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现代性与大屠杀》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5 03:5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现代性与大屠杀》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本由[英国] 鲍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与大屠杀》精选点评:

  ●大屠杀不是现代文明的反面,而是存在于其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说出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可怕的事实。

  ●151101 上参

  ●沉默是最大的悲哀。 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涉,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对于他人受害的沉默也就是必然的了。

  ●以前在把南京大屠杀和纳粹集中营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时候,后者总是让我感到困惑,尽管认为犹太人被整饬有序地消灭跟来自外来民族的杀戮有本质区别,但其中种种根源并未懂得——直到读了这本书。把大屠杀纳入现代性的正常运作进行分析太有洞察力了。

  ●最后二十几页估计永远也读不完了

  ●思路很有意思。但是有个小问题:如果真的秉承工具理性精神的话,大屠杀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如果讨论了大屠杀,则已经引入了一个道德判断。

  ●虽然屠犹有希特勒崛起的偶然性,但是文化根底和蓄势早早就铺垫好了:这些力量只是被现代化社会的表皮给覆盖着,“平常的秩序”松懈时候恶魔就放出来;希特勒曾经可以在忽略犹太人称霸欧洲和解决犹太人但失去机会窗口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感觉老西和犹太人之间必定是躲不过的因果之网在起作用!!

  ●现代官僚的理式结构与科学高效的组织化过程,合理地造成了人的行动的中介化,而行为与后果距离的增加则造成了道德的盲区——但,无论如何,作者应该首先指出,现代科学与权力资源不是造成大屠杀的原因,只是它的条件。至于作者反复提到的“理性”,我真的没有搞清楚它是怎么从内蕴于世界本质的“奴斯”、“逻各斯”中演化为拉丁文的ratio(计算金钱),和英文中的reason,也搞不清楚它为什么在“工具”和“价值”上都长期占有至高的地位。我也想说对理性的绝对迷恋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差错,而这种差错一定会造成更大的差错,但目前为止我找不到反驳和对抗它的合乎“理性”与“逻辑”的“罪证”——这也许就是圈套。

  ●每一句都是箴言~

  ●大屠杀的教训是,大多数人在陷入一个没有好的选择,或者好的选择代价过于高昂的处境中时,很容易说服他们自己置道德责任问题于不顾(或者,无法说服他们自己面对道德责任),而另行选取了合理利益和自我保全的准则。大屠杀还有另外一个教训,那就是将自我保全凌驾于道德义务之上,无论如何不是预先就被注定的,不是铁板钉钉、必定如此的。Virtutem doctrina paret naturane donet.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一):现代官僚体系之恶

  作者深入探讨现代官僚制度如何使体制内每一个人的人性、道德观消失,并重建起一种只对权威服从的新道德观,从而使得任何邪恶--如大屠杀--能真正实现。而消解这种官僚体制,或曰集权体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多元主义,从而消解权威。在没有建立起一种多元主义的社会氛围之前,大屠杀离我们并不远。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二):文明的指向与毁灭的根

  文明的指向。文明指向哪里,哪里就要连根拔起,至少我们要看清这是怎么回事。大屠杀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理性官僚制、科学技术与工程、责任制、纪律性..至少这些还是我们追求的..大屠杀的起源有着悠久的渊源,伴随着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歧而来,这种伴性构成了基督共同体的边界。反犹主义激起的情绪经过打磨,更深入的是一种打磨到事先或许不可知的冷漠的程度。隔绝、距离,这些是大屠杀的必要创造,没有邻居的邻居。理性,是瓮中的理性,疯狂的结局。无论如何,这是看似无解的无奈。选择了理性,在绝注下是死寂。分工制造了距离,直线领导被看成负责的、清楚伦理准则与后果的,一种极权主义的控制。先是交易,看似可以理性权衡有理可循的又无奈的交易,实质是完全的掌控,可以掌控的理性--可以计划的毁灭。最后是关于原本就有的他者。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三):略谈

  作者将二战区别于以往历史中的任何一段战争,强调了现代性战争的特殊性。在对二战作理性的原因考察中,犹太民族历史渊源自是导火索,但为何最终演变为民族的屠杀和清洗还需归罪于现代性。现代性的历史逻辑之下,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现代化遐想而狂热地投入到园丁般地社会修补工作,修补的正当性遮盖了工作的恶劣后果。科学技术的中立价值已被操控,官僚体制中的每一个个体与其行为所最终导致的死亡产生了距离,免去道德价值的审判以及求效率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让这架大社会机器的每一个螺丝零件都充分发挥,最基本价值道德情感上的冷漠成为社会的主基调。

  突然想到今天的雷阳,觉得自由离得太远。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也因为一种距离和不在场而不去思考和发声,而实际上现代性的屠杀同样也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四):一点启发

  理性并不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向 也不能轻易与感性做出简单的褒贬 他们与是非对错并无直接联系,理性也可以成为非人性行为的助推力。 技术与理性皆可成为官僚体制达到非正义目的的有效工具 远远比暴力更高效。所以 ,个体自身如若以全身避祸为基础忽视道德结果没有清晰的思想指导,在非正义的官僚体制下 ,个体为社会其他方面做出的贡献将成为可怖的破坏力量。 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冷漠、无所知 是培植邪恶的有机土壤 ,是外界力量操纵人心有机可乘的绝佳时机。恶行实施间接步骤的开端经常充分制造并利用这种疏离关系。书最后寄希望于多元化的民主和新道德感的建立(即可以思考重视行为导致的最终结果的道德敏感),我们所能做的是拥有一颗包容的心 支持并促进多元化的现象 在定义和行动之前对对象有足够的了解 尽可能的在选择和行动前思索一下后果 用人性道德做个衡量 不做一颗纯粹痴傻的冰凉螺丝钉。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五):有关山大五分制危机

  现代性之政治表现即为官僚制。官僚制意味着权力的分工化、流水化,这种制度需要理性的支撑。现代性即为理性和官僚制,现代性危机即为理性崩溃与极权的出现。因此,极权最喜欢自然科学,因为这种冰冷的“进步”信条,于科学、于政治都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官僚制最糟糕的一点,就是它所倡导的理性会缓慢发展为一种极端力量:在这种力量所创造的情境中,任何非理性(欲望、激情、道德、爱)都将沦为刀俎上的鱼肉。而这种制度下生存的人类,会以理性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观,一切以利益作为考量基础。是为现代性危机。

  这个框架可以解释山大的五分制危机。反对者之所以抗争,并非出于对体制之恶的反思,而是基于个人的利益考量。由此所酿造的结果是:第一,人类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极端冰冷的个体;第二,他们迟早会因为这种理性沦为极权的受害者。因为极权利用理性来统治,而极权本身是蔑视理性的。

  所以理性的山大人们,这种零星的、功利的反抗(实则是向体制献媚而不得)实在太糟糕了。如果恶政是一块巨幕,那么拼命外逃——而非争着往里挤——才是最不坏的出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现代性与大屠杀》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