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10篇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是一本由[瑞士] 伊夫·博萨尔特(Yves Bossart)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读行者品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一):不是问题的问题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是本书的题目,也是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的哲学假设。时间由三部分组成:未来、现在和过去,然而他们并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和思想里,我们人为的记忆把时间进行了延扩,所以他提出了自己对于时间的哲学观点,时间存于心智之中。

  显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人突然对你问了这句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很诧异这位朋友的脑回路吧。但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总能引出许多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思考,这当然都是哲学问题。

  所以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哲学科普读物,而且不是我们以前那种哲学简史、哲学概论之类的使人昏昏入睡的读物,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愉快轻松方式普通人介绍很多哲学基础理论和流派,当然是否轻松愉快还是要因人而异

  本书共分十一个话题,包括了幸福知识道德、美和艺术自由、法理和公平正义、心智和大脑上帝信仰等等,几乎涵盖了我们所了解的所有哲学话题,每个话题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引出几位哲学大师对此的解答,并进而介绍了这位大师的哲学理念,共计五十个问题。文章非常有条理,并且每个话题都可以独立阅读,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话题分段理解

  “一辆列车即将装上五个游客,而你正在车上如果你将车转向另一个方向,就会救下这五个人,但是另一方向也有一位维修工,你会怎么做?”如果看过著名的斯坦福公开课《公正,我们该如何对待》,会对这个哲学假设很熟悉,这就是教授在开课之前的问答。所以其实这本书更像是给了我们50堂这样生动的哲学课,带我们初窥哲学这座殿堂。

  现在我们再做另一个假设;“一个医院躺着血型相同的五位急救患者需要一个心脏、两个肝脏、两个肾脏,这时候一个血型也相同的健康人进来了,你会杀死这个健康人就其他的五个人吗?”一切问题都值得我们苦思冥想,那不妨让我们来听听这本书中的学者的理解吧。毕竟这些都是他们毕生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二):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有趣的哲学思想游戏

  如果是对这本图书做一个评价的话,斯人读完之后就是一个词,有意思。单单不说是封面上看起来令人不解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图像,也不论是本书书名那句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的疑问,就冲着55个让人类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就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深入的进行相关的思考了。

  对于本书的定位,一本哲学式的普及读物,一本趣味性的“实验手册”,或是一本当代学术类思想的“脑洞集锦”都不够完整的概括出本书带给读者阅读和思考上的满足感。作者瑞士国家学术基金奖学金得主伊夫•博萨尔特,同时也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导师,其将哲学运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美学、摄影等,开拓了哲学的研究范畴,让读者在哲学思想游戏中感受哲学的魅力

  哲学看似一门枯燥深奥的学科,在作者的笔下和有趣的思想游戏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斯多亚学派、叔本华或尼采;从“我思故我在”的法国笛卡儿、“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德国阿尔伯特,到澳洲哲学家辛格、英国哲学家西布利等,诸多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璀璨了整个星空。在阅读途中,哲学家的命题和哲学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科知识,更打开了一个广阔精神世界

  对幸福的解读,对知识的渴求,对道德的概念,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对公正法理的要求,对时间和空间的争辩,看似无厘头不相关的史上难题,其实都与哲学有染。对“电车问题”的选择,对“缸中之脑”的可能性,“帕斯卡的赌注论证”“太空茶壶”的定论,哲学家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假定情境,带我们走进具体的哲学,探究人生相关的主题

  哲学是让人类生活的更好的一门艺术。哲学看似抽象,正确的哲学可以引导人们实践伟大文明灿烂文化。本书55个让人类疯狂的思想实验,用轻松愉快的问题和哲学思想家的学术理论,把抽象的哲学问题具体化,让读者在头脑中生成哲学的实验室,不论是在沙发上冥想还是在朋友圈的争鸣,不仅带来另类脑洞大开的畅快,还对人生的幸福、道德、法理等给予相应的告诫。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三):逻辑还是伦理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们会思考,我们一生在追求什么?生命是否有意义?什么叫公平正义?我们有义务帮助穷苦的人吗?人类知识的极限在哪里?何谓真理精神身体彼此如何联结?语言是怎么运作的?我们的决定是出于自由意志吗?我过的是我自己的人生吗?真爱是否存在?我们可以食用动物吗?怎样才算合理工资?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我应该信仰上帝吗?还有,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我们所思考的这些问题通通都可以归结为哲学。我一生最早的哲学启蒙来自于《苏菲的世界》。号称最通俗易懂的哲学启蒙书。然后十几岁的而我读完之后除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之流的名字用来装逼之外,什么都没有记住。

  偶然得到的这本《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名字还是挺吸引我的。装逼的本能好像并没有随着年纪增长而退化。大概看了一下。好像是一本很适合旅行阅读的入门哲学书。其中所谓“思想游戏”,其实是历史上著名哲学家们提出来的经典论题,哲学家们特别致力于追求的,是理解与明晰性。这从提问题的方式就开始了:如果有人问,我们是否自由,那他就得先说清楚,他使用“自由”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有人问,我们能否认知真实,就得先解释,他用“认知”跟“真实”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要是有人问,上帝是否存在,那就得先界定,“上帝”这个词所表达的含意为何。对每一个哲学问题,只有在理解了问题及其中包含的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启程寻找解答。所以,哲学也总是试着厘清本身使用的基本概念,并借此对人类生命与思想的根本范畴进行理解,这就是哲学家们的核心任务

  这本书把这些内容集合在一起,按专题编排,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编排方式,比一般的简明哲学史有趣一些,也容易有代入感,阅读体验不错。书中每个“实验”后面有对相关哲学理论和流派的发源和演变的简单阐释,有理有据,可以据此了解哲学史的发展脉络,算是比较充分的干货,这个是超出期待的。作者伊夫•博萨尔特(Yves Bossart),1983年生,瑞士国家学术基金奖学金得主,现定居于瑞士苏黎世。曾于瑞士卢塞恩、苏黎世及德国海德堡攻读哲学,后于柏林洪堡大学以论文《维特根斯坦眼中的美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重点是知识论、语言哲学和美学。曾出版《思想所及的视野:哲学与摄影的相遇》一书。

  译者要着重表扬一下,哲学书翻译的通俗不晦涩真的需要很高的水平。本书译者区立远,台湾大学哲学硕士,德国杜宾根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译有《一九三三:一个犹太哲学家的德国回忆》《疾病权力》《山屋忆往:一个历史学家的临终追想》等书。

  整本书比较好读,至少我觉得比起《苏菲的世界》,这本更容易读下去。书里面把哲学问题生活化了,其中涉及伦理,道德,人生等很多我们都会面对的问题,但是绝不枯燥,语言也很生动,脑洞大开。每节可以单独拿出来看。这也完全符合了现在的碎片化阅读。很多时候我们看书因为怕一次读不完影响阅读体验,这本感觉完全不会。对于一本哲学启蒙书还是比较难得的。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四):疯狂大脑——《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有感

  lue编辑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每天都在忙碌工作的人们来说,在每天的高强度工作之后适当休息放松放松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君不见现在的新闻报纸或者网上媒体是不是就会冒出“XXX因为XXX而猝死”之类骇人听闻的新闻,这些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注意适当休息的下场。所以现在的数独,三国杀,狼人杀等既挑战大脑又能够放松心情活动受到广大青年男女欢迎。但是休闲娱乐的活动不仅仅限于这些,其实相关的头脑风暴的书籍也是不少,例如逻辑学方面的书籍。但是爱好阅读的你听说过哲学书籍也可以拿来头脑风暴吗?可能很多读者看到这个问题就选择了不回答,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哲学可能都是那些讲述的关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之类的异常高深晦涩的问题。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之前在上学期间接触的最多的哲学还是——马克思哲学,相信很多人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但是今天我带来的这本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发行,瑞士国家学术基金奖学金得主伊夫·博萨尔特编著的《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可以说就是挑战我们大脑思维想象力的一本哲学方面的书籍。当我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被书名这个问题给难住了,因为按照道理说没有今天的话,那么明天肯定就没有昨天,那么既然没有昨天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今天的昨天也是不存在的呢?但是这又有昨天已经真实的存在并且已经过去这个事实冲突的,这里面肯定是有矛盾的,只不过我的思维定势导致我忽略了而已。可能有读者杂看起来觉得本书更应该归类于逻辑学悖论之类的书籍,不能属于哲学,但是我在打开这本书之后,发现本书讲述的这55篇小故事其实也是55个哲学的思维小实验,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悖论。

  本书正文的这55个小实验被作者划分归类为十一个大类,这样更容易让读者系统性的来思考。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从头到尾依次来阅读,而是想到哪就可以看到哪,每篇文章谈到的问题相互的关联度不是很大,这也很方便读者业余时间来放松。

  这里面提到的问题其实有的不仅仅是考验我们的智商,更大的程度是考验我们的人性,考验我们如何选择,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分对错,但是不管哪种选择都是极具争议的。例如在第一部分“幸福”里有一个问题就问到了‘身后的幸福’,我们应该如何判定我们的人生是否幸福,准确的说是如何判定自己的一生是否幸福。我再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不管我怎么回答,其实都感觉答案都有问题,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都是相当有争议的,作者在书中也不是简单的给一个参考答案,而是尽力为我们读者展现这个问题的提出背景以及通过类似苏格拉底的三段式的体温发来挖掘深层次东西,例如在这个问题中作者最后提到的问题中就有这样一个:“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眼前的读者认真阅读本书,认真思考本书提到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不一定能够马上想的明白,但是我相信你在看了这些之后,你在紧张工作之后的那种颓废感会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逐渐的消失,而且会越来越精神,因为你的大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得到别样的“休息”的。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五):思想实验

  1.所谓的“公平”,是指合理的差距。只要大家自愿、接受,就是公平。 2.所谓的“艺术品”,是指能引发人思考或谈论并且使用恰当形式表达出来的作品。 3.审美是需要积累的,需要一件好作品一件好作品地看,看多了你就有品味和品位。 4.机器通过图灵测试仅代表它做出了和人一样的反应,不能说明拥有智能。 5.把你大脑里的想法写出来,整合到一个文件夹或笔记本里,这相当于替代了大脑的存储、记忆功能。把记忆交给笔记本,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六):思辨

  我打小就怕死,青少年时纠结于意义,接触哲学后知道了个更专业的词汇——存在感。身而为人,不过是宇宙中微尘一般的存在,这样的我,该如何活着?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告诉我,幸福是每个人的目的。何为幸福?灵魂平静美德?燃烧?反叛?我仍然搞不清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样的。

  处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灵魂如何做到像无风的大海一样平静?

  如果道德、法理、法律都是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好设定的工具,那美德又是什么?

  不断追求危险热烈的生活,不会疲劳吗?不会倦怠吗?不会后悔吗?

  以反叛的态度嘲笑命运之荒谬,真的能成为人生的舵手吗?不觉得幼稚吗?

  关于《如果》这本书,我有太多太多的困惑

  当决定介于是与否之间,无法界定的自由又谈何为自由?

  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又或是模糊不清?

  教育是改造还是保护?

  无法证明的观点是该认定不存在还是保留立场?

  从博弈论的角度我该信仰上帝,我真的能做到吗?

  ……

  哲学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但却不能给我答案。或者说,人生从来没有正确答案。我必须自己慢慢摸索出自己真正的需求,一点点磨合自我与社群的关系,在不断的发问、思索、质疑、辩论中努力认识自己。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一片混沌,但过程让我无意义的人生变得相对充实。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七):哲学里的有趣读物

  我一直以为哲学很深奥,读起来很拗口,说着大家不明白的词,当我读过《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本书后,觉得我想错了。

  其实哲学是人类最根本的一种文学形式,应该是人类的思想集成,没有哲学也许就不会出现国家,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快捷、伟大、快乐的世界,也许我们还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可以说哲学是人类发展之本。哲学很早就有了,古罗马,古埃及,还有我们中国的古代。

  大家想象的哲学很枯燥,想想阅读这些书就觉得难懂,可能得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看懂,其实哲学不是这样的,因为哲学是需要大都数人们认同的,如果没人认同这一哲学学说,这个学说很可能就落寞了,甚至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阅读哲学就是阅读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思想史。

  哲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也不是让人们晦涩难懂的,一些哲学家现在也开始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这对普及哲学思想也是有好处的。哲学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哲学这门艺术才会发扬光大。

  在《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小实验来告诉大家哲学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也是哲学通过在生活中的存在,来让我们知道哲学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发现就是:我们和哲学形影不离,哲学并不是抽象的,可望不可及的,我们都可以抓住,我们也可以发现。不管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它都在我们身边,不会离开。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哲学普及读物,我觉得不管你是大人小孩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哲学真的很有趣,也许读完这本书,你也想成为一位大哲学家呢,那可说不准。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八):人类会成为盘中餐吗?——评《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一书在“道德”这一章中提到的“吃人肉的外星人”这一思想游戏非常有意思,当智慧高于人类的生命体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他们是否有权利统治人类,“享用”人类?

  在面对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不是也一直在吃动物吗?那么,这个行为究竟对不对呢?当我们问及对不对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在问,人类是否有权利去食用动物?一些素食主义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会站出来说,我就是因为反对无辜杀戮,所以才转而吃素的。身为一个肉食主义的我,真的忍不住想说,请放开那棵菜,它也是无辜的。

  实际上,面对动物我们有一套自己的食用规则,比如,一般灵长类我们是不会吃的,有人说,那吃猴脑呢?你可拉倒吧,猴子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如果真的吃了,警察叔叔拿着手铐等着你。当然,不吃灵长类不仅仅是因为它属于国家保护动物,而是它们与人类本身也很相像,人类的道德与伦理使得我们下不了口。这时候,如果我们的道德感泛化,就有可能会造成人们在面对许多动物时,都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我不能杀它”的情感,就是由此而生的。但是,我们通常不会对工厂里的鸡鸭兔子之流感情泛滥到“它们太可爱了,我怎么吃了它们呢?”而这也并不仅仅因为是距离感造成的道德感淡薄,除却一部分因为我们年幼时从长辈那里习得的饮食习惯外,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选择了这种饮食结构。

  再让我们将话题回到“吃人肉的外星人”这个思想游戏上,我们思考的方向是外星人居然如此残忍,要把人类这样和那样。这很残忍吗?我们看到动物世界里,老虎、狮子、猎豹等在捕猎时威武的姿态,他们的食物来自于他们付出的努力,这很残忍吗?当贝爷荒野求生的时候,在沙漠中生吃骆驼肉,这很残忍吗?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哪里?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常常和所处的情景是分不开的,得到的信息越多,也许越会干扰我们的判断。

  如果我们在火星上遇到了外星人,是否也很想将他们抓回来好好研究一番呢?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据说在中国,没有什么动物是不能吃的。”(广东人点了点头。)这是不是说,如果最先发现外星人的是中国人,有可能会尝试去吃他们?当然,这也很显然取决于对方的智力水平,如果对方能力远高于人类,那么也许成为盘中餐的将会变成人类。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这部书对我来说之所以有趣,一方面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游戏(实验)有意思,另一方面是由书中各章的主题结合思想实验所引申的哲学思想,以及延伸的思考给人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许我们在这本书中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思考带来的意义却是巨大的。

  哲学给了我们一种思考的方向,而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却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九):我生活中的哲学三片段

  哲学一直是被我认为遥不可及的东西,似乎那是智者们为了搞清楚人生的终极问题而不停地烧脑,说着常人不易懂的话,甚至还让自己走向癫狂。但是《如果没有今天》这本书确实颠覆了我对哲学的看法,让我对哲学有了些兴趣。记录下发生在我读这本书时发生的三个生活片段。 一直说,心理学是脱胎于哲学的。但是我心里一直存在一个迷思,他们的脐带在哪里?读完第一章幸福我还是没找到,但是我至少相信了,心理学一定来自于哲学。原来在那么久远之前,哲学家们为了人类心灵的宁静,为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已经做了那么多的思考,为我们所经历的苦难赋予了那么多的意义。我们心理的困惑很多来自于我不幸福。可是我们自己想过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吗?我为什么要幸福?我有没有有意识地生活,为我的生活做有意识地决定?我所经历的苦难又带给了我什么?康德说,阴影和阳光都是人生的财富。他给了我们他的回答,那我们自己怎么想呢? 第二个片段是发生在跟同事讨论一个舞蹈的表演。我说到“我还是喜欢有拉丁舞的那一节,因为我曾经看过《舞林大会》,感觉看过那个对很多动作都比较熟悉能够理解。其他的舞种不太了解,没有什么太大感觉。”蹭蹭蹭,一道闪电扫过。我刚刚讲的话是不是在说因为我有过审美经验,所以我更能从这一节中审到美(西布利—拥有一定美感经验,才能做出美感判断)。正在我的思想被我自己电闪雷鸣时,我同事说,“我觉得你喜欢这节可能是因为这跟你的性格比较相像,音乐是比较活泼的节奏。”蹭蹭蹭,第二道闪电扫过。好有哲理!他是不是在说,对象体现了人的性格特质(德波顿)。我们不经意地闲聊,竟然包含了很多哲学家的思想,以前的我知道吗?说到这个,又引发了我下一个片段。 我在日常追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看到了amy和sheldon准备做一个实验,将大脑的意识与量子力学连接起来,由于那时我已经读过《心智与大脑》这一章,我自然已经浅显地知道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我看的津津有味。但是我又不禁好奇,如果我没有读过这一章,完全不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我是如何理解这一内容的呢?那时字词的含义不存在于我的脑袋中,我会按照我的个人期待去诠释他吗? 这本书的一刷给了我最浅显地一些对于哲学的认知,记录下我自己生活中的三个片段,同时很期待自己的再刷与拓展阅读。 最后感谢能够读完这篇纯属个人生活记录文字的人,并拜托你千万不要嘲笑我如此浅薄的认识。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十):谈谈自由,美与艺术

  文章已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仙姑的碎碎念 更多游记/书评/感想/文学史都在这里~

  林夕说,没什么烦恼就想生存意义想到没完没了。哲学探索的就是这些问题。的确有一些我经常想到睡不着。我在追求什么?语言是怎么运作的?我们能脱离语言而思考吗?精神和身体怎么连接?真爱是否存在?全身细胞7年更新完毕,7年后的我还是我吗?以前我觉得自己是小仙女,愿望是成为大作家,现在我是共产主义+无神论者,愿望是租个一室一厅养条狗。是什么一直未变。让“我”一直是“我”?

  在幸福这章里,亚里士多德说,所谓成功的人生,就在于去做那些相应于自己本性的事,活出你的天赋,你做那件你做的最好的事。想到之前看到一个网络作家说,我最擅长的事就是写文章,你问我为什么没钱?因为我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赚钱阿。可是我也自食其力了,赚不到钱不是我和我的天赋的错。这句话让我心里涨满了勇气和心酸。可是如果换成尼采的哲学观点——永劫轮回来看,你所做的所有事会不断重复,那你还敢做你现在选择的事吗?我想了想,那还是要阅读写作,因为只有这件事永远做也不会害怕。如果是别的事,永劫轮回我还是吓得抖了一个激灵。

  尼采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愿意和他堕入永劫轮回,重复你们的生活一遍一遍。想想都可怕,人生,还是一次就好。就是因为只有一次,所以我才敢放心大胆地爱你。在我们这一次的相遇,我要把所有热烈的爱都给你,因为只爱这一次,那这些委屈我还能承受,因为只爱这一次,所以我还能再咬咬牙坚持。

  这本书里讨论了十个论题,几乎每个都绕不开一个人的名言。那就是康德。康德在道德上有个论题特别打动我,我们对我们自身也负有义务。不要剥削你自己,也不要让自己徒自荒废。我们有义务实现我们的天分和可能性,谁要是日复一日地成天坐在电视前面,那就是犯下道德的错误。

  有什么事情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对自己做的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身体总是在支持我,包容我,原谅我。面对这样友好的朋友,我都做了什么呢?

  前不久我说闻见了春天夜里的味道。在心智与外部的连接这篇里,我仿佛也看见了哲学的论述。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有个名段,我通过汤匙碰到上颚而忆起过去。“我们记忆最美好的部分乃在身外,存在于带雨点的一丝微风之中……”有天晚上回家看到道上开着一树树玉兰花,我才知道春天夜里的味道来自哪里,这味道让我想起大学从澡堂出来,头发半干在操场散步的时光。我把这份简单的记忆保存在了玉兰花香里。

  有次我很正经地问人,觉得我美在哪里。他说单拎出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美的,但组合在一起就是很和谐,耐看。我就在想美是否就是一种能让人愉悦的和谐?司汤达说,美是幸福的承诺。一个人美丽的脸或者你眼见的美丽的景色,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承诺?美丽的物品中又蕴藏着什么样的生活理想?或许所谓美,只是我爱的人的另一种版本。所有的人事物我们觉得美,追根究底是因为他们符合我们的性格和情绪状态,是我们喜欢的,乐于追求的。所以我在想,我们爱的人事物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某一个投射面,我们爱的终究还是自己。我所爱的人和物都是一部分的自我认同。

  那么艺术呢?我觉得可以和自由联系在一起谈。当我们热爱一种艺术的时候,(可以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它们让我们觉得自由和满足。艺术可以让你觉得平静或者疼痛,更加辽阔或者更加遁入,他让你得其所欲。

  关于意志自由,是我一直向内探求的,究竟什么是我发自内心想要的而不是外力灌输导致我想要的?我什么时候在表演?以及我可以随心所欲过我的生活吗?很多朋友都告诉我,不可以。因为你的随心是幼稚的行为,你的随心会有更糟糕的后果要你之后来承担。一个成熟的人要自律,自律意味着不被本能驱使。如果我们屈服于本能,身体的冲动或者激情,那就是不自由。因为你没有选择。你只是屈服了。做一个自由的人就跟认识自己是谁一样困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