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一本由许仲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97-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神演义》精选点评:
●商容骂纣王有悖三纲五常……姜皇后哭着说“古人云: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刻只想用一把熨斗把我皱起的眉头熨平。。。
●只是老许的BUG和抄袭不少哪。。。
●我那跳大神的童年时期
●三年级有段時間借宿姨媽家,某日在书橱上翻到的,許仲琳場面上的文筆實在是差強人意,香艷反倒寫的不錯。
●朝歌发兵西岐,受挫,截教插手,占上风,姜子牙搬救兵,胜利,韩荣派人传信,到文书房,值班领导看信,上摘星楼找纣王,纣王问:朕无旨宣卿,xx有何奏章。纣王看信,发火,开会,官员推荐人选,纣王同意,发令出征,如此循环往复。
●1 不喜后半部 西岐众人皆是穷兵黩武 几乎是由道入魔 子牙公不辨是非斩军士 杨二郎为乱敌军心滥杀无辜 独有哪咤是朴素尼采派,情极而由魔入道。2 最喜跳出三教轮回外之陆压(原型为陆西星或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一门忠烈之黄飞虎与坚持立场之闻太师与箕子伯夷之属。3 有讽喻是时明朝政治之可能?4 黄天化与哪吒争功场面何不详写?可与三国黄魏争功媲美。5 阐教之阐实非此意;从此名亦可窥知明朝道教势力情状。
●这本书教会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死道友不死贫道;第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给他一个牛逼的爹,或者师父。顺便,剧情重复先不说他,编不出剧情就靠诗歌刷屏,果真大丈夫?
●封神演义的故事性真是非常差,斗法写得云里雾里,可能需要修行一下才能明白个中神通。全书人物太多,每个人物都面目模糊,传奇有余,叙事不足。《哪吒闹海》一段跟前后文的差异很大,看起来像是后人改过或插入进去的故事。
●就是一个评书本子,而且行文干瘪无味。各种穿越。这书里边哪儿有正面人物哇,文王食子肉、逃夸官,外有忠诚、内怀奸诈;武王拿姜子牙当剑使;哪吒靠着好出身胡作非为、杀人忤逆;土行孙就是一猥琐男迎娶白富美。。。至于女娲,纣王yy她她就不乐意了,用人家三妖给自己出气,到最后还亲手逮来交给姜尚斩首。。。阐教腹黑围剿截教、释教渔翁得利的一个故事。。。
●高考后很沮丧,躲在家看书,说实话,这书看到最后套路都会背了……
《封神演义》读后感(一):中国人的伪善和装腔作势最高成就
这本书中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其价值我可不敢恭维。
同样的法术,周这边用就没问题,商那边用就是妖术。
书中还有很多矛盾欠缺逻辑之处,很多东西又充满说教行。我个人认为这书除了在民俗学上有点价值之外再没什么了。
《封神演义》读后感(二):啥啥都是注定的。
通篇下来打的莫名其妙。事情从来都不会往好里说,只会往差了激化。明明只是个徒弟之间的误会,非要最后导致师傅们也互相残杀。残杀后还每每有借口说:你在榜单上哦。
历史的局限啥啥都赖女人也就无所谓了,但是对于是非、儒道、好坏什么的完全没有标准,实在是太过了。
《封神演义》读后感(三):儿时的回忆
来到豆瓣看到这熟悉的绿色封面就很怀念~家里的那本已经翻烂了。小学初中的时候一直扔在床头,几乎是闲来就翻翻,小时候爱幻想的年代,翻看这本书真是畅快无比,有一段迷恋的时候,书中各种情节几乎都快背下来了。。。时光飞逝,这么多年了,不过依然是我心中的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第一!!!!
《封神演义》读后感(四):无法理解,正面人物总是磨难太多
剧情和战斗力非常不合理,12大弟子一场没胜利,全被活捉,才学道术几年的徒弟们成为反派的都各个厉害,比如殷焦,土行孙,打击正面人物,老师也被吓跑,只要是和纣王军队一打仗,从开始的防守到后面的主动进攻,只要是来一个人,就能把姜子牙军队打败,随便一个人物姜子牙这边就吃亏被动,120万人也打不过!
《封神演义》读后感(五):封神演义就是一个复读机
战场的描写千篇一律,肆意前后复制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我在想,莫非那个时候出书莫非是按字数给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