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是一本由周国元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一):结构化思维的原则,方法论,和思维习惯
体系化地从思考、交流到实施全流程,介绍了结构化战略思维,拆解了其方法论,着重讲了“结构化思维4大原则”“新麦肯锡5步法”和“培养结构化战略思维需要养成的10个习惯”,同时把12个知识要点用图解的方式做了直观呈现,以帮助我们学习并掌握“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战略思维方式和方法,让我们在复杂、多变、模糊而不确定的时代冲破专业与经验的禁锢,以数字和逻辑为工具,自信地面对和分解任何问题与挑战,并能快速提出高效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逐渐成长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二):《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周国元(2021第1篇读书笔记)
这本书还真是拖拖拉拉读了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一开始是抱着把它实践的心态,但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的工作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当然不是说书写的不好,只是确实对目前的我来说,能用得到的地方不太多。
说一下我自己的收获吧,不全面,只是我目前感触较深的方面。
1. 明确问题很重要,我也有过没搞清问题就开始动手解决“问题”的经历,结果可想而知,做了很多无用功。因此一开始就要搞清楚,一项工作/问题的截止时间,完成程度,目的,边界……
2. 拆分问题。当我们把问题拆分到足够细的时候,很多解决办法已经浮出水面了。
3. MECE原则。子分类独立无重叠;子分类加起来穷尽全部可能。
4. 做一个领导者,会讲故事的能力很重要。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三):跳出画地为牢的舒适区改变自己
小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孩子,母亲常说“女孩子成家后,不要总是自己冲在前头,那样自己会很累”。小丽也一直觉得女孩子不能太要强不能太拼,于是丈夫提出要回家创业的要求,她毫不犹豫的辞去了了自己高薪工作,辞职在家照顾孩子辅助丈夫,过上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可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很不幸小丽夫妻两的第一次创业经历很惨淡,小丽的丈夫是一个想法派,恨不得一天有10几个想法,但是没有一个落实到行动中,开始的时候小丽还觉得丈夫想法还不错,每次都会很支持和鼓励丈夫,可是慢慢发现,这些想法的存活率不到24小时。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溜走。眼看着家庭积蓄一点点的流逝,小丽第一次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怀疑也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 女孩子真的要靠老公吗?似乎这点已经不成正比了,或许父母那个年代这是对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应该是这样的。《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画地为牢,在各种臆想出来的圆圈中,寻找舒适和安慰。”小丽突然发现并不是自己受父母话的影响,而是自己一直在为自己画地为牢,是自己不愿意跳出这个安稳舒适的圈子去迎接时代赋予你的责任。婚姻生活不应该是一个的责任,而是需要共同努力经营。 想清楚问题所在,小丽开始和丈夫一起创业,这次她不是支持和鼓励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渐渐地他们的生意有了气色,生活也变的更有挑战,每天都会有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夫妻俩吵架的次数也变得少了,也学会了沟通,一起加油。生活家庭本来就该这样,一起努力一起承担责任。 婚姻中的两个人,共同成长,才是生存之道。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四):利用结构化战略思维,缓解时代焦虑
最近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乌卡时代,也就是VUCA ,它指的是易变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是说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易变、复杂、模糊且不确定的世界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时代特征呢?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科技化等等,这些都推着时代飞速前进。大量的互联网信息,也让我们应接不暇,如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不懂得如何辨识信息,去伪存真,我们其实很容易陷入“焦虑”中。这个焦虑,指的不仅仅是知识焦虑,甚至它还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VUCA时代,无疑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我们将面临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瞎忙”的状态之中。比如,也许我们想要查找一些资料,但却不由自主点进了短视频APP中,当我们疯狂地刷着短视频时,不知不觉中,时间就从指缝间溜走了,而被信息轰炸的我们,脑子里更乱了,也更焦虑了。我们常常被置于不聚焦,不集中的状态中,一会儿不看手机,好像就会被世界遗忘,总是处于一种焦躁而低效的状态。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这本书,就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书中,作者提出了如何运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对抗焦虑,做到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引言部分,提取到的观点。后续,我会再针对后面的章节,谈谈我的阅读感受。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五):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之----"今天你切了吗?"
结构化战略思维,顾名思义,重点有两点,一是结构化,另外一个是战略。这里要说到的“切”,是结构化拆分的通俗叫法,也可以认为是,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基本功。
所谓结构化拆分,是指自上而下分析问题时,把问题逐层分解成更细的部分,每次拆分都遵循后面的MECE原则(这个后面会再细讲),结构化产品的最终呈现形式是树状的逻辑结构。
那到底什么是树状的逻辑结构呢?这个跟我们平常所用到的思维导图比较类似。 打个比方,我们需要探讨一个企业转型的问题。一个企业如何进行转型?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三个层面:人,系统和流程。 接下来在人的层面中,又可以再细分为比如招聘、培训、成长、激励等等。 在系统的层面呢,可以再拆分为客户管理,项目管理,财富管理以及其他系统。 在流程的层面可以再细分为研发,生产,销售,售后。 当我们运用了这样的拆分方法之后,结构就会变得非常清晰明了。企业转型需要面临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结构树中,快速的被检索到。
当然这里只是举个例子,类似这样的分析方法,还有很多。我曾经在企业里分析问题时,用鱼骨图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拆分目的。当我们面临一个比较繁琐毫无头绪的问题时,用这样的思路,层层递进,向下展开,就很容易理清头绪。运用这种框架式的思维,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不容易遗漏,注意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六):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之MECE原则
你是否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
给老板汇报工作时,遇到突发的问题,明明脑子里有思路,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表达清楚;
想要给客户介绍一款产品时,总觉得讲的不够清晰明了,不知道对方是否能听懂;
明明学习了很多逻辑、表达相关的课程,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
如果你也有过以上的困惑,那么结构化思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结构化思维中,MECE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MECE, 是英文“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简写。大意是:我们运用结构化切分来分析问题,需要达到如下的要求:
1. 子分类相互独立无重叠。2.子分类加起来穷尽全部可能。
简单概况起来就是: 相互穷尽,不重叠。完全穷尽,不遗漏。先发散,后总结。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不仅更容易找到逻辑结构,也更容易培养结构化思维。
举个例子,以性别来切分人类,我们可以将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两类。这个分类就符合MECE原则,因为人类可以说,除了男人就是女人。但是如果我们将人类分为成年人和老年人,这就不符合MECE原则了,因为成年人可以包含老年人,而成年人和老年人这个分类中,又不能将未成年人涵盖在内,就不符合“子分类加起来穷尽全部可能”这个原则。
将MECE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书中作者还举了一个生活中运用MECE的例子,作者讲述了,他在一次出差的过程中,由于突发台风造成火车班次取消,他是如何在短短的15分钟以内,运用MECE的原理快速分析,并且找到解决办法,最终顺利达到目的地的故事。作者的这个实际案例,非常有代表性,也很有参考意义。
结构化思维,从整体到局部,这是一种层级分明的思考模式,它可以很有效地将碎片化信息,快速归整到思考模型的框架中去。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将会非常有助于我们的逻辑能力的提升。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七):“黑天鹅事件”
相信疫情以来,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有一个词叫“黑天鹅事件”,为啥不叫白天鹅事件呢?
黑天鹅有啥特征,而被用到了此次疫情中?
曾在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对天鹅的定义,就是羽毛是白色的鸟类。因此,当说起天鹅,大家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天鹅的羽毛肯定是白色的。但当第一只黑天鹅出现的时候,这时人们就发现,当初对天鹅的定义是错的,必须修改天鹅的定义,才能把这种黑色羽毛的鸟归类为天鹅,因此,“黑天鹅”的出现纯属是偶然事件,意思就是当初确定天鹅的定义时,人们根本无法预测“黑天鹅”这件事的发生。
对此,“黑天鹅事件”就是比喻在说话做事时,很多时候,有很多东西都有着不确定性,我们不能过于相信权威。在《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一书中提到,即使是用数据说话原则,遭遇了“黑天鹅”也会有失败的结局。
为此,引申到我们医学领域,有太多的“黑天鹅”事件发生了,人的各个组织器官虽然都是是存在固定不变的位置,但人体的基因也会出现偶然的低概率事件,就如“黑天鹅”的出现一样,如,人的心脏本来正常位置就在左胸部,但在某种极低概率下,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发生了旋转导致心脏长在了左边的胸腔。
像这种脏器移位的现象还有吗?有,比如阑尾,大多数都长在右下腹,偶尔也有人长到了左下腹位置,如果你左下腹痛,正常情况,医生都不会怀疑是阑尾炎,因为学过医学解剖学的都知道,阑尾本来就是在右下腹。一起没有影像学辅助检查的时候,只有当医生手术探查时才发现阑尾在左下腹,这就是一个黑天鹅事件,此时手术医生会如何应对呢?
阑尾的位置改变了,与它相近的血管、淋巴等一些组织器官,会不会在手术中收到牵连影响呢?
这就是我们医生应该培养的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黑天鹅”事件不常发生,但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里,我们人类总会战胜自然,而不断进步。
下一个“黑天鹅”事件是什么,何时出现?谁会预测到呢?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八):天下乌鸦一般黑,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
古人云:“天下乌鸦一般黑。”貌似有记忆以来,提到乌鸦,都会下意识的反应,乌鸦就是黑色呀。却不懂为何会如此反应,乌鸦不能是白色的、黄色的?
直到阅读了《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才明白,原来是利用演绎法得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结论。
提到演绎法,必然会提到归纳法,这是我们在推导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两种逻辑思维。
演绎法,一般是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之间的推理,它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性引导推论。
而归纳法,则是通过不同的例子,找到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得出共性的推论。
让我们用一些例子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两种逻辑思维。
按照演绎法来推导,会是这样子的:
大前提:人是会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的。
如果按照归纳法,那么这段推导可能会是这样: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小前提:柏拉图是人,柏拉图也是会死的。 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人,亚里士多德也是会死的。 …… 得出归纳结论:人是会死的。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理出个别具体的结论,“因为这样...所以这样....”。
而归纳法则是“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观测事实或者已知事物为依据,试图寻找出其共同的基本规律,进行合并同类项。
所以古人有云:“天下乌鸦一般黑。”学会了演绎法之后之后,有人说路上见到一只乌鸦,不用去看也可以推断这只乌鸦是黑色的。
但这两种逻辑思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演绎法的问题在于,它的前提本身需要根据其它方法来检验,如果演绎前提是不可靠的,那么即使在推理过程中逻辑严密,最终的结论也可能存在问题。
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如果是不完全的归纳,有可能只能得到不充分可靠的结论。
所以,具体问题还是具体分析,在适合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方法,会助你一臂之力。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九):MECE原则,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结构化思维,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就是从问题的本身入手,找出影响该问题的所有原因,然后分析是不是每个原因都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我以为已经把MECE原则理解到位了,在眼下面临租房子与住员工宿舍的焦虑中,于是我想运用MECE原则来解决我的搬房子问题,具体可见我的上一篇书评。
事实上,我对MECE原则是一知半解,很感谢芒果姐指出了我的问题,把MECE原则写得太“高深”了,会让读者变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芒果姐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MECE原则,瞬间脑袋瓜清晰了不少,深刻知道什么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比如你写一篇书评失败了,老师没有采纳你所写的文章,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是不是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没有把稿子写好,所以失败了。
其实不是,用MECE原则来看,有可能是这本书太难写了,不是你所熟悉的领域,所以发挥不好;有可能是编辑老师的写文思路跟你不一样,所以他不采用这份书评;也有可能是约稿满了,比你优秀的稿子出现了····这些都是可能影响老师没有采纳你们稿件的原因。
MECE原则的要点就在于理解什么是完全穷尽与相对独立;完全找出影响一件事的所有原因,这叫“完全穷尽”,分析是不是每个原因都能影响最终的结果,这叫“相对独立”。
我就是把MECE原则复杂化了,估计跟我第一眼看到该书《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的前言部分有关,就感觉特别深奥难懂,尽管后者在芒果姐的帮助下顺利攻破了前言部分,却依旧感到很吃力,在给自己的懵逼找借口。
现学现卖,重新梳理了我想搬出去租房子的问题,想想搬出去原因,其实最主要的只有1个。
员工宿舍留给个人的活动空间太小,想利用早上的时间学习,也许跟冬天也有影响,现在白天亮的慢,到6点钟依旧是乌漆麻黑的;想开灯怕吵到舍友,不敢弄出大动静,也怕吵到舍友,束手束脚的,因此想搬出去,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可以自由些,不用顾忌那么多。
知道了原因,那么就开始找解决方案了。
一是光线问题,可以购置床上小桌子、小台灯,另外再买个小窗帘把床上遮起来,开灯时可有效避免台灯太亮影响她人;
二是动静问题,提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看的书籍,将位置摆放好,台灯那些固定位置,起来时动作放轻些,基本上不会吵到他人。
这么一分析下去,可以有效把问题解决,再也不用焦虑要不要搬出去了。
MECE原则还有很多方面的应用,我所了解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读后感(十):遇事用“MECE原则”来思考解决方法,会更直观清晰
目前住在公司提供的员工宿舍,近期面临涨房租的问题,在住员工宿舍和出去租房子的之间犹豫不决,刚巧读了《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一书,里面提到一个MECE原则,可以帮助我更好的解决问题,分析到底要不要搬出去。
1.什么是MECE原则?
MECE,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识是“相对独立,完全穷尽”。
相对独立,是指看问题时,尤其是在分解问题上,要站在同一个维度去考虑拆分问题,并且做到不可重复。
完全穷尽,是意味着全面、周密。
MECE原则重点在于帮助分析人员找到所有影响效益或者目标的关键因素,并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分析人员进行问题或解决方案的排序、分析,从中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继续住员工宿舍和租房子之间,现在脑海思路是一团乱麻,然而,如果学会用MECE原则来分析问题,就可以按照相对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将搬出去租房子同现有的住宿进行比对,便于做出选择。
2.MECE原则的两种使用方式
第一种:确定主要问题后,逐个往下层进行分解,最后达到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
第二种:利用头脑风暴的模式,首先找到主要问题,随后尽可能地找到所有可以解决该问题的方式,如果多个解决方式中有部分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解决方式,那么还要继续往下进行拆解和分析。
这两种方式都是都是要先确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然后再进行分解。
我现在的问题很明确,住员工宿舍和出去租房子,哪个更占优势;那么,可以直接分析搬出去租房子的MECE切入点。
3.MECE原则的具体运用
先了解下“切入点”是什么,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就是“非黑即白”,就好像男生与女生、好看的与丑陋的、正确与错误等等。
现在就用MECE来分析下搬出去租房子的优劣势:
距离方面:员工宿舍距离公司10分钟路程,较短;搬出去不确定路程,照现在同事们租房子的位置看,保守估计至少半小时路程;
房子方面:员工宿舍3人一单间,相对拥挤,个人空间范围小;搬出去有个人的独立空间,这点在心里上相对占优势;
费用方面:员工宿舍虽然涨价,对比外面的房子,相对便宜,租房面临随时涨价的可能;
环境方面:员工宿舍光照条件不错,屋顶可晒被子;租房子需要花时间去找;
运动方面:员工宿舍楼下有一个小型操场,可以跑步;租房子不确定,可能需要到马路上跑步;
午休方面:目前都是回宿舍午休,搬出去的话,由于午休时间短,需要在公司午休,需要购置一张小床在公司放着;
...
貌似这么一连串下来,我搬出去租房子的心已经淡下来了。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不确定的事情,可以用MECE原则进行层层分析,让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是焦虑与乱麻,让人理不出头绪,做不出选择来。
在这里,对MECE原则进行一下总结:
第一步:明确问题或项目的内容;
第二步:寻找适合的MECE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第三步:根据大分类,考虑后续的内容是不是可以继续使用MECE进行下一步分类;
第四步:确认有没有遗漏或者重复。
希望你我都能运用MECE原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