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7 04:5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摘抄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是一本由[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一):测试1

  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二):测试2

  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三):温柔的背叛与艺术的回归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记录与阐述中国的艺术与文化,有的按照时间记载,有的按照艺术类别记载,有的则类似艺术史散文。《中国艺术与文化》按照朝代变化阐述艺术与文化,是一部难得的艺术史书籍,也一直都是美国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史的教材之一。这本书几经再版,从插图版变为彩图版本,并在翻译角度反复推敲校对,受到了不少艺术学家的推荐。该书由国外艺术史学家杜朴和文以诚撰写,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这本书留给我们一座巍峨的文化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曾经说过,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其实艺术又何尝不是?不仅以时间线来串联古今,又在地缘角度打破语言障碍,连结中西方文化。怎么连在一起?不是靠已获得的结论,而是靠着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推敲琢磨,靠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吉光片羽及未解的悬念。而,中国艺术与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来体验古文化的神秘、艺术的壮阔与精致,来体验我们和祖先在艺术审美中的共振。

  正如郑岩所述,“我注意到,《中国艺术与文化》特别谈到了敦煌328窟的塑像,并提到了华尔纳的名字,认为他以胶布粘取敦煌壁画,并将敦煌328窟供养人像盗运到美国的行径,‘扰乱‘(disturb)了敦煌。其实作者完全可以用年代差不多的45窟来代替328窟。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行文中,反映出作者与华尔纳完全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中国艺术理解方式以及技术的重要改变。”其实书中有不少只言片语,与传统的史学家观点有出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温柔的背叛”,以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了解到的信息,大胆推论和思考,即便与国内的艺术观点稍有出入,也不影响其是一本难得的艺术史著作。

  书中的每篇文章皆能独立,皆成话题,有趣有料。虽然被当作国外的艺术史书籍,但是本书没有采用生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温情的笔墨,以历史朝代为序,由新石器时代起笔,止于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身份和群体。从器物、绘画、书法、服饰、雕刻与建筑领域,阐述艺术品的风格、造型到用途,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宗教及哲学要义,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艺术洞察力,可谓是艺术的回归。

  艺术及艺术史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的新发现,也会产生看待艺术的新视角。而本书的问世,既有对现有艺术理论温柔的背叛,又饱含着对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再造。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四):实用的中国艺术史教材

  很幸运在上个月得到这本书,厚厚一大本,装帧精致,不过不如此也对不起这样一个标题。

  大致读完,有几章稍微仔细些,有几章只是粗粗略过。读完对整体的第一印象不是内容,反而是对它作为一本教材的实用性。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教材(工具书)除了这本《中国艺术与文化》,还有Timothy Ambrose和Crispin Paine《博物馆基础》,以及Hilke Dreyer与Richard Schmitt《标准德语语法》,同样是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几本书里,前后相关联的内容都会加以标注(页码之类),方便读者查阅,对于我这种思维散乱、无条理星人来说可以说是十分友好,毕竟说到底教材也好语法书也好,如果能帮助使用者构建前后连贯的知识脉络,就完成它的一大使命了。不过这本书我稍嫌不便的一个点在于它的注都标在每一章的末尾,还是更习惯脚注或者统一放到书尾的亚子。

  因为没有从头到尾每一章读很仔细地读完,所以还是捡几处自己印象深刻的说吧。

  因为是西方人写的,所以在这本书的插图里看到了不少国外的收藏,还是很开眼界的。特别是翻开书就能看到的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我个人非常喜欢,也在第十章谈到了; 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按朝代来划分章节,读起来比较连贯,同时也更能对艺术史在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 看得最认真的一章大概是最后一章《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群体与身份》。其实感觉近当代艺术仿佛与我是割裂的,所以这一章基本上是处处新奇,用海澜之家的话来说就是“每次都有新发现”。特别是里面提到清代中国男性文化普遍女性化的现象,把强制剃尽前额束起辫子这种文化禁锢的后果投射到男性画家笔下女性形象的身份困惑。清代产出仕女图中的女性多以柔弱形象示人,除了审美偏好的解读之外在本书中被认为是对男性无作为心理的补偿,对当时男性需求的呼应。20世纪早期关紫兰所绘少女像则又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可见一斑。这一章还提到了艺术的社会纽带功能。最近一直在思考东西方行为模式的不同,感觉相比起个人主义的西方,这边很多人属于那种愿意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权利以求达成集体利益的情况。很难评判哪种才是正确,但是艺术与文化在其中又承担了多少纽带的作用呢。Politik在我看来是很多人想要漠视但是其实逃脱不了的命题,而艺术在很多时候就是在帮助一切合理化,除了民间艺术,不少艺术形式都是作为帮助塑造一种群体认知的纽带而存在。这章还提到了蔡国强,认为他的烟火艺术“将当代与历史和语言的深层结构相融合,还与最根本的力量结合”。潮。

  虽然作为西方人研究中国的著作能给人带来一些不同视角的新认知,但是也有一些与本国学界主流观点相左的观点,凭读者择善而判。

  最后,感谢后浪赠书,感谢感谢。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五):温柔的背叛与艺术的回归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春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562666/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记录与阐述中国的艺术与文化,有的按照时间记载,有的按照艺术类别记载,有的则类似艺术史散文。《中国艺术与文化》按照朝代变化阐述艺术与文化,是一部难得的艺术史书籍,也一直都是美国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史的教材之一。这本书几经再版,从插图版变为彩图版本,并在翻译角度反复推敲校对,受到了不少艺术学家的推荐。该书由国外艺术史学家杜朴和文以诚撰写,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这本书留给我们一座巍峨的文化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曾经说过,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其实艺术又何尝不是?不仅以时间线来串联古今,又在地缘角度打破语言障碍,连结中西方文化。怎么连在一起?不是靠已获得的结论,而是靠着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推敲琢磨,靠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吉光片羽及未解的悬念。而,中国艺术与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来体验古文化的神秘、艺术的壮阔与精致,来体验我们和祖先在艺术审美中的共振。

  正如郑岩所述,“我注意到,《中国艺术与文化》特别谈到了敦煌328窟的塑像,并提到了华尔纳的名字,认为他以胶布粘取敦煌壁画,并将敦煌328窟供养人像盗运到美国的行径,‘扰乱‘(disturb)了敦煌。其实作者完全可以用年代差不多的45窟来代替328窟。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行文中,反映出作者与华尔纳完全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中国艺术理解方式以及技术的重要改变。”其实书中有不少只言片语,与传统的史学家观点有出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温柔的背叛”,以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了解到的信息,大胆推论和思考,即便与国内的艺术观点稍有出入,也不影响其是一本难得的艺术史著作。

  书中的每篇文章皆能独立,皆成话题,有趣有料。虽然被当作国外的艺术史书籍,但是本书没有采用生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温情的笔墨,以历史朝代为序,由新石器时代起笔,止于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身份和群体。从器物、绘画、书法、服饰、雕刻与建筑领域,阐述艺术品的风格、造型到用途,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宗教及哲学要义,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艺术洞察力,可谓是艺术的回归。

  艺术及艺术史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的新发现,也会产生看待艺术的新视角。而本书的问世,既有对现有艺术理论温柔的背叛,又饱含着对传统艺术的回归与再造。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六):艺术中的群像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面孔,譬犹中国人看西方人,或会有些“脸盲”。如此交友诚然不便,以此观艺术史却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大多数的中国艺术史论著都会花大篇幅讨论某一时代出众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流派:荆关董巨、欧柳颜赵、宋四家元四家、扬州八怪、吴门画派……而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学者杜朴和文以诚的《中国艺术与文化》一书却是另一种写法。两位作者关注的不是巨匠、不是就艺术审美而言的杰作,如书名所示,本书侧重的是艺术背后折射的文化,或者毋宁说是与艺术品同时代的人的生活处境。 以这种视野来看,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社会,是完全能够和后世更文明开化的年代等而视之的。尽管前者多以日用器物、祭祀墓葬的面目出现,缺乏艺术评论家品评技法、探求立意空间,本书却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篇幅来介绍。 器物是一部鲜活的生活史,貌不惊人的陶器不说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每个家庭都会烧制陶器,自给自足,待新石器晚期之末才出现全职的陶工。陶器既是日用品,就会有消耗损毁,再不断填补,这使得我们可窥见器形、纹饰缓慢平稳的过渡。无怪考古学家认为,陶器是靠谱的断代标尺。 西汉官方生产的器物上,竟然出现了工匠的姓氏。一个杯子,有素工、髹工、画工、清工等九个工种的参与,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萌芽,还是当代流行的匠人精神早有源头?这些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猜想。作为皇家御用品,铭文背后的真正动机是承担责任、控制质量,类似于今天商品合格证上的印戳,一点儿也没有艺术气息,然而这也正是汉代社会阶级的一个缩影。 本书解析得较为精彩的,还有“佛教时代”一章,章节名是对汉亡至隋唐之间这段分裂期的概括。我们当作旅游景点,走马观花的佛像、石窟,不只显示出能工巧匠的手头功夫,也隐藏一个时代的风貌。佛教的传播有多种机制:“士绅佛教”、“布道佛教”和“族群佛教”,不能简单地以“影响“和”冲突“来表述。本书还格外强调了“叙事”在这一阶段的首要性,强化人物、弱化景物,分段式的地以绘画为载体讲述故事,不仅仅是突出偶像崇拜,更是一种有感染力的普世的“视觉文献”。 倘说前述器物也好、佛像壁画也罢,本就不甚强调创作者,那么以景语诉情语的山水画和投射艺术家自我的文人画又如何能视为群像?艺术家的个性备受推崇,有时候比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但本书也指出,艺术品同时是时代的晴雨表。譬如,元明强调个性和自我的艺术家,多为有学识、渴望仕途心怀抱负的,偏逢蒙古人的歧视、明代严苛政治氛围,只能在矛盾中求生;而清初遗民崇尚简朴,则可视作“对晚明思想过度宣扬自我和个性的一种矫正”;清朝沉迷古董、隐在优雅园林中的文人,当与人人自危的文字狱联系起来,表面上的潇洒惬意与世无争,何尝不是无奈选择了相对安全的牢笼? 那么当代艺术呢?且不去计较文化底蕴、艺术表现是否今不如昔,就艺术家着力刻画的群像言(这也是本书选择代表作品的侧重),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现实?当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必先内省,瞻顾示人的形象,揽镜自照,照出了更多的思与惑——如张晓刚的《血缘》让人感到的不适——文化上的答卷,未必比艺术上的答卷交得轻松。无数个体的表达终会拼凑成真实的群像,是我们害怕承认、又想看得更清楚的自我,是他者眼里与背景融为一体的生活史。

  ——己亥年读《中国的艺术与文化》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七):正心诚意 艺术品鉴入门之路

  在我的认识体系中,艺术创作需长期学习、训练,因此对于天赋不足的人来说,尚有勤能补拙的空间。而艺术审美则完全仰赖天赋,秉赋。所以我长期躺在自己没有审美天赋的舒适区,不思进取,直到我阅读了《中国艺术与文化》。 这本书循着历史的脉络,对中国各项艺术成果娓娓道来,读到最后,我竟也开始习惯在看见作品表面的同时,思考它能无意体现和有意表达的深层意义。 面对一件艺术品,如果我们只感受到视觉冲击,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辜负。然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审美训练,人们却很难走出这个窠臼。《中国艺术与文化》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品解读范例。正如书中提到,对艺术品的解读,为的是理解“物的思想”;而要看见虚无缥缈的“物的思想”,离不开对"物"产生环境、文化背景的体悟。在博物馆走马观花,未免失之仓促,在私人收藏室观摩把玩,未免失了敬畏。本书强调将艺术品安置到其考古原址或产生的文化背景内去进行解读和品鉴。我深以为然,这正是艺术品鉴的正途吧。 身处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物之美者不稀奇,物之精巧者不罕见。若以华美与精致为寻常,无视艺术品所属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底蕴,定然领悟不到它所传递的历史回响。 秦陵兵马俑,浅白看去,无非一群大型泥塑、烧陶动物与人物。而倘若将视角回溯到那个封建帝国的滥觞时代,心中不由发出诸多疑问与赞叹。度量衡尚处于统一过程中,工匠是如何控制烧陶温度的呢?这样规模巨大的车马兵阵,要多久才能烧制、排布完成?而联系盛行于商周的人牲、人殉,这兵马俑陪葬是否也是一种反映历史进步的善举呢? 宋代界画《清明上河图》、《闸口盘车图》等与传统中国山水画截然不同。透视法的采用,将绘画由平面呈现拓展为空间布局。个中物象比例精准,度量精确,既是精美的美术作品,又传达出关于当时建筑、生产、风土人情的大量信息。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方面以其层叠的笔触和枯润相见的墨色展现作者对山水画独有的感悟和纯熟技法以及个性化的审美倾向,另一方面画作绵长创作过程和辗转收藏经历以及大陆和台湾两地保管的传奇,都给这一艺术作品增添故事性和话题。本书导读中,郑岩教授提到美国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两个派别,一派重视作品的材质、技术,一派探究作品内容、意义和文化背景。而通过《富春山居图》,就会发现,两个研究流派出现融合趋势乃是必然。如果作品本身不是出色的,就无所谓它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正如人们戏谑的“没有人会有兴趣透过丑陋的外表去探究内在是否丰盈”。 艺术作品本体之外,其创作过程及流传方式也透出其生命力,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其思想和文化内涵。阅读这本《中国艺术与文化》将有助于普通读者完成自我美育的过程,知艺术作品,懂艺术作品,从而在欣赏过程中,形成信息互动,丰盈自己的内心。 而美育何其重要呢?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中提到“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想到大陆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湾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于2011年在台湾合璧展出,成为文化盛事和两岸交流佳话,就不得不承认,文化认同和对美的一致追求,的确能超越任何阻隔而让人心相连。 这本《中国艺术与文化》据说是作为美国中国美术史教材使用的。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有的历史文化知识得到一定程度激活。万千艺术印象在头脑中奔涌而来,心中才恍悟,中国艺术浩如烟海,俨然无穷无尽的宝库。本书亦属鸿篇巨制,然而对中国艺术的解读仍仅为惊鸿一瞥。这惊鸿一瞥,不失为称职的启蒙,开卷必将有益。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八):宛如一部纸上纪录片

  忘了多久没仔细看一本书了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慢慢摒弃了经常阅读的习惯,偶尔看也是读图或是看影像多于文字。这本书到手之前,甚至想到会不会同类型的纪录片可以看干脆看看得了,到手之后看到是厚厚一大本,封面还有些历史课本般的刻板模样……

  但还是想重新拾起阅读的习惯啊

  对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我还能想起什么呢?几句喜欢的古诗词偶尔会在有感触时浮现在脑海,但都片段般模糊,上下句都接不起来。层峦叠嶂的山水画,某些瓶子,八大山人枯涩的笔触,怀素游龙般的笔法......现在大抵只有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看看大家讨论的色调,道化服,台词剧本,过后也就忘个干净罢了。

  想买一本这样书放在手边,一直是后浪的粉丝,心想这书可以当不错的工具书,闲暇时读几页,意外的好读,不知不觉读了大半。

  接下来说说喜欢的几个点,对比有些惨淡的封面,内页排版十分舒服,图文分布合理,留白适宜

  是外国人来书写,多了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对于一些国内既存的观点有存疑的地方也会明确指出。书分为十章内容,每章会以各种艺术品为出发点,引出背景,时代潮流,生活图景等方面。

  读书的过程让我再次看到中国历史中这些闪亮,心中不禁有些暖热和感动。心中会盘算起将来如果可以去往各地,是不是也有机会看看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这本书真就像一部十集内容精练有趣的纸上纪录片。

  其他不再多赘述

  推荐大家可以买了看看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九):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艺术史

  去一个城市,必然会去一个地方的博物馆。

  从南京,到川藏,到陕西,西南~~~看了那么多博物馆,最喜欢陕博吧。

  是按照历史发展序列 ,结合经济政治文明背景一起展示的,而不是单一的文物展示,也非单一的历史叙述,这对于非艺术文化专业的普通爱好者而言真的是看得很舒服。

  看了那么多艺术史的书,说实话,很少有能坚持读完的,初拿到也是有点惊讶,不过宝蓝色的封面倒是撩起了几分兴趣,毕竟哪个学术的书籍会用如此颜色,有种莫名的古韵,尤其是字体,这就是艺术和历史应有的样子吧,信手一翻,装帧精美,书中插图极为用心,按照阅读习惯,从序慢慢读来,光是序就读了好久,这不是一本单独讲历史或者文化的书,艺术历史文化融合度很好,需要细心体会序作者的开篇,需要好好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思路逻辑的设计。

很喜欢这个撞色的感觉

  很显然这本书是以更大格局来讲述的,而非单一的中或者西,又或者单一的过程或者结果,中西方艺术史的不同,西方研究中国艺术文化的流派和区别,以及大成者,提供了一个没有经历过却一直喜欢并研究,甚至遁入的研究者的角度,毕竟有时候置身其中会不太能体会到最全面的感受。

  这本书也很中肯,对于不确定的部分并没有强行推理现实化,很多结论都是经过多方考证的,这种表述对于怀疑性人格很受用,减少了很多心理负担。

  因为平时也喜欢逛博物馆,虽然艺术修养加成不够,不过历史的部分可能略有涉及,加上早些年考导游证也习得一些内容,当一切融合到一起的时候,就达成了一种恍然大悟的通透状态,以前是知其然,知道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但是不太清楚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背景知识,包括每个时代的审美。

  世间珍宝万千,这本书也是重点介绍了很多重量级,具有历史意义的珍宝,艺术史宝藏推荐啊,也知道他们都是收藏在哪里,后面去一个城市去城市的博物馆,也知道看哪些了,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们和艺术历史,和书中提及的那些宝贝都有了羁绊吧。

  具体内容就不说了,不涉及剧透,好的书还是要细细品,自己品,这本书已经有很多好友在排队借阅了,哈哈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十):读Robert L. Thorp、Richard Ellis Vinograd《中国艺术与文化》

  国庆最后一天晚上通读完全本,想起尼尔·麦格雷戈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尼尔·麦格雷戈馆长选出大英博物馆的100件藏品来写世界简史,并在文中提及以100件物质藏品实体为出发点,展开合理推论或者合理想象的重要性,那100件物质实体如同历史的锚点一样定格了时空变幻的裙脚,而想事无巨细的考证每段历史与文化,并找到物质存在证据是不现实的,合理推论及适度想象便是联接那一个个锚点之间的线和面。

  《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大学的教材,作者的行文风格与治学态度如同书中介绍的明中期至清初中国兴盛的朴学汉学严格的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媒介载体,比如玉器的造型、纹路,雕塑佛像的造型、建筑的样式,书法的风格等来探究其对应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艺术与文化,这种学院派的严谨治学风格很像我们工科生写博士论文一样,每一条结论都源自一批实验,由一批实验现象归纳提炼出一条结论。好则好矣,但终究中规中矩难以跻身于上品,好似大多工科生虽严谨,但缺少了文科生的浪漫。

  同样是艺术史教材的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其更胜数筹的是作者除了对西方艺术的雕塑、绘画、建筑不同时期的载体媒介造型讨论更有一股作者的热情:“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一片建筑,一尊雕塑,获得一种艺术趣味与享受”;另外贡布里希是希望成为文学家的,并也获得过文学奖项,其文字也很迷人。没有苛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意思,只是想指出其与上品的差距,作者是一种严谨的论文式的教材写作,要是多些麦格雷戈的有限合理推想及贡布里希的热情与文字的娴熟运用就可以更好。

  写了这么多,好似一直在说本书的不是似的,断然不是,非常感谢本书第一次系统的以外部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深处其中的中国文化,有时我们太需要听听外面的声音了,比方本书对夏朝的存在就持存疑态度,因为没有确实的文物及遗址佐证;另外不知道翻译过来是否有意识形态审核的原因,会删掉部分近代内容,但确实可以看到传统国内教材所没有的东西。

  从内容上看,与各大省级博物馆、博物院的物品出场顺序一致(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里就见过许多本书中的文物),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玉器到商、周的青铜时代,这个阶段的陶制品及铜鼎厚朴原始,但也开始有许多纹路及外形修饰了。到秦汉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玉制品及陶俑明显精致一些,并开始出现文字书法及绘画。魏晋时期,除了佛教文化的大量涌入,书法和绘画一如那个时代的诗歌文赋一样让人着迷,比方书中王羲之的《丧乱帖》,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一眼望去便觉甚好的美与好呀。

  隋唐时期宫廷寺庙建筑的大兴土木和长足发展,宋以后的文化载体非常贴近我们传统审美了,书中大多讨论的是与北大朱良志老师《曲院风荷》里的书法、水墨画、园林、瓷器……,都一样是宋以后传统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文化流传与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读者可以结合国内朱良志老师的《曲院风荷》、《生命清供》、《南画十六观》及这本国外教材,对中国文化之美有一个充分而多视角的消受。区别还是本书如教科书式的行文,而朱老师的文笔会将读者带入灵性的艺术享受,并由内而外产生一种中国文化的美好感,但朱老师有时稍微过于“风骚”了点。

  关于中国新时代、近现代的论述,还是第一次看到国内达达主义的介绍,十分有趣,让人想起达达鼻祖杜尚的那句“我最牛逼的艺术就是我的生活”。

  国庆花三天时间通读完这本《中国艺术与文化》还是很值得的,让自己多了一种,或是深化了自己的文化属性,好似我可以更好的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了。我是中国人,我从楚国的大鼎而来,我从王羲之的《丧乱帖》中来,我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来,我从歙县的徽派马头墙院落中来,我从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来。。。。而且类似尼尔·麦格雷戈的书中所选出世界的100件文物一样,本书也给出了许多中国的文物、艺术作品的照片,很值得收藏和通读;它的另一难能可贵之处,也在前文强调,是提供一个外部视角并用心地审视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各种的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文化则负载于各种文物载体媒介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艺术与文化(全彩修订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