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9 01:00: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是一本由钱存训,郑如斯编订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精选点评:

  ●如果做相关research可以查到基本的信息,造纸方法和印刷术方法那里比较有用,最后关于中国印刷历史的书目很有用,mark一下如果做相关研究可以回头来用它。

  ●这本书用于启智和思考很好

  ●为考研和兴趣认真读的书,从这本书开始,对读书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自豪于华夏文明,敬佩于民国学者。

  ●英文原文为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分册 第一卷。

  ●总体而言,钱老这几本书都不超出《纸和印刷》的论述...

  ●粗粗读过,其实读的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分册。好在写得晓畅而不失严谨。

  ●导师推荐必读,没错,我是编辑出版专业的

  ●补mark

  ●稍微翻翻有益处 我纯粹外行看热闹 参考书目应该挺有用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一):老书大家都来新做

  这本书是钱存训先生为李约瑟博士所编著的<中国科技史>中的<纸和印刷>分册英文本的第三部中文译本.

  只是,是1972年写成初稿,上海世纪集团出了一部分<书于竹帛>,这里广西师大又出一部分.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二):《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本书要旨中,作者指出,虽然这本中国纸和印刷术的通论,但也试图解释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中国发明,而不是在西方或其他文明古国最早出现?” 第二,“虽然发明的技术条件在东方和西方都同时存在,而西方对二者的应用却落后很久?” 最后,“纸和印刷在西方的出现,引起整个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激烈变动。这二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在学术和社会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在如今的文化研究领域,这类问题已经没有人再提出了,因此读到这三个问题未免觉得很是奇怪。翻了前言,其中说明这本书是《中国科技史》中《纸和印刷》分册英文本的第三部中文译本,而这作者于1972年动笔开始写相关文章,后来在82年扩成成书。故而可以理解其研究问题之落后的原因了。正如作者在绪论后半部分所说,现如今的文化研究下的书籍史印刷史已经转向印刷术对社会变迁有怎样的功能(这个问题已经比较老了,不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也没有写过论文,所以不太清楚),作者对于这些“新课题”并没有任何涉猎。

  虽说如此,此书还是有其价值和意义。书中详细介绍造纸术的集中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纸和纸的不同用法很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尤其纸的用途中提及古代的纸币即“飞钱”、还有冥币、纸神都是可以再展开来研究的对象。印刷术方面也详细介绍了技术方法,对印章也有设计。后面有对各个朝代印刷出版物的介绍,配很多图,也是提供了很多信息。最后作者还涉及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流传,在东亚和南亚其他国家的流传和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流传和影响。

  而对于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作者将其原因归结于文化上,例如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中国人早期使用麻等植物、中国的政治机构等等,通过中西对比,说明为什么造纸术印刷术会在中国而非其他文明中产生。对于这种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如今看来也尤其局限性。

  不过,最有用的还是作者在书后整理出来的60多页关于中国印刷史书目,包括中英法日韩语的书目和论文,对于进一步研究查找资料很有帮助。

  总的来说,如果研究中国印刷出版书籍史(这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本书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作为一个入门,凭此来进一步缩小范围查找资料。对于普通读者,书中提供大量关于造纸术印刷术的产生发展历史、技术方法、应用、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可以开拓眼界,读起来也是蛮有趣味的。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三):解读印刷史中的文化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实际是旧著《纸和印刷》的增订版,《纸和印刷》是钱存训先生应邀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所著的一个分册,198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文笔晓畅、严谨而不失生动,成为李约瑟全集中最畅销的一册。此书完成后不久即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本。这一次由北京大学的印刷史专家郑如斯教授编译,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文字也更加简明通俗,可谓老树开新花,为许多希望了解纸和印刷文化史的年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经典读本”。

  正如其名“印刷文化史”,文化史正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印刷史著作的地方。过去很多学者研究印刷史,或偏重版本学研究,或偏重印刷术技术发展的研究。而此书却将印刷术和纸的发明置于文化史的视野之下,从纸起源于在水中漂洗弊絮败绵,将绞结的纤维承载于席上入手;从纸的起源、加工方法、到纸的各种用途;然后讲到和纸联系甚密的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并讨论了中国印刷的另一种产物——版画和年画。专用三章分别叙述纸与印刷术的西传、东渐和南传,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虽然这些内容在印刷史的通史中也有涉及(如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和最近新编的《中国印刷通史》),但都是将其作为技术的附属,而未以文化史的观念加以综合。不过以笔者之见,印刷文化史在此书只能算是始开先河,仍没有完全离开通常印刷史写法的束缚,从印刷术对于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在此方面后辈学者可继续努力之。

  此书本来是写给西方人的中国文明史读物,读者的针对对象不同,写法自然也有所差别,因此作为本土读者读来又有不同的一种趣味。且作者身在美国多年,受西方文明浸润,时常在叙述中可以触类旁通论及西方,比如在纸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提到身穿纸衣的英国名星歌唱《纸的时代》,颇为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书后附有一个详细的《中国印刷史书目》,分为25小类,收入中外著述约1000种,时间跨度从1904年到2004年,可谓苦心孤诣、匠心独运。这个工作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是操作起来需要极其深厚的知识背景,并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对于希望在印刷史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后学以非常有力的指导。

  (科学时报)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郑如斯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定价:58.00元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四):《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是钱存训教授的又一著作。在前言中,钱教授阐述了本书的写作来源是应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的约稿,写作有关纸墨和印刷的内容,随后在增改和修订的基础上又单独出版。《书于竹帛》断代于初唐纸发明以前的时间(包括发明纸的那段时间),本书则时间定位在造纸术发明以后的纸张历史和印刷术的发展,两书合并,将整个中国的文字历史、书写载体历史和印刷文化做了最详尽的介绍。

  书中主要阐述的是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为何造纸术以及印刷术都是率先在中国发明;第二,造纸术以及印刷术的应用条件在东方以及西方都是同时具备的,但是为什么西方远远地落后于东方;第三,印刷术和纸张产生之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那么印刷术和纸张在中国文化构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居于怎样的地位,对于社会以及专业领域的影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第一章介绍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原因、研究范围。第二章详细讲了书写载体的演变历史:回忆《书于竹帛》中的相关内容,书写载体从甲骨到金属、陶瓷、石刻、简牍、丝帛,到发明造纸术有了纸;造纸术在汉代发明以后,经历晋、唐、宋、元、清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第三章介绍造纸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原料可以用麻、藤、各类树皮、竹、芙蓉、海苔、棉花、蚕丝等(其实各地原料的选用主要还是依据当地广泛种植的植物种类),造纸用具帘模的发明,造纸的程序,纸张的施胶、填料、染潢、着色、涂布涂蜡,纸的装裱、修复和保管。第四章讲述纸的用途,纸不仅是用于书写的载体,也可以作为银票的载体、冥钱和冥器、纸神,而且在纸发明以后,还一度用于穿戴,如纸衣、纸鞋、纸帐、纸被、纸甲,也应用于家居生活,如纸墙、剪纸、窗花、纸灯笼、纸鸢、纸扇、纸伞、草纸等。第五章介绍印刷的历史,包括石刻、墨拓、雕版印刷。虽然活字印刷在宋代就被毕昇发明,但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印刷还是以雕版印刷为主,作者接着介绍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的印刷发展和对雕版印刷的改良。第六章介绍印刷的技艺,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材料和方法,以及由不用的印刷方式产生的书籍的装订方式,以及各种墨的制作和工艺。第七章介绍印刷术不仅用于书籍,也用于各种图册、画册,包括彩色印刷的套色工艺。第八章介绍纸和印刷术的西传,用各种史实证明纸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也是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第九章介绍了中国周边的国家,包括朝鲜、日本、琉球、越南和其他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纸和印刷术的发展。第十章总结了中国纸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书中作者针对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也进行了原因的总结。钱教授认为这三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原因,比如说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亚麻类的植物、中国的文字构成比较特殊、中国的政治部门构成比较特殊,在此也将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了对比,并通过对比解释了之前的三个问题。毫无疑问,纸张和印刷术的发展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中,钱教授保持他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配有丰富的图片,详尽的脚注,并引入了相当大量的考古史实,集诸多学科于一体,对于中国纸和印刷的起源、历史、发展等,做出了最全面的论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