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邓肯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30 01:3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邓肯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邓肯自传》是一本由伊莎朵拉・邓肯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邓肯自传》精选点评:

  ●不喜欢程式化的人在这...

  ●邓肯死得太冤了

  ●女性榜样

  ●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当初以为是林肯自传......

  ●心灵的自由和丰满是人生第一要义。

  ●饱蘸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想像中她应该是瘦削刻薄的类型,意外的发现她有着古希腊雕像般正大端庄的美丽

  ●卓越!

  ●看来我真的没有艺术细胞!

  ●我的爱我的自由。

  《邓肯自传》读后感(一):艺术是个屁,放出来真给力

  这本书带我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她的舞蹈和她的爱情,在别人眼里显得那么放荡不羁,但是这就是最真实的她,没有任何掩饰,也没有任何粉饰,也许有人觉得无法接受她对待爱情的态度,那只是因为我们是凡人。

  我真羡慕那些特别懂艺术的人,不论是一部感人的剧本,还是一座纹丝不动的雕塑,他们都能看到凡人看不到的东西,甚至为此落泪,书中印象深刻的一段中说,当邓肯欣赏着艺术雕塑的时候,游人在旁边指手画脚说“怎么缺胳膊少腿儿”的,她说她当时非常气愤,这是艺术,不是人体。

  对于爱情,她总是能全身心的投入,不论是谁。她毫不羞涩的展示着女人特有的美丽。这还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情感,那些发自肺腑的赞叹仿佛让人能够看到她幸福的脸庞。

  如果你不懂艺术,那么请你闭嘴。

  《邓肯自传》读后感(二):自勉

  相比于很多名人由作家做为其做传,伊莎朵拉·邓肯是自己为自己做传。看了一点英文版的,她的文字简洁清晰,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自己。后来由于英文有限,读起来感觉比较吃力,还是放弃转投中文版了。母亲带着她和姐姐伊丽莎白还有弟弟一起生活,并亲自教她们舞蹈和音乐。她在6岁的时候,为了帮助母亲改善他们的生活,便和姐姐一起创办了一个教小孩舞蹈的团。由于生活所迫,邓肯放弃了上学,转而自学舞蹈。为了生活,她到舞蹈表演团谋得了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在后来的学习中不断创造新的舞步,并拒绝学习当时非常流行的芭蕾舞。后来又去了欧洲,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仍坚持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习。自己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仍然在不断寻求新的舞蹈。由于自身的努力,邓肯终于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并为更多的观众熟悉和喜欢。后来由于一次意外,一对儿女死于溺水,这深深的打击了她。艰辛的童年和中年丧子的悲痛使得她更加坚强。

  人们的事业各不相同,成功的路径也不尽相同,但是其中的坚持与努力确实共通的。

  《邓肯自传》读后感(三):太阳神的女儿

  我真的愿意相信,伊莎多拉邓肯是太阳神的女儿,是美的化身,是上天送给人类的礼物。她来到人间,就是为了传播美的真谛,引导人类发现大自然的美。她是神的使者,在播撒下美的种子,建好神庙,完成使命后,她便香消玉殒,重新回到神的怀抱,连子嗣也不被允许留下。

  我们的生活被设下的太多的教条,作为自然之子,生活的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之母相连的脐带会因受不了这样的拉扯而崩断,致使人类无法在自然母亲那儿汲取养料,最终变为身体和思想都干涸殆尽的行尸走肉。而早慧的邓肯则深知自然之道,明白大自然就是美的源头。所以她从小就反对芭蕾,认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这样,她开始发展自己的,与自然契合的舞蹈,并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

  邓肯的一生是短暂的,却也是波澜起伏,悲喜交加的。她有过众多的情人,常放纵自己于爱欲之河,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婚姻,有过三个孩子,却都不幸去世。她知道饥寒交加的感受,也体验过上流社会的衣食无忧,算是尝遍了人间的各种滋味。可能是预知自己不长的寿命,才早早地写下了这本自传。一个女人,活出这样的一生,也是无憾了。

  《邓肯自传》读后感(四):邓肯自传

  我读的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命之舞邓肯自传”。遗憾的是,这本书只写到她去苏联之前发生的事,具体为何,我也无法弄清。怎么会有一本只写了一半的译作呢?!

  虽然我们都说自己喜欢音乐,但这种喜欢只停留在感官的触动上。缺少对乐理的认识、创作背景的了解,很难领悟这些著作的真谛。

  邓肯向我们描述她对舞蹈、对音乐的热爱,我才发现,原来这些伟大的艺术背后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陶醉,每次领悟,再创造竟能给人带来如此强烈的幸福感。谁说邓肯是个不幸的女人,单凭她从音乐、舞蹈中获得的感受,就足以让我们羡慕。

  最近一直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做自己喜欢的生活。有一种观点是人生苦短,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起为了名和利,奴颜媚骨,委曲求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仅能够让人感觉幸福、精神百倍、充满动力和创造力,也将因此获得世俗认可的“成功”。邓肯大师正是始终坚持自己所想的:按自己的想法跳舞、创办学校、去爱人,她的舞蹈从一开始不被接受到大获成功,她创办的学校从起初十几个孩子到鼎盛时期再到一战期间的衰落,她一手栽培起来的学生抢走她的爱人,还斥责她为何不早点放弃这段感情,她的爱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执着和投入让邓肯大师感受到极乐,也时常感受着痛苦。幸福真的只有在痛苦、疾病的映衬下才存在么?我想,应该说幸福时刻存在,但在悲剧过后,才更加容易被强烈的感知。

  不管怎样,邓肯大师为我们诠释一种纯粹的生活,一种我们大多数人永远只能从别人的自传中去感知,却无法亲身体验到的生活。

  《邓肯自传》读后感(五):邓肯之死

  二十多年前,依稀记得看过《邓肯自传》。那时,我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看了几首叶赛宁的小诗,由他的诗及他的人,再由他及邓肯。可那时看过就看过了,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知道了她的一些事,知道她那凄美的死。如今再与《邓肯自传》相遇,竟看得百般滋味在心头。有人声称在十岁以前说看过《红楼梦》,我相信这是真的,但我想也就是看着好玩吧,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没有类似的经历又怎能细细体味?

  拨开时空的迷雾,我听到海浪在拍打着岸边的岩石,我听到在海浪声中一个女婴落地时的不住的哭涕。我看见她慢慢长大,我看见她随海浪翩翩起舞。我看见她已经长成一个羞涩的少女,我看见她双手托腮,她在做着飞向远方的梦。我听到她紧张的心跳,因为她的小情人就要走过她的窗前。16岁那一年她创作了舞蹈《死亡与少女》,莫非她早早就意识到等待她的最终的结局?

  不必罗列她成年以后的那些经历,在生活上,她象十八世纪的卡萨诺瓦,又象二十一世纪的木子美,她象卡萨诺瓦一样,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她象木子美那样从一个男人到另外一个男人。与他们不同的是,她不象卡萨诺瓦那样,是一个彻底的享乐主义者,对于艺术的狂热,经常使她头脑发热,把自己弄得举债度日,狼狈不堪。她也不象木子美那样是怀着对男人的仇恨和嘲弄在使用那些男人,她和他们好”,是真心喜欢他们。她和他们在一起唯一的理由是快乐。她是一个婚姻制度的激烈反对者,也许还是最早的明目张胆的未婚妈妈。她也不相信爱情的永恒,她说,让人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就好象让人一辈子只喜欢听一个音乐家的作品一样。

  在艺术上,她反对一切不自然的东西,她视芭蕾舞为一种病态的艺术,她从古希腊艺术和大师们的音乐作品中吸引营养,如果需要,她从来没有觉得裸露身体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她复活了古希腊的艺术,她把那些音乐大师的作品通过她的肢体变成了看得见的语言。 她的艺术和她的爱情是互激而又互为拯救的,每当她在艺术是找不到出路时,是爱情给了她灵感,而每当爱情让她痛不欲生,心灰意冷时,是她对艺术的热爱重新唤发起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

  邓肯最不幸的经历,不是艺术上的困境,不是爱情上的挫折,不是那些不能及时付清的帐单,而是她的孩子们的死,孩子们给了她无以伦多的快乐,她说,他们给她带来的快乐远比她的艺术多,比任何一个男人的爱都多出一千倍,但当她满怀希望地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舞蹈大师、音乐大师时,命运不经意间把他们从她身边夺走了,一个都没有剩下,其实冥冥之中,好象神在暗示她,她的孩子们出事的前夜,她在一本书上看到:

  “美丽骄傲的母亲啊,当人们对你谈起奥林波斯时,你竟然在冷笑。为了惩罚你,神的利箭射穿你孩子虔诚的头颅,你那没有遮挡的胸膛却无法保护他们。”

  苦难差一点把邓肯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但她前去苏俄的结果却是带回了一个俄罗斯的天才诗人叶赛宁,邓肯比他大十七岁,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幸福的结合,一向视婚姻为荒谬的邓肯却和叶赛宁意外地结婚了,但两个伟大艺术家的结合却没有让他们从此踏上光辉的坦途。开始总是开始于小小的争吵,然后发展为真正的伤害,最后直到真正的分道扬镳。尽管两个人都对此感到伤心与难过,但一切已经变得不可挽回。

  1925年12月28日凌晨,叶赛宁在他和邓肯一起住过的一个旅馆房间里自杀身亡。那年,他刚满三十岁。死前,他咬破手指,用血写成一首八行的“绝命诗:”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当邓肯得知叶赛宁死讯后,在给她养女艾尔玛的信里这样说到:“谢尔盖的死吓了我一跳,而我曾经为他哭过那么多个小时,我觉得,他使我心中的那种人皆有之的痛苦能力衰竭了。”

  邓肯比叶赛宁多活了不到两年。1927年9月14日,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她的长围巾--她常用的舞蹈道具--被卷入了车轮中,一代伟大的艺术家就这样戏剧性地死去。最伟大的导演可能都导演不出这样戏剧性的死,这对于象她这样的人,也许再恰当不过。失却了希望,也从此没有苦痛。据说,她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朋友们,再见了,我将走向光荣。”

  这是真的。

  看着叶赛宁和邓肯的文字,我觉得他们在我的心中是复活了的,他们复活在我的心里,永远与我同在,等我死的时候,他们再死一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邓肯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