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3 03:0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摘抄

  《不合时宜的思想》是一本由高尔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合时宜的思想》精选点评:

  ●高尔基持马恩的理论武器同时和列宁、革命群众论战。也许,高尔基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主张的各种政治观点都不深刻。书很有意思,可以破除对高尔基的陈旧印象,例如他说“不能因为人民受过苦,他们就自然而然变得有道德了”

  ●老高还是有点放不开。

  ●假大空。确实很适合鼓舞农民和工人阶级,怪不得政府会要这个曾经不合时宜的人当传话筒。不过这两年也是高尔基脑子最清楚最有良心的两年。失败的公知意领。

  ●用作研究高尔基,或者丰满被面具化的高尔基

  ●知识分子在工人革命中的真实心态,是颇有意思的。

  ●书中呈现给我们一个令人震惊的高尔基,一个不同于《海燕》时期的高尔基。

  ●最后买到了呢……似乎借给高中同学了……会让人思考很多问题的作品。

  ●时代、沉思与写作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一):不合时宜的思想

  顾名思义,怕是高尔基自己也知道书中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单从文章来看,高尔基说的一切肯定是正确的。但也许那是在和平年代,或者在理论上。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高尔基这种人道主义自由派思想,在政治上怕只会称之为“书生意气”“空谈误国”。   政治本身就是灰色的,甚至是黑暗的,特别还是在战争和革命时期,要生存是最根本的,建立新社会和生活是以后的事。在这种时代要建立高尔基书中所希望的社会,怕是先会被毁灭,说句实话,那些高尔基认为不应该抓起来的知识份子,就真是对政权无害的吗?未必吧。人大可以一边做学问,一边搞政治。有时候我想高尔基真是太天真了,难怪不光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就是俄罗斯帝国政权也不喜欢。可问题是偏偏有许多人还在叹息着没有靠这些人去建设一下更加美好的国家,白日做梦。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二):不合时宜的思想

  不合时宜的思想

  (俄)高尔基著,余中一、董晓译,作家出版社,1998

  这是由林贤治先生主编的《曼陀罗译丛》之一种,作者是曾经在国内大名鼎鼎的高尔基,那个在暴风雨中呼喊的“海燕”。这本书颠覆了高尔基在我心目中固有的形象,原来一直为正统所尊崇的高大全的高尔基,竟然有这么多“政治不正确”的文字!非常感谢译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子,更加真实的了解高尔基,更加真实的了解影响世界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此时,“革命”已经成了革命的对象,“告别革命”早已成为众声喧哗的话题。比照高尔基所处的时代,思想在此反而显得有些弱小,远远比不过权力和金钱。

  主编林贤治先生在总序中说:“对于知识分子作家来说,只有当他因广泛的社会关怀而获致多方面的刺激,其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才需要有相应的多样的体裁、技法和风格。任何创造都是一种抗争。在这里,与激情相伴随的不驯的思想永远居于首位,因为只有它,才可以使作家的知识分子角色得以保持而不致丧失。在此之前,我们简直没有权利奢言艺术的纯洁性。”(p3)高尔基先生的45篇文字,完美的体现了这种不驯的思想,追求正义和自由,对于暴力、权力毫不妥协的抗争,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深刻的解剖与批判。

  关于高尔基的这些文字,一度是苏联文学史上失踪的文字,其原因就在于他极力揭露和批判的权力,那腐朽而扮身正义的权力无耻的举起了检查的剪刀,将高尔基裁剪成了权力所需要的文学家的典范。古今中外,专制政权下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遭遇是何其相似啊。中国的鲁迅先生,“其精神遗产依其固有的价值,已然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这样的资本,同样可以垄断,可以流通,可以随机利用。”(林贤治,《午夜的幽光》,p25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还有一长串的世界各地的流亡者,莫不如此。

  忽然想起储安平,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失踪者,他也在类似的政治和历史格局里主编过《观察》,同样的具有不合时宜的思想,结局却远远不如高尔基幸运。这是中国的悲哀吧。

  2008年6月10日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三):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高尔基?

  言及高尔基(1868-1936),稍有年纪的,是不会有什么陌生感觉的,这种感觉源自一种群体的历史记忆。事实上,高尔基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时期。高尔基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过底层人的苦难。正如鲁迅所说:“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高尔基是我最早读到其作品的外国作家。

  再度接触到高尔基的作品,就是在语文课上读到的高尔基散文《海燕》和《鹰之歌》。两篇至今还在我们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不知道让多少原本就血脉贲张的青少年更加热血沸腾,所以,上高中、上大学、做了老师,不知道听过多少回他或她站在简易舞台上,面孔因为豪情万丈而涨得通红,开始朗诵:“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海燕》《鹰之歌》的朗诵声中,我觉得我应该读一读高尔基的三部曲了,对,是读,而不是重读。那时候我已经弄明白,读原典与读“人家嚼过的馍”之间的差别,那是在看过据说改编得非常成功的电影《复活》以后,与脑子里的小说《复活》对照后悟出来的,由此及彼,我想,只读过改编成连环画的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读过那三本小说?

  可是,1984年,西方思潮开始汹涌地冲击着大学中文系,卡夫卡、福克纳、卡尔维诺以及马尔克斯,成了我们更愿意挂在嘴上的外国作家,读没读过他们的作品,成了你还是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标识,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还坚持要去阅读高尔基,怕是要被同窗好友哂笑落伍了吧?

  将高尔基的作品一搁就是近10年。30岁在即,经历过求学路上的挫折、求职路上的挫折等诸多不如意后,那天站在讲台上给我的学生讲解《海燕》与《鹰之歌》,散文诗里那激昂的、不畏惧疾风暴雨的情怀,不知为何在那一刻竟让我面对学生潸然泪下。看着学生们不解我意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告诉他们:“到了老师这样的年龄,你们就知道《海燕》与《鹰之歌》有多么好,所以,背出来吧。”那是说给学生听的,对自己,我则在心里念叨:欠高尔基一次认真阅读,文本就是他的人生三部曲。

  这一次,我排除干扰地认真读完了《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深深地感悟到,幼时通过连环画阅读到的高尔基,捡拾的只是高尔基作品里的皮毛亦即故事情节,而高尔基人生三部曲的精粹,是作家通过故事传递给读者的那种对精神世界不懈追求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一度被我认为已是明日黄花,可是在我遇到人生的瓶颈时,倒还是高尔基的三本书,告诉了我应该怎么办。

  那以后,纷至沓来的关于高尔基的评价,也曾经扰乱过我的判断,可是,那一本《不合时宜的思想》让我坚定地认为,哪怕世人再怎么低估高尔基的文学价值,他也是我心中毋庸置疑的大文豪,他的《母亲》让我学会了去寻找周围平凡女性身上的光泽,他的《伊则吉尔老婆子》让我懂得了怠惰地对待生活的后果。贵为一个杰出的男性作家,从自传体三部曲开始,高尔基就一直在自己的作品里宣示着他对完美女性的界定。他形象的说明,总在默无声息地左右着我的人生选择,仅就这一点,我享受高尔基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所以,2016年我有机会踏足俄罗斯,抵达莫斯科后,去过托尔斯泰在雅斯纳亚·波良纳的故居后,就到处询问在哪里能找到高尔基的遗迹?出乎我的意料,90后的俄罗斯小姑娘迅速地回答我:在红场。

  就文学家而言,高尔基之前,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与高尔基同时期或之后,有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娃、艾特玛托夫……但这个90后俄罗斯小姑娘,却能脱口而出高尔基在哪里。她的反应让我羞愧,因为在站到红场列宁墓外高尔基塑像下之前,我以为,相对于滚滚向前的世界文学而言,俄罗斯文学落伍了,高尔基也落伍了。这个俄罗斯的90后用行动告诉我,文豪这个称号高尔基是当之无愧的,他塑造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伊则吉尔老婆子等女性形象,到什么时候都是世界文学丛林里的瑰宝。

  2017年1月,我和朋友们去俄罗斯的远东城市伊尔库茨克看贝加尔湖里的蓝冰。蓦然走进大白天气温都低达-20℃的伊尔库茨克,那彻骨的寒冷让我兴奋,就滑溜着在伊尔库茨克街头到处逛,居然在街头遇到了高尔基,当然,是这位俄罗斯杰出的文学家的塑像!要知道,伊尔库茨克距离莫斯科可有4000多公里。2017年俄罗斯远东之行给我的惊喜,不仅于此。

  利斯特维扬卡小镇,离开伊尔库茨克有半小时的车程。小镇地形狭长,与美丽的贝加尔湖只隔着一条蜿蜒的小道。镇上的居民告诉我们,这条小道是小镇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一条大路,“记住了,叫高尔基大街。”那一刻,我真心感受到,俄罗斯人民有多么热爱他们的作家、文学家高尔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苏联到俄罗斯,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变更了,高尔基大街,却依然在利斯特维扬卡小镇引导着那里的人们走向远方后,又怎么回到家乡。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四):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论人的全然败坏作者

  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论人的全然败坏作者:陈翰捷 提交日期:2007-7-9 9:25:00 | 分类: | 访问量:25

  “让我们回想以下,心地善良的俄国人是怎样把钉子钉进基辅、基希涅夫和其他城市的犹太人的头颅里;1906年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们是怎样把自己的同事活活地投入锅炉,用开水去煮;狱卒是怎样丧心病狂地折磨犯人的;黑帮分子是怎样撕裂年轻的女革命者们的身体,把一根根木棍塞进他们的阴户……”

  这就是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第一篇为我们呈现的,触目惊心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如果没有他真实的记录,或许人们早已忘记这些卑污的劣迹了,仿佛伤口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愈合。重读这样的文字,就是把伤口重新拨开来,让习惯于轻松休闲的心灵再次震撼不已。

  

  一

  对于俄国,我对它更多地是通过托尔斯泰、普希金、叶赛宁、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作品了解到的。那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穿越广袤草原蜿蜒的河流,滴水成冰的西伯利亚铺天盖地的雪暴,适合与情人幽会的白桦林,还有那甘愿放弃所有陪同十二月党人流放的女子……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叹不已,可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我所熟悉的高尔基,是那位被誉为革命文学家的高尔基,是那位以《海燕之歌》,《母亲》,《我的大学》而享有盛名的革命作家。但是《不合时宜的思想》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另一位高尔基,一位满脑子不合时宜思想的高尔基。

  高尔基开始写作《不合时宜的思想》时,正值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他于1917年5月担任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国际主义派别创办的《新生活报》编辑。从《新生活报》发刊的第三天起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7月16日《新生活报》停刊为止,他都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不合时宜的文章,后来文章结集为《不合时宜的思想》并于1988年出版。

   “在革命的期间已经有一万次“私刑”了。民主派就是这样审判自己的罪犯的:在亚历山大市场附近抓住了一个小偷,人们立刻把他痛打了一顿,然后进行表决—该用什么样的死法来惩罚这个小偷:是淹死他还是枪毙他?后来人们决定淹死他。于是这个小偷被扔进了冰河里。但是他却不知怎么竟挣扎着游上了岸。于是人群中的一个人走到他跟前,把他枪毙了。”

   “已经将近两个星期了,每天夜里,人们成群结队地洗劫酒窖,酗酒狂饮,互相用酒瓶砸打脑袋,用碎玻璃片割划手掌,还像猪一样躺倒在烂泥和血污中。在这些天里被挥霍掉了价值数千万卢布的酒,当然,不久还将挥霍掉上亿卢布的酒。……在抢劫酒窖期间,当场就开始了像射杀野狼一样的杀人行动,这样也就在慢慢地教会人们冷漠地杀戮别人。”

  

  二

  

  我能够想象为什么鲁迅会从满纸的仁义道德中发现“吃人”二字,这样的呐喊依然值得我们的深思。鲁迅在《野草》中说——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是的,美丽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事实。在鲁迅所有的作品中,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下面这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直到如今,我不仅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我还以最大的恶意来审视人类的心灵。

  

  三

  

  但是鲁迅还是寄希望于于自然生物的历史性演进——进化。鲁迅仿佛找到了通往未来黄金世界之路,“自己背起因袭的重担,肩负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所以鲁迅最终选择了言说,即选择了启蒙。这在《野草》中表现为抗争,坚强,叛逆的一面,如在荆棘路上跋涉的过客,举起投枪的战士等。

  “社会主义的道德,即“新的”道德又是在哪里和怎样体现在生活中的呢?

  我想,‘现实的政治家’中一定会有人怀着对我指出的这一切极为蔑视的神情喊叫道:

  ‘你想干什么?这是社会革命啊!’

  不,在这场动物性本能的爆发中,我没有看见强烈表现出来的社会革命的因素。这是一场没有精神上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社会主义的心理参与的俄国式暴动。”

  阅读《不合时宜的思想》过程中,我更关注的是什么东西促使革命浪潮逐渐演化成抢夺、暴乱和杀戮的,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即人类在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为什么总是频频落空甚至事与愿违呢?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总是变成人类罪恶最为肮脏的表演呢?

  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也提到了人类的所谓“兽性”:“在当前,俄国的工人阶级被瓦解了,正在内讧的残杀中被杀戮;工业被彻底地摧毁了;国家被损伤得体无完肤,交给兽性本能的人们,任凭他们去抢掠。政权在同兽性本能的人们的斗争是软弱的,不管它‘无意中’杀死了多少无辜的人。”这说明高尔基已经注意到所有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人类本性的问题。

  

  四

  

  人类的本性是善是恶,已经是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了,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各不相让。有人说,人性本善,罪恶来自于对社会上罪恶的模仿,但是我们会很自然地问:“社会上的罪恶又是从哪里来的?社会不正是由人类组成的吗?”进化论说,人类的本质无所谓善恶,罪恶不过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动物性的残留,罪恶会随着人类动物性的消减而逐步减少并消失的,正如高尔基在文章中提到人类的“动物性本能”。但是我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罪恶从来没有因为进化而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呢?更何况人类的各种道德还在不断倒退。

  第三条 因此所有的人都生在罪中,本为可怒之子,不能行拯救自己的善事,倾向邪恶,死在罪及其捆绑中,若没有圣灵的重生之恩,他们既不能,也不愿归向神,既不能改革本性的败坏,也不能倾向于改革。……”

  

  五

  既是这样,那高尔基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提到的各种人类的血腥、卑污的暴行岂不是人类堕落后罪恶本性的流露吗?高尔基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士兵们拖着一个被打得半死的小偷要把他扔进莫伊卡河里淹死。小偷浑身是血,脸被打得一塌糊涂,一只眼睛被打得流了出来。一群孩子一路围观着;后来,其中的几个孩子从莫伊卡河边回来时,一边单脚跳着,一边兴高采烈地叫喊:‘淹死了,淹死了!’这是我们的孩子,是未来的生活建设者。”

  接着他问道:“战争对人的评价是比一小粒铅弹还低廉的,人们曾因这一评价而义愤填膺,因为战争而谴责‘帝国主义者’,而现在,面对每天都发生的残杀人们的兽行,我们又该谴责谁呢?”

  其实圣经早已经回答了高尔基的疑问:“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第三章10节-23节)”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犯罪,每个人都没有公义良善,我们该谴责的恰恰就是我们自己。

  

  注: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

  2007年7月7日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合时宜的思想》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