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8 02:0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锦集

  《疯癫老人日记》是一本由[日] 谷崎润一郎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5,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癫老人日记》精选点评:

  ●2002年5月26日 广州图书馆

  ●还是春琴抄好

  ●真疯癫,赤裸裸地描写着实恶心。

  ●这篇我还是不太懂【不要懂比较好?】

  ●关于情色的美色,关于美色的情色。

  ●少将滋干的母亲,神篇啊!

  ●一旦开头就停不下来, 只能一口气读完. 比起早期作品, 韵味好很多. 尤其是<萬>, 值得反复回味. <少将滋干的母亲>也相当不错, 很有画面感.

  ●唯美主义还是恶魔主义?谷崎润一郎真是恶魔一般的人物

  ●虽然知道谷崎很久了书倒是才想起来看爷爷是个恋足癖,或许频临死亡,性就是最好的药物,儿女们对爷爷的荒唐已然默许这倒是很好的可以研究下日本家庭的权力结构,至少在爷爷的荒唐行为下,飒子近似挑逗又藐视的配合得到了权力和财物爷爷死都想被埋在飒子的拓本下真是可爱

  ●變態, 卐尤其變態,好,非常好!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一):疯癫老人日记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本书包括了《疯癫老人日记》《钥匙》《万字》《少将滋干的母亲》。   除去最后的《少将滋干的母亲》是以日本古时为背景的作品外,另外三部作品都是表现着日本有些独特的男女关系,甚至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有些“变态”的关系。   在《疯癫老人日记》《钥匙》都是表现老年人的性爱关系,《疯癫老人日记》以一个近于死亡的老年人日记的形式,展现出其对孙媳妇的异样情感。而《钥匙》则是通过夫妻日记体的形式,夫妻双方的日记交织,表现出丈夫通过引入年轻男人,以挑逗起妻子的欲望,同时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题材哪怕是当代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主流的。我们似乎一贯否定老年人对异性的爱。   而《万字》则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四角恋爱,这里不仅有夫妻之变,同性之爱,越轨之爱等等,最终三人决定自杀,可是妻子活下来,却又疑心是丈夫与情人勾结起来。感觉非常日本文化。   作品不错,只是理念相差过大,要想欣赏还真需要“能力”。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二):笔记

  《钥匙》仍然采用日记体,只是变成了夫妻二人日记交替参合。题眼“钥匙”既是丈夫故意放在花瓶旁边“引导”妻子去偷看自己的日记的实物,又是引发嫉妒情绪进而激起更强烈的性欲、营造更完美的性事的神秘之匙。在《疯癫》中描写了老公公对于儿媳的恋足癖以外,他在这里又写了岳母与女婿心照不宣的“偷情”。这一切又再度说明了谷崎润一郎“完全否定感情的普遍性,排除审美判断的种种感情因素,以官能感觉来代替感情而超越美以外的任何价值,包括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叶渭渠语)。

  在《卍》中园子、光子、孝太郎、荣太郎之间复杂纠缠的爱恋关系,表现着一种变态的性意识,充满着占有、嫉妒、性欲、身体等“恶魔心态”,并且,在不为世人所容的情况下,悲观地走向了毁灭(我相信谷崎是有这样隐秘的自毁人格的)。

  而在《少将滋干的母亲》中,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晚年对于回归传统美的崇拜和诉求,这并非仅仅体现于题材,更通过滋干最后在月下庵前对母亲痛哭流涕的跪拜看出。另外,他还对世人对美不予争取、视而不见甚至故意丑化的行径表达了狠狠的不屑。

  (2016/9/25)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三):风有点大

  读这个的时候正在看一本介绍海德格尔的书。结合起来看挺有趣的。

  Dasein因为意识到自己面对着死亡而变得resolute,而与they区别开来。故事里的老人每天受着病痛的折磨,时时受着死亡的威胁,因此不再附庸大众意义里的conscience。在这位濒死老人身上,人类的欲望不再被语言文字粉饰,他面对自己病态的欲望也不再压抑,将之赤裸裸的表达。我想他对飒子的病态的欲望不单单是性欲激发的,他因为对飒子的欲望而让他体会到了生,因而有了求生欲,又因为这求生欲让他自身对这种欲望有需求,如此反复就促成了最后近乎疯癫的欲望:把我踩在脚下吧。

  老人最后真的疯了么。从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自己的一切行径都有着冷静的掌控,在分析如何使自己的坟墓有飒子的影子时他的思路也十分清晰缜密。但在旁人眼中他已然是一个“性欲异常”的,无论做出怎样出格行为都要尽量纵容的,濒死的疯癫老人。

  还有很令我在意的是老人对自己子女的反应,较之对飒子的迷恋近乎于无情。其家人对他的态度与其说是温情的关怀体贴,不如说是一种对无礼的长辈对疯癫的领导者的带有嫌弃的顺从。谷崎笔下的人在亲情方面都有一种冷漠的感觉。不知这是他为了夸大人类临死时完全被欲望支配还是因为这是他所体验到的日本中产阶级的亲情关系。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四):够了

  除了收录同名长篇小说之外,还有三个长篇,分别是〈键〉、〈卐〉、〈少将滋干之母〉。这本连同〈恶魔〉,是我在图书馆翻到的意外惊喜,因看了电影〈细雪〉,加上对谷崎润一郎文字之风的片面了解,实在很想找些原著来确认一下大师的文学形象,但电子书遍寻不到,当当网也只有一本我已没了好奇的〈细雪〉。昨晚借到后就连夜看了起来。

  不愧是“唯美主义大师“,看完前三个故事我已经审美疲劳了。一个比一个接近虐的深渊。在对“性”朝圣般痴迷与崇拜中,一个个主人公都不惜抛弃一切虚浮的人伦纲常,用反常以至变态的姿态面向一种注定追不到的意识形态上的“美”。

  合上书本,我回想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日本文化产品的偏好——它们无一例外藏有极端的对“纯粹”的追求,和在此殉难般外部形态下潜藏的自卑。此处的“纯”我的理解不是干净而是一种不包容的执念。其清淡的一面反映在“日系”一词一出,脑海便落下许多粉白朴素得让人趋之若骛的印象来;残忍的一面从浮世绘人物里那欲念丛生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得到。虽说人人心中都有执念,显然大和民族在内心深处没打算以“和谐”的方式与之共存,在他们的镜头里没有“不纯粹的脏”,只有“纯粹的恪守”,不仅仅是表面的礼仪,更深的是内心自我建立起的隐秘趋向——在外表或温良或甜美的压抑下,其实非常清楚自己通往深渊的步伐,就像朝圣一样。日本文化总给我感觉像〈千与千寻〉中汤婆婆的澡堂,夜晚红灯初上时,各路神仙便不约而同地前往,像是被什么附体一样,表面上是心照不宣的繁荣,其实阴暗处个人都在发泄着挥散不去的孤独。

  可能我太浅薄,但这确实是我从中学时代一直接触的日本文化中感觉到的一些不舒服。而且我总感觉虽然樱花年年都开,但似乎这一树和去年那一树没有任何的关系,幻灭了,就永远的消失了,留下了叹息却没有感动。这就是我日式情结里的一个解。

  看看各国文化里的悲剧都是怎样收场的,大概就能一窥它们文化的本质了吧,我是这么认为的。作为中国人,我当下想起的闰土、宝黛,都觉得脑海里有热血涌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癫老人日记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