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吉登斯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精选点评:
●二刷
●08年1月9日
●风险与信任是吉登斯的核心词么?自我认同作为一个在现代性变迁中的反思性过程,与生活方式、生活规划的各方面纠缠;他很爱造各种词吧,通俗的生活被理论化,但有时候觉得很拗口,也许是翻译问题
●从一年半以前开始准备学位论文把这本书列为主要参考文献到现在,对其才看懂了五十份之一也许还没有,但已经不止一次在突然对某个地方顿悟的时候感到震撼。当然也可能是基于吉登斯名声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继续读吧,日子还长着,自我认同,这是远远超出我论文相关领域的一个绵长的问题。
●自我认同并不仅仅是被给定的,即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都结果,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P58 “理想自我”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展开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P75 自我认同是通过自我探索以及与对方的亲密关系发展的联合过程来完成的。P110 潜在于生活规划最深层的过程及各种两难困境之中的,是个人无意义感的潜在威胁。P236 ps:真的老是反对福柯……
●太难读了,真佩服学这些东西的,如何能把天书似的译著在脑海中翻译成人话
●看不懂(:[_选择睡觉_]
●现代性是个复杂的东西
●基本看不懂在讲神马
●后现代社会里,同性恋也可能是一套人设,或者说商品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一):纯粹的阅读快乐
通宵达旦看完,精神满满。
读这本书的乐趣就在于你会非意识地扯上自己加以思考,很有意思, 很修养!
虽然很多地方翻译的很蹩脚,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觉其实意会的成就感已经可以让你忽略对翻译的那些文字晦涩的不适了。哈哈哈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二):反思性投射的自我
一共就读过吉登斯两本书,一本《现代性的后果》,一本这个《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每次都不是很愉悦的阅读体验,前者好像还好,不过现在也悲催地忘记书里在讲什么了,无比郁闷当时没有做笔记。这本呢,分析周密,整体逻辑架构清晰,吉登斯也实在底蕴深厚地信手拈来各家论据,只是他的写作方式让我有一种自然的焦躁,没有读懂读透的地方也不想再读,好像抓不到重点,看着满篇的道理自己连不起来,莫名地急着翻完,大概自己底子过于薄弱了。备案以待日后查证吧。
书有七章:高度现代性的轮廓;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自我的轨道;命运、风险与安全;经验的封存;自我的磨难;生活政治的兴起。在我想着人干嘛要找自我认同时,其实这也是件奢侈品吧,作者旗帜鲜明地表示,自我是现代性的独特产物。
先述晚期现代性的状况,他提出了三个对现代性制度推动力的影响因素: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制度反思性。现代性所牵涉的改变渗入日常生活之中,风险与信任是其热爱的叙述。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相关联,在于“现代性的反思性已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在后传统秩序的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投射。”而自我的方面,从存在性、本体安全感讲开,插叙各种心理治疗报告,指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引至具象的身体与自我、羞耻感,也成为下面分析中的面向,用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东西。
于是就展开了现代性环境下,日常生活的各种变迁与自我的交涉,比如生活规划、纯粹关系、各种风险、存封的经验、身体等,就是现代性带来了这些具象的不同层级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形塑着自我,反思性地投射着自我,又带来自我的各种两难困境,各种冲破压抑的趋势,抽象系统中的专家系统以及道德感的影响穿插其中。终了,引入生活政治,它的兴起“来自晚期现代性中核心性的自我反思性投射,并与现代性的内在参照系统扩展的矛盾本性相伴随”。所以说,“自我成长的精神风貌显示的是在整个晚期现代性中的主要社会转型。”
自我的练就、认同、成长肯定是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其中得以表现,又必将带来其变革,从细小的点看自我,应该是合理的切入方式和分析维度,现代性的影响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说明最有力。只是我的思维里,好像觉得有点太形而下似的,自我的认同,是不是还应该有点儿思想的认同度、效仿的偶像之类,不只是一个从生活生理角度阐释的点,当然思想的表现大概散布于日常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理解不透,模模糊糊说不出困惑点的郁闷,自说自话。。。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浅析
总体的感觉就是生涩难懂。本书涉及很多抽象名词,比如说本体安全、身体之反身性师范、脱域机制等。就这一个个名词就够琢磨咯,更别说其理论化的内容。总之,就是读着很不爽快。这种写作方式让人看一眼就想扔一边。又不得不再拿起来,再看一眼,还是不想看。于是就痛苦的的在看与不看,又不得不看之间纠结。最后,反正也没看懂些啥,也不懂他具体要表达些什么。唯一的愿望就是和他亲自交流一下,让他直接给我讲讲他想表达的精髓。
本书有七章:高度现代性的轮廓;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自我的轨道;命运、风险与安全;经验的封存;自我的磨难;生活政治的兴起。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住了,才选择这本书。本想着从书中寻找帮助自我认同的武功秘籍。最终,看起来却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提出了一个解释现代性及其与自我关系的新框架。作者延续了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极盛”或“晚期”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其特征是一种发展了的制度反身性。在当下,现代制度的全球化趋势伴随着一种日常生活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又对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一开篇就说,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外延性与意向性这两级之间相互增多的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的禀赋。这个观点个人是很赞同的。毕竟,今天中国的的各种观念也在快速的转变之中,择偶观,婚姻生活等愈发开放。这或多或少都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可是所谓的外延性与意向性就不能用比较大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吗?看得我雨里雾里的。毕竟是自己学识太薄浅咯。
本书的重点是考察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机制的出现,这种机制既受现代性的各种制度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现代性的制度。
接下来简述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或者是疑点:
第一点:文章通过沃勒斯坦和布莱克斯利的观点引出在一段长期的婚姻生活中,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感斗鱼配偶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婚姻本身密切联系。虽然我们都未曾有过婚姻生活,相信有过恋爱经历的朋友们已经有所感悟了。
第二点:文章将现代性定义为:在后封建时期的欧洲形成,在20世纪日益具有世界和历史性影响的制度以及行为模式。通过这个定义我是不并太懂现代性具体是什么。似乎是一种广义的行为模式,而后文章又有提到婚姻生活。这就让我对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疑惑。 紧接着,作者先述晚期现代性的状况,他提出影响现代性的三个元素: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制度反思性。
第三点:自我是个体负责完成的一个反身性计划。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怀疑天定人命,自身的很多东西是由遗传决定的。而作者给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即当下的我们并不是我们由原本的样子,而是自己对自己塑造的结果。这种自我形塑有着一条从过去到可预期的未来的成长轨迹。我们常常思考着“自己该如何利用这一时刻来改变自我?”而要保持完整的自我感最好的方式是写日记或者写自传。同时,提出自我实现是机遇与风险之间的平衡,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个体为理想选择与奋斗的过程。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四):标题
晚期现代:指的是1960年代之后的世界。 自我认同:是要探讨,生活在晚期现代世界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应该如何活得自主明白。 晚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焦虑、不安,选择困难; 原因:吉登斯说,因为晚期现代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或者说充满了风险。 从宏观上来说,大气与海洋的污染问题,全球变暖,像悬在我们头顶的剑,始终不能确定何时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灾害。 从日常生活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很难建立,因为不确定这一秒是朋友,下一秒会不会变成敌人,毕竟现代生活中的利益纠纷和角色扮演极其复杂。 不确定性似乎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得益于不确定性。 奠定现代的不确定性:吉登斯指出,人类社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就是把自身从“确定”中解放出来,才实现的。现代社会的许多因素,都和这个有关系。 1、科学来源于怀疑。而怀疑,就是消除确定。如果没有哥白尼怀疑地心说,就没有日心说,而后来的科学家,也没有盲目地认为,所有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而是不断怀疑,不断观察,不断修正,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才越来越丰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怀疑是现代知识积累的起源。 2、人的解放,也就是从确定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这包括血缘、种族、性别等因素。 人的解放,追求的是平等,就是不再用一个人无法改变的属性,例如性别、家庭、种族去评判一个人,而是用这个人品格的优劣,成就的大小来评价。所谓的现代社会,就是将人们从稳固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现代人因此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在人类历史从传统步入现代的历程中,打破“确定”是一个壮举。吉登斯有一句名言:传统的生活方式是继承来的,但是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自我创造的。 打破“确定”后,生活方式的不同: 1、 在传统社会,很多事情都是一成不变,“从来都是如此”的,例如上帝创造人,父子血缘高于一切; 2、 但是现代社会,则倾向于问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传统观念动摇,事情就有了新的可能、新的办法,供人们选择。人的行为就有了吉登斯所说的“反身性”,英文叫做reflexivity。 “反身性”带来开放的生活方式:人类每做出一个新的决定,都会让世界朝越来越不确定的新方向发展。 案例:抗生素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医学是最希望发现新办法来征服疾病的,1940年代青霉素药用以后,许多原先的致命病症,像结核、像梅毒,杀伤力都大为减弱,但是随着青霉素的使用,人们发现病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加强,为此,人类又要寻找新的抗生素,来对付耐药菌,当超级细菌出现后,我们可能再次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因果循环,就体现反身性。如果我们不用抗生素,而是用人本身的抵抗能力,去对抗发炎,那后边这些棘手的问题就不可能出现,但当你做出新的选择以后,你就要面临一种动态,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再去解决,解决的过程又产生新问题,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连锁反应。 “反身性”积累出的现代性:人类全面步入现代社会后,人类选择的连锁反应,已经遍及世界,这个世界原本的自然属性变得越来越少,人工属性越来越强。 1、 人类活动已经全面影响了自然,比如蔬菜大棚能让你一年四季吃上西瓜,一只鸡从孵化到完全成熟,仅需要45天。美容产业的发达使得人们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人类甚至使用基因技术成功克隆了羊和猴子。 2、 人类世界的运行越来越多依靠知识和理念的推行,而不是个人的权威。比如外在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了原来的王侯将相和家族领袖。 现代人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包围。 在20世纪以前,人类主要享受到了“反身性”带来的好处,人们干劲十足,上天入地,造飞机,探月球,热火朝天地改造自然和自身。现在看来,这是一段天真且乐观的历史。 但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今天,也就是吉登斯所说的晚期现代,我们越来越多地品尝到了改造自然,还有人类自身的解放带来的困境。 困境的原因: 1、客观知识是不稳定的。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发现,“知识”和“真相”,并不是稳定的。昨天正确的知识,今天很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昨天所谓的真相,今天很可能就遭遇反转。 例如,越是深入讨论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越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法确定回答,而且牵扯的新问题越来越多。有些药品,直到它的副作用充分显现之后,才被大规模叫停。 2、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动荡。例如,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向自由恋爱,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对于分手、离婚的评价也从负面慢慢转向积极,认为放弃一段不良的亲密关系,可能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无疑是更加自由和流动的,但毫无疑问,亲密关系也是更加不稳定的,因为大家都随时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如果我们要长久地维持一段关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是现代人新的烦恼了。 纵观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再到今天的晚期现代社会,人类可以说,成也不确定,败也不确定。 困境背后的晚期现代社会特征: 1、“时空压缩”:指因为媒体和交通的发达,人类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移动便利的世界里,时间和空间造成的地方性差异迅速缩小。通俗来说,就是形成了“地球村”。这样一来,原本可能局限在一时一地的恶性事件,就可能变成波及全球的不确定因素。 2、科学至上带来的问题。现代社会的一大悖论,是科学精神反对迷信,但是人们往往迷信科学本身,这就导致了科学至上。 吉登斯指出,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知识体系以质疑为基础,它的底座其实不是泥土,而是流沙。但是人们往往误以为科学就等同于提供确定性,提供万能药方,一旦药方失效,就万分惶恐。 例如,凯恩斯主义,也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帮助美国渡过了大萧条时期,但这个办法,却无法解决1970年代美国的经济停滞,更糟糕的是,谁也无法保证,1970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状态,不是之前施行凯恩斯主义的恶果。过去的办法,现在竟然不灵了。 另外,就是过分强调专业性与客观性,忽略了情感与伦理道德。吉登斯指出,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逐渐丧失了信任的能力,让人变得更容易焦虑。 吉登斯认为,信任是人类的创造性能力,是人类要像孩子般天真地去尝试、去体验的能力,归根到底,这份天真,是一种善的道德能力。但是,现代世界过于迷信科学主义,迷信专业性与客观,人们逐渐变得冰冷,爱和信任的能力就丧失了。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研究,都表明“信任”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说到底,就是降低风险。在运作良好的熟人社会里,不需要合同,商业也很发达,这就是因为有信任,所谓的百年老店,就是信誉保证。但是,现代社会,什么都要靠合同、契约,一方面,可能是使得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信任,没有感情的,而社会的运作,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靠着签合同来维系,所以没有信任,处处充满风险和焦虑。 生活在晚期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吉登斯在书中称为“沉重的自我”。 以养育儿童为例。现代人不依赖传统,所以爷爷奶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要,他们只是提供看护,但是不提供如何教养孩子的建议。现在流行“科学育儿”。但是,科学育儿,甚至解答不了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到底哪个更好。至于什么时候断奶最好,几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更是有数不清的争论。育儿书籍很多,但是所有的书籍都会说,请根据具体情况操作。所以,虽然很多青年父母信赖科学,但是也难免发现,很多时候,科学也是模棱两可的。更头疼的是,如果每一个行动都要找到科学依据,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就已经耗费了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一个选择空前丰富、信息空前嘈杂的时代,传统已经丢弃、科学又不是万能的,这个时代中的个体,根本找不到确定性十足的行动指南。 吉登斯给出的四点生活原则: 1、要承认一点,生活中充满了选择,不要回避。虽然选择多也是一种烦恼,但是总比没有选择要好,不能因噎废食。自由恋爱好过传统婚姻,可以离婚、再嫁,好过一辈子守寡。这些选择的权利,其实也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人类历史上很多次的抗争才争取到的。因此,要尊重每次选择的权利。 2、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你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还会影响世界的发展。吉登斯指出,我们往往以为选择只是与个人命运相关,但实际上,千千万万人的选择,可以左右我们时代的潮流。举个例子,在197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个人的即是政治的。当时,女性已经在宏观政治议题,如选举权、就业等多方面取得了同等权利,但是,女性们发现,性别不平等在私人领域依然顽固地存在着,比如小女孩生下来,父母对她的人生期待就不同,更加倾向于把她培养成家庭主妇。成为家庭主妇还是成为职场女强人,看起来是个人的选择,实际上与整个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有很大的关联。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去做职业人、甚至是职业女强人,整个社会才会明白,原来女性的人生规划也非常多元。 3、要批判地认识科学的价值,不能迷信科学。例如,人们迷信科学,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认为世界可以被我们任意改造,而且改造的结果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这一点,反而是科学家们首先发出了质疑。央视曾经报道,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专家,经过13年的病毒追踪溯源,终于找到了SARS病毒的起源,野生蝙蝠。专家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地新发现的传染病越来越多,爆发也越来越频繁,这些新发传染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野生动物有关。但是这些病毒不是现在就有的,有些存在了上万年,另外它们也不是专门冲着人类而来,说到底,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和消费、不停侵犯它们的生存领地,最终让它们找上了人类。要规避这些问题,只有将自然还给自然才行。 4、不要贬低伦理与情感的作用。伦理与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始终非常重要。当我们尝试用科学去解决和解释一切的时候,别忘了人类也是情感的动物,要互相交换爱、信任、尊重。 吉登斯提示我们,你是谁,是一套你心中的故事来定义的,这套故事就是你的自传,包含了各种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其中每一步,都是你的选择。今天的人有了比过去多得多的选择机会,那么选则任何一种可能,它把你带去的方向,都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 也许,放弃对确定的执着,勇敢面对选择之后开放的可能性,才是一种好的心态。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五):反思性身份建构与对身体的控制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可以被视为《现代性后果》的赓续,重在讨论现代性所形成的“新自我认同机制”中的各要素。通常而言,自我认同、焦虑、紧张情境这些概念更多地出现在心理学中,吉登斯则剖析了自我认同这一个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当下,我们享受着现代性所带来的便利,有丰饶的物质资源、开放的教育系统、发达的新闻资讯,但同时亦被普遍性焦虑、消费主义假想和心理疾病高发所困扰。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每一个个体都被种种风险所困扰着,一股焦虑感四处弥漫。此时来阅读此书,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现代性社会究竟是何面貌,或许更有助于理解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要理解吉登斯对这个命题的讨论必须要先理解他的社会理论体系。安东尼·吉登斯是一位非常高产的思想家,出版的30多本著作涵盖了现代性、全球化、风险、生活政治等当前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他还打破了学院的藩篱,提出的诸多政治策略对英国工党,尤其是布莱尔首相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
吉登斯社会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结构化理论,即“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再产生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统再生产的媒介。”结构与个体的能动性相互依存,结构会制约行动者,但也依赖行动者的行动再生产。他以结构化理论为依托,分析了现代性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诸种新问题、新现象进行理论阐释、提供实践方案,本书就是吉登斯应用结构化理论对现代性的微观后果——自我认同所进行的一次解读。
吉登斯的现代性不同于哈贝马斯、韦伯等人所讨论的现代性,他的现代性更加贴近当下我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即“晚期现代性”。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由制度性反思、时空重组和抽离化机制的拓展(disembedding mechanism)三大动力机制促成,形成了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如果说黑格尔、韦伯对现代性的讨论更侧重于启蒙运动所推崇的理性精神,那吉登斯的“晚期现代性”则指向了“怀疑”“风险”,但又并非后现代主义那样虚无和解构,他努力探寻消除现代性危机与自我认同困境的策略,试图提供一个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模式。
依循着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就能理解吉登斯为什么要讨论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并将自我认同的解决方案指向了生活政治学。现代性即结构,自我认同即行动者个体的社会心理问题。现代性所带来的风险对自我认同所需要的信任感、亲密关系等机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媒介系统使得“远距离外所发生的事变对近距离事件以及自我的亲密关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自我认同的新机制“一方面由现代性制度所塑造,同时也塑造着现代性的制度本身”。
现代性在宏观层面上造成了全球化,在微观层面上则改变了自我认同的机制。要理解自我认同,先来参看吉登斯对自我的分析。“自我,当然是由其肉体体现的。对身体的轮廓和特性的觉知,是对世界的创造性探索的真正起源。”由此可见,自我一方面属于个体的身体,吉登斯援引了梅洛-庞蒂的观点,认为身体是行动者能动性的体现。另一方面,自我又受制于他者,是社会化的构成,即结构对行动者的制约作用。因此,吉登斯对自我的理解是基于其社会理论体系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反思性监控之上。
首先,“自我可看成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射”,反思性监控即“行动者通常能够给出有关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本质及原因的话语性解释”。那么,自我就是行动者在与外界互动中对自身的一种阐释,因此,自我必然是社会的产物,受“在世之在”的影响。其次,“作为连贯的现象,自我认同设定一种叙事,把自我叙事改变成鲜明的记述。”行动者会对自我进行连续性的话语描述,自我是一个习得性的过程,并通过这种习得和描述与他者相区别。再次,“自我实现蕴含着对时间的控制”,吉登斯所言的时间控制不是指外部的钟表时间,而是说与过去、现在、未来的“主我”进行对话的过程。自我认同是风险和机遇相碰撞的结果,能够解放个体,促使个体自我发展,由此体现了行动者的能动性。在分析自我的内容中,吉登斯又引介了米德的“主我/宾我”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拓展,认为“主我”就是“自我”。总体来看,吉登斯笔下的自我有三个特征,分别是社会性(亦或称之为他塑性)、持续性和能动性。
在分析了自我的特征后,吉登斯指出自我认同 “总是依据某种描述去确知自身当下的行为及其原因”,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换言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有一个预设范本,也会时不时对照范本回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对未来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调整,这也是反思性监控的一种具体体现。
但是,个体如何去确定这个预设范本呢?这就与整个现代性制度密切相关了。在传统社会中,这个范本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主导。现代性社会中反思性急剧增加,导致了社会风险叠加,个体的直接经验无法确定范本。因此,我们会诉诸于现代性抽离化机制所形成的专家知识系统,同时我们又对这些知识不完全确信,保有一种怀疑态度。正如吉登斯在书中写道:“如果你汲取医学信息———我们应当吃天然黄油还是人造黄油, 应当服用这种药片还是那种药片, 是应当饮用红葡萄酒?每天两杯?还是滴酒不沾———你就无法对所有这一切以一种批判的态度保持始终如一的、连续的参与。你必须具备一种生活的格局或习惯。大多数人的做法是维持一种批判性参与的笼统态度, 但将其放在一旁, 继续照常生活。”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动策略很大程度上依靠种种权威,宗教也好,王权也罢,它们都有高度的集中性和确定性。在现代性社会中,尽管这些权威仍然存在并发挥着相当可观的作用,但人们主要还是依赖于专家系统所产生的知识,然而专家系统的集中性和确定性却十分不可靠。我们出门要查导航、查天气预报,旅游要做攻略,甚至就连穿什么也要依据时尚博主、电视剧等传媒系统所提供的时尚指南。最近十分火爆的《三十而已》里面一句“30岁之前追求款式,30岁之后追求质量”,就一跃成为了当代女性最新的着装知识。然而,这种对知识的无止境追求也会变成一种负担,以致于个体“从心理上说很难接受或不可能接受不同的、相互冲突的权威存在”,也会不断担心这种知识“过时了”、不能再信赖了,就像我们一边购买着顾佳同款,一边对电视剧里的种种“时尚知识”嗤之以鼻一样,这大约也是现代人日常焦虑的普遍来源之一吧、
现代性的时空分离导致的另一个自我认同困境在于“脱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脱离身体所在之地,也不可能脱离此地的时空情境,但媒介系统却又使我们脱域于时空,表现出一种全球化的特征。我们对明星的感情生活比对朋友、邻居的感情生活更能数如家珍,这其中微博热搜无疑贡献了甚为可观的谈资。现代社会为个体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导致了个体的经验分裂,故而个体需要依赖于专家系统,也需要与分裂的自我和解,以在主观上实现对自我的一种合理性阐释。可以说,全球化的特征是有过滤地进入自我的,这种过滤一方面基于个体经验,一方面还是离不开政治、宗教、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权威。
同时,现代性社会还会让自我产生一种无力感和被剥削感。在前现代社会中,自我对现世是能够直接占有和驾驭的,而现代性社会中我们要依赖社会结构所呈现的各种资源和规则。“考虑一下金钱这种东西, 为了要用钱, 个体必须要参与到经济交换的系统中去, 如银行业和投资业等等, 而对于此他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控制力。”就像现在如果一个人不会使用移动终端,他很难自由、方便地进出超市、医院、车站等各类公共场所,这些具体生活上的不便必然会让人产生一种自主性被剥夺的感觉。我们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艰难地尝试使用电子支付系统,在子女的帮助下填写健康码,而在这背后,他们总有一声哀叹,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
总体而言,吉登斯在本书中指出,现代性的三个动力机制导致自我认同处在一种尖锐的冲突情境中。我们面临着一种焦虑日常化的普遍情境,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自我质询,自我分裂所导致的角色紊乱和无力感所唤起的恐惧及焦虑“直抵我们那种活在世上的连贯性感受的深处”,吉登斯本人也喟叹道:“现代性的剥夺是无法抗拒的”。
面对自我认同的困境,吉登斯提出来生活政治学作为解决方案。在吉登斯不露声色地描述中,我们能看到“他偷偷洋溢着乐观的调子”。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风险也意味着机遇,某些不能把握的实践情境也能够促发创造性。正如婴儿离开了看护者会哇哇大哭,这是一种“紧张情境”,但这种“紧张情境”会随着婴儿的成长,在看护者的宽慰与语言文字的习得后被缓解。将这个案例移到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中,就是从“反思性监控”上再去破题,“在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个体可能被迫去考虑一般被反思性秩序的抽象系统的良好运作排除在意识之外的问题。”同时,吉登斯又引介了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的方案,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提倡对个体的解放。“我们必须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即如果没有同制度的内在可能性结合起来的话,寻求社会变迁在实践上就没有什么作用。”如果说先贤对“解放”的论述更集中于集体层面,吉登斯的生活政治学就更聚焦于个体层面,即以“我们如何生活”为逻辑起点,“凭借倡导相互容忍的态度最终能够使每一个人受益的做法,使得这种解放受压迫群体的斗争也能够有助于使他人获得自由。”因此,吉登斯在给英国工党的众多政治方案中都强调对家庭、日常生活、性等个体政治议题的操作,这也为布莱尔赢得英国大选奠定了理论基础,譬如提倡建设福利国家、构筑积极信任的社会环境。即使在吉登斯本人承认“第三条道理”已死的今日,这些生活政治学的现实策略仍值得参考。
吉登斯在全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论述身体与自我认同和现代性的关系,也看得出他对此的理解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自我认同有赖于个体对身体的认识,因为对身体的控制是实践意识的必要框架。当你身着MaxMara大衣时,你的自我认同所投射的对象往往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现代人对外貌、衣着的控制实际上是寻求自我认同的体现,且不遑论这些是否是由消费主义的外衣所装扮,当我们把“身材管理”挂在嘴边时,通过饮食或运动控制身体,本质上就是在不确定的现代性社会中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在本书中吉登斯还谈到了厌食症,他认为厌食症就是一种现代性的疾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书中所列的厌食症患者几乎都是女性,而这些陈述都若有若无地指向了社会结构对外表特征的规训和异化。就像现在流行的各类审美观,无论是 “白幼瘦”还是“马甲线”“人鱼线”,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结构对身体的控制,并指向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当然,这与吉登斯持有的“社会性别”观有关,即男女性别是被社会所建构的,社会结构支配了每种性别的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当然,按吉登斯一贯的观点,个体的能动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结构,因此个体在追求自我认同的同时是能够促进社会性别枷锁的打破的。
文行至此,很难不让人想到争议不断的奢侈品行业。Dior2020年春夏女装成衣秀场发布之后争议极大,不少人都认为Maria Grazia Chiuri的设计悖反了Dior品牌一贯的优雅,从Dior最经典的New Look变成了“乡村爱情故事”。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也是Dior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监,Maria在任期间很明显身体力行地从服装设计上对女性身体进行了解放。Dior2020年春夏女装成衣系列中,纤细的腰身从用衣服的线条来勾勒变成了腰带来刻画,衣服廓形更为宽松,高跟鞋的运用也被大量减少,更多被平底鞋、工装靴所替代,究竟哪种设计会给女性更多的舒适感,带来身体更大的自主权,这显是不言而喻的。这也从Maria上任之后Dior的业绩,尤其是成衣女装的业绩急速上涨可见一斑。毕竟,New Look美则美矣,对女性的身材要求实在是有些苛刻。
Dior New Look(图片来自网络)Dior2020年春夏女装成衣系列(图片来自网络)无独有偶,Alexander McQueen 2020春夏成衣系列也同样如此,一股女性平权的气息洋溢在各大秀场。相较于McQueen暗黑系的设计,现任品牌总监Sarah Burton更偏好于对女性的力量的描绘,呼吁女性表达真实的自我。要知道,在时尚设计行业中,尤其是高级时装屋还是女性服装为主导,但设计师、设计总监却以男性为主。在这样的职业构成下,时装不可避免地会更像男性对期望中女性的设计,而近年来随着女性设计师的增多,我们有幸能够看到女性对自我的定义和书写,秀场上也出现了大码模特、大龄模特。
Alexander McQueen 2020春夏成衣秀上的大码模特(图片来自网络)当然,对于这些奢侈品牌,我们可以从凡勃仑或者鲍德里亚的角度去批判性地解读它,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时装行业设计风格的变化是生活政治学的具体体现。至少,对当代女性而言,尽管仍在刻板印象和他者凝视的裹挟中艰难前行,似乎仍是进退两难,但也不能否认女性比之历史上有了更大的解放和进步,拒绝被定义,拥抱多元审美。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揭露了个体受制于“在世之在”的困境,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对社会结构的反作用。就像电影《云图》一样,个体的行为并非微不足道,而是犹如云图上的点点繁星交相辉映,它们以不为人知觉地方式汇集起来,经过时空洗礼,最终推进了人类历史进程。读毕至此,这是我们推送的第三本吉登斯著作的书评。无论他的这一套社会理论有何不足,都不能否认生活政治学给予个体解放的重大意义。当然,对于个体的解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但正如吉登斯本人所言,“觉知创造潜在的改变,它实际上会引发其自身产生改变并激励个人通过身体力行改变自身。”
本文授权观澜读书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微信kfeiflying
欢迎您来这里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