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摘抄
日期:2021-01-31 03:5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摘抄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是一部由Paul Sen执导,史蒂夫·乔布斯 / Robert X. Cringel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一):其实都一样

  1: 把自己放在某一个只有自己能达到的点上,然后让别人来认可,其实类似于一个人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对旁边的人说我是多么纯洁,你有这个勇气吗?或者一个人吃了毒药不死,嘲笑富人们喝地沟油都反胃难受。

  2:把自己当作异类而不顾别人的感受,甚至别人的体验,虽然有些人用的是共产主义理想,而这个人用的是“改变世界”的理想,但是都一样,只看的是结果。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二):致敬~

  发自内心的热爱。

  #x27;'i didn't do those for money.''

  向往美好的事物,尊重人才。

  taste spirit

  光滑的石头,相互碰撞。

  take the best and spread it around

  tay hungry

  tay foolish

  让我不禁联想老子说的,为而不争。认真做事,其他身外之物自然会有基本满足,习总书记说的,成其大者可以兼小。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三):不谈是非,只重结果

  在采访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乔布斯对苹果的爱,对它一度失败的遗憾跟痛心。也觉得他在承认错误时的坦然与偶尔的固执十分接地气。

  但于我而言最有价值的还是他的两点看法,一是公司核心部门的争论,在一家已经占领市场大部分份额的大公司里,靠什么来保有以及增长。产品才是最能贴近、打动并且留住用户的东西,永远不能忽视产品的重要性。而自己一度还因为毕业后将要工作的公司核心是产品,而自己的岗位太边缘而纠结,现在看来难免太狭隘。如果公司以后故步自封不再专注产品,那才是灾难。财务人员还是老老实实地做支持,总有以财务自己独有的方式发光发亮的时候~第二个则是他谈到的团队工作状态,与优秀自信的人工作永远不用害怕会伤害到他的自尊,不谈是非,只看重结果。在某快消巨头面试时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结果导向。一心只想着把工作做好,其他皆是浮云。以此自勉。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四):摘录

  微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品味,他们一点儿品味都没有,我这么说是从大局来看,不是狭隘的目光,他们缺乏原创性的想法,也没有给产品注入太多的文化。

  你会问为什么有文化的加入很重要?

  你知道吗,比例字体的设置来自于字体设计和精美书籍。我们是通过这些获得灵感的。

  要不是有Mac,他们的产品里永远不会有这些。

  我觉得我并不是因为微软的成功而感到难过,我对他们的成功没有抱怨,他们的成功大部分都是应得的,我生气的是他们做的都是三流产品。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他们的产品没有一点儿启发,非常的普通。更令人难过的是他们的顾客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想要让大家不断进步的方法,是做到最好,让每个人都可以用到最好的产品。所以每个人都能不断的成长进步,学会欣赏更美的东西。所以微软就好像是麦当劳一样。这才是让我难过的地方。并不是因为他们赢了,而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没有创造力和启发。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五):Ultimately it comes down to taste.

“我成功得益于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人才。而且我发现只要召集到五个这样的人,他们就会喜欢上彼此合作的感觉,前所未有的感觉,他们会不愿再与平庸者合作,只招聘一样优秀的人。所以你只要找到几个精英,他们就会自己扩大团队。Mac团队就是这样,大家才华横溢,都很优秀。”

“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太平庸,更让人难过的是用户居然毫无察觉。但人活着是要追求极致,并分享给同类的,这样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学会欣赏更美的东西。”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六):taste

  昨天我看了沃伦·巴菲特的纪录片,所以在一开始有特别明显的感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特别专注,并且从小就展现出天赋且积极争取机会去接触更多。

  但是乔布斯更难得的一点是,他有着卓绝的品味,他有着对世上各个领域前沿信息的好奇心与观察,他说他的同事们都不是为了计算机而生,没有这个工作他们也都会是世上其他领域最优秀的人才。他的同事们有音乐家,画家,艺术家等等,计算机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但在其他领域的不凡能力使他们在计算机领域走的更远。

  看了这个片子感觉感觉他是一个很赤诚的人。他一心就在设计程序,研究新领域,但同时因为他的认真努力,他也可以无师自通的掌握管理公司的方法。他可以毫不留情的指出85年被驱逐出公司就是因为当年招进了错的人。他还一针见血的说,微软很努力,被微软追上他并不难过,但难过的是他们始终是一个三流公司,他们缺乏自己的原创性,没有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没有品位。

  其实在这个片子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乔布斯的taste,主持人问,你怎么能找准机会呢?他想了很久,说,最重要的还是taste。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七):品味决定一切

  看完乔布斯的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很珍惜人才他觉得人才才是一个公司发展的核心其次是他对计算机行业的巨大热情使他完成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他更像革新者.他完全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如他所说编程是一种思考方式.确实苹果的运用是独树一帜的.他对界面图形的要求非常苛刻

  这说明他对美的事物要求很高.我想最好的商人都是艺术家.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做到极致.这往往是天才能完成的事.采访中他对未来畅想人类已经包裹在这张网里面.它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的产生如巨龙一般.跨行跨界的产品已经超出人类的想象.微信威逼移动.支付宝威逼银行

  就像乔布斯在采访中说到的那样.人类进入了共享时代.思维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考.计算机打开了人类前行的另一扇大门.有意思的是乔布斯说到他是嬉皮士的话题.苹果的成功来自各行优秀人才的集思广益.他们不做书呆子我想这才是这个世纪人们最接近科技自由的时代.乔布斯不是第一个吃苹果的,对吧

  Ultimately 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the taste.:)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八):What's so interesting

  12岁见hp创始人并获得零件和实习机会,这种事对童年的确影响巨大。

  14岁从esquire上得知并制造出能免费打电话的blue box,一直把电话打到梵蒂冈、吵醒教皇。所做即所得也是巨大成就感。

  What's so interesting is that we were young, and learned that we could build something, ourselves, that could control billions of dollars worth of infrastructures in the world.

  下一个鼓捣的东西就是终端机,Apple I 诞生。把车和计算器卖了,开始印刷电路,规模化生产起步。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制造业,硬件。不是虚幻的高科技。

  19分钟对folklore的描述和举例太精确了。佩服。还有可口可乐、施乐和IBM怎么因为垄断从科技型、产品型公司,变成了销售主导公司。

  访谈好在全是故事和细节。理论化的人常常抗拒把自己的人生用节点和故事来分段,但事实证明的确存在trigger的,无论你怎么称呼。

  记者提问也很优秀。基本和我想问的一样(除了我没做功课的那些)。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九):真正的乔布斯

  这部纪录片里的乔布斯看起来很诚实,坦白。抛开一些个人领导力方面的一些争议,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不光光是智商,他懂得思考。编程语言在他的眼里是liberal arts,教会他思考。显然这门语言没有教会主持人如何思考。就像他说的,会计部门用standard cost来做 accounting的时候,没有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问了,而且花了几个月去研究,然后知道自己公司要怎样避免那些问题。我觉得就是他一直在思考,在问为什么这样做,才一直让苹果打破边界,打破常规,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他说他25岁身价就超过一亿,但他不是为了钱来做这个公司。我相信他。从小时候的兴趣,一直以来对这个的热爱,让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他致力于问why,改变的过程。他在这个代码的世界里看到了arts,看到了漂亮的东西,被xerox center里的graphically user interface深深吸引。现在想起,这些也激发了乔布斯的苹果的设计吧,简洁,美观,也处处为用户着想虽然当时Xerox已经有email,network computer system等等,但现在也看不到xerox在这个行业里兴起了。为什么呢。还好主持人也问了这个问题。我虽然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想想乔布斯的分析很中肯。当一个公司的产品停止创新而一直靠销售营销支撑着长期发展的话,这些理论上的support function就变成了领导公司的。而他们如果不能了解产品,市场,公司只能慢慢被淘汰了。

  现在回头看这个纪录片才发现这里到处都是乔布斯的痕迹。虽然不是果粉,抛开他的领导style,他是一个聪明有远见,值得尊敬的人。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十):乔布斯的态度和价值观

  1. 制度和流程没法创造出来产品。当然中国很多公司不是为了创造,只是希望抄袭,吃现成的!

  2. 创意和产品之间是有距离的,不是有了创意就一定能实现,很多创意可能无法实现,而且产品研发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环节需要去整合和平衡,所以过程很重要,需要把各种想法思路进行组合。在这个产品过程中,团队进行协作、争吵、辩论等等充分的碰撞,最后才能打磨出好的产品。

  3. 微软的优势:一、善于捕捉机会,二、锲而不舍。缺点:只会模仿,产品很平庸,没有灵魂和魅力。但是老百姓照样也是买账的,毕竟大部分人其实也没那么有品位,哈哈!我还是很喜欢微软的东西,够用就行。

  4. 君子善假于物也,计算机、自行车、秃鹫、效率,老乔的工作热情在于创造更好的工具推动人类的进步。

  5. 如何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对的。关键在于品味。品味来自哪里,来自你对人类各个领域优秀成果的领悟,并他们应用到你的产品中。我赶脚那就是对美的追求,而美是相通的。另外,团队跨领域的融合往往能产生美。(计算机、诗、音乐等等)

  6. jobs理解的嬉皮士精神是什么?拒绝平庸,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把一种精神融入到产品中,并希望用户在使用时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现代做品牌很流行玩这套,NIKE——just do it!重在传递一种精神,而不只是功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史蒂夫·乔布斯:遗失的访谈》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