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9 00:3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1000字

  《西省暗杀考》是一本由张承志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7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省暗杀考》精选点评:

  ●血性早已死去

  ●高中时初读,那份凛冽,记忆犹新。

  ●本来迫于知识匮乏觉得不说为好,但评论区过于糟眼。 西省暗杀考其实体现了张对哲派狭隘的一种“不自觉”的反思。这种狭隘止于教门仇杀,只有更广阔的阶级革命(即便是采取反清排满的进步汉民族主义叙事的辛亥革命)才能将其包含并引领到新的阶段。 “回民反清”在张承志绝不是要在陕西建立伊斯兰国,相反,而是渴求成为帝国的一部分。哲派的复仇确实指向镇压他们的统治者,但对于其背后的帝国则抱有认同。 哲派心心念念要杀死左宗棠及其后人,但真正替代他们杀死仇人的,则是偶然天降的辛亥革命。教门仇杀、民族仇恨被融入了革命叙事,虽然张对哲派狭隘的反思要等到二十一世纪,但我觉得这也是理解这篇小说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血性

  ●路数不对

  ●《西省暗杀考》比起《心灵史》更凶狠,几个人的殉道也比整个教门牺牲更有腥气。革命党报了十三太爷的仇,也毁了伊斯尔的信念,极尽幻灭。但如果伊斯尔找到左氏后人,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这会更复杂。或者又二十年左氏后人来时,伊斯尔仍颤拿起刀…这都使人叹息。“ 刚烈死了。情感死了。正义死了。时代已变。机缘已失。你这广阔无垠西省大地,贵比千金的血性死了。” 我觉得这话在今天更妥贴了。

  ●看完《西省暗杀考》,后来又看了一部分《心灵史》,更喜欢前者,乃一字不能易的血性文字,从男儿的立场来看,比《水浒传》更为纯粹。

  ●严酷的环境不等于清澈的心灵,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认识哲合忍耶.

  ●迷幻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一):想在陕西建立伊斯兰国家....

  历史确实是个好东西....随便捏....

  官方为了和谐把这个大事件定位为反清起义....但您也别真把自己当受害者了,太投入了吧....反清起义需要屠杀清洗汉人?

  想避免悲剧发生就要反思自己,而不是把罪过都推到别人身上。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二):根子就错了

  首先,回人不是无辜者,他们先对汉人展开了灭绝行动,从而招致了官军的血腥报复。

  其次,对回人进行灭绝报复的是多隆阿,而不是左宗棠。

  第三,左要将这场世界历史也罕见的屠杀给平息掉,就必须对坚持动乱的回匪给以坚决的镇压,但对及时回头的回人,他给以了妥善安置。

  第四,当时的汉人对左有点不满,觉得他太善待回人了,当时获得安置的回人是感谢左公的,不是左公,回人真的要灭绝了。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三):偏执的道理,绝望的民族

  《西省暗杀考》讲述了清末时期,清军屠杀回民以致于回民不惜一切的暗杀清朝官员的故事。然而此类屠杀,谁是责任人?是领命带军的左宗棠?还是下命令的慈禧?为什么成为暗杀目标的会是左宗棠以及他的后代子孙?子孙甚至未必知道祖辈曾如此举起屠刀,他们就该死么?民族之间的杀伐,除了相异的宗教和文化以外,更多缘于不相知而引发的不信任。当绝望的回民选择了无休止的暗杀,他们只能黯然等待更残酷的虐杀。这也正是当代所谓的“恐怖主义”的后果。

  纵观全书,作者对回民暗杀官员及其后代持理解和默认的态度,对罪魁祸首分辨不清。此类血腥恐怖的作品里,或许还得首推鲁迅笔下的眉间尺。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四):关于一棵杨的故事:读《西省暗杀考》

  最早知道哲赫忍耶,是和宁夏的同学聊天时听到的。然后,就找来这方面的资料看。了解了一些中国回民的门宦教派,了解了清时陕甘回民大起义以及左中堂随后的大镇压。也算是了解了中国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了解了另外一些中国人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呈现的不同的生活和信仰。

  我想我能部分理解张承志为什么写下《西省暗杀考》这类的文章,其实和黑骏马一样,在那个年代,对于男人血性的渴望也许是他的唯一价值追求。面对腐败、人们的世俗化、市场经济的洪流、金钱的崇拜,一个男人的血性好像无影无踪了。而这正是让一个民族激动的东西。就像暗杀考里最后那个寻找这段历史的赛义德所说的,这块土地失去了血性。(现在流行的士兵突击,其实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世俗化的反映。一个没有女人出现的片子,这是我对他的最高评价。也只有没有女人出现,在近乎偏执的坚持中,我们精神中血性的一面得到了回应。)

  我想张承志对这种现象一定很郁闷。他在努力寻找新的文化资源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和 对现实精神生活的不满。这时,宗教走入了他的视野。也许是殉教徒的故事,也许是信仰让人们做出的大无畏的牺牲以及人们对信仰的膜拜而呈现出的虔诚,一切,仿佛都让他看到了一种让人激动的东西。也许只有贫穷,才会让人坚韧,只有信仰,才会让人勇敢。于是,张承志带领我了解了哲赫忍耶。

  我在这里不想具体谈论哲赫忍耶,一部分是政治原因,我不知道在现在这个逐步开放的国家,这个到底还是不是禁区,也许我对哲赫忍耶故事的复述,会被扣上宣传反动思想的帽子,所以我不说。另外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我对它只有间接的了解,我看过古兰经,但我没有看过一本在中国流传的经书,对信徒来讲,信仰是神圣的,是不能用来谈论的,象我这样一个不知东西的家伙在这里夸夸其谈,一定会惹来他人的愤怒,所以,我不说。也是出于对信仰的尊重。(我是个比较坚定的共产党员,但这并不妨碍我试图去理解另外一种世界观。)

  我想谈谈读暗杀考的后感。(在很多人的眼里,伊斯儿是一个圣人,在写下下面的话之前,请原谅我对你们信仰的冒犯,虽然我无意于此。我只是把暗杀考作为一本文学书,也许是史书来读。)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一种复仇的信仰,但结局却出乎意料。

  为什么,伊斯儿苦苦等候了三十年,甚至更多,却没有等到召唤?

  为什么伊斯儿决定报仇的时候,敌人却已经消失?

  当他没有接到召唤而决定复仇的时候,那种激动是主赋予的还是自己渴望已久而产生的自我感觉?

  当戏剧性的发现已经有一场革命替他做了他要做的事情,而茫然呆在革命的乱流中时,他在忏悔吗?因为他没有听候召唤而独自行动。那一刻,他是否认为自己错了?

  回到家乡后,做了一个和善的阿訇,这才是他的真正归属吗?

  当左家后代来拜访他的时候,那个毁家纾难想报仇的伊斯儿哪里去了?

  这样的伊斯儿是看破红尘,还是真正在宗教里得到了平和?

  当初,师傅拉着他的手仙逝的时候,师傅究竟看中了他什么?是看到了他的最终归属,还是赋予他真正的使命?那么那个真正的使命又该是什么?

  张承志究竟在主张什么?抑或只是一个历史的记述者,间或有自己的感情,但也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主张。(我可以揣测,但我不敢说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要通过信仰获得精神的慰藉,信仰只是我们的食粮;还是让我们成为信仰的工具,成为一个信仰的行动者?

  这就是我的思考。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五):唯有这个轨迹才有意味(读张承志)

  <张承志散文>、<西省暗杀考>、<心灵史>,连看三本。

  前一本是散文,剩下两本一本是小说,一本是个人角度的哲合忍耶近代历史。

  他还是让人讶异的。张的文字本身有很强的覆盖力,不管文字能承载何种思想,看张的文字,会明白文字本身的力度可以有这么强。关于文体本身的魅力,现在多少有点体会了。

  复仇的故事,布局和文字都好。作者此前做了大功课,去了甘肃超多地方做调查,洞悉了很多秘密。当地人也信任他,把心底暗藏几辈子的秘密袒露给他。其散文曾提到那段履历。张的学术背景也够硬实: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他是那种很用功很用功,做很多准备才开始写字的作家。张的老师叫翁独健,是蒙元史大家,翁又曾受业与洪业。

  好老师教好学生。

  至于<心灵史>,他在这本上大约是拼了,文字真是没的挑。从诚意上讲,他至少对自己诚实了。据说,此书争议老大老大了,我觉得,当作个人心灵史来阅读,就没啥毛病了,毕竟写字先是救自己。

  有人说他从草原小说过后,变得偏激愤怒了。洞悉得越多,越难以平和,这世界到处是妥协,缺少的正是激愤。以他的阅历,怎可能不知写下<心灵史>后将要面对什么,用他的话说,就是"反叛"、"入了伙了",站在少数的那边了。

  这国家,还是有有血性的人。

  后两本很难买到,大概是被阉割了。我看的是电子版。

  今早,又把张承志写的那篇《真正的人是马尔克姆•X》又读了一遍,出声地读。

  把X放到一边,没办法不欣赏作者对了解这世界的渴望和持续前行的努力。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张是激进的。可他激进不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我们未曾看到的么?

  最近,常怀疑自己的表达,觉得表达本身的局限把复杂世界给简化了,同时也怀疑自己认识这世界的办法:阅读——因为作者本身有着我所不能掌控的局限。

  张承志说,他也怀疑的,不,他很肯定语言的局限、人的局限,和在此局限下了解这世界的艰难。但是他又写到,他在前行路上经历了无可预料的转变,对这个世界,从认同到想要全面开战。

  “唯有这个轨迹才有着意味。”

  是这个意思啊!虽然不确定需不需要“全面开战”,但至少他看到的,我也想看到,他所经历的转变我也渴望,哪怕,一点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省暗杀考》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