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6 01:4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

  《经典常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精选点评:

  ●十五岁的时候能读到这样的书多好。

  ●超级超级棒的入门书,可惜自己年轻时没看到,以前的大家真是太牛了,没有好好研究过这些古代经典,根本写不出这么通俗易懂,文笔流畅的经典介绍。

  ●其清如水,平直质朴,举重若轻。

  ●很多BRO.BAO都讲过~

  ●读朱自清自序可以想见其为人,也可以知道他写此文的用心。蜻蜓点水,长点记性。

  ●看完对经典有了整体的认识,感叹于朱自清先生对经典的梳理,从他笔下看经典脉络清晰,特点鲜明。

  ●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钞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亲切而平实,平凡而不平庸,果然是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经典概论,对于各种经典的历史沿革叙述很有条理,讲解也很清晰明了,实在是国学启蒙之佳作!培养对文化感情的佳作!我今日之学生读之终身受益之佳作!

  ●常识也是常读常新的认识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国学的读书清单指引

  看过《经典常谈》,好书。是朱自清为学生写的一本国学入门,那么简短的篇幅包含了如许容量,了不起。昨天阅报,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苦于无教材,真奇怪这么好的一本教科书为什么不直接拿去用?

  我若有子,当以此启蒙国学。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常谈《经典常谈》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古文化的最佳途径。代表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典籍是哪些,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它们的来历和时代背景怎么样?本书都给出了高屋建瓴的展示。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智力,学识,还是真诚度方面,朱自清先生都是值得信任的。从小学到高中,课本里也讲了那么多古文,但我还是混混沌沌,只记住了几个易于传诵的句子,别的一无所获。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更缺乏整体的认识。如果早看到这本书,对古典文化的认识肯定能上升一个高度。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大家的普及小册子

  朱自清的散文是浑圆的,因此生来有一种亲近我等愚昧之人的气质。可惜因了太圆滑,我一直不甚喜欢他的散文。但撇开文艺方面的问题不谈,朱先生的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责任感却值得所有人钦佩。

  就这本《经典常谈》而言,篇幅短小,通晓明白地从说文解字一直到诗书文赋,无不深入浅出,语气亲和,绝少文人特有的“高高在上”的气质。

  这本书写得好,但就当今而言,意义已经不甚大了,因为我相信绝少有人能有耐性读这些无用的书,哪怕写得那么好,而且篇幅那么短。也许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学者可以如何府下身子,去诚心诚意地做一些真正有益的“小学教育”。

  《经典常谈》读后感(四):老百姓说的话

  朱自清先生,一直以来总以为朱先生散文是写得最棒的.没想到前些时候逛书店,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买了朱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一读吓一跳,原来先生的对小学的研究亦是灿灿然啊.

  一直以来读先生的文章,从<背影>到<欧游杂记>,每每被先生那种平实的语言所感动.就如标题所言,先生的话真是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了.本来,预想读先生的这部学术性著作,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觉得学术性的文章肯定要费些心机去读的,没想到今日一读,犹如又回到先生的散文中荡漾了,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

  当然现刚开了个头,更多的话,留待........

  《经典常谈》读后感(五):谆谆教诲

  【札记】

  我以为,这本书可以概括为“大家读大家”。读这样的一本书,有两种深刻的意义。一者自然是学习本国经典,顾名思义。“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二者就是感受朱自清先生行文之间的温厚典雅,谦逊平和。

  一九四二年二月,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写下本书的序言:“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旣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

  谆谆教诲,应是如此了。

  【本书书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