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02 01:04: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100字

  《技术与文明》是一本由张笑宇著作,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一):脑洞很大

  

制陶、畜牧、采矿,以及稍后的航海、占星,都是文明草创时期的核心技术。随后是灌溉、书写、弓箭——当然这些是游戏里的设定。不过无独有偶的是,本书开篇第一个探讨的是弩,也是把战争技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本书后面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探讨了玩具、手工业、货币制度、印刷、枪炮、蒸汽机……等等人类文明史上的种种技术。胜在脑洞很大,而且文笔流畅,各种引经据典,是一本不错的休闲读物。

不过要说不足之处,大约也是在于脑洞太大。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先用一些略显可疑的史料推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便以这个观点为发端洋洋洒洒展开论述,过程中的各种论据往往也是信手采来,不求严谨,只求对观点有利。

这也是我犹豫再三,最终给这本书用了“休闲读物”的标签,而没用“学术研究”标签的缘故。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理解“文明”或“技术”的本质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互动,其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我们不能只是从某个思想家、某个概念或某个主义或理论出发,而是必须从人类的根本处境出发,从那些鲜活的问题出发,从历史上先辈们的应对之道出发。

这本书当然也会讲述某些概念、主义和理论,讲述许许多多历史上的真实案例和研究者的合理推想。但是,归根结底,张笑宇努力要做的,是要把这一切材料都还原成最基本的、基于人类本性和现实规律的逻辑。

我相信,这本书有助于帮助读者培养一种有品位的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把最肤浅、最幼稚的思维框架套用在一切复杂现实上的能力。在这个知识碎片化和阅读表面化的时代,有无数的公众号、自媒体和知识付费平台把复杂世界的多个面向掰开嚼碎之后喂到嘴里,让人惊讶、新鲜、迷恋。

然而,现代人依赖于这些碎片化信息的同时,自己进行体系化收集、分析和验证的能力将因为得不到锻炼而渐渐消失,进而也就无法理解世界运行的本质;而后一种思考能力,才是一直以来造成人与人之间最大区别的关键之处。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三):技术与文明

  

是否人类的命运由人类自身所决定?或者说少数人主宰着人类的命运?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错觉,就像人们常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错觉一样。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像是一个自然进程,没有高级的存在——无论是神还是自然“母亲”——给人类设定秩序与目标,而单个的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短短一瞬而又同时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并非是说,个体或单个事件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不妨做个假设,假如一战的战场上,有个叫Henry Tandey的英国士兵开枪打死了希特勒,或许德国就不会发展出纳粹政权,二战也就不会发生了。当然,真实的历史是这个士兵放走了希特勒,也就有了后来的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假如春秋战国时期,某个国家得到一挺加特林,那它势必能够称王称霸一统天下,从而改变中国历史;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因为一是不可能有加特林,二是真实的历史不就是一统天下了吗?或许现实版本如张笑宇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说,虽然不是加特林但是弩的出现引发了后来的大统一。

对于人类的发展与未来,并不存在一个整体的设计或规划,似乎也很少有人想到这个问题。原因也不难理解,人的原生智能考虑的只是自身对应的进化利益,并不考虑整个人类;人的存在也比较短暂,所以最多也是一种百年视角,对于更远的未来既不关心也没有概念。当然,总有一些人超越了这种有限智能,她们关心的不止自己的族人,甚至不止人类,还有其他一切生命,然而此类人在人类整个历史长河中寥若晨星。自然选择之下进化出来的生物在进行生存与繁衍上的竞争,又有几个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给自身存在一个不同于进化设定的、高尚的目标呢?

在广袤的宇宙与无尽的时间里,个体生命的存在渺小而短暂,这个事实让帕斯卡不寒而栗。但是除了帕斯卡,又有多少生命个体考虑过自身所处的这一真实的境况呢?若非生为人类,只是生为猫猫狗狗的话,甚至没有任何机会注意到自身的存在;即使生为人类,也只是有了反思自身的机会而已。更多的人只是跟随基因与环境所塑造出来的心智,受内心欲望、激情的推动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又与道金斯与斯坦诺维奇所说的生物自动机有什么分别呢?布莱恩·里德雷又有什么理由说我们不像是生物自动机呢?

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是人类发达的智能产生了文化,正是不断变化的文化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变化。黑猩猩与海豚或许是其他生命中智力上的佼佼者,但是如果它们自身的智能水平不变化,多少年之后它们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方式也只保持原样而不会出现什么变化。但是人类看起来不同,人类有一种积累知识与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一代一代比前人逐渐增多对自然、世界与自身的了解,并通过这种新的知识,改造世界与自身,从而创造出了人类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明。

多种文化因素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或许就是技术;或许可以说,技术塑造着人类的历史与面貌。本来,自然条件决定了生命的形态,以及生命群体的发展轨迹,就像水决定了鱼的外形,陆地决定了爬行动物的外形,空气决定了飞鸟的外形,地球的原始条件(汤)决定了生命的诞生,而落在墨西哥的陨石造成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恐龙的灭绝。原始的狩猎-采集人群,生活的地区、人群数量的多少,也都是被能够存活的条件所限定,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这些群落里的杀婴、弃老习俗。

在人类手里,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给人来带来了更强大的能力。原始人用腿走路,一生也走不了多远,但是今天的人却通过飞机汽车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原始人用石器、木器来帮助打猎、采集,今天人类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养殖与种植。由此,技术使得人类更够更大程度上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改变了自然的一些限定,正如最初一个族群的人数受限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只能保持一百多人,但是今天的世界凭借农业技术能够养活几十亿人。

人类正是通过技术改造着自然,无论是推山填海改造地形,还是开垦农田建造城市,无论是发明机器代替人工还是编辑基因改造生物,同时也通过改造自然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从原始的狩猎与采集小部落生活到今天的大都市智能时代,是技术引导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过,这个历史究竟通往哪里,或者说人类的未来是喜是忧,还很难说。

看上去,技术让人类能够进一步满足自身的需求,减少苦难并增加幸福,比如更丰富的食物、更高水平的物质水平与更好的医疗条件带来更舒适的生活。但是,人类究竟还是人类,看上去,技术的强力只是让现代人变成了升级了装备的加强版原始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依然在进行生存的竞争,依然只是看到眼前的、自身的和局部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全局的未来。比如说,更好的医疗条件、更丰富的物质,带来的是巨大的人口数量。人们依然顺应着自己的生殖繁衍的本能,很少在生孩子的时候考虑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多少人,目前人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尽管全世界生产出的粮食能够喂饱所有人,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在忍饥挨饿;对人来说,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并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解决饥饿问题。不同的族群之间依然在敌对、争斗,甚至已经发明出能够毁灭地球自身的武器。

本来人类社会也是个复杂系统,在人类生存与繁衍本能的驱动之下,或许就会因为某些微小的因素导致巨大的灾难,就像沙堆效应所显示的,往沙堆上丢沙粒时,某处可能在丢下某粒沙后,造成一股崩塌的沙流,人类社会也可能因为某个个体身上发生的事件,导致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尤其是当技术增加了人类的手中的力量之后。如当年冷战时期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几个小人物的判断和一些小的事件完全决定着是否会爆发一场核战。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技术获得了超级强大的能力,但是却可能错误地使用这些能力,甚至会造成人类自身的毁灭。

技术依然在不断地革新,也不是没有人担心。人们多年前就注意到,技术(与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用来行善能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用来做恶则会给人来自身带来灾难。就像相比冷兵器,现代的核弹杀人的效应不可同日而语;相比恐怖分子用飞机来撞世贸大厦,制造一种基因病毒可能导致全世界沦陷。虽然说技术确实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繁荣,但或许同时也给人类的未来埋下隐忧。早有人看到问题并发出警告,就像瑞秋·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关于滥用杀虫剂的警告那样。但是,或许人们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人们现在最担心的似乎是害怕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然后机器或机器人统治人类,甚至取代并消灭人类。或许这只是一个误解。统治世界、消灭竞争者,这是自然选择经过进化过程塑造出来的智能的特点,除非人类自身给人工智能注入这种规则,至少目前看上去机器与机器智能没有与人类进行竞争并统治人类的理由。想要一直生存下去,想要超越别人获得优势,想要繁殖后代,这些是生命算法的原则与目标,人眼看机器也是如此,未免有点小偷眼里别人的眼光都鬼鬼祟祟的意思。

或许更需要担心的是人类自身。人类技术的进步,从未被用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依然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用来竞争的手段,无论是被公司、企业用来在经济竞争中得利,还是被族群、国家之间用来在战争、政治竞争中获胜。所以我们才要担心先进的武器如核弹是否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或者高科技手段是否会被统治者或资本家用来监控、操纵大众。如张笑宇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说,像技术专家群体一样,任何群体都不会是不自私的、纯粹行善、为人民服务,必然会为自己的私利考虑。这就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会被手握权力的人,无论这些人是统治集团,还是资本家集团,还是技术专家集团,都会利用技术来为自己谋求利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广告也好,政治宣传也好,都在利用技术手段,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发达的监视、宣传系统,来影响、塑造群体的思想、偏好、习惯以及对应的行为。或许,人类的未来会像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所说,分化成通过技术占有大部分资源并驯服与统治大众的一部分人类,以及其他更多的普通而少资源的、被驯服与统治的大众。

不过,这个未来也不会必然发生。人类或许也能够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能够更多像苏格拉底所引用的格言所说的了解自身,之后能够根据知识来超越自然进化进程,超越自身的本能,能够在进化出来的生存与繁衍原则与目标之外,引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与目的。这并非不可能。从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到,原始时代,即使是作为文明高峰之一的古希腊,哲人们也很少意识到个人、女性的权益,比如贡斯当、欧克肖特等人都提到古代人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芬利与布克哈特等人也谈到希腊人妇女缺少和男人同等的地位。但是,显然,随着文明的演化,我们逐渐变得文明,从纯粹的原生智能的利益上的竞争,逐渐进行理性的反思,并接纳理性给予我们的指引,就像今天我们开始广泛探讨并声援女性摆脱她们受男性及男性文化压迫的地位与身份。或许,其他问题也会渐渐进入人类反思的视野之中,并且有一天能够用理性来代替本能,从一种进化来的寻求生存与繁衍的生物,转变为一个文明的道德存在。希望这一天来的不要太晚。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四):技术没有思想,权力没有灵魂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或许是今年读到的第一本有思想的好书,更难得的是中国人写的。

最早是一个朋友给我推荐的这本书,他说很像我的《现代的历程》。我看了下目录,确实内容比较像。根据介绍,《技术与文明》只是三部曲之一,其它两部书是《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估计《商贸与文明》跟我的《新食货志》也属于接近的选题。经济史和技术史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这让我对这本书很有见猎心喜的感觉,马上下了单。

《技术与文明》的书名让我一下子想到芒福德的书。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已经成为经典,他当时写《技术与文明》时,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在芒福德之后,就很少再看到类似的书。技术对人类现代文明影响如此巨大,而且越来越大,但相关研究并不多。最近一些年,关于人工智能的文化探讨成为一个热门,但似乎仍没有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的一种进行更大范围的思考。

我最早对技术话题的兴趣来自戴蒙德的《枪炮、钢铁与病菌》一书,从戴蒙德的这本书逐渐延伸到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让我眼界大开。我以前虽然是做技术工作的,但从来没有看到过从技术角度来思考人类历史和文明演变的书,实际上,中国大学的工科专业也很少有此类课程。就好比一个军事工程师只学习怎么更残酷的杀人,但从来不会去理解为什么要杀人,杀人到底对不对。

中国人喜欢历史,但中国一般的历史话题都是帝王将相,所谓历史书多半也都是人物传记,相比这类以整个人类为对象的大文明史,传统历史的格局和视野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也难以引发人对世界的思考。

写作《现代的历程》《历史的细节》《新食货志》,其实不是我多么喜欢写历史,而是因为读不到这样的书,不得已,才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连编带写弄成书。书出来后,连自己也不甚满意,这十年几乎一直在修改。我一直都感到困惑的一件事,就是这类思考人类文明大历史的思想史的新书太少,尤其是中国作者很少去写这样的书,但并不是这类书没有读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其实就是这样的书,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文明三部曲卖到百万册,便证明了仍有大量读者喜欢深度思考。

我至今还记得《人类简史》出版前,中信出版社给我寄来样书请我试读,我读过后,觉得思想史成分太重,恐怕读者市场会很小,但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这次读到张笑宇的《技术与文明》,又让我想起当初读《人类简史》的感觉。在中国传统中,历史是文学的一种,在西方则更接近于哲学,其实真正好看有深度的历史应该文史哲打通。在当下历史畅销书中,不少书都以笔头文字功夫取胜,不乏幽默搞笑的历史冷知识,但真正具有哲学思考能力的作者不多。从这一点来说,政治哲学专业出身的张笑宇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能力。

在作者张笑宇心中,或许想让《技术与文明》的对标对象是《人类群星灿烂时》,但其实应该是《人类简史》,虽然书中选取了14个话题,但那只是形式,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思考深度完全是尤瓦尔·赫拉利式的,即将话题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语境下展开,相对《人类简史》,《技术与文明》分别就14个主题进行深入讲述,所以从细节深度方面,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胜一筹。在本书中,张笑宇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此显示出了很不简单的宽度和深度,让人读来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张笑宇在书中分别探讨了14个话题,每个话题都充分地展开,从历史、文化、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细致和大胆的解读、分析、讲述。

1、秦弩开创了中国大一统格局,作者提出墨家与法家对大秦帝国创建时期的贡献。

2、古希腊学术体系对现代学术的铺垫。

3、中世纪教士的技术发明。

4、圣殿骑士团的汇兑制度。

5、古登堡印刷机。

6、火枪步兵方阵的军事流水线。

7、纽卡门到瓦特的蒸汽机革命。

8、铁路与德国军国主义。

9、机枪的军事革命。

10、原子弹革命。

11、哈伯制氮法对人口的增长贡献。

12、计算机进化史。

13、中国崛起之谜。

14、瘟疫生成机制。

在这些话题中,秦弩、蒸汽机、铁路、机枪、原子弹、计算机等,我都在《历史的细节》或《现代的历程》中写过,但张笑宇完全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写法,他写得比我更深刻,也更专业。我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技术细节做了历史性的大体概括,张笑宇则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对来龙去脉细致复盘。这或许也正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写法。总体而言,我是维基百科式的知识性写作,他则是论文体写作,因此显得更有逻辑性和思想性,这让我在自愧不如的同时,也深受启发。对一些学识深厚的人来说,读书或许是一种消遣,对我这样学识不足的人来说,读书便是学习。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

无论从各方面来说,《技术与文明》都是一本可圈可点的年度好书,若读者不带偏见和傲慢,那么这本书应该比《人类简史》更值得阅读和关注。

这两年,我读到郭建龙的“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让人大呼过瘾,这次又看到张笑宇的“文明三部曲”,更是大喜过望。郭建龙以财政、军事和意识形态等三种角度来解读中国历史,张笑宇以技术、商贸和产业来讲述世界史。这两个作者都是山东人,都颇有大格局和大视野,文史哲三位一体,再加上高屋建瓴的思维,广博的学识、缜密的分析和优美的文字功夫,他们对历史对思想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创建,为大众阅读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气。最可贵的是,他们都很年轻,都很勤奋,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未来真的不可限量。

中国大学数量和博士数量跟图书出版数量一样,都是世界第一,但社科类图书大多都是引进版,中国原创书相对较少,这说明在中国,能青灯古佛、不辞辛劳伏案写作的人很少,能给大众读者写书的好作者更少。在当下体制内,像张笑宇、仇鹿鸣、李硕、周思成这样既有专业学识,又有通识写作能力的年轻作者实属凤毛麟角。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能为社会通识尽自己一份力,这其实也是一个现代公民的文化自觉。古人说三不朽,立功立德不如立言,对一个学者来说,立言便是立功和立德。

这本书读起来不深不浅,尺寸拿捏恰到好处。非常值得赞赏的是,张笑宇的写作和思维方式都非常现代,一点也不拘泥于中国传统。本书的副标题“我们的时代和未来”,更像是一句广告语——这本书确实很适合我们每个人好好看看。在某种程度上,《技术与文明》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更适合当下中国人阅读。虽然名为《技术与文明》,其实作者关心的并不是技术本身,文明才是真正的落脚点。所谓文明,其实也就是人与社会。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道”和“术”之分,技术无疑属于“术”,技术背后的文明才是“道”。这种“道”与“术”有时候也可以看作“道”与“器”。古代社会中的四民即士农工商,士从事“道”,农工商从事“术”或者“器”。如果说古代社会有“道”无“术”,那么现代社会则是有“术”无“道”。现代社会一般都是“技术性社会”,技术压倒一切,常常是为技术而技术,很少去考虑技术背后的“道”(道德),所以导致几乎所有技术的滥用,比如面孔识别技术出现以后,就无处不在,将人类尊严至于被机器和权力任意羞辱的地步。这其实与马克沁机枪和抗生素的滥用是一个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人从生下来就被教育要学好技术,从幼儿园直到大学、到博士,每个人一生都在学技术,但对于技术,却鲜有人去思考技术到底对人意味着什么,这就好比人活一生,总要思考下人生的意义。但实际上,人们很少去关注技术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技术与文明》的最大意义就是启发人们去思考技术背后的深意。

作者指出,现代教育制造了大量高学历的工作者,但同时,不断进化的自动化技术又将大量就业人口甩出来,如此一来,只有极少数人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工业,农业和制造业需要的人越来越少,所谓服务也常常就是“低门槛服务业”。公务员、保安员、文员、售货员、司机、服务员、快递员、清洁工等等,这些都是人与机器竞争的失败者,他们只能以比机器更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他们暂时依附于机器,服务于机器,但他们被机器取代只是早晚的事情。这些低门槛职业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就业,但这些工作和职业即使不是临时的,也不会提升就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满足感,也不会鼓励健康的劳资关系,更不会让整个社会进步。

人与机器的关系,关键不在于机器会变得怎样,而在于人会变得怎样,以及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还相信并努力实现自由、平等、尊严——这些世代以来被我们奉为“好的生活标准”的普遍价值。

对于中国崛起,作者提出了“产业合法性”这一概念。同时,他还指出中国作为大国,除过边际效应,还具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产业链——“全产业链无限细分覆盖能力”。

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庞大的高素质工业人口和最庞大的市场,这使我们几乎能够覆盖所有产业链;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把且前工业发展水平上的技术改进所带来的几乎毎一个新细分的领域都覆盖掉,而且制造成本还比别人低。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厉害之处。因为中国人口规模实在太大了,再加上性价比很高的公立教育体系,其所培养出来的能够参与工业化的技术型人才的规模,也足够大。不仅如此,一俟这些技术型人才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体面的收入,他们本身的消费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升,而由此创造出的市场规模更是难以想象的大。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其他国家拥有核心技术优势或廉价资源优势的生产环节,在空间上,其余的环节都有可能集中到中国一个国家来。(P374)

关于中国的改革,我个人还是比较接受科斯《变革中国》和李侃如《治理中国》的分析,对外得到全球化的利好(资金、市场和技术扩散),对内得到私有经济的爆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粮食与人口这个话题,其中有趣处颇多,比如美国以绿色革命帮助各国发展农业,消除饥荒,用这种方法来阻止共产革命和社会动荡,比如哈伯制氮法对世界人口和二战的巨大影响,比如社会革命、消费主义与人口之间关系。

尤其是25号宇宙的白鼠社会实验,给人理解当下社会提供了一个借鉴。随空间日益逼仄,白鼠族群死亡率剧增,出生率骤降,绝育时代来临,雌鼠变成“宅女”,雄鼠变成“小鲜肉”——

大规模绝育来临后,越来越多的雌鼠变成隐士,而雄鼠们开始表现出新的特征:它们之间拒绝打斗,也对雌鼠毫无性趣。这些雄鼠除了吃、睡和打理毛发之外,对其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由于毛发打理得油光水滑,这些雄鼠被称为“美丽鼠”,而美丽外皮表面下,是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和兴趣的冷漠。如果自然世界中为自己的小家庭孜孜奋斗的老鼠有灵魂的话,那么这些美丽鼠的灵魂已死,只剩下无聊的躯壳。(P307)

帕斯卡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但大多数时候,人其实也就只是一棵芦苇罢了,谈不上什么思想;或者说,在很多人自己看来,它只是一棵可怜的芦苇,而没有意识到竟然还要有思想,因为人总是想不明白——对一棵芦苇来说,思想有什么用?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拥有武装的先知都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都灭亡了。”在他看来,决定历史进程的是暴力,而不是思想。现代以来,大概没有任何进步比人类在暴力技术方面的进步更加神速。

这三天沉浸在这本书中,常常让我放下书陷入沉思,技术最大的贡献或许就是权力,一部技术史,也是半部权力史。军国主义的历史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更远,从墨家的弩机、西班牙火枪方阵、普鲁士的铁路、马克沁机枪、直到广岛的原子弹,技术与国家联手互动,人变成技术和国家的囚徒。这让我想起去年读到一本记述世界工厂史的书,名字叫《巨兽》,其实国家也罢,工厂也罢,都是技术的一种,都是人类的创造物,但最后都成为人的奴役者,沿着技术这条路,人类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奴役。

所谓乌托邦,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终极技术,人们以为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自由、富足、公正和和平,但讽刺的是,要实现乌托邦,暴力和奴役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军国主义便成为乌托邦的前提,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人们自以为一脚踏进了天堂,但地狱之门却在身后关上,让人无处可逃。

今天是哈耶克去世29周年纪念日,网上都在纪念这个历史先知。

在技术社会,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而只要是技术问题,就没有任何技术解决不了的。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到最后难免变成对权力的崇拜,因为最终所有的技术都难免被权力所垄断。人类貌似匍匐在技术脚下,其实是被权力所奴役。

哈耶克很悲观,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乌托邦主义的诅咒,强大的政府将来一定会有计划地减少人口,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哈耶克用尽一生向世人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任何集体主义;乌托邦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在无尽的匮乏、混乱与奴役之后,其结局是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真理消亡……

29年来,哈耶克不仅准确预言了未来,还把自己变成历史的一部分——他身后所发生的每一场悲剧和灾难,都在为他的思想做注脚。而最大的讽刺是,如今的人类只要技术,而不要思想。人类的技术一直在进步,但人类的思想和身体却停滞不前,甚至在不断退化。

张笑宇在《技术与文明》中指出,在现代早期,技术是后工业的产物,在现代后期,科学成为技术之母,或者说,技术变成国家的产物。

很多人都对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非常熟知,其实最能代表哈耶克思想的是《科学的反革命》,他在书中批判某些用理性工具包装起来的意识形态,不断鼓励人们对他人发起仇恨、侵犯和攻击,它总是试图寻找敌人,乌托邦主义寻找内部的敌人,族群主义寻找外部的敌人。常常用暴力原则取代契约原则作为社会规则,让人们崇拜暴力,相信财富来自掠夺,和平是软弱的象征,契约是对弱者的欺骗和剥削,建设是为了战争和复仇。用破坏主义取代建设主义,一方面通过暴力对财富进行再分配,再以控制永远固化;一方面以权力全面控制社会,并用暴力侵犯一切私人领域。

哈耶克思想的核心,是要警惕人性深处的恶,而所有的技术尤其是暴力技术,都出自这种恶,包括原子弹和国家。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都说,国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的一种暴力工具。

依靠技术的惩罚与规训,权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对人的驯化,谁能说圆形监狱和集中营不是技术。很显然,在奥斯维辛工作的工程师们都拥有不错的技术。技术没有思想,技术是中性的,它既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置人于死地。当技术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时,国家就变成技术的主人,技术只服务于国家,而不是个人,为了国家,人成为牺牲品。

哈伯说,他的发明属于人类,但他属于他的国家。他发明了制氮技术后,廉价化肥让农业实现丰收成为常态,人口暴增,他也发明了硝酸炸药,将数百万人炸得粉碎,他还发明了毒气,他的几位亲属就死于毒气室。

人类科技已经进步到这样的地步,一两个手握关键技术的人和一小撮在此技术基础上制定政策和方略的人,足以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P296)

现代社会是一个严重割裂的分工社会,发明技术的人不管技术的使用,使用技术的人不考虑技术的后果。卡拉什尼科夫发明AK47时,绝对没有想到它会帮助恐怖分子,在很多时候,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与猴子没有多大的区别,他并不关心技术本身和技术背后的东西,他想要的仍跟猴子一样。

据说一只猴子想要一把枪,人类就满足了它的愿望,人类问猴子要枪做什么,猴子说,有了枪,所有母猴子就都属于我,所有公猴子都会听我的话。这正是本书推荐语所说的——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