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8 02:07: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100字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是一本由姚国华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32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精选点评:

  ●一本影响我一生的书,在03年高二时接触,便开始怀疑世界,独立思考,哪怕被现实撞得浑身碎骨,但是这至少证明我还是醒着的!

  ●去年看到一帖子《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183ddd0101j5bh.html,强推此书,大半年终于读完,醍醐灌顶,如坐针毡。临近毕业,但是却没作者的魄力与勇气,平庸中一枚不起眼的草根,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老师

  ●姚国华,湖南南县人。1981年起就读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哲学系,四川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衡阳工学院马列室,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弃

  ●厉害

  ●国有教,则仓禀足知礼节;国无教,则温饱后纵淫欲。

  ●浏览着拉了一遍,不错的书。读的是加了12篇新东西的版本。

  ●大学时接受启蒙的第一本书

  ●很好的一本书,可惜书被人借去就没有还回来了。。。。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一):非常好的思想类书籍,建议大家都看看

  很棒的文化研究类书籍,我2003年读到的一本在我看来最好的,极具内涵和反思性的书。喜欢思考和历史学术讨论的人可以去认真读读看看,一定很有启发性!过去13年了,再看看这本书,仍然不过时,直面中国人灵魂最深处,深刻反思历史和文化!就是不知道能再版么。对大量的青年学子和有识之士而言这本书可以激发巨大头脑风暴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二):关于梦想与超越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则名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帖子,观后想到,这不一中国版卢安克么?甚为叹服!记得贴中提到这本书,某日在一旧书店逛时,不经意间看到,索性买下。空闲时翻翻,大为振奋。上册中作者对东西方文化从哲学及历史的角度进行了演绎与反思,下册结合国内现实,提及大学的轴心使命。

  大致翻完,书中提及最多的词便是“超越”,反观自身,我们超越了吗?最近“梦想”一词也在生活中频频出现,广告、歌曲、电影……无处不见,可那崇高的字词后面究竟承载着什么确少有人提及,于是在现实的冲击下,迷失、彷徨、麻木、虚无、堕落了。种种世俗的钻营使得我们喘不过气,更高学位、合适的伴侣、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立足于不错的城市。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我想到王小波先生所说的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那诗意的世界,我想便是梦想与超越所在吧。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三):回忆姚国华先生

  这套书(两本)大约是2004年左右读过,今日想起它,是因为想起了书的作者,姚国华,更念起了姚曾说过的一句话,“十年讲师”。那时姚先生到各所大学去演讲,开头必说的,就是那句“十年讲师”。在这套书的封面介绍里,也有这四个字。姚先生在华中科大任教,职称讲师,持续十年未调副教授。据我所知,那时评高职难度比现在小的多,甚至有的学校博士直接认命副教授,当时我们学校有个姓汤的老师,工作几年,后再上硕士,毕业留校,一年多后竟评上副高,他是个梗介人,对我傻笑着说:我草!这次居然评上副教授了!真是扯蛋……然而,姚先生为啥能十年讲师不动呢?大约是其梗介个性使然。今天来看,我能理解他,因为今年正好也好是我讲师第十年,所以我能很光明正大的抄袭姚先生这句话,“十年讲师!” 姚先生在九十年代末期发起大学人文启思录的讲座,可谓风靡一时。那时到我们学校演讲时,留个大胡子,有点像马克思。开讲第一句是:同学们!为了这次演讲,我好好准备了下,所以在场下思考了五分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关于《文化立国》《大学重建》,具体内容已记不大清了,只知道这两本书文字美而流畅,节奏感强,情感饱满,经常出现古语式的四字短句,十分耐读。就今天回忆看,此书思想体系并不博大,也不一定精深,但很适合于国人的思想启蒙。不知何因此书今天已经如石沉大海,不见回响。而姚先生本人,也似乎人间蒸发,连网上都难寻其踪迹。在百度上搜寻半天,终于找到一点有关姚先生的蛛丝马迹,不过介绍里有一点变化,当年的“十年讲师”变成了“十八年讲师”!厉害!看来从04年起,姚先生又撑了八年!不知道今天已经55岁的他,是否还依然“讲师终老”?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将近十年前的北京高考命题作文。当时我还是名副其实的小学生,对着在书店里的作文书,懵懂地看着当年的满分作文。从机场回家的车上,还在寻思着那个仰望星空却掉进坑里的怪叔叔,回味着上榜考生精彩的排比句,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如今我也能够就这个话题,对姚老师的雄文发表一些奇谈怪论,这就是教育带来的改变,对此我感激不尽。

  大一的时候误打误撞加入了人文讲坛,那时的讲坛还刚刚成立。2015年的第一期人文讲座就是请的姚国华老师,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学校,自然只能在传说当中回想社团初创时期的景象。后来总算当家作主了,盘点集体物资的时候见到了一个本子,上面是各位演讲嘉宾的题字。第一个当然是姚国华老师,不算潇洒但是中正有力地题下了“中国大学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后面的几个题字我都经手过,很熟悉,偏偏这位姚国华老师无缘得见。而他的大作-《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在pad里存了很久,唯独晓芒老师的序言倒是读了好几遍。

  最近终于集中时间读完了全文,读罢非常感动,教育是值得重视,姚国华老师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教育不是这么搞的。

  让我们设想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也认真念书吧,老师布置的习题和项目都积极完成,常常请教老师问题,成绩也总在前列,同学有问题请教都会热情帮助,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大家心目当中的学霸了。但是该学生是很认真,可是除了教材习题集和其他备考资料,从来不会读一本课外书;是会积极完成作业,可实在是中规中矩的找不出一点创造性;经常向老师请教,可是问的都是概念性的问题,书本上就有或是百度一下都能查到。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个学生呢?

  允许我举个离经叛道的例子。如果有位家长,非常关爱自己的孩子,甚至都愿意为小孩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孩子成绩不好,他非常着急。一看数学不好,赶紧去找最好的数学老师来补课;一看是因为粗心,就叮嘱小孩细心一点;或者是心思没放在学习上,那就唠叨小孩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呗。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来陪陪小孩。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都把最好的老师给你请来补课,为什么还是不用心呢?

  我都为你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了,为什么还是不知足呢?

  我都推掉这么繁忙的工作来陪你,为什么还是不领情呢?

  可是小孩要是成绩不好,多半是在学校就不怎么听讲的,您再把他送去课外补习,他会听吗?

  可是他并不想要星星啊,或者说,其实小孩希望靠他自己,而不是靠父母去摘星。

  推掉这么繁忙的工作去陪小孩,可是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玩吗?

  这两个例子,可以对应两个观点:

  1. 是真想还是假想2. 爱为什么会变成伤害

  我早就不喜欢按照真假来分析问题。不过前不久重温《论十大关系》,觉得还是可以拿来用用。要发展重工业,那就大把大把往重工业砸钱,自己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是“假”想,要是“真”想你发展重工业,一定得配套发展起来轻工业和农业。也就是说,真想发展重工业,就不能一门心思的发展重工业,还得腾出金钱和时间用在其他方面。用在那个学霸的例子,就应该是真想当学霸,就不能一门心思的只完成老师的作业,只把时间精力花在教材上。

  如果在用来评价姚老师的雄文的话,那就是你要真想文化立国,真想大学重建,就不该这么重视文化和大学.

  请看姚老师的振奋人心的话语:

不同于高等教育高度普及的欧美,中国没有一批自助、自立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由国家重点扶持一批大学。国家应当无条件从全社会选拔素养最且志愿接受高级文化教育的青年,实施全部或大部免费,对特困学生应多方给予生活自助,保障他们接受大学教育。这符合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比支持任何具体的,有直接效益的产业或工程项目都重要。把一批重点大学建设成文化阵地和精英战略基地,以实现西方教会和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

  还有“文教兴国”,“以文化建设为重心”,“文化特区”等等,不甚枚举。

  问题是,要想文化立国和大学重建,就不该怎么做。因为市场容易成为惯坏的孩子,大学也会成为。参考下大型国企,他们是不是也垄断了他们所在行业最好的资源,聚集了专业最顶尖的人才,吸引了最优秀的毕业生,可是效果呢?

  也许姚老师会义愤填膺地痛斥:经济和文化能类比吗?企业和大学能类比吗?

  是的,姚老师毫不客气地在书中写道,“经济学家是中国最愚蠢的一帮人”。但是,我并不是在谈经济和文化,而是在谈建设。经济有经济的规律,文化有文化的法则,但是建设有没有普遍性的道理?

  就拿姚老师最讨厌的经济学家来说吧。我们随便找出一本研究中国经济的书,就拿《中国奇迹》这本来说吧。出版于1994年,姚老师可能也读过。该书的作者就指出了中国奇迹的原因是比较优势策略的胜利。而之前受挫的原因是赶超策略。实行赶超策略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遇到了挫折或是遭遇了瓶颈。为什么呢?还是可以用老毛的话来解释,这就是假想。用农业集体化,户籍制度,统购统销,人为压低汇率利率的方式去发展重工业,只能得到畸形的重工业,必然行不通。真想发展,就应当运用比较优势策略。

  这个思路对于文化建设有没有启发?我们看世界上古老的大学,往往不在首都和大城市。比方说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但是后发的国家,最早的往往也是最好的大学,都是在政治中心。比如德国的柏林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中国的北大清华。最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的名校,北洋政府所在的国立北京大学,蒋介石所在的国立中央大学,汪精卫所在的国立武汉大学,孙中山所在的国立中山大学,都是在政治中心。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也在国际享有盛誉。但是,我们现在提起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往往还是英美那七所,就是哈耶普麻斯+牛剑。既不在纽约,不在华盛顿,也不在伦敦。

  诚然企业和大学不能类比,姚老师也提到,大学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是象牙塔,而中国连象牙塔都还没有,遑论走出象牙塔?

  但是姚老师在提到大学的资金来源的时候,就开始天然呆了。大学固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大学的基金会呢?他们就不是以基金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吗?耶鲁大学的大卫史文森就是因为管理的基金会收益表现甚好,而被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请来演讲。不能说大学就是钱堆出来,应该说大学从来就离不开钱。为什么一定要把经济这个角度给撇开呢?

  吉尼斯世界纪录是用西方的奇技淫巧来腐蚀心智,但是诺贝尔奖因为是科学界的奖,所以具有普世价值。所以姚老师喜欢拿诺贝尔奖来说事。诺贝尔的遗产就3100万瑞典克朗,还得年年掏巨额奖金。那怎么发的出来呢? 当然得靠投资。不知道姚老师能不能再坚决地喊出,科学的价值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一群聪明而又追求的科学家聚在一起,为什么不能纯粹的为科学而科学,获得智力激荡的享受呢?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许可以这样,毕竟只要一个书斋,再有些纸笔,一台电脑也许就能成为独立学者打游击。但是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做需要做实验的项目,可能吗?一个实验多少钱,那些珍贵的实验材料,科学仪器多少钱?仅凭自己的力量,仅凭一腔热血做得到吗?

  如果不能报到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不能申到经费,那什么做研究呢?如果成果不能发表到顶级期刊,没有学术声誉,拿什么招到好的研究生呢?

  经济政治文化从来都是一体的,姚老师看到了这个道理,但是在他最珍爱的文化领域,总是异化成为文化最重要,沾不得政治的狡诈和经济的铜臭。而且文化既没权,也没钱,当然要大力扶持啊!可是扶持什么呢?

  西南联大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在战争时期第二大的经费支出是给了教育,仅次于军费。

建设一所一流大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对于一个大国的财政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十所大学所需总经费也只相当于一个大型工程的投资。问题是人们能否看到事情的真正意义,把资金投入到大多数人既看不到面子上的好处,也收不到经济效益的象牙塔工程上。一项令一百所重点大学的知识精英们激动、呼号、奔走、设计、讨论、审议、争吵、期盼了数年的高等教育世纪振兴工程,总投入110亿元。仅相当于修15公里地铁,或建两座机场,或买15架飞机,或架半座跨海大桥,或建百分之五条京沪高速铁路了相当于全国五年间在电视剧(其中一半是废品)上的总投入;相当于全国一年公款吃喝话费的百分之一(包括这笔投入中可观的部分);相当于香港或台湾一所大学三五年的经费,或者某所世界名校一年半的经费。

  一面是对经济和经济学家的鄙视,另一面又是对教育资金投入的渴望,再加上掷地有声的一句”“大学教育从来就是精英教育”,姚老师的逻辑已经很清晰了。就是我们是一帮精英,但是我们不屑于跟你们玩权或是玩钱,所以你们得把钱给我们,也要对我们放权。因为我们是文化人,我们的事业是为了国家的千秋万代。而且我们还可以教育你们的子女哟!这大概是精英界的自我意淫,现代文化版的何不食肉糜?

  不知道姚老师听到潘石屹夫妇给哈佛大学捐款1500万美元的时候,会是什么感想呢?会和键盘侠一样痛斥,为什么从中国人这里赚来的钱来去捐给美国的学校?如果是这样的想法,那么真是对教育,尤其是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就是姚老师最向往的教育)一无所知了。

  姚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几个大学的历史。先是北大,看一大代表和创始人多多少少和北大都有点关系。然后是两所“准大学”,孙中山的黄埔军校和老毛的抗日军政大学。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似乎陈独秀李大钊他们都在北大教过书,老毛也当过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但是,这种相关关系等于因果关系吗?陈独秀是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再被蔡元培请到北大任教。老毛更是在图书馆受到了学生领袖傅斯年的羞辱,为此耿耿于怀。当时北大是文化的漩涡中心 ,然后精英人士和他产生了关联。就得说是大学塑造了他们和中国近代史吗?

  我还是最喜欢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因为这本书不仅讲大学,也讲哲学。之前提到过标杆原理,这回再举同一章的例子。有人比较过哈佛大学和UCB,认为哈佛大学最优秀的10%的学生,的确是比伯克利top 10%要优秀一些。但是这样比合适吗?要比也是拿哈佛top 10%的学生本来就比伯克利优秀啊。要比也是拿哈佛最末10%的学生来比。因为往往就是被哈佛拒掉的学生,就去了伯克利。那伯克利top 10%的学生远远比哈佛末流的学生强。而且,我们津津乐道的哈佛最优秀的学生,什么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他们都是自己退学的学生。也就是说,这些天才他们不管上什么大学或者上不上大学,都能够成才成功。和大学教育也没什么关系啊?

  台湾大学孙中兴老师说过一句实在话,台大的老师就应该给没考上台大的学生上课。因为台大的学生已经很强了,不需要这么好的老师再来教。学生本来就有十分的水平,再教到10分,和一个只有7分的学生,给教到8分或是9分。那成就感不可同日而语。

  人性里好为人师的倾向太强烈了。老毛说四个伟大都可以不要,保留一个“导师”就可以了;李开复的新书《人工智能》有吐槽说没啥干货,那是因为李开复老师不愿意再做顶级科学家而是要当青年的人生导师了,当然少不了理想和爱这些鸡汤的内容了;就连一生浩然正气的孟子老先生都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啊。

  问题是,总是对教育别人抱持有无比狂热的情感冲动,让教育不堪重负,却对教育自己负担上了不能承受之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