书从孔子开讲,直到王阳明陆九渊。无论从选取人物还是提炼的中心思想都和高中课本无异。细细想想,却笑自己无知。明明本书在前,高中历史课本在后呀。不得不佩服冯友兰先生的耐心与细致,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大家,冯先生从诸子书籍中提取精华,浓缩成一部小史,寥寥数语便将先哲思想说明点破。不仅有总结还有评述,对于先哲不是一味的盲目崇拜,相互间有对比有点评,这点就值得敬佩。想想诸子文集浩如烟海,其中又有不少伪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工作又是何等繁重。而我们后代人真的是借了先人的光,仅仅几页纸就把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概括了。试想我们谁有能读的下去厚厚的《论语》去研究孔子呢?想想冯先生也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冯先生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的六个步骤,特别强调了借鉴西方的哲学体系。书中指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我认为这种科学应该是指系统的哲学理论,书中总结的好,中国研究哲学多集中于人的内心,而哲学家又很少自己著书。古人重立德不重立言,所以很多思想都是后辈总结出来,难免曲解。西方哲学虽说开始的时间以及最初发展和中国很相似,但是而后却出现了逻辑学等系统的理论。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其实东西方的哲学应该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或者是可以互补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熟悉西方哲学的理论系统是有必要的。而东方的“动静结合”也很好地弥补了西方的不足。

  书的前半部分,半文半白的写法让人感受到了古语之美。不得不说文言有一种让人心静的力量,它像来自远古的低吟,诉说着岁月的苍老智慧。墨家重人,道家重天,儒家中庸。虽然各有优劣,但是其中的智慧都是可以流传千古的。这让我不禁在想,为什么那么遥远的时空产生的智慧却可以像星光一样闪烁至今?我想到了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人性的进展是缓慢的。就像王小波说的历史研究的矛盾,任何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其一是一切都在进步,其二是一切都在退步。前者适用于科学,制度等等,而后者使用于人。而今我越发理解这两句话的准确性。正是因为人性进展的缓慢,古人总结的智慧依旧适用于今日。那么为什么现在缺少哲学家呢?也许是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很难发展的很快,古人的智慧成果很难超越。也许还有一点原因,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导致人们的心绪越来越不平静。不静心专注也很难研究哲学吧。

  最后我想说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现今的一些影响。哲学应该是探讨自身,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学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所以慢慢看清得失,这句话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人都说一本书,一节课,真正有用的不过是那么一两句话,而寻找这句话的过程就是寻找真理的过程。这本书中这句话也许就是我要找的吧。另外一点感触颇深的是结尾处关于中国的孝道与传统的评述,我喜欢其中说到孩子说到传承的问题,一个老人膝下儿孙满堂时,他便可以安心的离去了。他的生命在这个世上有了蓬勃的延续,这便是中国古代家的思想吧,就是这么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我的身上有着祖先的血液,而我也将作为其中一环继续传下去。《心术》中有句话,孩子让人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生命有了延续,害怕的是生命从此有了牵挂。所以我要好好活下去,为了传承延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哲学小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