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修证佛法》精选点评:
●之前看《千年菩提路》有些没弄明白,就找到这本书来读。一共二十八讲,一天读四讲,七天读完。中间难懂的地方,恨不得把书撕了。。。
●读了一半,暂且放下,目前对我来说尚难以企及
●由闻思修入三摩地。
●没看完,不想看了
●学习语言的秘籍。。。。
●首先我读的老古版,可惜豆瓣没有。 南老师给大家阅读自己书籍的建议是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如何求证佛法。个人感觉这部书里有对似是而非的概念的解释,有对偏颇理解的中肯解释,所以若完全对佛法(不是佛教)没接触概念零就先不要看。个人越看越喜欢,前后呼应多层次解读教理和讨论修证。从理~修~再理~再修~这种循环去使用这部书更有意义
●不好懂
●严谨而通俗,出世且入世
●南老关于如何修正佛法的核心尽在此书之中。关于心地修法和身体修法,打坐四禅八定再厉害,不一定得到果位,必须还要“行愿”:也就是去掉心中的八十八结使。修证的方法就在于缘一个“所缘”:无论是缘呼吸也好,观想念佛也好,还是保持清明第一念也好。主要的核心就是止观,通过缘一“所缘”,达到寂止的境界,然后破掉这个“所缘”,就是所谓的“空观”,类似所谓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至于安详禅中所谓的观心,也就是保持”知道“自己是“昏沉”还是“掉举“的第一念,不要再按立分别”这是清净“的执着念头,就这么保持这第一念,一路到家即可。这一”知“,对于凡夫来说只是第六识的清净境界,并非究竟;然而对于大菩萨而言是究竟的。打坐做功夫要看三界天人表;修行心理要多对照八十八结使表。
●佛法实修的一本非常实惠有用的书
《如何修证佛法》读后感(一):可作为修证的参考
南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即本书内容)也多次提到,为了减少依赖心理,他只是提纲挈领地讲重点,很多内容需要自己去研究经论的。也许细细读过几本经典的经论,配上自己的修证经验,再去读这本书更有收获。
最近关注不同数息法门,看了不同讲集中提到的,总会发现“否定之否定”,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但是又得从不对的做起。要想修无,还得先修有啊!
《如何修证佛法》读后感(二):咱不走小乘路线要走就走大乘路线~
哼,吃不到葡萄一定不说葡萄酸,不是谁都能走小乘路线的~那么就来大乘路线,来就来个彻底的,啊哈哈!
要插一句,最近流行什么没有下辈子的文章,如果下辈子还来娑婆世界,我一定成为一个沙门,也尝尝小乘路线的生活。
不过大乘要求内心更加强大,这本书虽然说的都是小乘的修行法门,主要是说如何得定,这种得定是实修,但是实际上布施内心不痛苦是很难的,因为最根本上是内心认为一切都是实有,而事实上一切都是虚妄的。定不住也是因为认为一切都是实有造成的。
quot;大乘(读做“成” ,见《辞海》第六版第360页[2] )"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行"。
生活好有动力!
《如何修证佛法》读后感(三):《宗镜录》道出何为开悟?需当反思
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源,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安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第一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于一切时候,一切处,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画图的颜色一样,与文殊菩萨等人的境界相同。
第二问,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别人当面妨碍了你,总之逢缘对境包括很广,见色闻声了不动心,日常生活间,甚至晚上睡觉,都能合于道,你做得到吗?
第三问,佛教的经典,《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拿过来一看,都懂了,听到最高明的说法也不怖畏,而且彻底的透了,没有怀疑,你做得到吗?
第四问,所有的学人,拿各种学问问你,你能给予解答才辩才无碍吗?
《如何修证佛法》读后感(四):见地 修证 发愿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读后
读南怀瑾的作品,我一直都觉得这是非常享受的事情,有很多事情是大学里学不到的。他哪里讲的非常清楚,比如佛法应该如何修证,他提出应该从见地、修证和发愿三者结合起来。这是从佛教的角度出发,术语也是佛教内部的,但是我觉得思考的结构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做学术研究,其实也分为见识、研究和应用三个层面,如果将三者分开,就难免出现偏差。
关于见地,南怀瑾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他的一位老朋友问他,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悟出来的究竟是什么?南怀瑾说,不是缘起性空吗?这个道理,学佛的人都懂,但是是否都跟自己修证出来的呢?其实很难说,我觉得现在读书,也是如此,很多人看到别人的观点,就拿过来用,但是这个观点是否真正明白了,还很难说。因此就引出如何修证的问题。
修证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见识,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见识是否正确。我们先天就喜欢判断别人,但是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很多人说不清楚,其实就是个人的偏好。根据偏好来选择判断,但是我们必须追问偏好从何处而来?想来,其实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其自己判断的基础。我觉得南怀瑾说的对,首先是要懂得佛法,因此开列了一个书单,包括佛教的基本典籍;另一个就是修证的方法,佛教其实有很多修证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参禅。通过打坐印证自身的得失。
我们就提到第三部分,就是佛教的应用问题。很多人认为佛教就应该是按照佛经上一字不差,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佛教史,就会发现很难出现这样的人,很多人是无法做到佛经上的教诲的。这源于人必须生活在当下,那么就需要保持现实生活与佛经之间的活泼联系。这其实就是佛教的应用,很多人老死句下,其实就因为不懂得佛教是要指导生活,而非一种空中悬浮的理论。同样,仅仅知道生活,不知道佛教指点,也不能说是懂得禅。因此,我觉得禅宗在破除佛经的形式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容易让人失去对于佛教的信仰。
佛教的理论、实践和应用,本身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佛教本身就有不二法门,说的就是佛教的体相用三者不分。但是,很多人读佛经,学习理论恰恰就不懂得这些,所以走了许多的弯路。我觉得南怀瑾是少数能够既读佛经,又修证佛法,然后能够在现实应用的高人,虽然他的语言很多时候跳跃,但是仔细思考道理还在那里。
《如何修证佛法》读后感(五):不说修禅只说修定
修禅是不容易学会的,但是修定却比修禅容易。
修定主要是一种功夫,同时正确的理法和锻炼就能掌握。
南师有好多修定开释,最初晓得修定不简单是从《唯识与中观》开始的。后来又有楞严经和圆觉经的讲义能看懂一些。到后来还有瑜伽师地论的讲义,还有禅法秘要和习禅录影,楞伽经讲义。这些没看过而只看过网络上的那些修禅文的很难晓得修定真是门学问。很有研究的意义。
由此开启人体一切潜能。
这个东西就叫做心瑜珈。奇经八脉任督二脉都不及它。心识的学问才是修持的关键。
南师的修定书籍,我接触的最早的一本是《定慧初修》。其实这是最浅显的一本。有人看过以为懂了,其实不一定。比如我提一个问题:观世音耳根圆通是如何修的?很多人就只能摘抄书的原话,其实也并未理解。解释观世音耳根圆通最权威的当然还是楞严经,而楞严经从头到尾都是一贯的,没有完整看懂就不了解接近最后的二十五位菩萨修持方法的真意。掌握不了的。
很多人以为修定就是不起妄念,不起思想,其实那叫做枯木禅,落在昏沉无记这类心态里,这是损伤智力的,聪明人硬给修笨了。
人的心识有五遍行一直存在,不是靠压制就能成功的。断思想的禅定方式佛教不提倡。
修定要避免三处就是:昏沉,散乱,无记。此外瑜伽师地论还强调:心一境性。
观看这本书籍,其实分两个体系,一个是有为修法,就是守出入息,观想,这类修法。
另一类好像就是一开头所说的楞严经里边的修法,一开头讲楞严经就是说的这个修法,其实这才是大法,这个方法在圆觉经也是一开头就讲了。不过这些修法一般都是要掌握楞严经和圆觉经的才能修。就如
南师所说这是最好的也是最难的。但是一旦掌握了修起来得力。
不除妄想不求真是为什么?你知道了就不会觉得是故作玄奥了。正是为了对治颠倒妄执,也即是楞严经圆觉经所说的攀缘心。
我觉得类似于如今咏给明就仁波切教授的那种修禅方法。
可是这种真正大法究竟如何修持,我还是拿不准。因为它和顽空禅,枯木禅的界限不好掌握。而且这种方法经典里具体的也不会讲太多。如果真要研究,中观唯识这些都弄懂了就没问题了。
喜欢有为修法可以翻看《清净道论》,这是南传佛教的修法集合。要修定主要还是奢摩他的修持。这个也是很权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