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是一本由[德]史怀哲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一):重要的是,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死亡并非
遥不可及,衰老也一样。
当你老了,你将如何来回顾且记录你的一生?
这个问题我很少去想。
更多的时候我将
自己埋在当下或即将要面临的和要解决的事之中,所有那些零碎的,分散的,变化的事,几乎拼凑成了
生活的全部。
而生活却并不是生命的全部。
我很小的时候,
恐惧黑夜,并恐惧黑夜中所有的传说。常常当我一个人静下来,躺在床榻上,听着窗外风掀动树枝,发出深沉的无穷的叹息,吟哦,以及断裂般的嘶鸣,我就会紧张起来。我分明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越跳越快,然后呼吸越来越急。那时我想到过死亡。
我所能想象的死亡,令人
绝望的,恰恰不是死亡本身带来的
痛苦,而是死亡所带来的
永恒的消失——用什么证明你
曾经的存在?如何证明你曾经存在的
意义和
价值?
这些诘问一直敲打着我的
内心,让我觉得这一生必须要有一些事去做去实现,要不然会抱憾终身。
但当我们真正开始生活时,发现陷入其
周而复始的怪圈,且发现生活在
某种意义上所具有的欺骗性——快捷、喧嚣、急速、极度
繁华的外表下,我们日益麻木。
我们所有的感知在外在
世界的冲撞中碎了一地。然后被抽离、吸附和包装,变成另外的一个以及另外的一群。
显然这些是时代的产物。
但在史怀哲那个时代,他们有管风琴,有上帝,有基于真善美的一切,当然也有极恶——史怀哲亲历了两次
世界大战,目睹了无数人的
颠沛流离妻离子散,无数人的
命运被扭曲断裂……
那些灾难和苦痛是难以想象的——即使我们能想象死亡的到来,但我们对未知的灾难能了解多少呢?
《生命的思索》便是史怀哲暮年时
回忆的碎片,
时光的碎片。它没有华美的文辞,没有精巧的足以让你铭记的更多的情节。
它只在记录。像一台老式的打字机。
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发出哒哒哒,哒哒哒的轻响。于是所有的
记忆被发掘,闪着光芒,来到你身边。
如果你想从一个音乐家、
哲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身上企图习得更多的知识和必要的人生经验,我想是
困难的。你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实现在其身上所拥有的极少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
放弃。
重要的是
理想。重要的是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并
为此努力奋斗。
史怀哲说,思索人生,借此人将不再茫然浑噩,开始
经历值得尊重的自我生命历程……思索生命,就是深化、内在化并
升华生存意识。
我想,当史怀哲晚年的某个黄昏,坐在树影婆娑的庭院中开始回顾他的一生时,晚阳必然绚烂浓烈。
“献给我们
疲惫的英雄
梦想!”
草于9.15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二):人与人的一生为什么会不同?
《生命的思索》一书开始的时候,与一般人的一生没有太大的区别。生于何时,家境如何,上学时擅长哪些科目、哪些科目拖了后腿,何时读了
大学,选修了什么科目……
只是,你我
芸芸众生的一生,十来页的简历也就尽述了。
史怀哲的一生为何会如此独特、甚至影响了那么多的人的人生?
首先,我觉得一个人的
成长,从大的格局来说,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从小的背景来说,是与
他的家庭相关。
19世纪末的欧洲,宗教氛围浓厚,弱冠少年史怀哲走进大学选修了神学和哲学。(其实,我觉得今天的欧洲宗教氛围仍然浓厚,我有个
朋友,
漂洋过海地从
中国跑去梵蒂冈去读宗教学研究生。只是,私以为,在大学创立之初的19世纪末,学术上的
追求可能更甚。——猜测而已,没有考证。)
史怀哲的
父亲是个教会牧师,
母亲是个牧师的
女儿。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从大环境上还是小环境上,史怀哲受宗教的影响是深刻而纯粹的。
因此,
年轻的史怀哲立下了为大众服务的志向。——纯粹出于崇高的
信仰,而非
沽名钓誉。
有信仰的人,比起没有信仰的人,会更有动力、更
义无反顾。
所以,当史怀哲决定放弃现有
事业基础去学医时,医学系主任建议他最好去看看
精神科医生。
的确,这样做的人即便不被人当成是神经病,也会被人当做傻子。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其次,天才从来只是极少数的人。
史怀哲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非天降奇才,一道神光击中他,就让他成了
多才多艺的绝世天才。而是史怀哲自己的努力。
爱迪生早就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哈哈,为了我的行文需要,我就不引用后半句了。我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史怀哲就是一只转不停的陀螺,他学医之余,还抽空备课、讲授神学课程,主持布道,参加管风琴活动……
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不要
抱怨为什么你没有
成功,因为你没有付出别人所付出的努力。
第三,就是很多人都忽略掉的一个人——史怀哲的太太。
成功的
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妻。我觉得这句话没错。
就连史怀哲自己在书中也说
他的妻子对他帮助很大。除了打理繁杂家务,每天还抽出几个小时到医院来帮忙,照顾重症病人、监管洗涤、掌控医疗用品、配药出药、负责手术器具消毒、准备手术、执行麻醉操作。
另外,即便是被俘期间,
夫妻也是
相依为命,不离不弃。
的确是“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所以,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男人,其背后必须有一个
温馨的
家庭作为支撑。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三):集美与善于一身的生命
翻看《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的目录,内心竟已因他的经历而澎湃不已,觉得他的人生的确是人生,反观自己的人生,却是苍白的要命!苍白的没有任何色调可言!然而,看史怀哲的自传,尤其是其前期的经历,却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认真去生活、
去努力,生命就没有苍白可言!史怀哲,就是这样一个圣人,不但会以他的
思想影响世人,还可以从他的自传中学到很多很多有用的知识!与一般名人的传记不同,史怀哲在书中提到了大量的音乐知识、神学知识、哲学知识及医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不像教科书中的内容那样枯燥,而是融进史怀哲的经历,显得生动有趣,就像在吃甜点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块冰镇西瓜一样!
在讲述如何弹奏管风琴时,我们藉由史怀哲知道了吉尔-杜劳特曼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手指和琴键之间的关系是:“借由手指与手掌
训练有素的摆动变化,演奏者即可弹出不同的银色及明确的层次。演奏者意欲获得与琴键间
心领神会、
信手拈来的
完美关系,需竭力培养手指的触觉。当手指
动作达到运用自如、
丝丝入扣时,演奏者便能正确诠释、完美呈现各种音色及
情感了”。这番
见解太精彩了,我让正在学钢琴的清扬看,她虽然没有全懂,但是也明白了一点这个手指和琴键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了,我想随着她学习钢琴的深入,这个
感觉会越来越好!
在撰写论文时,史怀哲选择了巴赫。但是事实并不像他设想的那么
简单,这时他的
态度是“挑战如此巨大,我也只能装怯作勇,
鼓励自己不必
沮丧”。这正契合我当下的处境,我要完成一个课题,从现在开始,两年之内完成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课题,写出一部著作、
发表两篇高档次的论文。这对还有诸多工作任务的我而言,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是看了史怀哲的这段话让我明白,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难题都不必沮丧,只要放心去做,一切都有可能!
史怀哲作为生存于上个世纪前期的圣人,其对当时
社会现象的感念竟然也适用于现今社会,不得不说是其思想之深远令人无法企及。在结语中,他提到“时代精神如此强势,个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思想,开始照单签收权威所释放的任何信息。他无力抵制外部势力的操纵,他工作繁忙,神情惶感,注意力衰退,物质
依赖心理严重,
心灵侵蚀严重。久而久之,他不再
相信自己还有
能力独立
思考、独立裁决”。这段论断拿来描述现世,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反对,就便是100年之后的社会也没有人能够否认他这段论述的真理性!然而
遗憾的是,身处快餐社会中的我们,浮躁久了,很难
沉静下来去思索史怀哲的话,更不会更正自身的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
悲哀!
在中小学大学时,学校都会列一些学生的必读书目,我想像《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这样的书是应该列入其中的!我们无力
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阅读《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这样的书来改变自己的小世界!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四):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虑
史怀哲一生都在为真理而努力,并始终贯穿于神学、医学、艺术、哲学领域。说不上“奋斗”与“斗争”,因为本可以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他执着于通过思考所探求到的人类精神事业,并为之付诸行动。读他朴素而翻译的略微蹩脚的自述后,我感到无限愧疚也无限荣幸。
史怀哲在研究耶稣生平后开始质疑主流神学研究成果,查阅大量资料后, 他认为耶稣布道失败并否定寄身于末日论中的教义传统解释,认为耶稣之爱赞扬理性思考,提出与基督教义派相悖的宗教宽容主张。
他还在羽管键琴与巴洛克小提琴中探寻巴赫乐章中的审美性与诗性,并致力于大键琴工艺传承与巴赫乐谱演奏方式,期间遭遇不少阻碍,他在宗教乐、歌剧、世俗古典乐中觅得生命的激情。
学术与艺术研究初获成就后,他以教授身份在医学院学医,决心抛弃所有成就实现最初的想法:去非洲从事医疗援助事业。学医期间他的论文是从医学角度研判耶稣的弥赛亚意识是否是源于某种精神错乱症,这令人难以接受。
他的神学观点曾给他去从医计划造成很大困难。在非洲当丛林医生期间,他目睹人间疾苦,既当主治医生又当工人为病人修建医院。期间经历一战落入战俘营,但仍乐于与弹琴、救人、思考。
在非洲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理性主义与伦理精神,人类生命与真理精神。通过比较世界各大宗教,包括基督教、中国老庄思想、斯多噶主义、印度教,他认为现代社会应尊重生命,亦即通过理性探究法与朴实的伦理精神探究宇宙与生命的关系。
“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 ——《圣经·以赛亚书》
史怀哲虽质疑主流教义中的耶稣却仍怀耶稣之爱恩赐众生。耶稣以己为众生赎罪,史怀哲同样担当了众生赎罪的使命而前行。
史怀哲自述的自己一点都不伟大,他外语很难及格,医学考试靠死记硬背才过关。说起非洲医疗援助事业,用奉献一词形容他并不贴切,我想真理才是他一生追求的,从医的决心亦是如此而生。
这世上不乏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不乏高谈阔论、挥斥方遒的哲人。少的是能如他一般能够在探索人类意义上的真理后付诸于个人意义上的行动之人。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五):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停下忙碌的步伐
历时三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按照我的阅读速度,这样厚度的书其实一下午就可以结束的,但是这本书是个例外,因为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停下来思考和
感动。也或许是
缘分吧,在进豆瓣书店后的两分钟我就注意到了这本书,再耗时两分钟我决定了买下这本书。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觉自己
幸运,而买到这本书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最
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以我的能力实在是不敢对这本书写读后感,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哲学和神学界的专家,非洲丛林的圣人医生写出的自述实在是让我只有仰望的资格。我迫切希望马上读第二遍,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停下忙碌的步伐,也来读读这本书,体会下我体会到的感动。
读完这本书更像是接受了一次阿尔贝特的长长的布道,对于他所秉持的敬畏生命的哲学我有了初步的
理解,同时对于成长中所遇到的很多
困惑,我都找到了答案。至此才发现,原来我所困惑的,这位圣人其实也困惑过,只不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他找到了解决困惑的办法,并用毕生的精力帮助了更多人去解决困惑。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自己幸福的感觉,在我前往一个未知的地方工作之前读到了这本书,实在是
感谢老天对我的恩赐。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六):一个具有真正伟大人性的人
其实是随便买的这本书,书价还是很坑爹,薄薄的一本精装书就定价42.8,而只有区区20万字。出版社我也觉得一般,不过就在打折时,稀里糊涂的就买了。
开始只当作闲书随便一看,但是看着看着就深深的被作者的人性打动,其中最为可叹的就是已经年逾30,还苦读七年医学,然后在非洲从医,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得到。
作者虽然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基督徒。虽然他毫不利己的精神难以为一般人理解,但他并不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信奉耶稣的同时,按照理性的思维去体会教义,去丰富和完善基督教。看书有一点郁闷的就是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作者所写的神学观点和其内部含义。
书中的翻译可能有点问题,一部分内容真的没看懂,尤其是作者最后大段大段对“尊重生命”的说明,没办法彻底理解其中的玄妙。也许是因为是自传就没特别详细的说明?
因为这本书也知道了管风琴,特别在google上查一下,看看是什么样的,以后有机会要听听管风琴的演奏
最不满的就是作者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基本没有提及,这是非常大的缺憾。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七):思索人生
史怀哲:思索人生,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借此人将不再茫然浑噩,开始经历值得尊重的自我生命历程,为获得生命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奋斗。思索生命,就是深化、内在化并升华生存意识。
其中两星是给注释和附录的,注释还算比较全,注解也是很认真的做的,这点就可以多加一星。而后面结语部分的三个附录(年谱、著作一览、中外术语对照表),也能看出做书人的认真、真诚、严谨。附录也值得多加一星。
作者本人的经历值得再加一星。“作者亲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间各色的痛苦颠沛,压迫折磨和冷酷杀戮,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如烛火般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他传奇的医生,映照出一幅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生活的终极价值!”
最后一星,是给这本书本身的文字的,很多人说写作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而自传,就是总结一生的过程。作者在总结自己的生平,反思自己的行为的同时,分析了自己在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思想,在从医时期,他在尊重宗教的基础上,热衷于保罗教义进行批判性的历史研究。不要以为这个喜欢研究宗教历史的人是个古板无趣的人,他在远赴非洲之前,完成了新版巴赫作品集的前五册。
在看他非洲章节的内容时,看着他和
妻子为了救治伤员所付出的努力,通过描写能够看出作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虽然竭力调整心态,企图以平静的心情关照病人又能保留必要的精力和体力,但总是枉然,劳而无功。”也是在非常的艰苦环境下,他思考出了生命的真谛,在非洲行医期间他的著作之一《文明的哲学》的轮廓开始形成了,而其中“尊重生命”的概念,使他的思考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战俘营的日子他和妻子饱受着身体的折磨和背井离乡之苦,却还是很乐观的欣赏这座有梵高铅笔画的艺术殿堂(关押他们的地方之前,梵高也曾拘押于此)。而在获释回家之后,他还没有怨恨的和战俘营营长通信。
从他的自传里,能看出这个善良、懂爱、不断思考的人,为什么能够奉献,而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励志的典范。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八):犹是春闺梦里人
——读《生命的思索》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沉重的书。
之于书的作者史怀哲,在未翻开本书之前,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对此人一无所知。但是,在阅读过这本沉重的作品之后,我的脑中赫然蹦出了一句诗:“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似乎与本书作者毫无任何关系,可是凭我感触所知,这可以算作是本篇书评的题目,因为,于我而言,史怀哲真如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一颦一笑中竟然留给这世界多么美秒的“倩影”。
书的前半部讲述的是关于作者求学问访于欧洲各地,其间交杂着丰富的学术涵养与人文气息,对于神学,我从未接触过有关内容,因此也就不用浅陋拙劣的笔去评价与臧否了,倒是对于史怀哲谈及的巴赫,我倒是饶有兴趣,原因不仅在于巴赫这位音乐家在欧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更多的则在于巴赫音乐对于世人所产生的共鸣,正如中国人之于《梁祝》,西方人之于肖邦、贝多芬,他所引领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而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如同音符般的激昂与魅力,聆听巴赫,即便是在嘈杂喧嚣的场景中亦能找到心灵的一片休憩之地,我仿佛乘着本书又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田园,看见史怀哲静坐于此,闭目赏心般痴迷在音乐的海洋中无法自拔,这或许是最惬意的吧。
关于史怀哲,他所感染我的不仅是他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更多则在于他博大如鸿般的人文情怀。在中国古代经典之中,不难让人联想到了庄子,庄子的思想不正是这种旷世之间,天地一沙鸥的博襟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史怀哲便如同这天地间最微茫的“水”,却又不像这最微茫的“水”,说他像“水”,是因他那至真至善的人间性情;是因他那宽广博大的辽远胸襟;更是因他那超然于世的理想追求,他处世不争,不也是如水般顺流而下,洒脱不拘吗?说他不像“水”,他亦有不像“水”的性情,他可独立于世,却不曾苟且世间;他可泰然世间,却不曾与世隔绝。他的存在,让人类感受到了和平与关怀,同时也让人类看到了前行路上的点亮的一盏秉烛,蜡尽之前,燃烧着如南丁格尔般的熊熊烈焰。
我认真品读着关于他的自传,于文字间我似乎摸索到了某股诗意,这股诗意幽深如丛林,恬静如清泉。它甘之如饴又涩之如榄。在那些苦难的记忆中,它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性的善恶,更多的是赤裸裸的杀戮与仇恨,是战争的伤情与反思,一个德国人,用他智慧的双眸洞察着人间世事,用他仁慈的如椽大笔书写着爱恨生死,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亦没有选择冷眼面对,他挺立的躯干俨然是一个大写的“人”,放在今天,亦是我们许多所谓的“人”所望尘莫及的!
我不敢妄加评论,生怕我稚嫩的笔玷污了他完美的人格,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我忍不住想要说,我的胸中喷涌儿的文字皆是因为他,因为他的果敢与坚毅;因为他的普世与慈悲。我终究还是想要多说几句,“一战”“二战”的硝烟战火,弥漫燃烧着全人类固有的精神文明,多少人类昔日的智慧结晶毁于一旦;多少家庭因此颠沛流离,我不愿打开记忆的闸门,害怕倾泻而出的洪水抵挡不住我对战争的思考。但曾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挽救生命而选择中年学习医学,他决定忍痛割爱放下他的神学与哲学投奔到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之时,我想每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由此肃然起敬。瘟疫肆虐、战争横行,阻步不了他前行的执着;疾病缠身、精力尽瘁,他眼中依然能喷发出带火的光芒,这或许就是他,“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本书衍生而来的现实意义是宽泛而苍茫的,说它宽泛,则在于它不只是对于年轻人的激励,而是它具有“海纳百川”的情怀,深邃而辽阔。说它苍茫,则在于现世的人情淡寡,世态炎凉,它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谁又曾真正感受到它苦心经营的“完美”呢?
无论怎样,我希望许多年轻人如我般去翻开这本书,可能它之于诸多年轻人会显得艰涩而陌生,但是认识不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打开了这扇门,我
相信年轻人是会去接受它的,因为,之于爱我们又怎会拒绝呢?
“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仅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那是一种征夫死,妇仍在梦中盼君归来的祈愿。其实史怀哲真的是那在深闺中盼“君”归来的“妇”吗?翻开本书你就会找到答案,但愿“春闺梦里”只不过是诗人的想象,我们都祈盼着现实的相聚与重逢。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九):只有健全的人才有能力帮助别人
非常感人的一本书,读完深深动容了,也震撼了。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段非常精彩的
文章,是关于史怀哲的,忍不住在这里粘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洪兰在一所大学医学院演讲,演讲中提起20世纪顶有名的医师史怀哲,问现场是否有人知道此人,想不到竟然没人回应,会后她询问听讲的学生,知道史怀哲的不但寥寥可数,所知的事也无关要旨。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有名,不在于他得到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在于他集合音乐家、哲学家、宗教家与医师的所有涵养于一身,严格说来,他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不仅只是个医师,他把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光贡献给一个完全缺乏医疗设施的非洲小国,在那里痌瘝在抱地拯救群黎。
史怀哲出身音乐家庭,早年是个管风琴演奏家,后来专研管风琴的结构与发声理论,除了经常演出之外,也是管风琴的理论大师,他写了好几部有关管风琴与键盘乐器理论的专书,其中包括《巴赫传》。最有趣的是他能拆卸极为庞杂烦琐的管风琴,并擅长修理改造,他后来旅行欧洲募款,曾帮几个教堂修理好破损的管风琴,所得的款项拿来扩建非洲的医院。史怀哲在26岁就得到哲学的学位,后来习医,到38岁才得到医学博士学位,他后来到非洲行医,是因为得到宗教上的感召。
他做过牧师,是个很好的神学家,在神学上也有专著,然而他最深契的其实还是音乐,但在非洲丛林根本没有管风琴,即使有乐器也没有听众。他38岁第一次到非洲行医时,巴黎的巴赫学会担心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日后疏于练习,荒废了琴艺,特别捐了部特制的钢琴运到非洲给他,这台钢琴此后一直陪伴史怀哲。在非洲他每天工作几达16小时,用以解决一大群“黔首”的病痛,闲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弹巴赫的前奏与赋格曲以求安宁,有人要他不要太拼命,不要一根蜡烛两头烧,他说,如果蜡烛够长两头烧又何妨?这蜡烛果然够长,他活了90岁。音乐是需要“社会力”支援的行业,在非洲,史怀哲的音乐没有同业也没有听众,但他自己却不能没有它,宗教坚定他的奉献,而音乐支援着他的情操。
在文明社会,医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佛教以“生老病死”来看待人生,这四个字没一个与医学无关,可见医师的崇高,在于我们都少不了他们。医师须有极高的专业,不论是知识方面或技术方面,这样他们才能帮人解除病痛。
但医师也是个非常无聊甚至无趣的行业。他面对的都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的人,没有人会有好脸色给他看,所以医师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寂寞。我有一位朋友在做直肠外科医师,他说他每天上下午各要看50个有直肠疾病的病人,都是要戴着手套把手指伸进病人肛门的那种。有一天我想,假如一辈子都得如此,就是给我比尔·盖茨的收入我也不愿接受,而我的朋友接受了,而且似乎会一辈子干下去。有次他告诉我,解决别人的痛苦是“神圣”的,所以从事医疗,需要有宗教一般的情怀。另外,所有诊疗的手术都是不断重复的,这使得医疗工作十分枯燥,从事医疗,需要懂得如何滋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不要枯竭,在这方面,艺术具有最大的功能。
所以,一个医学院学生知道史怀哲是必要的。我们的医学教育过分注意专业,忘记通才的重要,史怀哲是把西方自托尔斯泰以来的“人道关怀”真正施行在人间的人,所以要知道他,是应该学习他如何安顿自己、完成自己,只有健全的人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我常听医学界的人说:医疗不只是个职业,而是一个志业,这话说得很好。宗教与音乐对史怀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证明道德视野与艺术修养,对所有医师来说都极为重要。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读后感(十):最无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
阿尔贝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施韦泽)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也是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倡导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称为非洲之父、和平之子、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学说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和动物保护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1875年,史怀哲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他先后获得哲学、神s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还是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研究专家。1913年,已经在各个领域获得极高声誉的史怀哲,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史怀哲的著作众多,横跨几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计有《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文明的哲学》(1923)、《非洲杂记》(1938)等,其学说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称赞:“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据史怀哲自己说,1915年9月的某一天,他坐驳船去出诊行医,在沙滩的左边,他看见四只河马和它们的幼崽在河中游泳,那一幕让他有说不出的感动,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概念:“敬畏生命”。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哲生命伦理学的基石,他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动物和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他的出发点不是简单的恻隐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敬畏之心。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史怀哲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们不可分割。 史怀哲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如果习惯于把别的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对人类之外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为了生存,人难免会伤害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史怀哲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敬畏生命是否认生命有高级和低级、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区分的。”
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着较少价值或没有价值的生命,进而会认为压迫以至毁灭某些生命是被允许的。史怀哲提出,如果依据这种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昆虫或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这是错误的。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史怀哲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史怀哲还在文章中举例说,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敬畏生命”要求我们将对其他生命的损害降到最低,除非在迫不得已、没有任何其他方法能够替代的时候,我们都不可以对其他生命做出不敬的行为。
史怀哲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史怀哲对东方传统价值观予以崇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他著有《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甚为赞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与所有生命有关的原则。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句佛教格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西、生命。”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史怀哲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这使他获得了全世界的尊敬。正如史怀哲所言,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史怀哲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在不断加深。进入21世纪,史怀哲的思想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举凡环保、和平、动物保护、素食等各类组织,无不将史怀哲的思想奉为经典,其生命伦理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