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6 03:1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精选

  《寂寞的十七岁》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的十七岁》精选点评:

  ●一直记得这一版,是从新图二楼借的。很新。

  ●感伤与隐约的同性恋者特有的细腻

  ●写的很有民国的感觉 语气蛮新的 。。。就是很干净的感觉 像是一个少年在讲故事

  ●作者笔触很细腻啊。短篇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的描写看了下来,看到停不下来。

  ●寂寞的十七岁小时候看了得有不下100多遍

  ●我寂寞的十七岁

  ●为什么17岁对台湾人来讲这么重要啊~

  ●白先勇的笔像极了郁达夫,骨子里都是阴郁,表现的都近似世俗意义上的堕落,而他们都如此天真。

  ●真正的青春纪事。

  ●冬天的台港文學課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一):寂寞的十七岁

  我晓得我不讨人喜欢,脾气太过孤怪。没有什么人肯跟我好,只要有人肯对我有一点好处,我急恨不得想把心掏出来给他才好。

  我说我愿能够剃发为僧,隐居深山野岭,独生独死,过一辈子。

  这该是多深的绝望啊。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二):寂寞的十七歲

  “說實話時總是讓別人不滿意,而撒謊從不費心機隨口就出來,羡慕許多人,做許多古怪的事,心裡特自卑在別人眼裡卻成了叛逆,簡直厭倦得不想活了,但又膽小的要命”--剛看完白先勇的短篇<寂寞的十七歲>,這是十七歲少年的日子,也是許多人十七歲之後一直在延續的生活。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三):转载

  小说的背景从上海、桂林、台北转向了纽约,作者的笔尖对准了那些飘零的中国人。在书中,这些人渐渐被美国文明同化,用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看似潇洒地在异国他乡闯荡,却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从何出发。这类小说的语言依旧朴实平和,仍在客观角度简单地叙述,但一字一句间渗透出的是浓重的讽刺和哀悼——讽刺的是背弃祖国抛下初心的中国人,哀悼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华愈行愈暗淡。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四):寂寞的不止我一个

  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十七岁是孤独的。十七岁的我就像杨云峰一样,在学校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游荡,总觉得和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身边同学有的学习优秀,老师会给予格外的照顾和优待;有的像骚公鸡一样,一会儿泡这个女生,一会儿泡那个,日子也过得津津有味。而我仿佛却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别人说我性情古怪不合群,以为我傲气,谁知道我因为脸皮薄,生怕别人瞧不起,装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其实我心里直发虚。读完“寂寞的十七岁”,发现白先勇笔下的杨云峰不就是我嘛!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五):十七之光

  开始读白先勇时其实好小。还是从台北人读起的。彼时的感受是那是种美丽也儒雅的悲悯,是仲春夜的风,凉不了了。那时竟然也读张爱玲,对她的感觉介于爱恨之间,毕竟悲凉的东西不是那样的年少可以懂得。现在想来,依然不愿去懂得,即使现实逼迫,多少懂一些。

  彼时身在庐山,分不了台北人和寂寞十七岁的界限。直至今日回望,才明白,年少的愁毕竟轻盈些,动荡些,十七岁的敏锐一去就难回。如果喜欢秋实,台北人确实象征黄金般的掷地有声;但实在难忘的,还是溽热的夏天,青色的果子。

  此时的我,望着遗忘的时光,可以见证的,是自己的年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