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文学小史》是一本由(英) 埃洛伊丝·米勒, (英) 萨姆·乔迪森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文学小史》读后感(一):这位绅(bian)士(tai)
而当这本书讲的是伦敦的历史,那真是太棒了,因为这个城市从来就是绅(bian)士(tai)的天堂,对于有才华的绅(bian)士(tai)那就更是这样了。
英国人的民族精神真的是个很有意思,远看彬彬有礼,近则愤世嫉俗、冷静幽默,从Maggie Smith、Judy Dench、Ian McKellen、Stephen Fry、Hugh Laurie、Python、Little Britain之类聚光灯下的知名毒舌讽刺家们到街头小民无不擅长撒冷枪、面无表情彬彬有礼的时候冷不丁一个吐槽就是又狠又准。譬如Maggie Smith在唐顿庄园里那句“站在道德高地上难道不觉得冷吗?”乃是我大腐国精神之精粹。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正经温暖的鸡汤型文学历史的话,那你还是出门左拐去知乎大V的书那儿吧,英国人会狂笑着看你出门、甚至笑得把手里的啤酒都泼到身上的。反过来,如果你和我一样最喜欢恶趣味地挖掘名人们背后的黑料,那么恭喜你找到组织了,这一品脱啤酒给你的拿好咱们开干。
你喜欢戏剧对吧?喜欢高大优雅,绅士的衣装和lady的馨香?喜欢中译本莎士比亚的信达雅?
好的,这一段是送给你的:
“在伦敦各处剧院,时髦的年轻人首先来到剧场的正斤后排,放眼搜寻每一个顶层楼座,然后他们就像乌鸦发现了腐肉猛扑过去一样,尽量凑近最漂亮的女人给她们递上苹果,摆弄她们的衣装消磨时间。他们偶尔也会聊聊天,然后就把刚刚认识的女人带回家里,或者等戏一演完,就就溜进旅馆里。”
伦敦欢迎你,鸡奸犯和绅(bian)士(tai)们向你致敬,当然用什么来致敬你懂的。美丽的姑娘在公学考完试的时候请当心,也许有一排热爱恶作剧的荷尔蒙过剩的小绅(bian)士(tai)正想办法偷走你的内裤。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美好的诗句吧?梦幻的意象吧?好的,这一段请务必笑纳:
“威廉・布菜克( William blake,1757-1827)不仅看见幻象,更是积极地同幻象打起了交道。他开始同天使们对话,而且与妻子一道赤身裸体坐在朗伯斯区( Lambeth)赫拉克勒斯路自家花园里背诵《失乐园》中的片段。每当有人来访时,布菜克就请他们“来见一见亚当和夏娃”。”
容我在这里唱一段《Lambeth Walk》,《Me and My Girl》来庆祝一下:
Ev'rything's free and easy,一切自由又容易;
Do as you darn well pleasey,你想干点啥就随便吧;
Why don't you make your way there, Go there, stay there. 贫民窟朗伯斯欢迎您!
这里还有热衷于降灵会的柯南道尔,热衷到什么程度呢?
“他还要求在他死后举行降神会。他表示在降神神会上他会回来的,并将以颇为疯狂的形式证明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全都错了。1930年7月,在他去世后不久,巫师们与皇家艾伯特音乐厅( Royal albert hall)安排举行了一次降神会。会上为他专门摆放了一把椅子,椅子顶端有张卡片,上面面写着“亚瑟·柯南・道尔爵士”。遗憾的是,谁也没有看见他坐在椅子上。”
当然我们的下限不会截止在仅仅这个高度,准备好大跌眼镜、迎接一个绅(bian)士(tai)们的伦敦吧:
“在有关罗切斯特伯爵的传闻中(数量很多),也许最有趣的传闻就是关于1676年在街头斗殴之后的那段经历。由于他害怕国王对他采取惩罚措施,便逃到塔山一带躲避起来。他在那里假借“本多医生”( Doctor bendo)的名号开了一家诊所,大力宣传他的妇科医疗服务。他对于不孕不育症的治疗(自己亲自献身捐精)获得巨大成功。他非常喜欢这项工作,隐姓埋名干了一段时间。”
“数月间,奥顿Joe Orton和哈利维尔Kenneth Halliwell一直在损坏着图书馆Islington Library的藏书,因为他们认为图书馆里的藏书都是垃圾,一文不值。他们们簒改了《埃姆林・威廉姆斯戏剧作品选》( Collected plays of emlyn williams)书的内容。结果威廉姆斯最有名的作品《夜色必定降临》 Night must fall)被改成了《女式短衬裤必定脱落》( Knickers must fall)。另一部戏剧名称居然被改成《被蒙迪干过了》 f*cked by monty)。”
哈利路亚,上帝保佑伦敦。哈哈。
就算到了现代伦敦也绝不会让你失望:“阿兰·贝内特( Alan bennett,1934-)。多年来他一直在伦敦居住过的不同住宅里写日记。卡姆登镇( Camden town)的阿兰・贝内特故居格洛斯特新月街( Gloucester crescent)23号,如今遐迩闻名。1974年至1989年他在那里居住期间,有位被称为“谢泼德小姐”的女土经常把自己的货车停在贝内特的车道上,并住在货车里。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他创作的剧本《货车里的女人》( The lady in the van)的故事题材。2016年剧本被搬上银幕。在拍摄影片期间动用了那里的阿兰・贝内特故居,外面停了一辆日旧货车作为拍摄现场道具。一天夜晚,那辆旧货车被路过的一对情侣“征用”。第二天早晨不得不对旧货车进行大清理,然后再将其弄脏,以再现谢泼徳小姐车居原貌。看来并非只有佩皮斯和博斯维尔才是那种人……”
各位一定要去看Maggie Smith(《哈利波特》里会变成猫的那个女教授)演的这部电影,我一直都觉得她是本色出演。一个尖酸刻薄特别毒舌却三观无比正的老太太的可爱程度可以完败十个甜美温和无聊得要命的老太太。
这篇无节操的书评在最后还是要正能量一下的,我决定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这句话也最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个城市会在二战的轰炸中屹立不倒、为什么这个民族一身毛病却总能在紧要关头守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死后,你可以煮我、烧我,把我摁进水里,把我挫骨扬灰,但是你却无法消灭我: 我身上的每一个小小原子只会嘲笑这样残忍的报复手段。死神仅仅能使人毙命而已。”
愿这个无数有趣的灵魂为之驻留的伟大城市能挺过现在的灾祸,毕竟它从来没缺过灾祸,也总是凤凰涅槃、终得永生。
《伦敦文学小史》读后感(二):但凡谁绕过了伦敦,他便绕过了文学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但凡谁厌倦了伦敦,他便厌倦了人生。”或许有些夸张,但此言用以形容伦敦对于文学的地位却颇恰宜。虽然伦敦作为城市并不大,但绝大多数文学史上的大咖均在伦敦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萨姆·乔迪森的《伦敦文学小史》中,可以一窥各时代各路如雷贯耳文豪们的身影,尽管他们中很少有人出生在伦敦,其家庭于伦敦久居则更鲜见,但伦敦对于他们的创作,却无可忽略。这大抵就是伦敦的魅力所在,正如艾默生所言:“伦敦如今使想象力更为受益之处就是,在如此复杂多样的人物中和条件下,人们仍然认为拥有浪漫情怀的人士还有存在的空间:诗人、神秘主义者、英雄都渴望遇到自己的同类。”
在《伦敦文学小史》的每个章节的最后,作者乔迪森均会贴心地附上相应的文学地标,让人愈发感到伦敦遍地是文章。因为机缘巧合,曾两次到访伦敦,当阅读到那些熟悉的地标,想起实地到访时的种种情形,文学史亦变得愈发鲜活。
在伦敦印象最深的地标之一大抵便是贝克街221b,因为被福尔摩斯所吸引,连续两次均造访了此地,真正感受到了虚实结合的文学魅力。乔迪森在书中这样写道:“在生活利用的绝佳范例中,有一处贝克街221B号,那是夏洛克·福尔摩斯博物馆所在地。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它竟然位于237号与241号之间。”虚构的地址成为了实体的存在,不仅能感受到福尔摩斯阔步走过的真真切切的大部分伦敦市区,亦在细节中不忘提醒读者与观众文学与现实之间的界限。“福尔摩斯所熟悉的伦敦,是大街上铺着鹅卵石,整天烟雾弥漫,到处都是偏僻小巷,随时都可能遇到让你难以预料的倒霉事情的地方”,伦敦人把这些场景以蜡像的方式浓缩到了小小的阁楼中,而文学中所描述的恐怖场景有时却隐约成为了现今恐袭频频伦敦的注脚。
伦敦作为城市本身,亦成为了想象文学的灵感。而今想到伦敦文学,大抵《哈利·波特》亦成为了儿童文学的高峰之一,站在国王十字火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可以想象曾经穿过那里前往霍格沃兹的哈利与他的小伙伴们,除此之外,破釜酒吧、对角巷等均能在伦敦找到原型,更不用说直接出现在故事中的唐宁街、海德公园与帕丁顿火车站。行走于伦敦,从某种意义上就像进行一次魔幻文学之旅。
在文学之外,作家们的八卦故事也让伦敦变得更为神秘而丰富。哈利·波特曾游玩其中的海德公园,曾是诗人S.T.科勒律治自杀之地,亦是雪莱妻子哈里特·雪莱葬身于湖底的坐标。乔迪森将伦敦形容为狄更斯的“神灯”,对于这位文学巨匠而言,伦敦大抵算得上“最好的城市”,他所住过的伦敦,遍布整个城市,如果想要瞻仰,大约需要整整一天。狄更斯的主题博物馆位于道蒂街,在那里,他曾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等著作。伦敦成就了狄更斯,伦敦是他作品的背景,亦是其人生的归宿。在狄更斯的笔下,可以见证伦敦城市的变化,包括伦敦雾的恶化,在《老古玩店》一书中,伦敦雾刚刚降临伦敦,而在《马丁·翟述伟》中,伦敦雾的角色已变成了伦敦的本身,几乎夺去了城市原本的面貌;十年之后,我们能从狄更斯笔下的《荒凉山庄》中看到被黑暗之雾主宰的城市,更不用说再之后创作的《我们共同的朋友》,雾成为了伦敦邪恶的庇护,显现出彻底的绝望之底色。
行走于伦敦的街道之中,品位着伦敦的文学史,的确是一种神奇的体验,也许再没有一座城,在文学中比伦敦更令人难忘。想化用《罗马假日》中的那句台词作为此篇之结尾:“London, by all means, London. 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 as long as I live!”
《伦敦文学小史》读后感(三):伦敦文学地图上的小站
这本书是我最近看到的难得的好书,有技术含量,专业性和趣味性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本书。书封和书名都非常的朴实无华,可内容却让人惊艳,这是难得的不会让我失望,反而让我欣喜的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带我游览了伦敦文学各个有趣的站点,看到了英国文学不为人知的美好一面。
虽然没有去过英国,但英国的文化还有文学家都是那么令人心生向往。就像书中介绍的,伦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城市之一。伦敦的许多街道都发生过丰富多彩的文坛故事,许多建筑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那里的酒吧和俱乐部出现过许多作家的身影,同时又再现于他们的作品当中。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名人名事,很多有趣又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惊讶,反思,甚至久久不能平静。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拜伦勋爵、查尔斯.狄更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多丽丝.莱辛、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些名字,不仅仅代表了作家或者作品,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伟人。
但是我们真正了解这些人物吗?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题目带领我们去认识一个个知名人物背后的故事。可能是悲喜交加的,可能是惨痛的,总之是深刻的。就像书中写到的,书中会讲述创作灵感突现的时刻,作家之间友谊的建立;也讲述与伦敦、与写作一直相伴的争斗、怨仇、争吵,以及纵情声色等不良行为风气。
很多我们敬仰的作家会有怎样的经历会有怎么样的性格呢。也许并不如我们心中所敬仰的一般,甚至不是高尚的,在这本书中,我觉得作者选取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传奇性,因为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是如此不平凡,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平凡的人都能成为作家的。
我不知道作者是查阅了多少资料才了解到这些故事的。总之,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让我觉得有趣。比如他说,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便是查尔斯.狄更斯。无论白天黑夜,他常常外出散步,一走就是好多英里,寻找创作灵感;有时要对抗失眠,有时由他的宠物渡鸦“格里普”Grip陪伴在身边。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而文学,历史,并不是通过一本书就能了解全面的,可正是通过这本书,说不定能打开我们对英国文学的兴趣,也能让我们了解,作家背后,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伦敦文学小史》读后感(四):伦敦文人八卦史
既然提到伦敦,就不得不再一次请塞缪尔·约翰逊道出那句名言:“对伦敦感到厌倦的人,对生活也会感到厌倦。”虽然人们对于这句话本身也早已厌倦(事实上本书还是不无骄傲地引用了),不过久经流传的话语总归经得起考验。
伦敦实在是个迷人的城市。尽管没有神秘的雾气终年笼罩,阴雨连绵的日子也着实恼人,但置身其中仿佛立于一个包罗万象的舞台,虚幻与现实,历史与当下交织上演。你可以穿过挤满麻瓜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也不妨去SOHO区转转,19世纪的浪漫派诗人经常在那里出席私人晚宴。你在莱斯特广场走过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雪莱当年梦游时曾经踏足之处。
但雪莱对伦敦的态度却是矛盾的。在他的笔下,伦敦是有如地狱般的城市:
一座人口稠密、烟雾弥漫的城市;芸芸众生,潦倒失意,平日几无半点乐趣。同时亦是浪漫派文学世界的中心:
你此时此刻,来到了伦敦,那浩瀚的大海,潮落又潮起。忽而一片死寂,忽而涛声大作;朝向那岸边。大海抛甩着沉船的残骸,怒吼着要将更多的船只掀翻。可在这大海的深处。却又蕴藏着何等宝贵的财富!诚如雪莱所言,这座城市或许并不像表面那样繁华光鲜,但它独有的魅力从古至今都为文化名人们所钟情,吸引着他们前去一探究竟。如果不去细究其中的杜撰成分,把本书当做是一部伦敦文人八卦史来阅读,还是很有趣味性的,英国人特有的毒舌和冷幽默随处可见。声名斐然的大作家也可能会对同行恶语相向,令人大跌眼镜。
比如16世纪末的罗伯特·格林毫不掩饰他对于莎士比亚的嫉妒。曾经做出如下评价:
(他)自以为能像你们当中最有才华的人物一样可以胡诌出一首无韵诗。他只是一个杂而不精的人,却自负地认为在国内舞台上只有他才能呼风唤雨,名震八方。但遗憾的是格林所写的小册子并没有来得及发表,他在那之前便去世了。因此我们也无法知道莎士比亚对此会做出怎样的回击。
接下来唇枪舌战的这两位则更为人所熟知。19世纪初,拜伦居住在皮卡迪利大街的奢华公寓,对出身低微的济慈谈不上喜欢,他在给出版商的一封书信中,称济慈写的是“尿床诗”,有些作品则:
“描写肉欲……好比一个意大利小提琴手每天同德鲁瑞巷的妓女厮混时得到的那种快感……”对此,济慈本人也进行了回击:
“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拜伦描写的是他看到的内容,而我描写的是我想象中的内容——我的任务最为艰巨。”甚至在济慈去世之后,拜伦依然对他的诗歌进行抨击,形容其为“夹杂着伦敦东区土话和郊野方言”,并有过这样的言论:
“别再发表济慈诗作了,拜托了:把他活剥了吧;如果你们有人不干,我必须亲自扒了他的皮。”不过鉴于济慈也曾经为拜伦写下过“你唱得如此甜蜜而忧伤,你让人的心灵同柔情共鸣”这样动人的句子,再加上他们两人和雪莱的纠葛,这几位同时期的浪漫派诗人究竟是惺惺相惜还是相爱相杀,恐怕只有他们本人才清楚了。
除了同行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有些文人甚至无法和自己笔下的角色达成共识。赫尔克里·波洛无疑是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侦探之一,然而创造出他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认为他是一个“奴颜婢膝的小人”,“夸夸其谈,自私自利,令人讨厌”。这在波洛的粉丝看来简直不可思议。阿加莎因为无法除掉波洛感到十分遗憾,当有人请她把系列小说进行改编,在伦敦西区舞台上演时,她居然将这个角色从剧本中删除了。
尽管阿加莎不喜欢波洛,他们却有一点是相似的:生前都长期活跃在伦敦这一舞台。更为巧合的是,在阿加莎让波洛在1975发表的《帷幕》中以身殉职后,她也于第二年逝世。
他们去世后同样获得了殊荣:伦敦西区剧院在阿加莎离世当天将灯光暗下来一小时,以表哀悼,如今莱斯特广场地铁附近也立着一座她的纪念碑;而《纽约时报》曾在1975年为波洛在头版刊登讣告,并引用《麦克白》中的名言:
他一生行事,从来不像他临终的时候那样得体。”或许这两人在其他维度的世界重逢时,能够面对面坐下来喝一杯茶。
你会发现在伦敦,那些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交集的,同类的相似性使他们聚集于此,生出许多趣闻轶事。另一位推理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亚瑟·柯南·道尔曾在晚宴上与王尔德有过一面之缘,对他颇为欣赏,并以他为原型塑造出了撒迪厄斯·舒尔托。在王尔德去世后,他依然对伦敦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1923年,伦敦巫师海斯特·道登称她与王尔德的幽灵对话,后者评价托马斯·哈代是个“不会害人的乡下佬”……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读者的角度可能会质疑它们的真实性,但本着不那么严肃的娱乐精神,把它视为一本伦敦文学地标的旅游指南也未尝不可。至少当你下次经过珀西街时,想起乔治·奥威尔可能曾因为没穿短上衣而被人从这里的餐厅轰出去,能够会心一笑。
《伦敦文学小史》读后感(五):如果有一天,我站在你们扔过烟头的街上
伦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城市之一。伦敦的许多街道都发生过丰富多彩的文坛故事,许多建筑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那里的酒吧和俱乐部出现过许多作家的身影,同时又再现于他们的作品当中。人们倾向于认为,英国文学肇始于14世纪末乔叟在伦敦的奥尔盖特提笔写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那一刻。这本《伦敦文学小史》并没有将从那时起的所有文坛轶事一一详说,却把从都铎王朝起到20世纪的文坛巨匠们侃了个遍。
从斯宾塞、莎士比亚到尼尔·盖曼,从浪漫派到现代派再到科幻未来派,这本书通过各个不同的专题,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人物进行了详述,你能从文字里生动地看到他们的生活。就像你真的站在那里一样,站在他们身边。
这本书里还有众多伦敦城里经历了岁月冲刷的文学地标,国王十字路口、诺丁山、玫瑰剧院、环球剧院、帕丁顿火车站……不经意间,下一页就是你曾经看到过、读到过的建筑、花园、车站。当然更重要的是讲述故事创作背后的故事。讲述创作灵感突现的时刻,作家之间友谊的建立;也讲述与伦敦、与写作一直相伴的争斗、怨仇、争吵,以及纵情声色等不良行为风气。这本书从奥斯卡·王尔德在伦敦上流社会沙龙里的春风得意时期,一直追寻到他在克拉彭枢纽站的站台上“身穿囚服,戴着手铐”,备受屈辱的时刻;我们可以同朱利安·麦克拉伦-罗斯一同漫步穿行在伦敦的菲茨罗维亚区;同狄兰·托马斯一起走进泥瓦匠酒吧,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同斯宾塞、艾略特、约瑟夫·康拉德等文坛名家伫立在夜色中的泰晤士河畔沉思默想……还会看到拜伦在恐吓他的出版商。随后我们会更加惊恐地看到那位出版商,在接到拜伦的死讯后,亲手焚烧了这位诗人的罪恶日记……
书里还收录了许多有用的地址。利用书中的注释和地图,可以愉快地寻幽览胜,就像许多著名作家和书中人物那样走过一条条相同的街道,自得其乐,陶醉忘返。
凡是对伦敦感到厌倦的人,也会对生活感到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