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席尔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一):暗杀大师书评
我看过很多推理小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在我看完这本小说后,觉得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值得力荐的,相比其它悬疑推理小说,它是非常出色的,还带些惊悚的描述刺激读者的味觉,情节紧凑,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描述没有任何一项是多余的。
书中刻画了一个特工,他叫加百特,作为小说里的主角特工,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加百特为了找回一副在师弟手上修复的伦勃朗油画被偷,师弟被杀,从而展开的一场与反派的斗争,他不同于我们平时看到的破案电影里的情节复杂而且到处是套路,这本书里的特工加百特没有高科技也没有特异功能。
这里不得不赞扬下作者的笔法,作者用的文字描述通俗易懂,他笔下的加百特,就是一个英雄的刻画,他有着特工的特性,超强的逻辑思维和记忆力。与电影不同的是,他都是用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所以,我觉得该作者多次拒绝好莱坞将其拍成电影在我看来也是必然,我觉得作者的描述正是因为情节逻辑性很强,非常扣人心弦,更加贴近特工的真实生活,在看书时,脑海里浮现的一幅幅画面,我觉得是最有趣之处,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可以无线漫游,由于作者描述的紧凑,看书根本停不下来。正如我开头所说,没有一项多余,这也是可贵之处。
这本书不失这莫多光环,强烈的情节冲击,加百特的英雄形象始终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作者从一起简单的杀人夺画案开始,情节展开如蛛网般越来越复杂,层层抽丝拨茧,一环扣一环,气氛越来越紧张,场面越来越宏大,艺术品、犹太人、瑞士银行、纳粹,紧跟时下流行的德国纳粹时期抢夺犹太人财产,之后巨大遗产不知下落的各种猜测,预示着本书又将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大秘密!没想到最后出场的,竟是影响世界的大事件!
丹尼尔·席尔瓦是当代大师级悬疑小说作家,“暗杀大师”系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2000年至今已推出16本,本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7次夺得榜首!在这样骄人的成绩之下,《寻找伦勃朗》的情节自然不逞多让,整书节奏紧张、细节严谨、结构层次分明。尤其是细节之处:“……如果我分析正确的话,子弹从利德尔脖子前面出来,穿过油画,最后再进入墙体。从颜料粉末的构成和色调来看,我觉得子弹是从她的脸的右侧擦过去的。”这里的“她”是指画上的女子。
丹尼尔·席尔瓦不愧为悬疑大师,我阅读到这一段对话时,在想作者是如何设计出这一段情节的,这段情节巧妙地着重点出了主人公加百列的身份和能力--一位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和一位顶尖的油画修复大师。这种细节描写严谨到令人发指!
丹尼尔·席尔瓦必然也有一位油画届的大师当他的参谋,我想。果不其然,在书最后的致谢中的第一句话,丹尼尔·席尔瓦就点出了全球顶级艺术品修复大师大卫·布尔的名字,可见丹尼尔·席尔瓦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为写作此书又下了一番苦功。
丹尼尔·席尔瓦对情节的控制显得老到而又游刃有余,时而张时而紧,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结局自然是成功,不过,在现实面前低头也写出了时下的无奈--没有绝对的敌人。
很久没有在看悬疑小说时口干舌躁、心跳加速的感觉了,喜欢悬疑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这场悬疑盛宴!没看过悬疑的朋友,也可以试试让自己口干舌躁、心跳加速一次,相信我,你会喜欢上这种感觉的。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三):不讲暗杀的《暗杀大师》
美国大选结束了,所以书的封面以后可以只写川普爱看《暗杀大师》啦。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一直是把它看做一本悬疑小说来对待的,作为悬疑爱好者,我得到了渴望从书里得到的畅快感。可是正如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某只所讲的那样,本书并非单纯一本悬疑小说,它讲的其实是一个人如何安放痛苦的过往,正视内心的追求,重塑自己生命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位小说爱好者,这本书紧凑的布局、精美的人物架构很可能会让你爱上它,而如果你是一名悬疑小说爱好者,你一定会对它着迷,而如果你恰巧喜欢带着些优雅气息、和文艺世界有交叉的作品的话,别犹豫了,你真的会像我一样为之疯狂。
看了太多相对粗糙的悬疑小说之后,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巧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悬疑类小说常常会以冷酷残忍、粗暴甚至血腥的场面描写来吸引读者眼球的这种做法。这暗杀大师并非超级英雄、无所不能,但他的成熟沉稳竟然让我在看书时凭空想象出那样一个有一丝孤独的、帅气的形象。
曾经读过巨人的陨落,书中对于一战人物百态的描写还历历在目,暗杀大师中又加入了二战这条线索,向本书的基调里加入了一丝灰色。在战争中,人性的泯灭、百姓的无助令我难过,当一个无辜的女孩一辈子背负着自责而生活的时候,我不敢想象每每夜深人静她该怎样面对自己和自己的过去。也许读书就是这样,并非为了让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多一些谈资,只是为了在有限的生命和经历以外再多一些对他人经历的感同身受吧。
对于书画作品我只有常识性的一些知识积累,读过此书我专门查了查书中另一位大师—伦勃朗的作品和生平。原来他就是我所知道的《夜巡》的作者,他对于光线的使用十分精妙,在《夜巡》中一片黑暗的背景下,一种浓密的紧张感挥之不散。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四):一幅名画引发的血案
“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
这是我第一次读丹尼尔•席尔瓦(Daniel Silva)的书,所以在看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的人物生平。“当代大师级悬疑小说作家,1960年生于美国。曾任战地记者,跑遍中东,1997年开始专注写作。”丹尼尔•席尔瓦不凡的经历,注定了他是个不凡的作家,也注定了《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是一个不凡的作品。
故事从一副旷世名画的失窃开始,由这幅旷世名画的回归结束。
拥有祖母绿色眼睛的传奇特工加百列·艾隆,和身心同时受到伤害的妻子基娅拉隐居在一座小岛上。平静的日子在油画古董商朋友朱利安·伊舍伍德到来时又一次改变了。关乎朱利安·伊舍伍德身家性命的伦勃朗名画《年轻女人的画像》,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被枪杀名画被盗,死于枪击的修复师艾利斯托蒂·利德尔正是加百列同门师弟。一面是自己追求并向组织承诺过的平静生活,一面是好友走投无路的求助。在妻子基娅拉的鼓励下,加百列又一次投身于外面风险的世界里……
丹尼尔•席尔瓦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布局异于常人。加百列决定帮助朋友朱利安之后,故事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进行的,而是每隔几章都会从新的角色的视觉开篇。匆匆定好机票的偷窃家莫里斯·杜兰德、被丙酮泼坏眼睛的杀手罗内·孟津、过着外人并不知道的生活的英国著名记者佐伊·瑞德、被民众称为“圣人”的企业家的马丁·兰德斯曼……错综复杂的支线情节,在丹尼尔•席尔瓦的精心布局之下,逐渐靠拢脉络显现。当 《年轻女人的画像》的衬布解开的时候,一个惊天的秘密正式暴漏在所有人眼前。丹尼尔•席尔瓦给我们布置了一盘很值得一看的大棋,一场牵涉到以色列、伊朗、瑞士、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包括了纳粹党和犹太人的世界大棋。
加百列·艾隆,前以色列最出色的特工,睿智冷静的独特形象很迷人,以前的种种传奇经历也给人物上神秘面纱,等待读者不断探索和了解。除了加百列·艾隆,还有三个人物角色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莉娜·赫茨菲尔、彼得·沃斯、伊莱·拉冯。莉娜·赫茨菲尔,纳粹时期幸存下来的犹太女孩,但当初因为自己的单纯,导致父母和最亲爱的妹妹被迫害,终生活在痛苦之中。彼得·沃斯,纳粹时期最残忍狡诈的纳粹党官员库特·沃斯之子,因为长相神似父亲,一面被误会一面在为父亲赎罪。佐伊·瑞德,一个和《年轻女人的画像》,主人公神似的女子,爱上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幸好觉悟的早免去步入《年轻女人的画像》后尘。
一个富有才情的画家,一个为爱情委曲求全的情妇,共同成就了一幅旷世名画。这幅杰作在艺术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了,然而也同样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艺术由人类所创造,同时也创造出贪婪;艺术由人类所保护,也由人类亲手毁灭;艺术让人高贵优雅,也让人命丧黄泉。人性道德是横在艺术和人类之前的开关。
看完《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之后,我已经中了加百列的毒了,期待《暗杀大师》系列里的其他故事。尤其是加百列和基娅拉经历过得维也纳行动。想看这对特工夫妇的感情戏。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五):一场不寻常的寻找
拿到一本名叫《暗杀大师》的小说,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像007,碟中谍一样的激烈战斗,惊天阴谋?飙车,美女,枪战,拯救世界?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一本快餐式的小说。但是!我错了。
虽然讲的是谍战,但它所拥有的是以,英,美三方的政治与利益博弈;虽然讲的是暗杀,但它所拥有的是专业的团队与任务;虽然讲的是阴谋,但它所拥有的是跨越二战的时间维度,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整个故事从寻找一幅伦勃朗的油画开始,一点点抽丝剥茧般展开了整个故事。主角加百列·艾隆,以天使命名的人,在整个宏大的故事里,他并没有像电影里的明星一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他的形象是在其他人的态度和传说中建立起来的,细数起来,他真正出手抗敌也就是文末谈判的一次,仅此一次,还没有任何场面描写,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分钟完胜……这样的小说未免太过“无聊”。
但这也正是它真正出彩之处。主角不是一个super hero。他有着最坚毅的意志,令人敬佩的领导力,值得信赖的担当,强烈的是非观念,还有厌倦的战场的心。他足够强大,但也足够真实。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之所战斗的确确实实的理由,他的挣扎与坚持。这一切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更饱满的形象,读完书后,你心中留下的是一个加百列·艾隆。而不仅仅是炮火横飞的快餐画面。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加百列对莉娜的深夜谈话,那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地娓娓道来,闻者为悲伤。加百列认真的听了,那一刻,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名特工,不仅仅是执行任务,而是真实得作为加百列而存在。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把谈话一字不差的复录下来的那一刻,人性和意志的光辉更加令人震撼,这种震撼是深远的,比那些大场面都要深远的多。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伦勃朗的油画——《年轻女人的画像》,作为全书的线索反复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悲剧,但这些悲剧多少都与牺牲、热爱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有关,所以也就不那么灰色,哪怕在二战时期都笼罩了温暖的光芒。赫茨菲尔德一家对画的真心喜爱,用画换取孩子的性命,利德尔誓死护画,以及整部作品表现出的对艺术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尊敬。这份文化的集体意识对中国来说比较陌生,但在书中表现得却那么自然,这恐怕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魅力吧,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令人动容。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实在是不落俗套之作。它以特工的框架写故事,却并不只以此为噱头,而是把犹太,二战,艺术,大国博弈等内容充实进去,富有丰厚的底蕴,令人回味悠长。同时小说有非常完整的结构,前后呼应,逻辑合理,暗线巧妙,以寻找开始,以“找到”结束,记录了一场伟大的冒险。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是在一个大系列中的单独故事,既和背景衔接密切,又不缺乏其本身的完整与高潮。读完之后,已经令人迫不及待地想读系列的其他的作品了!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六):所以,说到底还是因为金钱?
在阅读过程中,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一个系列的文,有种一不小心入坑的感觉。
整本书读完,就像是看完一部美剧,一部有关国家阴谋和情报人员的美剧。开始,就像美剧那样,由一件不太大的事开始整个故事——伦勃朗的画的丢失,然而,既然像美剧的风格,怎么能平淡呢,这时,失主就找到了书的男主—加百列,男主开始了寻找画作。当然,这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寻找失物的故事。美剧里的故事情节往往是一环套一环,一环接一环。寻找画的过程中,发现但凡和这画有接触的,基本都因它而死。这时候,所有的好奇都被牵引起来了,为何只是一副有些价值的画,却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窃取。随着男主的寻画行动的展开,牵扯其中的人物越来越多,故事也愈加故事。那么美好的画背后竟是一个黑暗世界,战争、掠夺、谋杀、几家人、几代人……
当我以为画已被寻到,画的秘密也被解开,故事该戛然而止之时,却又开始另一番……主线此时才上线,竟然是国家间的阴谋,忽然,一个小小的寻找画的故事上升到了国家间的战略与阴谋——伊朗核问题。而最终问题得以完美解决,却因画的秘密。
真的,最近也有在看"秦明法医"系列文,看着看着就在想,人真的贪婪无度么,哪怕是以生命的代价,哪怕是丢失人性……
整书故事性强,人物多且性格鲜明。至于作为比利时情报员的男主——加百列,他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人性与温情,仿佛他只是一个一心修画的艺术家,对待妻子的温柔,对待画的珍爱,对招募特工的耐心指导。
在等待演唱会开始之时写书评,我也是棒棒的啊……好像写的不咋的呀……那也要夸自己啊……哈哈……蛇精……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七):美丽的“她”背后
暗杀大师,最初,它吸引我的是他的推荐语吧,一本可能是希拉里与克林顿共同的唯一爱好的书。恰逢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加上种种传闻,对于希拉里很好奇,对于她会喜欢的这本书,也很好奇,就这样,踏上了阅读这本书的征程。本以为,也一直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可是,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这种方式,大概只有席尔瓦吧。
加百列我们的暗杀大师,随着刚开篇,我觉着这可能就只是一部简单的悬疑小说吧,只是寻找这副画而已,可是,这一切只是作者撒下的大网的一角,一切徐徐拉开帷幕。在油画刚失窃,我以为,只是为财而已吧,可是,利德尔对这幅画的执着,本来可以逃走的他因此殒命,让我知道,这是一副不同寻常的画,而我当时的以为,大概是,像蒙娜丽莎之类的名贵画吧,从来没想过这副画背后的故事。
但,这是拥有完美故事骨架的小说。加百列出场了,随着他的出场,我看到,我看到了利德尔对这副画出奇的执着的背后,看到了他对于这一切的热爱;虽然加百列重出江湖因为基雅拉,可是,不能排除其他的原因。
而我,第一次感到震撼,最大的震撼,就是这副画的来源吧,赫茨菲尔德小姐,她讲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故事。一直都知道,二战是罪恶的,可是,我没有想到,罪恶尽然至此,用一个小女孩的生命来要挟一个落难的家庭,而这个小女孩,她背负的,一份愧疚,一份永远对家人的愧疚(家人因她而暴露),以及对于全家死亡,就自己活着罪恶感,以及对纳粹的恨,这一切让她活的沉重又愧疚,一辈子也是很孤苦。这一切的沉重,让人心情沉重。
而后,出来的“圣人”马丁,将一切推上了高潮,“圣人”背后的故事,“圣人”面具之下,隐藏的让人惊恐的真面目~
这一切都在这本书里,不由敬佩席尔瓦,栩栩如生的故事,这真不负他的名声。这是一部世界级顶级小说,这是一部让人享受的顶级盛宴,让人欲罢不能。暗杀大师一节,不负它的盛名,不负希拉里与克林顿唯一的共同的爱好,真心推荐。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一本好书,值得拥有,值得珍藏,值得细读,它有经得起推敲的一节,有值得读的故事。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八):不情不愿地向外界展示的一面和细心遮蔽掩盖的另一面
在季风书园一个下午加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故事相对紧凑,很多地方有驱动人想要看下一页的力量。不过因为场景跟着书中的角色切换的很频繁,有时还是会让人有点断片的感觉。而且看这种小说跟电视剧的一个相似之处是知道“主角光环”永远存在,每到惊险处这个想法总会蹦出来,把刚提起的心稍稍安抚下去一点,让人没办法完全沉浸到剧情中。
还去了解了下主角加百列的名字,原来是圣经中天使的名字。怪不得沙姆龙会对他说“你母亲给你取名叫加百列是有原因的。你是不死之身。”
对书中一段描述情报机构的话有些感触:
“与所有情报机构一样,它具有两面性——不情不愿地向外界展示的一面和细心遮蔽掩盖的另一面。”
其实想一想,人不也是这样的吗。向外界展示自己想要展示的那部分,细心的掩盖不想为他人知道的另一部分。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静静的听他愿意说的那部分,暗暗体会他没有说的那部分,绝大部分事情不要去说穿,往往才是相处最舒服的状态。对自己呢,也不必苛求,想起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还有加百列初次邀请佐伊加入时说的话:
“我在安全部门干了一辈子,瑞德小姐。我的职业让我习惯于灰色领域,而不是非黑即白。我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带着自己的希望去看,而是看它最真实的一面。”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坏人,每个好人在另一个时刻都可能是坏人。所以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其实也都是片面的。
至于书封面上的那句“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看完之后仍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只能浅显的理解为“那件事情需要你好好活着你就承受着某些痛苦与责任的活着,需要你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吧。再联系整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刚开始,加百列是为了给死去的妻子和孩子复仇而重出江湖,他一定是愿意为此去死的。而复仇成功结束后,也就是整本书的结尾,沙姆龙则让他好好照顾现在的妻子,和将来可能会有的孩子。这也大概是他活下去的原因了。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九):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愿意为了什么而活
暗杀大师伦勃朗是以伦勃朗的画作《年轻女人的画像》为线索,集合着阴谋,背叛,悬疑的一部作品,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剧情推动还是比较自然的,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人读起来没有很大的压力,情绪的引起也恰到好处,代入感强又很轻松。
尽管这本书的作者席尔瓦德隆望尊,是一位悬疑小说领域的大家,但是这本书还是没有满足我的预期。作者通过暗杀大师系列塑造了加百列 艾隆这个备受爱戴的角色,但是在这本书中加百列的戏份并不是很多,对加百列的刻画有些浮于表面,无法引起我强烈的共情。读完这本书之后只知道加百列很厉害,战功卓著,而且刚刚经受了心理创伤,但是仅仅这些内容是无法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的加百列的,让加百列的形象变得极为干瘪。全书剧情推动比较自然,但是也不乏生涩之处,从前半部分的寻找伦勃朗画作跳到推翻马丁,这两者之间的推动并不够有力,不仅仅不够有力,甚至还让人有一种突兀感,觉得书名的《寻找伦勃朗》和书的主体内容已经不一致了;除此之外,全书末尾,加百列对马丁的态度的突然转变,尽管从侧面显示出了加百列的理性冷静,但是这和前期的剧情铺垫完全不配套,读者已经在构思一个结局时作者给出这么一个不怎么出彩的结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让原本应该是高潮部分的内容变得苍白无力,味同爵蜡,让整本书变得乏善可陈。原本以艺术品为线索进行悬疑小说创作是极为精彩的创作方向(参见丹布朗),但是这本书对于艺术品的挖掘显然是不足的,相对的悬疑就更是平淡无奇了。
相对于后面内容的苍白,书最开始对于全书的布局是极为亮眼的,当我看到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几个人通过一条线串联起来的时候是非常惊艳的,可惜原本以为精彩的开始竟然成为了精彩的结局。。。。。。。前后内容水平的极大差距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后期创作的心态。
最后需要吐槽的是书本身,书的第267页竟然还有错印的东西。。。。
不过还是期待《暗杀大师》的其他著作,如果作者一直保持高水准的创作我相信其他书应该极为出彩的。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读后感(十):《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中东地区严峻形势的别样透露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中东地区严峻形势的别样透露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是无法审判的,你可以谴责道德的欠缺,但却不具备审判的起点。
但是艺术作品必须动用道德审判。特别是政治问题难以进行审判的时候,道德审判便发生作用。这只能说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化繁为易的简单化原则吧。
比如谢晋电影《芙蓉镇》当年公映的时候,就产生连篇累牍的争论。正是在这部电影之后,出现了一个几乎是臭名昭著的“谢晋模式”,直接毁灭了谢晋的电影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谢晋模式是一种好莱坞电影模式,实际上,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后来都转向了“谢晋模式”,再也不见了他们最初出道时呆板的镜头、造型的风格以及寡味的人物刻划,而他们至今能够在中国影坛上还具备一点呼风唤雨的能力,特别要看他们是否在影像制作上接近好莱坞风格,也就是“谢晋风格”。
谢晋当时被人诟病的原因,就是他用道德审判代替了历史审判。在电影里,正面主人公道德高尚,而反面人物形象猥琐,行为卑劣,道德品质低下,即使他们在电影里站在主流的现实的一方,但由于他们的道德品质的低下,也就顺其自然地被定性为负面人物。
在艺术作品上,不管是哪一国作品,是凡是英雄人物,都是道德上顶天立地的偶像级人物。文学作品实在没有兴趣去讨论政治或者叫历史的对错,它直接把正面人物放置在他所需要讴歌的队列里,就可以完全成它的约定俗成的正反人物设定了。
但是,道德审判在我们当下的现实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力量的,特别是国际风云际会的势力交锋中,用道德的框架去套用各方势力的动机,显然是毫无约束力的。这时候,就必须把道德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来去解决真实情境下道德束手无策的现实问题。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一般是用道德审判代替政治(或者叫历史)审判,但是,在现实情境下,我们却看到的是,道德审判毫无力量,还不得不借助于政治方式来像手术刀一样,切割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作家丹尼尔•席尔瓦所著的《暗杀大师》系列《寻找伦勃朗》中,我们就看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能够把瑞士银行家侵占二战期间犹太人财富的道德问题,拉扯到当前世界上的政治问题,成功地把一个无人问津的早已发生过的道德问题,借助于政治方式给予解决了。
历史的陈案,要让它吸引人们的注意,就必须把它搞大,搭上当下的最热门的政治热点,这样解决起来,就会得到政府与情报机构的合力资助了。
《暗杀大师:寻找伦勃朗》里的陈案,是二战期间,德国军人掠夺犹太人的财富,把这笔财富存入到瑞士银行,但是,由于二战后,纳粹军人受到审判,不得不流亡到南美,所以,存在瑞士银行里的非法财产,便成为无主之钱。瑞士银行的银行家趁机吞并了这一笔财富。小说里,这个银行家在死之后,让儿子马丁改换门庭,投资他业,实际上是用洗钱的方式来逃脱财富上沾染的罪恶与血腥。
马丁成功了,他用滴血的原始积累投资其他领域,取得了巨额财富,荣光一时,有了钱之后,他从事慈善、环保事业,救助非洲难民,积累了非常阳光的正能量,一时被誉为几乎等同于我们中国耳熟能详的“首善”之名的“圣人”称号。
但是,他的罪恶的侵吞财产的记录在,这就是当年德国人侵占的犹太人财产的账号及名单,这个德国军人把一份记录着罪恶的名单,藏在了伦勃朗油画的夹层里,因此,本来纯属于艺术范畴里的油画作品,便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对于银行家之子马丁来说,有了这份名单,其家族黑暗的第一桶金的丑恶历史便会暴露天下,自己也会身败名裂。因此这幅藏着自己家族身家性命的油画便是马丁的软弱。
但是这个软肋,由于受着瑞士银行业的自我包庇的动机,难以暴露出来,根本不会致马丁于死地。因为无人知道的财产侵吞,至多只能在道德领域受到良心的谴责,却不会受到法律的诘难。
这是小说里的一个历史的道德问题。
一切都因为一起伦勃朗油画失窃案而掀开了历史的沉滓。一个暗中从事名画盗窃的古董店老板,派人去修复师那里盗取伦勃朗的油画,致使伦勃朗名画失窃,以色列特工也就是系列小说里的主人公加百利寻找失窃的油画,从而了解到这幅油画的背后,竟然隐伏着一个二战时的黑暗而悲惨的历史,最为惊悚的是,一连串的线索追踪下来,线索通到了当代商界的圣人马丁。
然而,加百里碰到一个难题,就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历史的道德问题,凭他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揭开这个道德难题的盖子的,只有把这个道德问题转化为当今世界的热点政治问题,才能引动世界级的情报机构参与其中,通力合作,击破堡垒,打开陈案。
加百里在马丁身上找到的政治问题,真是天作之合,就是经过一番调查,竟然发现马丁与伊朗暗中交易,就是把制造核武器的设备售给伊朗。
小说在这里呈现出一个颇耐人寻味的历史与现实的对应,用小说里的话来说:“圣人马丁的帝国原来是建立在大屠杀劫掠资产之上的,而他现在和一个公开宣称要开展第二场犹太人大屠杀的国家即伊朗做生意。”(P336)
马丁家族的过去只能算是道德问题,但现在却成了政治问题,两者的针对对象,都是犹太人。说伊朗要消灭犹太人,是小说里安插给伊朗的罪名,真假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是美国在灭了萨达姆之后又一个义正辞严、兴师问罪的理由了。
在作者的小说里,伊朗已经信誓旦旦地成为毁灭以色列的恶魔形象。而尤其让我人难堪的是,马丁的核武器装备,是首先卖给中国深圳的一个公司,然后由深圳转口到伊朗的。
在小说里,作者暗示中国与伊朗关系友好,暗中往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地讽刺了一下中国与中东地区说不清道不明的暗中合作关系,皮里阳秋地喻示着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不光彩的形象。
我们只能说作者小说的文本是放置在全球妖魔中国化尤其是美国主导妖魔化中国化的大语境里必然会发生的一个现象。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都在书中被作为讽刺的对象。而俄罗斯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小说里写到一个前苏联人成为了以色列小组里的一员,但是,通过这个俄罗斯人的角色,却看到的是现在的俄罗斯贪腐横行,黑势力猖獗(比如241页写道:一个俄罗斯寡头,在俄罗斯普通民众还在为生存而挣扎时,他已经通过大肆敛取前苏联政府的珍贵资产挣了几十个亿)。中国在小说里还没有被丑化为一个混乱的国家,但是,中国的经济地位,很容易就能够被加诸以支持中东势力的惯用的帽子。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世界局势的总体定位,基本就是好莱坞电影里的最通行的“冷战思维”的变形版。
在这种后“冷战思维”作用下,马丁的问题,便不是历史上的道德问题,而成了当今世界暗通恐怖分子的政治问题了。于是,以色列特工便可以坐收渔利,在美国、英国情报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地掌握了马丁与伊朗暗中勾连的数据信息。小说在写到得到这个情报时,却毫无新意地运用了“美人计”,从马丁的情人那里下手,在马丁的手机里安放了窃听装置,又利用马丁召开的家庭宴会,窃取马丁电脑里的情报。这些手段,未免还迟滞在007的时代,在当今世界间谍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还必须按照希区柯克电影里才有的特工深入到秘室窃取情报的原始手段,实在是这个小说里想象力不够大胆、放肆的地方。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只有采用原始的深入虎穴的窃取方式,才会让小说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所以,不管怎么样的具有高科技时代,小说里表现的故事,还必须沿袭冷兵器时代的登堂入室、窃取机密的原始手段,只不过机密已用纸质文件升格为U盘。
小说作者曾经担任过跑遍中东的战地记者,而当他的目光聚集到中东领域的时候,必然会将以色列这一个国家凸显出来。所以,作者《暗杀大师》系列中的主人公便是一个以色列人,他所对付的种种困境与问题,都是中东当今最为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本小说里,作者通过主人公之口,流露出一名以色列特工很有一点落寞之感,在欧洲的其它国家不受欢迎,有一点老鼠过街的窘困,而美国也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对麻烦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把中东问题持续激化之后给予当年的那些如入无人之境的西方势力的一种强烈的反弹,融化到作者虚构的文字中,就像《红楼梦》里的描写中,能够传导出作者内心里的冷暖一样。在这本看似娱乐的小说里,我们虽然看到了作者讴歌与表现的以色列特工及英美特工通力合作的神勇无比,但是同样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心态上的一种无奈与失落情绪也在渐渐地扩散,在小说里成为一种阴霾的调门,缭绕不去,显示出西方力量在搞乱中东局势的时候也在自食自己的苦果。这也应该是这部小说里以斩钉截铁的角度,为伊朗等国家定性为地区动荡的恶名的同时,也反射出自己的指控力量已经大不如前了。小说承载的丰富意蕴,在于作者内心里的每一个沟回,都折射在小说的全景式呈现中。从小说里读出集体心态与时代基调,是一般历史书里无法提供的。这是这本惊险小说里对中东地区严峻形势的别样透露与折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