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精选点评:
●虔敬的問題最終未被解決,那是因為它本身未被解決,但也正因此被解決了。被審判者的逆審判且巧妙藉助“神”的合法性:我的天賦乃神之規定,我雖謙虛但神不撒謊,而此天賦則是“解構”(證明他人的無知),蘇亦是空空如也。歷史的正如蘇自己所言:為自己申辯亦是為城邦申辯,繼而有了克力同篇,維護法律的合法性(豈非怕死?實乃英雄懦夫之史太!)。因而蘇格拉底是否應該受到寬容?就整個哲學史而言他必須死,這恰恰預示著隱微寫作的誕生,並導向蘇的命題:真正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得好。蘇的不逃跑正是大他者的降臨!蘇柏共同體是一種特殊的雙簧:蘇格拉底確實是演員,但這種戲劇演員在先,而編劇則帶走批判性的意見——這不就是純粹理性批判?
●苏格拉底并无创立任何哲学或宗教流派 但其对独立思考的强调、对理性的追求、雄辩的思路对西方学术界影响巨大 本书简短但十分有价值 可以从中对古希腊城邦政治、庶民政治、寡头政治、学术环境、宗教环境等有个大致清晰的了解
●用kindle又看了一个版本,老先生翻译的缘故吧,半文半白,相比其他译本有些拗口。但是题解以及每篇的译后言非常有价值,对每篇做了提纲性的解释。甚至比原文更精炼的感觉。苏格拉底的话总嫌啰嗦呀!可是谁让他又以说话方式著称呢。。。书后柏拉图年表也值得一看,能够帮我搞明白同时代有哪些哲学家~~
●个人与政治生活应保持怎么样的距离?
●人類之最孤獨與最光輝。單純就文本,比較於G.M.A.Grube的英文版本閱讀,愈覺嚴老譯文好。“從幼年起,就有一種聲音降臨,每臨必阻止我想做的事,總是退我,從不進我。”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式的罪与罚。苏通过自己的申辩和劝慰的行为揭示了作为人的审判者是不义的,但是律法圣神不可动摇。“邦有道,危言危行。”雅典的公民们能够意识到真理和正义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理性,苏也可以算是死得其所了。
●大师典范,不容置疑
●“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契约思想,但(对待父母如此不敬,何况国家)将国家与父母类比,是否有过于强调义务之嫌?当然,我无比认同不能以恶治恶。
●理性就是从己本性出发寻求所当为者
●光看名字我还以为是游记呢。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一):尽管辩 说到底
读这三篇短文感受到了苏格拉底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了。以神之名,奉命告诫雅典人”以不知为不知”的重要性。
到了临死阶段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克力同试图劝阻并赎救,苏格拉底却以个人信念与雅典的公民身份坚决回拒!
真心佩服苏老师。
另外,在”自辩”,或者说是分析问题方面,苏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抽丝剥茧——下定义、性质、下界说(返回问题本身)。
句子主宾的“全称正词”不得随意换位。
普遍性与特殊性为亚里士多德后来的“别”和“类”奠定基础。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二):游之我见
一年后重读,算是追忆往昔,重回正轨。柏拉图的游有很强烈的解构真神的倾向,而古希腊的多神论更加强调了这一点,那么既然不同的神彼此交战,对同一事物就必定又虔敬又亵慢,做错了是一定要受罚的,请你告诉我,亲爱的好人,游、你如何证明诸神一致同意你的做法是正当的,我要终身赞美你的大智慧, “你的话游移不定,不守其本位。”“是你自己令你的话旋转。”你对虔敬与亵慢如没有真知灼见,就不至于为一个庸奴控告老父杀人,我深知你有真知灼见,最亲爱的游啊,请不要再隐瞒自己的知见了。怎么一回事我的朋友,你走了,我的希望全空了。如果本文是经过柏拉图润色的,我认为这通篇都是对游的一种讽刺,他自引苏为同道缺弄巧成拙,不分善恶了,将个人良知与虔敬神意完全混淆以致二者都丧失起效益,多神之争是一个永远的谜。
申辩确是极具感染力的,雅典民主之毒在于专权,在于群氓,阿伦特的说法自有其可解释性,苏此高尚气节,不为其敌人所威慑,身死人手为天下道。
而克力同篇是真正的从细节处阐释柏拉图或者苏格拉底所谓国家的真正地位,其理念的至高无上胜过世间一切,不能以怨报怨震慑人心,这里边有些东西是解构所不能消除的,那是真正理性之力,
译者的分析也很细致,那个时代的学人我想必有坚韧不拔之心才能在黑暗中长久保持对哲学的爱欲吧。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三):中西文化的分别其实从这里开始
研究西方文化不读苏格拉底不读柏拉图不研究宗教那肯定是会事倍功半的,真正开始读这本书后,很多心中的迷雾解开了。
如果我说从关于苏格拉底的这三篇中读出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起源千万别说我脑残,其实在书的一开始,苏格拉底就对“虔敬”这个词进行了解构,从苏格拉底的书中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西方最终会走向法制社会,而中国却走上了人情社会,要知道,苏格拉底为了法律的尊严,哪怕这个法律是很荒诞的法律他选择了死亡,他认为国家能够存在是因为法律。中国虽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更多的是法不外乎人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正在读《论语》,这两本中西方文化的发源头一比较便明白了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到了今天产生了如此的差别。
《论语》是语录体,孔子一生都在诠释一个”仁“跟一个”礼“,他的思想其实还包括了教育、政治方方面面的东西,以至于后人为这本书一再做注,更有了”半本论语治天下“这下想想让人觉得有些恐怖的话,而苏格拉底却什么都没有说,他先是解构后是推理,却没有什么概念,而且他的推理在我看来近于诡辩,总是从一个理论判断推导出一个事实判断,然后为自已的行为辩护,但就是在这种推理中蕴含了一种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书中也有“唯有真理最可贵”,真理的声音在他心中“我仿佛真听见这些话,象崇奉渠贝垒女神的人在狂热中如闻笛声;这些语音在我心中不断回响,使我不闻其他的话。”所有西方只是以苏格拉底为友,而不是以他为师为圣人,对人最本质的探索,从这个层面上说,苏格拉底更具有一种哲学的思想,而孔子只能说是一个教育家、理论上的政治家。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四):苏格拉底的矛盾
《申辩》篇与《克力同》明显不一样,甚至矛盾。在前者,苏格拉底认为要坚守内心的原则,而在后者他坚持作为一个公民要尊重国家的法律。公民与个人的最高原则之间是矛盾和冲突的吗?
冲突的解读是在前者他认为公民应该抗命,而不是被蛊惑,后者中他是在给克力同这样的一般公民设置一种说辞。
不冲突的解读是,申辩中他一直陈述自己没有触犯法律,对方的指责都是不公正的。
rof.Smith认为是前一种,且引向了苏格拉底确实触犯了法律,任何言辞都是可以的吗?言论自由是否要符合道德标准?他坚称,没有底线的言论自由会把我们导向虚无主义,使我们失去判断力。
我认为显然是后者,即不冲突,苏格拉底在自辩中一直声称自己是符合神的要求的,反驳对方指控,他没有说不应该相信神,不应该不蛊惑大众,而是说自己没有做这些事情。所以这与他所说的遵守法律并不矛盾。更甚者,他指称的法律可能是一种更高道德的法律,他也说自己平生没有违背过法律,想必这是他接受的。
所以,这种张力是存在的,但不存在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而在于当代人的解读。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读后感(五):生的纯粹死的伟大
游叙弗伦这一篇是在申辩之前的讨论的是虔诚,其实从这一篇我可以感受到苏格拉底平时对于真理探索的那一种状态,那是一种让人惧怕的的诘问,穷气一切去探索真理。对于我来说认识的自己的无知是一件万分痛苦的事情,在我觉得我自己稍有知识的时候,有人去吹破那个假象让我看到其实所谓的有知是无知的在努力以后的迷失,所以人会回答希望别人指出,但是指出之后的痛彻心扉却难解,人的保护机制总是在为自己找开脱的借口无论肉体还是精神,所以为什么他们会怨恨苏格拉底我真的非常理解,我没有办法去轻飘飘的说不痛,因为我经历过那种看到无知时刻的恐惧,那种恐惧是我不想经历的,我现在甚至没有办法说我愿意下一次很快的到来,我虽然想看到但是我喜欢是更温和的,我自以为我已经足够勇气了,但是面对无知脆弱的时刻,我也是连见一眼都是不敢的。
苏格拉底的申辩这一篇面向的是雅典的民众,生的意义死的原因其实都在里面,用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如果不带心正去认真听这一场申辩,在场的人得到的都是人类再难得的一次洗礼,要听的观点后面展现的是一个希腊精神的理想人格。
克力同这一篇是我里面感触最深的一篇,这是对克力同说的话,其实我感觉我就好像是他。我第一次知道苏格拉底之死的时候,我是不解的为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原因去活有那么机会避免最后还是选择赴死?我看这一篇我真的没有办法去不被这个伟大的灵魂给征服,虔诚的跪倒在这面前。前两篇是对自以为有知人和人云亦云者说的,最后一篇的对象是对哲学感兴趣和蔼平庸的忠实伙伴说的,这是一篇对我说的话,这是他和我的对话,这是苏格拉底告诉我的话。他消除了我一切的疑惑,我不得不服膺。他一生只听命于理性和明智的一人之见,而我最多只是强以常人之见却无法摆脱媚俗,所以我会让他认下罚款去求情去出逃,去用来日方长来媚俗。
为什么苏格拉底最后会陨落,大概是太过正义太过接近真理(你看看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