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十五讲》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然我这里说的“纯粹”,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时代,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也是这样。
只是相对于其他的很多东西,创作音乐有着相对的自由,仅此而已。
我很喜欢作者在这本书里的点评,起码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作者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倾向。事实上,对于音乐这样一个充满了感情的艺术,要想做完全客观的评论性介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艺术毕竟不同于现代科学。我可以说,某某人发现的某个定理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是错的;但是我们没法子说,某某人写的曲子,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是错的。音乐,以及所有的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欣赏者自己喜欢不喜欢的差别。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二):谈一点对本书的看法或音乐欣赏普及读物的使命
肖复兴另有一本书叫做《音乐笔记》,这本《音乐欣赏十五讲》和那本书的风格内容是差不多的。
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授如何欣赏音乐,不如说是音乐史;与其说是音乐史,不如说是古典音乐史。与其说是古典音乐史,不如说是拼凑起来的古典音乐家们的小传。
因为与一般音乐史那样从古埃及古希腊讲到20世纪末期的现代音乐相比,此书是从帕勒斯特里那和蒙特威尔第开始讲的,一直到理查·施特劳斯和勋伯格,之前之后都没有介绍。
且不说其他缺点,就这一点而言,不得不说是有愧于“音乐欣赏”这个题目的。毫无疑问古典音乐是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古典音乐之后也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类型与作品,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那些类型与作品比起古典音乐来讲更加熟悉和亲切。
本书以对古典音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影响的音乐家们为路标,介绍简单的音乐史的同时,讲述音乐家们的生平轶事。并介绍了作者心目中的各位音乐家的重要作品,以及作者本人对音乐的感悟思考。
其实就个人的音乐笔记的意义上而言,这本书是合格的,作者将他的个人看法出色的转化为各种华丽的修辞穿插在整本书里,或许这就是作者理解音乐的方式。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本书并非同《音乐笔记》一样是个人看法感悟的汇总。本书是作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出版的,同时本书的主题是“音乐欣赏”。也就是说,这本书即使不能以一本教材的标准来要求,也应该达到一本音乐欣赏方法普及读物的水准。
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还有待完善。大量的修辞反而会让人觉得累赘甚至反感,因为读者想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并非是作者对某一部音乐作品的主观感受,而是欣赏音乐的方法与标准。
作者在本书中并非没完全有讲到这方面的内容,只是那些部分与其说是方法与标准,不如说是对待音乐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对于欣赏音乐,仅仅有精神和态度是不够的。
虽然对音乐史的讲述会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应该完全将其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通常对音乐史的讲述,主要目的并非是介绍音乐家们的生平轶事和创作动机或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讲述乐理的发展完善改革创新(有时也包括乐器的发展成型)。也就是说,音乐史的介绍是为了让人更全面具体地掌握音乐中的某些概念和题材,而对这些概念和题材的认识对欣赏与理解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书在这个方面相当的匮乏。
作为一本普及读物,本书的任务正应该是向那些不满足于单纯聆听,遗憾于只能徘徊于音乐大观园门外又只能探头欣赏园内风光的读者们展现音乐背后的全新天地,引领读者们达到一个欣赏音乐的新境界。
而实际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作者拉着读者来到音乐大观园门外,滔滔不绝地像读者们讲述园内的美丽风景,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自己在观赏风景时心中的感受。期间拉着他们绕着围墙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还没有人真正看到园内的东西,旅程就结束了。不得不让人觉得惋惜。
不过,呵呵,当然,只要愿意,在欣赏音乐的路上,一个人也能继续前进。以很多人的精气神,就算翻墙,也能翻进去。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三):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是来自于为宗教而写的
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是来自于为宗教及其庆典而写的。西方音乐史的第一课就:西方音乐起源是希腊宗教。就象美术一样,追溯西方一切文化艺术的来源,都脱离不开宗教的,艺术价值最高的画作也往往出现在教堂的壁画中。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编写的古典音乐巨作来源于宗教,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作品表达了对神的敬仰和赞美。有专家提到:"西方古典音乐就是从宗教中发展出来的,从(对神)的咏诵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许多音乐家本身为教堂写音乐,一直从公元四百多年延续到现在,宗教音乐一直是很重要的题材。" 古典的音乐起源,包括所有的古典艺术,无论是东西方,都是为了崇尚神、和歌颂神而产生的。最早期的艺术作品,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以颂神为主题,是神性的艺术呈现。西方最早的音乐是在教堂里,是用来歌颂上帝的。古典音乐能从心里面影响人。最早期的音乐家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同时他们都崇拜上帝,他们的演奏和写作基本是以教堂里的音乐为主,尤其在西方社会,教堂是他们生活和作曲的来源。
历史上很多流芳万世的西方音乐大师,其实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巴赫本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真正认识巴赫是在巴赫死后一百多年,才承认了他“音乐之父”的地位。只要这些古典音乐巨作是经典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会给他应有的地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会被人类持久地学习并继承下来。
流行音乐在商业社会里,无论市场销售的情况如何比重更大,但流行音乐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经典音乐的认识。古典音乐作为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流芳百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古典音乐对维持社会的道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宗教是维持人道德很重要的层面、因素,实际更早的时代在古希腊时代,人们把音乐作为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到了宗教音乐发展出来后,一方面提供给人娛乐,一方面让人有更好的精神陶治。
现代社会的道德在下滑,自我膨胀很厉害,人所追求的是物质主义,所以整个的艺术文化都容易跟随社会的潮流,从以前的古典音乐,变成现代的刺激人感官的音乐。很多人接触这些感官刺激音乐久了,到后来就转到那些令人长久喜爱、专注和陶醉、令他们心旷神怡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也许令现代一些人听了觉得很刺激,但对人并没有好处。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很和谐、很平稳、很有序,所表现的是充满热爱生命、热爱万物,及表现光明。而音乐和人的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这些纯正的古典音乐对人的生命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古典音乐能归正人的行为,有益身心。所以学习和传播这些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整个社会,对人类都有很好、很积极的作用。正统的古典音乐对人的身心、精神都是有益处,例如现在有很多研究发现,听莫扎特的音乐,能使人的心情平静,对身体有益处,能带来喜悦。古典音乐蕴藏了一种平衡、和谐、规范的正统的人类价值观念,令人心旷神怡,它对人的影响,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也有的不需要科学解释,人就能感受得到。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四):像体验按摩一样去体验音乐
在最后一章中,肖否定了查理·施特劳斯用音乐来诠释文学和哲学的尝试。肖认为音乐不适合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剧情,而适合来表达情感。辛辣的批评使得最后一章比前十四章更有读头,总算不像白开水了,而像是撒了辣椒粉的白开水。
读肖复兴的这本书,其实是从文学走入音乐,最后一章在批判查理·施特劳斯的同时,讨论了文学、哲学和音乐的关系。文学能感动人,音乐也能感动人,只是音乐来得更直接,可以做到弹无虚发,而文学不是每句话都能感动人的,有很多句子是铺陈,并不直接让人产生情感。
总体来说,这本书展现的音乐欣赏角度单一,书名叫《我听音乐十五讲》比《音乐欣赏十五讲》更为贴切。十五个人谈他们如何欣赏音乐可能更配得上《音乐欣赏十五讲》,因为那样欣赏的角度会更丰富。
总觉得,作者是在讲几十位音乐家的故事和音乐风格,而不是真正在讲如何去欣赏。欣赏音乐本身似乎不需要这么多知识。就像赏花似乎不需要知道花的名字。而且知道花的名字似乎也对更好地赏花没什么帮助。我认为音乐最终得靠自己去听,和阅读评论音乐的文字是两码事。
如何欣赏音乐?音乐不是用脑去听的,音乐是用心去听的。听音乐应该不像阅读,阅读像跑步,要主动去咀嚼文字背后的内涵,而听音乐不需要什么主动性。我觉得要像体验按摩一样去体验音乐。
心是情绪的跑马场。而乐符的任务就是激荡起情绪。人生在世,各种经历,山川河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都不是过眼云烟,而是会在心田上多多少少激荡起一定的情绪。而好的音乐也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同样也会在我们的心田上泛起一朵朵波浪。音乐不仅仅是流淌的声音,音乐更是流淌的情感触发器。音乐拨动的不仅仅是琴弦,更是我们的心弦。
音乐在于共鸣,音乐懂你,作曲家懂你,演奏的人懂你,总之你的孤苦不是什么秘密,世上有人能轮廓分明地触动你的心……音乐是知音、是福音。难怪每当乐声响起便不再寂寞。
过去的四百年间,山川河流不曾怎么改变,变化最大的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科技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外物越来越因为人类的意志为转移,说不定哪天,月亮会按照人类的希望变速。过去有的音乐家表达乡愁,得到广泛的共鸣,如今,乡愁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吧!没有24小时不能抵达的远方,即时通讯使得思念无法积累,人们纷纷刻意不联系,或者住远一点,使相互之间不至于处于不间断地影响当中,而彻底失去独自一人时的自主性。心灵的体验在变,与我们心灵共鸣的音乐也在变,此时此刻,我愿把目光投向我们的时代,也竖起耳朵,聆听我们时代的心灵,也聆听慰藉我们心灵的音乐。
《音乐欣赏十五讲》读后感(五):应该改名叫《西方音乐家十五讲》
读中学时就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很排斥流行歌曲,直到读大学才开始听通俗流行,就渐渐冷落了古典音乐。30岁开始学钢琴,这是读本书的一个契机,本来想了解一下经典的钢琴曲,结果本书侧重交响乐和歌剧,钢琴曲都是一带而过,管弦乐名曲也没怎么解读。
作者是作家,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却也敢来讲音乐欣赏,也让人感到新奇。读完之后,觉得他对古典音乐了解很多,至少对西方音乐家了解很多。叔本华说过,音乐比文字更有力,音乐和文字结婚就是王子与乞儿结婚。作者却要以有限的文字来阐释无限的音乐,音乐与文学都是以时间为单位,音乐与文学可以相互借鉴,人声是音乐投向大自然的回声,器乐是大自然给予音乐的一面镜子。但我以为,欣赏音乐还是要去听,音乐美、艺术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光看文字是没有意义的。作者在介绍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时候也承认,音乐是属于心灵和情感的艺术,它不适合描写,更不适合理念。
书名是《音乐欣赏十五讲》,其实叫《西方音乐家十五讲》更贴切。作者选取了西方音乐史上的30位音乐家,连帕勒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韦伯、布鲁克纳、马勒、强力集团、斯美塔那都重点讲了,而海顿只是一笔带过,维瓦尔第、约翰•施特劳斯、拉赫马尼诺夫根本就只字未提。作者着重介绍了音乐家的生平,特别提到了他们的爱情,也让这本书更有趣,但介绍作品却是蜻蜓点水,按作者的个人喜好来。
作者行文比较口语化,不时卖弄下优美的文笔,像抒情散文一般,这就有点矫情了。偶尔还要批判下时代与社会,甚至拔高到政治的高度,当然观点不一定对。例如,他说,任何时代在政治斗争的时候都愿意先拿艺术开刀;蒙特威尔第让歌剧和歌剧院不再独属于王公贵族,而成了民主化进程的象征;勋伯格的音乐革命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对传统和权威的造反,同时也是一种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作者既然是作家,应该熟悉古希腊神话,但讲到《奥菲欧》时,他提到“地狱的阎王”,应该是冥王哈迪斯。两次引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有错字。
之前,我对这些音乐家充满了敬畏之情,读完此书后,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甚至比我们还命运不济,很多人穷困潦倒、爱情经历坎坷、短命,但也正是这种窘境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天才,创造出了这么多五彩缤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