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15 19:5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摘抄

  《技术文明》是一本由[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与文明》精选点评

  ●翻过一些之后,我叹口气合上。字太多了。内容信息也太多了。以我现在的阅读能力,难以完成对它的理解吸收

  ●经典神作

  ●很多反省

  ●最后在课上和老师提出了希望可以分析一下 安娜列宁娜中火车意象收获好大~!

  ●共产主义好!!!

  ●读了1-5章,记录了很多蒸汽时代细节作者身处电气时代发明爆发混乱时刻努力试图梳理技术发展利弊方向,这会回头他的见解不免有批阅作业态:嗯,这点说得对;哦?你这样想就错了哦。后半部分结合各种理论解读显得比较扯。

  ●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像一部文学作品引人入胜;像一部纪录片开阔世野;像一曲史歌,唱响千年的技术文明。好喜欢芒福德!也好感翻译老师!

  ●人类如何发明技术,技术如何改造人类?

  ●“价值在于它对生命作用,而不在于它的来源、它的稀缺性或它所花费人力。”

  ●让人不断想起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里面反复提及怀特海和马克思。 作者本人对于艺术和文学的鄙视让人觉得无奈无聊,作者仅仅是半瓶子水,大所属理论都是一种抄袭和为了论点言谈东西;关于初期物理科学研究讲解的比较到位。战争矿工宗教,所有这些过去认为负面的消息都被整合成为一种合理的东西。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一):理想社会=苏维埃+电气化?

  本书写于三十年代初,芒福德显然对于列宁的经典名言情有独钟,他屡次提到苏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从理论上讲,足够好的技术加上足够好的社会制度,确实能够满足个人安全生存和自由发展的需要

  芒福德认为,电气技术已经展示巨大潜力远远超过了上一代的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技术,所以,现在需要的,只是足够好的社会制度了。

  而这种制度,本质上来讲,就是政府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又给予每个人参与社会决策平等权利,也就是完全民主、彻底的民主。在这种制度下,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苦难将会远离这个从来不缺乏苦难的人世

  芒福德不遗余力地呼吁人们醒悟。似乎他相,那些大权在握的人,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必将推动社会制度的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更上一层楼

  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无可救药的工程师和老师!在工程师眼里,所有东西都是有待改进的细节;在老师眼里,一旦让人们意识到改进的可能性必要性,剩下的行动就水到渠成了。

  生活在“大国崛起”时代的美国,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有这样的盲目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在二战中最终崛起为世界老大,恰恰是通过部分采纳苏联制度,从而做到了“攘外必先安内”。

  但问题是,悲观主义的智者早就预言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乐天派的知识分子如果继续沉浸在工程师和老师的世界观里,继续用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儒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真善美和假丑恶并存的世界,他们就永远会被悲观主义者嘲笑,虽然这种嘲笑在他们自己看来只不过增添了自己作为英雄的悲剧色彩。

  任何改变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不痛不痒的“改进”?这个世界没有这么十全十美的东西。

  反复细读这本精彩的小书,不禁一再感叹芒福德在智识上的一针见血,和在政治上的简单幼稚。好在他指出了问题,读者最好的回馈,就是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所有人都能活得有人样。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二):社会能源观下的机器发展史

  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总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

  ---刘易斯•芒福德

  -技术的融合

  文明是相互融合的产物,技术也是。

  人类的各种文明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上,而是不断地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明中汲取养分,从而促使新的文明形式的出现。新的文明形式是将旧文明中可转移、可移植的部分加以吸收和利用。这种加工和融合的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机器文明。西方的技术也是借助于其他文明中的各种技术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技术的融合。

  -技术历史的阶段划分

  技术发展历史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芒福德提倡一种社会能源观的方式来划分,就是以每个技术阶段使用能源和典型原材料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技术历史划分为三个互相重叠和渗透的阶段:始技术时代、古技术时代和新技术时代,分别表示水能-木材、煤炭-钢铁、电能-合金的利用。

  使用某种类型的能源和材料,也就确定某个历史分期的特点,它也就渗透和决定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结构,显示了人的可能性和社会的目标。

  始技术时代,是1000-1750年,主要的能源是水能、风能,材料是木材和玻璃。广泛的利用马作为动力,先进地区采用了水能、风能。开端是收集过去文化的残余加快技术发展的步伐。顶峰是17世纪——在数学的基础上产生了实验科学的时代。始技术发展阶段在各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

  古技术时代,是1750-1900年,主要的能源-材料是煤炭-钢铁。这个时期包括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建立在采矿业基础上,因为采矿业需要新的动力,许多发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如蒸汽泵、蒸汽机、蒸汽汽车和蒸汽船等。这一阶段对环境破坏、人的剥削是最厉害的,是资本主义黑暗时代。

  新技术时代,1900年至今,依靠新的动力类型和使用电力及舍金。在新技术时代,人的利益在技术进步方针中重新得到了确立,是与过去始技术时代的有机的(人和自然的)原则和平地“再结合”。

  -技术与科学

  不同时期,科学的重要性不同。始生代和古生代是通过实验科学方式,蒸汽机、铁路、纺织厂和铁船这些技术发明主要通过经验性的方法反复实验获得,缺乏科学知识的指导。发明的人员主要是实践者和业余发明家。到了新生代,发明主要由科学家来主持。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产生了工程师职业。

  -技术与文明

  技术与文明从来就是相互伴生和相互促进的。技术与文明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技术与文明是人类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智能活动和奋斗的结果。”“技术本身不像整个宇宙,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三):11.10.12 技术与文明

  1: 技术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是人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智能活动和奋斗的结果。选择本身体现在社会的小的增量变化,瞬息之间的决定以及暴风雨般的巨变。一个人如果不能再机器的发展中看到这种选择,那么当选择累加起来产生了一个合成的变化时,他就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变化,只能归之于外部的或非人力控制的因素了。

  2:人类社会的多种可能的形态,都基于人性本身的可能的多种形态。虽然他们往往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并且每种倾向都或多或少掩蔽或压制了人性中其他的部分。他们并不都能解决人的所有需求,但却能被认同且成为习惯。

  这表面上在于,1日常生活的不同方式使得人为应付生活而被异化的方式和程度不同,2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不同,是相对的程度,在于人意识中是世界的大小和其中可理解的范围,由此造成情绪化的或被影响的对未知世界的直观解释,并且被这种解释反向影响。

  而本质上反映了人性本身的不确定和可塑性。人性是变化的,人性是人在社会整体风气,自身所处社会局部特性,人生一切经历影响下,理解问题的立场和方式以及养成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手段的综合。

  3:机器体系,更本质的是其背后的人的理智的壮大和扩张。养成于特定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新的组织形式。而这种壮大之所以可能,照芒福德的说法是避开了实际问题,绕过了重大的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困难。

  比较看,在中国则不太可能,大一统的政治组织以及真正大一统的伦理规范为了保持社会的均衡,其生存也给予社会的均衡,杜绝了这种局部力量的壮大。

  在欧洲,照芒福德的说法,机器体系第一波的发轫基于。。随着文明社会的其他结构的衰微,其力度和动量在不断增加。正是封建时代相对的封闭性,保证了基层组织的自发而完整的生长。

  4:机器是与发明机器制造机器的整个习惯和方法相联系的复合体。

  机器与工具之本质区别在于对使用者的技能和驱动力的依赖程度。(即自动化和能源两方面,即结构和动力)

  机器和使用设施在改造环境均起到重要作用。

  极其文明代表了种种习惯思想生活模式技术器械的聚合体。

  新秩序之发轫基于世界观只改变,在角度与尺度两方面。

  5:神的衰微。政治领域中的上帝,其凡间代理权在竞争下由世俗君主所控制。知识领域中的上帝,在科学的不断祛魅下,转为自然神,在转为自然,最后则完全退回科学所暂时无法触及的精神领域。

  所谓信仰并不会随着神的衰微而衰微。信仰是力量的集中,是一种状态的反应,神是信仰的对象,是借以达到力量集中的手段,而在此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极大增强的状态下,社会更趋向于集中,则须更强有力且更信服人的信仰,科学取而代之。

  6:本书语言平实,并无夸张玄虚之处,论述全面,复述已无必要,扩展亦完全基于其本意。

  代偿作用与逆转一章多读了一遍,本想就体育运动,崇拜死亡,小型减震器部分做些评论,后反观原文,已无必要。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四):怎样更文明

  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现代技术的起源、进步、成果和背离。涉及到宗教、社会、军事、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

  本书关于现代工业开端的说明,也纠正了一些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概念,比如瓦特和蒸汽机的故事。

  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

  因为有了时钟,时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确,时间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行动和思考的参考点。

  诚然,到了今天如果没有钟表,整个社会将会奔溃。但是,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方式却不一定能为文明的进程、对个人的生命体验带来好处。我们期待的是全面降低的生活节奏。

  本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但拿其内容与中国的现状作比较却毫无违和感。

  高速发展的经济,严重污染的环境,人们生活的机械化、梦想的标准化、价值观的单一化。这一切都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可怕后果。

  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产业并不合理。工人被剥夺了集体意志和集体兴趣带来的好处,增加的工资也没能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

  本来大规模的机械生产天然具备一种人人平等的趋势,但不同阶级之间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经济鸿沟。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如此,现代的中国亦如此。

  中国人总是被批评没有创造力。教育制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社会现状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主流价值观是把拥有物质产品视为成功标志的社会,一种无法为创造性活动提供条件的经济模式。人们为了生活而工作,为了工作而生活,拥有规模巨大的企业,从事创造的人却少得可怜。

  没有创造性的成就:诗歌、雕塑、绘画、建筑。文化生活陷入贫乏,只能依赖廉价而低智的娱乐方式打发时间。各种无聊的娱乐节目、狗血电视剧、口水歌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八不完的明星绯闻,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编不完的于正剧情。

  科技真的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了吗?安定平稳、没有情感、没有痛苦就是幸福吗?《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都活在嗦麻制作的幻想世界里享受自以为是的快乐,舒舒服服地生活,失去受苦受难的权力。于是社会安稳,歌舞升平。如果说高压统治让每个人都活得战战兢兢,总有人会想起反抗。而从胚胎时就设定了基因条件,用快乐来校正人的思维,显然要比让人痛苦来得更容易。

  但是,一切都已被限定好了的人生,活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对未知的探索和恐惧,对磨难的经历和感悟,对选择的自由和权力。丧失的这一切,仅仅是幸福就能满足的吗?

  就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写,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科学发展带来的种种益处,同时必须吞下其伴随的种种恶果。我们为了生存奔波,为了活着痛苦,但引起困扰的总是最琐碎、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被娱乐,我们被洗脑,我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我们成为某些人、某些集团利益的牺牲品,我们被剥夺了思考和创造的权力,我们没有自由。我们从来不曾真正接近生命的内核,不曾见过世界的真面目。

  人类发明机器、利用机器、控制机器,但同时机器也影响了文明的轨迹与进程。正如作者所言,机械体系应该被认为是旧时的仆人。不是人类被机器奴役,而是人类成为其更有自信的主人。

  记得以前有位老师说到环境问题,他的观点是经济必然要快速发展,环境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回头来治理环境。

  从欧美的发展情况来看好像确实是这样,资本家追求利益之上,不顾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不断追求高效、扩大生产。但是早在80年前,欧美国家已经意识到这种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混、无知、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他们提出将机械体系转变为更有益、适应能力更强的有机生物,让机械体系走向内部平衡,让整个人类文明趋近平衡。

  既然欧美国家历经几百年的时间在机器文明中探索,并且已经找到了发展方向。那么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一定还要走这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吗?真的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途径吗?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五):永不过时的经典巨著

  刘易斯把人类的技术时代分为三个体系,始生代是水能——木材体系,古生代是煤炭——钢铁体系,新生代是电力——合金体系。看得出来,他喜欢始生代,对新生代也充满希望,但对于古生代,整整一章都看得令人窒息。

  始生代虽然因为技术本身分布不均衡,这个时代利用能源需要风力和流水,而很多地方不具备条件,所以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没有在欧洲普及,所以它利用能源的量并不多。但是!这个时代,利用能源的质很高!利用完的能源,并没有变成黑烟排走!产品也有自己的生命力,更加经久耐用,不会很快变成破烂。17世纪,始生代技术使欧洲北部的荒地和沼泽变得风景如画,整个始生代文明使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色彩,香味,影像,音乐,性快感,还有在武器,思想和探险方面的大胆尝试。人们有钱又有闲,在当时的天主教国家一年能享受100多天的假期,同时人的各种感知能力被大大拓展,对外界刺激反应更敏锐。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不朽的艺术形式甚至可以说延缓了熵的增加,也推迟了所有人类都必须面对的最终审判。

  但是,到了古生代时期,当工业从机器的角度看上去变得越来越进步的时候,从人性的角度看却是越来越后退了。

  古生代以大为美,是新的野蛮主义和铁血时代。在那个时代,工作不再仅仅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是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人们每天劳作14到16个小时,就在工作过的煤矿或工厂附近死去。他们活着或死亡,既没有记忆,也没有希望,纯粹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工人体系的第一个要求是阉割能力,第二个是依靠饥饿来维持纪律,第三是通过土地垄断和剥夺教育机会以消除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

  煤铁统治了古生代时期,不论其本来颜色是什么,很快就会被煤铁所玷污,变成肮脏的黑灰棕色。

  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工人的极尽剥削,让古生代时期不论是空间上还是人们的心灵里都充斥着浓重的灰色烟雾,令人透不过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官和思想一起窒息。

  在这个时代,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否能尽力帮助进步事业,而不是说看是否有助于生命本身来判断进步的价值。节省时间也成了节省劳动力的重要部分。

  整个社会状态可以描述成为战争王国,它的典型器官,从矿山到工厂,从鼓风炉到贫民窟再到战场,都在为死亡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反社会的品质才具有幸存的价值。

  英国的水晶宫,布鲁克林大桥,福斯湾大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物。

  这个时期是机器大获全胜的时期,要欣赏这个时期的艺术,只能从机器本身寻找!

  幸好,古生代只是一个过渡期,正由于它导致了极端无序,所以也强化了对秩序的探求,同时也强调了人类的生活目标!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新生代。

  新生代的心理学就像始生代的力学:不再是机械构成生命的一种形式,而是生命构成了机械的一种形式。新能源的利用改变全球现代工业的潜在布局,让生产变得非常灵活,大家不再以大为美,而是合适最好。

  在新生代的材料应用中,很少含量却极其重要——这点在生理学和医学中都可以看到,这是新阶段的整个技术界和治金业的特征。古生代只看重小数点左面的数字,而新生代技术关心的却是小数点右边的数字。

  在新生代里开始重视生物学的影响,飞行,电话通信,照相和电影都源于对生命有机体的更科学研究,这一节让我想到了失控这本书,数量和机械变得与生命息息相关,遗传算法,生物有机体和机械一起进化~

  新生代开始节约保守的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始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也开始人口规划(那时候是20世纪30年代,芒福德只说了如何通过避孕减少人口压力,他一定没想到100年以后的欧洲会为了让大家多生孩子伤透脑筋)~

  这一章里通信的两难境地那一节简直太精彩了!有人已经点评过了我就不多说了。

  这本书所以会成为经典实在是太应该了。这本书著于1934年,离现在差不多有100年了。一百年以前这个老头就提出了以人为本,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增加能源转化率,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人性化管理,在快乐自由幸福的环境中工作效率会更好,充分尊重人,机器只是工具,不要本末倒置,不要过度消费,工作不是目的,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要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发明创造,机器文明的一切机制都必须服从人的目的,人的需求。

  这是一百年之前的思想吗?这不是步入21世纪之后才提出来的节能人本思想吗?我觉得再过一百年,他的思想也不会过时啊!

  最后,老头预言我们将走向动态平衡,环境,工业农业,人口。最后他自信满满的展望了未来:无论现代科学和技术还有多少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至少它教会了人类一课,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还有很多诗一般的句子,富有哲理又百读不厌:

  20: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宇宙和宗教的秩序:时间的真正秩序是永恒,空间的真正秩序是天堂。

  27:每种文化都生活在自己的梦中。基督教的文化是一个假想的天国梦,天国内都是神、圣徒、魔鬼、天使、大天使、小天使、六翼天使、统治和权力。

  41:艺术就像成千上万个喷泉,一股一股地射向天空。因为只有在文化和社会分崩离析之际,人们的思想才可以自由翱翔,充满力度。而在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体满意时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幻想本身变得空洞无物。

  50:可以说,在很小的尺度下,真理会变得很完美。了解了事物的全部真相,并不见得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处理这些事物。

  71:真正的价值既不取决于稀缺程度,也与花费的人力无关。真正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维持并改善生活,一颗玻璃珠可能比一颗钻石更有价值,一张松木桌子可能在美学上比一张精雕细刻的桌子更有价值,远洋航行中一个柠檬的榨汁可能比100磅无汁牛肉更有价值。价值在于它对生命的作用。

  96:在一个只知道消费的社会里,消费成了幸福的主要来源,最后消费更升华为社会的义务了。

  97:其实就生活本身来说,痛苦或焦虑的时刻也许正是最紧张、最重要的生活,而酒足饭饱的时刻可能正是毫无情趣的生活。

  只要生活的基本条件得到满足,生活的质量、狂喜以及均衡与所消费的商品数量、与行使了多少权力毫无关系。

  121:如果专制的君主可以说:朕即是国家。成功的发明家则可以说类似的话:我就是行业公会。

  129:事实上,很难把某项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一个发明家,无论这个发明家是多么伟大的天才。一项发明往往是由数不清的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不断改进的积淀。任何完全成熟的机器都是高度复合的产品。

  171-172:在进步概念中,与人类进步无实质联系的事情只有两件仍保持有效。第一件是生命,生命的出生、发展更新到衰亡;不妨推广到整个宇宙,用来描述能量的变化、运动和转化。第二件是社会的积累,也即随着时间而传播的那些社会传统的保存和积累。没有哪个社会能逃避变革的事实或规避选择性积累的责任。

  172:进步不像时空中的运动、成长—衰败的循环,舞蹈家的平衡运动、音乐主题的呈述和再现等有组织的模式,它是无止境的,趋于无限的运动,是没有完结,没有终点的运动,是为了运动而运动。

  198:除了金钱上的回报和运动引起的原始性的感官愉悦之外,无法证明加快节奏的正确性。因为对于人来说,机械功的两个元素,力和时间都是有目的的。离开了服务于人的目的,就像照射在撒哈拉沙漠上的阳光一样,它们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

  273:1850年之前,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困难成了天然的过滤器。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不会超过他们的处理能力。现在这种过滤器没有了,人们收到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过日子的韵律被打断了。

  机器提高效率,机器加强合作,机器提高智能,并且借助于业务压力和政治压力而发挥到了极致,但现在——由于缺乏控制——它们反而阻碍了原本想达到的目的。

  外部世界对于人们的要求,不管是否真的很重要,变得异常频繁而强烈,而人们的内心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差。人们不再有主动的选择,只有被动的吸收。最后沦入糊里糊涂的主观主义的状态。

  238: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过分强调了生活的物质方面,人们牺牲了时间,牺牲了当前的快乐,只为了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手段(当前难道不是这样子的吗?而且更加的变本加厉了!)特别有害的是它让人类一切非物质的兴趣和职业都有该受谴责的嫌疑,特别是,它声讨了自由主义审美观和知识分子的爱好,因为它们不服务于有用的目的。

  271:战争是完全机械化社会的最高层次的戏剧,它具有一个高于所有其他模仿战争的大众体育的优点,也即是战争是真实的,而其他体育运动是虚假的。死亡或身体伤残让整个戏剧具有悲剧性奉献的色彩,就像那么多原始宗教仪式一样。其效果更由于大屠杀的规模而强化和神圣化了。

  298:发现瞬间的审美时刻是所有体验的共同属性,无论是漫无边际的梦想,赤裸裸的行动,还是理性的思想。

  305:如果想从机器体系中提取任何支撑生命的东西,我们就必须自己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去把玩、去歌唱、去舞蹈、去交流。如果我们自己的灵魂是空虚的,那么机器体系只能够使我们更加空虚。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消极而无能为力的,那么机器体系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孱弱。

  337:从人性的角度看,一个能量的转化规模较小但创造力非常丰富的社会,要远远好于一个拥有众多规模巨大的转化企业但从事创造的人却少得可怜的社会。(文中举了罗马和希腊的例子,我想到了元朝和宋朝。)

  352: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如果机械生产已经能够满足人类绝大多需求,那么我们工厂的生产形式就应当是定期更新,而不是不断的扩大。那种不到时间的提前更换,其基础是马虎的工艺、伪劣的材料和被极大的剌激进来的反复无常。

  367:劳动本身,无论是田园耕种还是研究星空,都是生活中永远能够给人以快乐的东西。

  理性地使用机器所带来的好处显然不是把人排除在劳动之外,它所承诺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消灭奴性的劳动和奴役制度,消灭摧残人的身体、禁锢人的头脑、窒息人的灵魂的劳动。

  在机器体系组织完善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回工作的内在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