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是一本由陆俭明,沈阳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精选点评:
●深入是深入了 根本尼玛没出来啊 还浅出个屁啊 入门是绝对不能读这本的……考完试一定要烧掉这本破书泄愤
●只是粗读。
●看得令人郁闷
●入门
●陆检明部分明显好些。
●沈叔你太会叽歪了。书名可以改为《汉语和汉语语法研究十五讲》。认知、语用、类型部分好几处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严重同语反复
●初学者福音,虽然依旧感到配价理论、空语类、移位什么的有些云山雾绕,但总体而言真是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字里行间都看得出二位老师为激发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而做的努力。
●语法研究句子分析的基本方法,前6章陆先生所作真是深入浅出
●绝对经典!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籍!
●当年做了厚厚一本读书笔记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后感(一):好书,但绝不是通识书
好书,但绝不是通识书
我觉得这书够专业,够入门者阅读,但是第六章以后也够艰深。序言中说一个学期十五周恰好讲完,我想那么这节课可得好好备。
当然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应该叫做,汉语语法研究十五讲,因为就连认知和语用最终也是落到语法的研究上来的。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后感(二):不错的大熔炉
陆老还是秉承了一贯简洁的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描写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沈阳的那些部分虽有些繁琐,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解释得尽量详细。毕竟他引介的方法体系和陆老完全不同。不过他的生成语法理论有些“半路出家”的感觉。他在另一部与顾阳、何元建合著的《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的后记中说道:“何元建和顾阳两位讨论的专题可能更接近经典的生成语法理论,而我写的东西则多少有点不那么“正宗”,或许自说自话的东西多了些。这一方面跟我没有像他们两位那样在英国、美国受过严格的专业熏陶,而较多时自己摸索出来的路子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我不像他们两位那样经常能抓到最新的文献资料,而受条件所限,跟潮流比较慢,有时跟不上就干脆走旁门左道有关系。虽然自己摸索着走也罢,找条小路走也罢,未见得就是坏事,但走错路的可能性却也最大,对这一点我并不讳言。”
沈老师当然是谦虚了,北大的传统是兼收并蓄,而并不像西方的语言学界的学者总是把着一个主心骨、执着着一个派别,彼此之间争得面红耳赤。
两位老师采用了当下国内描写语言学的路子——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汉语,同时也汲取了普遍语法中的一些观点来看待汉语的一些现象。当然他们也将认知—功能学派的一些理论纳入了本书。
总之,将本书用作教材与专业著作的衔接书籍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后感(三):读过几遍之后还有疑问的一些细节,记下来一一解决吧
第八讲 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
1,P181 目前关于在语言类型上到底是属于SVO(主动宾)语言还是SOV(主宾动)语言还有争论
-------------------------
记得查查
2,P184
“名词移位现象”和“名词移位分析”实际上还可以有不同的下位操作程序
-------------------------
什么是“下位操作程序”?
3,过去一般认为可构成这种把字句(读者注:Npb先后移到宾语位置,再前移到动词前,例句:他把老伴死了。)的动词很少,其实汉语中这种动词还是比较多的,如“爆炸、活动、成立、昏迷、断、烂、漏、瞎、肿、崴、塌”等。
-------------------------
爆炸、活动、成立、昏迷?
第九讲 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
238 d.老王和我都说小李不喜欢自己。
……(d)这种“自己”一般总是倾向于跟大主语同指的格式,其中“自己”反而跟“小李”同指不能跟“老王和我”同指……因为“老王和我”是联合词组,就很难被“自己”指称了。
----------------------
但“老王和老刘都说小李不喜欢自己”中,自己却可以与“老王”和“老刘”分别同指吧?
所以“联合词组”不是真正的原因,(d)中的“我”这一人称代词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十五讲 汉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的应用
474 (6)a.*勺园二号楼的食堂的饭不好吃,我现在都吃勺园七号楼餐厅。
.*昨天我们进城是吃前门的全聚德。
为什么“在食堂吃饭”、“在馆子里吃饭”可以分别说成“吃食堂”、“吃馆子”,而“在勺园七号楼餐厅吃饭”、“在前门的全聚德吃饭”就不能说成 “*吃勺园七号楼餐厅”、“*吃前门的全聚德”呢?这种病句就很值得汉语研究工作者思考……
-----------------------
不能吗?-_- 我周围的人好象都会这么说。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后感(四):高屋建瓴
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一共一个月,论遍数大概有两三遍,最难的章节有四五遍,每天花大概三四个小时的时间,笔记记了五万字左右。
本人资质平庸,只能靠一遍遍的体会、琢磨,章节前后对比,联系其他书本的知识才能勉强融会贯通,敲完笔记上的最后一个字长叹一口气,可是随便翻开书中一页看到某个问题,发现也只能是明白这个问题在问什么,涉及哪个领域,要阐释究竟也是无能为力。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啊。
第一讲、第二讲和第十五讲算是学科介绍,可以先不花精力看。我认为最难的是空语类理论、移位理论、约束理论和指向理论这四讲,彼此联合紧密又比较抽象,经常需要翻回去看前面的论述,一两页看不明白,后面的也就不太明白了。不过,作者逻辑清楚、深入浅出,把看似复杂的道理讲得很清晰,所以只要看懂了也就发现这不是个什么难的道理。
除了这四讲,剩下的几讲相对简单有趣,读得时候心中会始终怀有疑问,到后面有恍然大悟之感。不过,最让人愤恨的是好不容易有了恍然大悟之感,又往往会看到“以上论述也不尽然,又有学者指出....”云云。
所以,此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介绍多少理论和研究结果,而在与一个理论和研究的推导过程,一个知识领域的话题是如何展开、产生了多少不同观点、各个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以及最后遗留的课题,让人不得不感叹语言的深奥也神秘。
我深刻觉得此书是对“通识教育”最好的解释,但并不适应我国本科教育的体制,因为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本书内容已然太晦涩,而且很多时候都需要耐着性子看完,不是一个专业学生哪有那么大的动力?然而如果我国的本科教育像美国那样大一大二进行通识教育,这本书作为汉语和汉语研究的教科书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本对学科有高屋建瓴的作用的入门书。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后感(五):详细繁复,突出意义。
这本书是汉语语言学的入门之作,500页,不算深,但却是详细繁复的重要语言学,所以我依然觉得艰涩,看了近一个月才读完。
这本书两头易,中间难,所以最难看懂的那段时间只要坚持下来了,还是会有所收获的。每一章都长达四十页左右,往往刚看的时候头脑思路都很清晰,能够跟上,看到后头的时候就开始云山雾罩了,甚至会出现忘记我们跋涉在语言学的浩瀚沙漠中苦苦论证的原因是为了哪一个前文提出的问题。
所以,有水准的做笔记很重要。笔记的水准也要从实践锻炼出,总之看这本书做笔记就对了。这本书的学术有一定的深度。
这本书有十五讲,比较全面的论述了语法的各种学术方面,所以这本书的优点之一便是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擅长至少是兴趣所在的方面,就我而言,我最喜欢语用和认知语言学,因为有共鸣又言之有物。而我对语迹的兴趣可谓少之又少,同时它对我而言也非常难。
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大量供讲解分析的例句重复,就是说,同一个句子,这本书会从各种语法学术的角度来讲解,这样即使是读一遍,也起到了巩固之前的知识的效用。并且本书不时会反过来又说一说之前的学术逻辑,当然用了不同的措辞,虽然繁琐,但很有用。
并且,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明确阐述了意义。言论对大量青少年极有引导作用的韩寒曾经说过“虚无缥缈文学有什么好研究的呢?”,搞人文科学的学术,常常会陷入这种痛苦,觉得所学没有意义,这本书说出了很有力度的理由——我们之所以要苦苦研究汉语语法,是因为现代社会,语言的电脑录入应用至关重要,而攻克相关技术难关,当务之急便是把语言学搞得强大,各种规律完善全面。这本是我们中国的强项,可是国外微软等公司早已花钱雇中国学者为它们研究应用去了,我们中国的汉语计算机应用却被外国占据了制高点,于国于民,损失太大。我们自己的国家必须上下努力。
——这就是支撑着我做语言学学术的灯塔。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忧郁。无论韩寒们懂不懂、怎么说。
当然这本书也有缺点,我觉得太化简为繁了。艰涩的大段学术论证我费了老鼻子劲懂了之后往往觉得明明一段话就可以说清楚,没有深入浅出。比如“猴子在马背上跳”和“他抢了他(几十万)”那两处。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觉得痛苦,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是为学术而学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好好说话。进而我就对自己正在做的学术产生深深地动摇并怀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
总之,这本书值得反复看慢慢看,但也要注意大气,不要纠缠不休,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