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会痛的十七岁》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4-04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会痛的十七岁》经典影评集

  《会痛的十七岁》是一部由彭发执导,徐娇 / 胡夏 / 鲁诺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一):青春片估计是没有底线这种东西

  题目纯粹回答热门影评的。

  我觉得我可能离开学校太久了?(两年前大学毕业。)理解不了00后们上高中感受了?

  我不太懂这部片子跟二次元有什么关系???难道不是应该全篇王力宏就好了嘛?!

  热评说闪光少女前车之鉴,我不太同意,这部片子跟闪光少女之间差了一百部《致青春》,嗯,没错,我是说闪光少女非常好的意思绝对没有歧义的那种。

  大家可能不太懂我想表达的意思。那我就来梳理一下大致的剧情,这其实就是一个学渣爱上学霸,然后发现学霸也爱她的故事。至于学渣是什么表现呢?考试每次都是倒数第一,沉迷二次元,看漫画喜欢限量版……等等。

  这里就是我要吐槽的第一个点,沉迷二次元就是学渣啦???导演,你是没看过漫画还是仇视二次元呐???凭什么把这两个标签画等号???你不知道本来二次元的人就已经过的很辛苦了嘛?!你这样一放,被家长看到,肯定要说了——我就知道这些是不务正业,你看,电影都这么放!

  我呵呵你一脸。

  在这样与时俱进时代,居然还有这么腐朽思想在真是让人惊奇

  嗯,也许有人会说了,这也不是仇视啊,只是女主因为父母离异以后活在封闭世界里,沉浸二次元不能自拔,是写实的一种。现实中很多的。

  先不说沉迷二次元有什么不对好了,这就又出现第二个我要吐槽的点了。

  父母离异就封闭???父母不健全家庭就是有问题的?谁告诉你这么老套的剧情还堂而皇之地放的这么欢快?!

  也许导演只是为了营造冲突,想让男女差距大一点,冲突多一点,戏剧性更好看一点,但我就是忍不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剧情里面做的是2016年的习题,那就拿点那个时代的样子出来好不好?!离婚如果是我爸妈那年代,就算过不下去也要硬凑,别说什么吵架多次,出轨了什么的。但是在现代,离婚才是正道追求自由的年代,你硬凑才会产生心理阴影呢!殊不知多少家庭父母健全孩子还不如父母离异的孩子过的潇洒么!

  就男主生活的那种早晨逼着他写完卷子才能早饭变态家庭,他居然比女主在奶奶宠爱下长大的过的还要好?!还能一点没问题地帮助女主走出阴影???

  我再呵呵你一脸。

  再回到学校的剧情,又想吐槽了。导演绝对是个仇视学霸的学渣吧???不但刻画老师刻画得这么深恶痛绝,还把女学霸表里不一的性格写的那么夸张。

  就想问一句,导演真的知道什么是学霸嘛???那就是我宁愿多做一套题也不愿意这时候谈恋爱高度理智机器人了,或者是你不爱我就算了反正我更爱学习……但是这破剧情,她居然还有空去男主他家喷油漆陷害女主……她真的好闲……而且这智商真是堪忧……连摄像头都不知道避开。

  还有老师,我承认是有不少老师关注学生成绩大过于关心学生,但是作为一部积极向上的青春片,你不能为了冲突而冲突啊,学渣一气之下顶撞老师,就把他气病了,还就此跟她杠上了……老师看到学生不学习还在课堂上看漫画,不应该批评嘛?这剧情搞得老师是个最大的反派一样

  剧情是跟学生同出一气了,但有没有想过背后解释一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老师其实都是为了他们好,无论是追求成绩还是让他们追求理想,都是为了让他们过的更好。

  在这个时代,如果不学习什么都做不了。而剧情里居然还有女主想要好好学习,结果她的混混朋友为了让她离开男主威胁男主的剧情。真是爱情至上了呢。

  虽然看完了也不太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但无外乎不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放飞自我吧。但是硬加上关爱无痛症患者、二次元,真是想说的太多,该说的又轻飘飘,不知轻重。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二):或许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个电影?

  或许,这部电影的重点远不在于 青春校园爱情,而在于,对少数者的尊重包容

  本电影女主角,夏远远,失痛症患者。同时,她还是一个二次元少女,cosplay爱好者

  失痛症,Wiki百科上称之为「先天性痛觉不敏感合并无汗症」,百度百科上说“全世界可能也只有不到40位的无痛无汗症的患者”。

  二次元,cosplay,囿于相对小众圈子爱好,这样的标签有时会被不明真相的路人家误解幼稚玩物丧志,卖肉...(算了,我觉得导演和编剧也不懂)

  女主角被编剧贴上的这两大标签,与其说是为了凸显女主角性格特征,不如说,她是这个社会中不被理解的少数者的集合体,一个被抽象出来的代表。她所遭遇境况,则是这个社会少数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缩影。而去除了电影的美化滤镜与主角光环后,现实更为残酷冷漠

  校园霸凌,影片的另一个着眼点。非传统意义上的肢体暴力,更多的是冷暴力,语言暴力,然而对于受欺凌对象伤害并不比肢体暴力要小。校园霸凌常常是一种群体事件,由少部分人的欺负发展为大多数的集体欺凌,从众心理在这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连拥有主角光环的顾明耀同学也不能免俗,在同学们相继站起反对后也犹豫着站起。宛若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影片中女主角因为患有无痛症而被喊为“怪物”,作为观众觉得铺垫不够而略突兀,有强行推动情节发展之嫌。然而生活中,同样作为社会中“少数派”的跨性别者,同性恋者等性少数者被喊作“怪物”的经历还少吗?他们所遭遇的就业歧视,语言暴力,肢体凌辱等,无处不在

  因为少数,而不被大众理解,而成为“怪物”。

  对此,某部纪录片的豆瓣影评上有过一句评价无知者有罪」,噜噜以前也在微博上说过“无知即有罪吗?其实不是。无知而去歧视,无知而去妄议,这才是「无知者有罪」的围框。”

  怪物?何为怪物?格格不入是怪物,与众不同是怪物。那么,在一群坏学生中,好学生顾明耀也会是一种怪物;年轻学生的肆无忌惮和中二病,在我眼里也是怪物;象牙塔的校园和社会对比的话,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怪物。

  我们每个人都会是怪物。

  再说说从众。在一个群体中随大流,大部分人遵守的信条即为“常识”,我们清楚知道,遵守这个绝对法则就可以互相交流,小到班级校园,大到国家社会,无一不是这一趋势趋利避害本能让人选择从众。从小被教育“少数服从多数”,却从未被教育考虑“少数者的权益”。对于少数者,无知?恐惧?排斥?而匆忙将“少数者”定义为“怪物”,划清界限,或是强行将其变为“多数者”,社会和谐统一

  然而,世界因为多元才精彩

  社会的多样性,人类的多样性,情感的多样性。

  很巧,前几天游识猷刚好也说到了这个话题

  「当孩子们因为一个人“不一样”就感到害怕或排斥的时候,恰是大人应该站出来、教孩子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那个“不一样”的人的时候。

  我觉得,这是所有教育者们,应该知道的事。」

  对于少数者,缺少的是理解而不是妖魔化,缺少的是尊重与包容而不是孤立。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的观点吧。

  疼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类为了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保护机能

  没有疼痛感,所有的现实只不过是视认到的东西,不过是空洞而又抓不住的虚幻,没有生存的实感。

  女主角的无痛症,一定程度上隐喻着她本应被受到关爱与保护的成长过程却遭到的破坏。

  父母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不被理解的爱好,遭遇的校园霸凌。

  而某种意义上,奶奶,罗涛,顾明耀,他们相继充当着夏远远的这一层保护机制。

  影片的最后因为奶奶的离去而感受到内心疼痛的女主角,我有些一厢情愿的认为,她的这一层“自我保护机制”恢复了。

  只有这样,才是活着,才会有真实存在的实感,才会有想要抓紧的人生

  “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

  正文完。

  下面请让我吐槽一下。

  作为影片某主演的迷妹,明知恶俗青春片却还是硬拉着朋友去电影院看了。俩人,包场。中途我忍住无数次要冲出影院和吐槽的冲动。想要吐槽的时候就用喝可乐来堵住自己,很可惜,电影看到一半可乐喝完了。电影的后半场,我只能用我的超强的迷妹滤镜看看有什么一本正经的切入点可以让我夸一下这部影片。于是,就有了上文这篇有些胡说八道的(小学生观后感

  电影本身,槽点太多,特效、立意、情节设置、前后逻辑镜头转换、配乐等等,槽点太多以至于都轮不到吐槽演技

  我这评分,怕都是掺了水的迷妹评价。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三):夏远远之死:隐藏的结局还是好猜的(好吧我承认不看百度百科我可能根本不会去想)

  “原来比起肉体麻木心灵的麻木才是更可怕的。”——百度百科呵呵

  预告里看到劈天盖地的二次元情节,本以为会很智障。看完感叹一句,居然还行.....隔壁妹子竟然哭了,我也不是泪点高,仅仅觉得看电影哭有点丢人(被人知道泪点低,以后还怎么装逼)。

  先天性失痛症,又称僵尸病,患上失痛症会使人无法感知任何疼痛,虽然听起来很诱人,多么中二的体质啊!(MDZZ)

  “我跟别人不一样,

  上天一定是派我来拯救世界的!”

  但患上该病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我们经常忘记,是疼痛感让我们保持警惕,并及时察觉身体疾病,无法感知疼痛的人,将无法察觉到内脏器官的受损或是所受外伤的严重程度。再者,感觉不到疼痛的人呢可能会擦伤自己或咬断舌头,甚至骨折了还在走路等等就好像行走的僵尸一般。

  所以导演一开始埋了伏笔,奶奶看到远远的洗脸盆里是滚烫的开水时,立马制止并加了冷水,还检查了她的手指

  当夏远远说,“反正这些衣服是我这个怪物一针一线缝制的,也该被我这个怪物烧掉。”我竟眼眶有些湿润,就是因为没有痛觉,所以她的一针一线在其他人眼里似乎变得没有价值。没有痛觉并不代表你捅她一刀她不会流血。反而你捅她一刀,很有可能她却并不知道,直至自己血液流尽。

  当学校为了百分百的升学率,给予她退学处分时,一切都如电影外的现实世界,残酷无情。学校就是这样,它能让梦想中的某一些成真,同时将其余的碾得粉碎。

  顾明耀家门口大字,在同学眼里是夏远远的混混男朋友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夏远远学习成绩这么差,一定也是个品德低劣的人。

  被带上有色眼镜看的人生是很糟糕的人生,在有罪推断的前提下,别人看你干什么都是人品低劣的佐证。

  当罗涛为了洗清冤屈,他从高处撒下的真相,却没有分量人们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真相在这偌大的学校,几千几百的学生,竟然只有在顾明耀的心里有那么点存在感。唯有他去责问了林薇的所作所为,或许是因为喜欢,或许是因为他明白林薇对夏远远的偏见放大到歧视与霸凌,都与他脱不了关系。

  而其他人的无动于衷,打脸了罗涛,白整了这么大的一出,因为在他们眼里真相根本不重要,他们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真相。当下他们眼中,重要的反而是不属于这个学校的“混混”竟然入侵了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学子之家。

  这个社会没有人关心你的挣扎、你的痛苦

  人生变成了一个个苍白的结果。

  远远救老师不一定是出于本能或爱,她站在那里思考了很久,或许更多是出于不甘心,她需要向所有人证明,打脸所有给她贴过标签的人--“骂我学渣怀疑我人品,说我家境差没教养的人们看好了,你们根本不能像我一样。”

  这是一个中二的小僵尸。

  她在被抢救时,梦境中与王力宏相见。开始我以为,后面是梦醒了的现实世界,她的事迹被传了出去,电视网络上,所有人都在看,包括顾明耀的父母和她的偶像王力宏。但隐隐觉得画风跟前面变了,变得荒诞,一下子出来的巨大的主角光环。

  “梦都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

  梦中满足了的欲望毫无例外地都是自我的欲望,

  如果一个梦似乎是为利他主义而生,

  那便需要挖掘其隐意下的真正欲望了。”

  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梦的本质就是“欲望的满足”的。

  直到看到那些被烧掉的衣服和被打叉的画重现了以后,我才意识到刚刚那些恍如隔世黄色落叶根本不属于高考的那个季节。不是高考后一个月的夏至,那柔和的恍如隔世的青青操场,是她还未醒来的梦境。

  《个体心理学杂志》充斥着这方面的个案,自卑的孩子虽长大成人才智能力仍沉睡未醒。他们绝对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回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世界之中,似乎幻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于是,他们终于成功地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而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以达到心灵和现实的和解。

  电影至此,伴着呼吸声和抢救声音,从那一刻起,她又躲回了她的世界。她的人生便是这样既中二又平凡着。

  是否真的会有蔡老师说的那样,“夏远远没有办法和我们一起参加高考了,我们等她一起....”这就好像高考前我们无数次的讨论过高考后我们要去痛痛快快的完成自己的愿望,说了几百遍几千遍,每一次都觉得好过瘾。但当高考真的结束了,一切都尘埃落定后,这些曾经热烈的讨论也便是去了温度,变成了冷冰冰的话语砸在虚空的过往里。

  她不停地暗示自己,我的青春如此温暖,奶奶我走出了二次元,现在班上的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有歧视和偏见。

  而真实的事情会怎样发展,她并不知晓。

  是否在那些人的眼里,洗白了对自己的误解与偏见?

  是否自己的英雄事迹真的能传到自己偶像那里?

  是否自己能像奶奶说的一样走出二次元?

  我伤的有多重,是否我还能醒来?

  “是否一颗星星变了心

  从前的愿望

  也全都被抛弃

  最近我无法呼吸

  连自己的影子

  都想逃避”

  别傻了孩子,连为了升学率能把你开除的学校,也会为了评选优秀学校把这件事压下来的。

  斯顿培尔:

  “梦有时将一些被后来的沉淀物深深埋藏的童年经验挖掘了出来,

  那些特殊的地方、事情和人物仍原封不动,栩栩如生……”

  沃尔克特:“

  童年和少年经验是多么容易地进入梦中。

  梦不断唤醒我们回想起已经没有去想的那些事情。”

  电影最后夏远远脑子中浮现的是,一直以来不愿面对的被父母抛弃的真相。而这首歌是那时她人生厄运接二连三砸过来的时候,唯一的美好。

  诗人诺曼·洛斯滕:“她能够醒来面对现实吗?而现实又是什么?在梦之外,还有一个为她准备的人生吗?””

  刚看完,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开放的结局还是天气的关系,竟然现在还是觉得有点压抑的感觉

  “我们手拉着手并肩走向誓师大会的讲台,风一吹,蝉鸣就此起彼伏地响,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青春里。”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四):谢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青春片的底线

  早起赶的这场电影。为表示尊重特意选择了较为高端的一家影院。后来我和基友散场之后在大街上仰天大笑五分钟,都没有平复它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负面影响。

  剧情基本是把所有烂俗的桥段一锅乱炖,除了没有打胎。主线居然是女主要看王力宏演唱会(尼玛这不就是单纯的追星和二刺螈扯上毛关系啊)。支线则是混乱不堪且有始无终。配角根本没有存在感。

  台词 摄影 剪辑 特效 配乐几乎一无是处。尤其特效和配乐是灾难级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烧淘宝200块钱包邮的辣鸡c服居然都用假火而且那特效和只学过两天AE的别无二致。

  很多硬广告,片尾花絮则几乎全是硬广告。

  快动作 慢动作 闪回的使用极为频繁且意义不明。

  台词棒读。

  强行扣二次元。事实上除了女主看的漫画 屋里的海报和最后全体出的cos,片子的二次元气息为0。特别是女主奶奶强行扣题的时候,尬到极点。

  反正如果让我做个总结,整场电影最优秀的部分是片头的贴片公益短片《我们的中国梦》。豆瓣曾经的青春片底线大概是《致青春2》,现在我觉得它的挑战者来了。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五):只因为男主像我一个朋友我才看的下去

  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已经猜到了这是个青春片,像什么红色石头,十八岁的天空那种,我以为这个痛,代指的是青春的痛。看到片子的三分之二处,我才意识到是身体上的痛感知觉。电影的主角被称为不会痛的怪物。

  故事背景 一所普通的高中校园 没有多少学生 一个高三三班大概二十几人

  一个十七岁叛逆孤僻少女,不久前父母离异导致成绩下滑寡言少语难相处,喜欢动漫和手工,

  一个小学就和女主是同学的男主,班草,

  一个喜欢男主的女二,成绩优异长得不错,家庭优渥深得老师宠爱,

  一个喜欢女主的男二,小混混家里有钱到一辈子什么都不做也无所谓,动漫社社长

  男二每天接送女主上下学,女主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女主心情不好就带去海边兜风聊天什么事情都可以为她兜底,满足女主的愿望。

  高考前几十天,男主帮助女主提升成绩,却被男二威胁,车子被拆,家里被喷漆,

  隔天男女主翻脸,女主去找男二不平,男主父母来向女主唯一的亲人奶奶告状,女主放弃高考奶奶去世,奶奶许下心愿女主回去高考。高考誓师大会,古老师逼新老师念稿离职新老师拿出学生愿望卡却被打飞,学生自发念出愿望,此时男二从天而降撒海报证明女主清白女二心机。男二想带走女主现场厮打不慎着火,女主为救古老师被烧伤,于是女主重获友谊,圆满结束。

  还有 男主真的很像我一个朋友,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六):看不懂的十七岁

  夏远远的十七岁,终日沉迷于二次元(虽然我觉得编剧不太懂二次元)而不愿意融入三次元生活中,而后因为顾明耀的帮助意图走回正轨,但是又因为一个朋友的关系而欲远走他乡,但又因为奶奶的离世而回到学校……

  顾明耀的十七岁,被父亲的期望束缚着,渴望自由却没有冲破牢笼的勇气,唯一一件叛逆的事情就是和夏远远坐同桌……

  林静的十七岁,喜欢着一个少年,在乎着成绩,给老师打过小报告,但是给同学家泼油漆还栽赃他人算什么?

  不同人有不同的十七岁,可是他们的十七岁会痛是因为什么呢?而且真的他们的十七岁都有痛么?

  .其实古老师应该是最常见的高三老师,因为升学率也为了同学们的未来,黎米老师的做法太过于想当然了,每个人都渴望实现梦想,可要是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实现,就不是梦想了。

  最后,给这部一星的电影两星,仅仅为了感谢那些年像古老师一样苦口婆心的高三老师。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七):正面描写教育不平等与人生多种可能性

  众多周知,目前大中小校园存在着诸多不平等,尤其是对待优等生和差生方面。老师大都喜欢优等生,因为优等生接受知识快,理解能力强,能使老师很有成就感。“差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容易被老师同学歧视,常常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校园里的边缘群体。将于近日上映的电影《会痛的十七岁》,无疑是对这一现象的敏锐捕捉,展现了中学“差生”的种种不易。作为曾经的初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对于徐娇主演的《会痛的十七岁》表示电影非常浪漫又尖锐的提出了教育不平等的社会话题,片中的班级显然是牛校中的重点班,依然有着巨大的鸿沟,电影或许能解决大多数问题,然而社会中大多数问题还是需要具体的每个人去纷争和选择。

  《会痛的十七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正面的立场来刻画学渣夏远远,尤其这个学渣还是二次元少女。夏远远在剧中受歧视的现象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学校歧视、教师歧视、同学歧视和家庭原因等方面。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因素会对夏远远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一受到歧视,她就会用敌对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事实上,像夏远远这样的“差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更有取得好成绩的愿望,他们轻视自己却又怕被别人看不起,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有深度的自卑感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受到歧视。不当的教育、相处方式,比如剧中同学的冷落轻视、老师的责罚否定等,不仅人为制造了“差生”,而且还会使“差生”更差。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应该都是平等的,教育的宗旨就是让所有的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

  少女怀春的年纪,心思分外敏感,小小的校园里,徐娇通过别人的眼光建立自我的身份。当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好学生和坏学生也成了校园文化的两极,残酷的升学考试将学生划分成了不同的阵营,徐娇在这场微观的校园权利结构的较量当中,被无情地划向了差生的一边。教育不公平在大众成功学的引导下不断重复,一雨季的少年少女们关于未来的想象被无情地压抑。

  失痛症、神学渣、拥有过去、深藏不露,从人设上来看,徐娇饰演的夏远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二次元少女。但与之前展现二次元内容的影片不同,《会痛的十七岁》把故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角色内心的塑造上面。二次元是女主心理的避风港,躲进二次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夏远远貌似与同学很远,如同飘过班级的冷风,其实她的内心火热,记得每一句善意的语言和表情,她喜欢二次元,其实也渴望在三次元的世界里有沟通,所以才会画出同学会的画卷,《会痛的十七岁》可以说是比以往大部分号称二次元的影片都更有深度,这是真正从二次元少女的本我视角出发。其实很多号称二次元的影片在圈内都是饱受诟病的,因为它们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三次元认为“肤浅”的表面。但二次元从来不是表象的热热闹闹,在热闹的表象之下体现出来的却是文化隔离、沟通障碍等一系列真实的社会问题。

  《会痛的十七岁》里,导演彭发在叙事上利用不同的情感关系来呈现雨季少女的成长。阿Sa老师通过征集学生们的愿望来完成对偏见的消弭,作为渴望被理解和引导的敏感少女,徐娇从阿Sa身上得到了温柔的力量。同桌顾明耀渴望自由,希望从高强度的复习和紧张的父子关系中解脱出来,阿Sa通过座位调整,让两个人在心态上有了互补,顾明耀的课外辅导也让她重拾了学习的信心。

  成长教育中的不公平和片面之处在《会痛的十七岁》里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总有尊重个体差异的老师来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阿Sa的出现是反思校园教育不公平的一面镜子。偏见和误解是难以逃遁的社会惯例,它是长时间累积的观念,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先从家庭教育开始。

  作为十七岁少年的老师和家长,都有必要去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不妨去看看《会痛的十七岁》,对少男少女和二次元人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请从了解开始,然后试着沟通和带入情感。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八):温柔又残酷的成长证明

  “每次考试就像是一种屈辱,你说你会了,别人不相信,偏拿张白纸要你来证明。”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写下了十七岁时的尴尬和烦恼。两次获得金像奖的香港导演彭发的最新作品《会痛的十七岁》则延续了这种青春意象。同学少年都不贱,学霸与学渣的青梅竹马,隔代亲与无痛感的社会接触,失去之后才明白原来还是会有痛。徐娇傲岸又卑微的少女心需要烧起来的火,《会痛的十七岁》才能够让她回到正常的梦想世界里。

  《会痛的十七岁》由徐娇、胡夏主演,人气歌手王力宏和阿Sa蔡卓妍倾情助阵,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小班级里。徐娇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同学排挤、老师嫌弃,像大多数资质普通的学生一样,失去了老师和家长鼓励的少女,容易失去选择的方向。她和“社会青年”鲁诺的友谊也被贴上了不纯洁的标签。

  最为走心的一条情感线索在于徐娇和奶奶相依为命,我的眼泪就在这时给催下的,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让徐娇分外敏感自卑,她通过“二次元”的创作来躲避现实世界的创伤。善良的奶奶告诉徐娇,人的成长只有在现实世界和真实情感中才会获得完整的证明。“二次元”作为一种爱好,一点都没错,但把它当成逃避的工具往往会适得其反。

  《会痛的十七岁》描写了完全不同的两组家庭,差生徐娇和奶奶相依为命,父母在剧作中是缺失的,所以原生的家庭创伤将会影响她的人生选择和教育选择。优等生顾明耀则完全不同,父亲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母亲是操持家务的全职太太。这种典型的中产阶级婚姻将子女的“成功”列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严苛的管理似乎缺少了人情味,更像是在培养符合社会高速运转的齿轮,人文的美好馈赠被或有或无地抛弃了。

  徐娇的家庭教育某种意义上是不完整的,善良的奶奶用“小人书”的话题接近孙女的“二次元”世界,无微不至的照料和站在理解立场上的关怀让徐娇有勇气走出狭隘的个人世界,去重新和现实建立联系,亲人和同学是有问题少女走出自我最好的平台。相反,顾明耀的家庭虽然完整,但却带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所有缺点,严肃紧张的父子关系抹杀了成长的轻松愉悦,夫唱妇随的慈母形象多多少少带有男权中心主义的影子……居高临下的家长式说教通常也会引发男孩子的叛逆,顾明耀和徐娇的友谊一度也因为这个原因而陷入困局,这又是中国学霸们特别容易遇到的强势父母(至少其中之一)的普遍现象。

  《会痛的十七岁》虽然讲了件成长的小事,但故事的模型带有非常典型的社会学特征。敏感的雨季少年少女们在渴望长大,挣脱家庭的束缚,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准备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家庭、学校和个人经验的阻力。他们对于未来的选择是按照个性自由生长,还是按照成功学的模子千篇一律地复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面对教育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成功学强调社会的残酷竞争本身没有任何差错,但情感教育和人文学馈赠的丢失,往往会培养出一种“单向度的人”,无趣且偏执。社会尤其是学校,不应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忘掉任何一个,情感教育的完善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现实。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九):“痛”在何处?

  前些时候观看的徐娇主演的电影主要记忆还停留在《星空》上,原因之一是受到中学老师的影响异常喜欢梵高的《星月夜》。不论是《未来警察》、《通灵之六世古宅》、《大明猩》亦或是客串的《越光宝盒》确实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许焦虑。 App上一位待观影的观众说“期待主演以二次元形象出现在荧幕上”,而后观影后的差评评论“请让我用一款二次元游戏形容这部电影:崩坏”,这确实是一个很令人发笑的矛盾点。 《会痛的十七岁》将时间定在了高考前的冲刺阶段,其中出现了“父权意识”强烈的顾明耀父亲、对顾明耀痴情的女学霸等众多形象突出人物,高考这一硬性政策成为戏剧冲突的“引火索”。个人对于夏远远的追求,究竟是出于真诚还是出于主观,是像酒吧“混混”一样的搭讪还是同桌之间的互帮互助,这又是考验人物性格的标准。 王力宏的演唱会在影片中并没有明确出现,而是被幻化成了一种“诗和远方”般的含义。跳出复杂多变的“高三三班”,逃离充满嫌弃和嫉妒的环境,演唱会代替了我们心里固定的散心地点,成为了夏远远所追求的“净土”。 二次元和三次元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我自己并不明白,但主观认为它们应该都存在怀疑和争斗,只是二次元更为贴近“童心”,和夏远远说的一样:“有着三次元世界所没有的真诚”,这一点也是夏远远所处学校缺失的地方。实际上,只有夏远远和黎米老师“当局者清”,其他的人多处于待唤醒状态。 身处大学,更容易思考高考带来的利与弊。“学习成绩上不去,拥有友谊有什么用?”是影片中高考冲刺仪式上最“扎心”的一句话,高三也不少听到老师讲“不要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总体而言,将选拔人才的考试和人际关系挂钩是当今时代致命又无可奈何的一点。没有友谊,只会闷头干,取得再好的成绩也会孤立无援,这种人才社会需要吗?前不久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就教导我们“不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来独往”,而是要像《会痛的十七岁》所说的那样“尝试走出去,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友谊”,否则“三次元世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就会变成常态。

  《会痛的十七岁》影评(十):此孰与老坛酸菜乎?

  我写的影评有剧透,因此推荐看过的人点进来看。讨厌剧透的可不要点进来哦。 这部片子能够为人所知,在我看来就是因为那个二次元的标签。这个标签似乎是硬加上去的,因为这部片子中的二次元并没有融入整部片子的故事逻辑,因此把这部片子中所有关于二次元的东西全抹掉都没关系(但是这样一来爱罗就比较难处理了)。我个人的话是被那个台阶上站满coser的剧照惊艳到了,但是最后看完,发现这其实没什么用,那些人穿着校服站在台阶上也会有一样的效果。所以我觉得二次元在这部片中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形式的硬广。这硬广,最多也只能赶上黄磊的老坛酸菜了,毕竟cos服还是需要手作业的。老坛酸菜上超市买就行了。 这让我这个就冲着二次元来的人,变得有点失望。 并且当我发现二次元的社长是个某种形式上的“流氓”(这不是我说的)时,我连连摆手:二不起二不起。为了你的青春故事,什么阿猫阿狗都能算进二次元。徐娇是个学渣也就算了,社长还是个“社会人”?这人设会吓到小孩子的。你既然想在这部片子里面给二次元做硬广,咋让什么阿猫阿狗都进来了?这可能有点歧视,但你是在做广告,你就要往正面的方向去做,不能让那些动漫社社员看着像无业游民一样。顺便说一句,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动漫社都是校内的动漫社,基本就是同好,排练时间从日常学习中挤,根本没有这么社会。(潜台词:你有本事搞动漫,你有本事把动漫社做成中科院动漫社那样的啊/摔) 所以这个硬广起到正效果了吗?不一定。 剧情的话我觉得一般。大反派是清华的绿茶婊(清华:mmp),爱罗的话算个小boss。剧情方面我真的没什么吐槽的,这部影片说实话,连贯性太差,中间有那么几次总给人跳戏的感觉。这个故事就好像没写完一样。 之后评价人物。 夏远远和顾明耀,说实话这两人相对其他人来说,已经相对合格了。顾明耀在各段情节中的行为,还算是“符合逻辑”。这两个人各人自有公明,在此不做评价。 夏远远的奶奶演的最好,因为戏份少啊!她可不懂什么次元,只是知道二次元这个名词,知道孙女喜欢所以最后临终的时候说“我可能要去另一个次元了”。老实说按照逻辑她应该不会说这种话,但是我还是接受了。 演职人员中居然还有句号老师。他饰演的是古老师?本来长那个样子还姓古,这人的人设一眼就能看出来。就是那种很传统的老师,管教严格,却极其负责,是训导主任一般的存在。演技到位,但是说实话,在真实的班级里面,一位这样的老师可能会成天找你麻烦,会给你的家长打小报告,但是专门费心思将一个人树立成为全班的公敌,这种概率是不高的,就古老师干的那个事,一封举报信可能不行,随便发条微博就够他喝一壶的。 李米老师,这老师人设一直是那个样子,四平八稳,不做评价。就是奇怪一点,在李米老师治下,全班的班级平均分有所提升,而上层在批评李米老师的时候,有意忽略了这些数据。这个人让我想到了河北涿鹿县原教育局长郝金伦。 罗涛和林薇,说实话这两个人是一类人,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别人到底喜不喜欢你自己心里一点b数没有”的那种。这种人是可怕的,但万幸,罗涛是个痞子。罗涛这个人最开始穿着地底人T恤骑着大哈雷的样子其实还算蛮拉风的(古老师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滑稽)。正因为罗涛是个痞子,所以在酒吧里他才能对夏远远出手相救,才能在高考动员那天搞那么大的事(当然也能因为偏激的误会去搞顾明耀)。我在我自己高一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顾明耀经历过的这种事情(没有动武),最后解除误会之后我们是很好的朋友。说实话,罗涛有势力,所以最后才敢来那么一下子,那可能是全片的高潮了。 至于林薇,我无话可说。这女孩就跟我小学时候的班长一样,在班里女生群体里面结党营私,刻意孤立某个人。这个人就是个婊子。 最后讲顾明耀的父母。他妈性子较软,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角色。顾明耀的父亲,一看就是成功人士,性子严厉,对后代较严,对人怀有成见。一句话,这两个人就是标准的精英阶层,因此他们与夏远远祖母对质的时候说出那样的话不足为怪,即使他间接害死了夏远远的祖母,他也是没有错的,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阶层说了正确的话(你不能指望高考状元都想熊轩昂那样,精英阶层同理)。但是顾明耀的父亲,能说出“她会变成他妈那样子”,看到一个背影就立即知道那是夏远远,这怎么解释?说不定是失散多年的父亲之类。这两处要么就是安排不周,要么就是表演失误。简而言之,他们在自己的阶层之内做了正确的事情,他们那样排斥夏远远无可厚非。 但是我还是要喷顾明耀的父亲:我都不知道你这个父亲怎么当的,家里出事,墙上被喷了字,只知道说“我们顾家从来都没出过这种事”,只知道骂孩子,你看见孩子自行车散了还说这货是孩子闯的?孩子是闯了祸还是受了欺负你这当父亲的自己心里就没点b数? —————— 补充: 说实话,这部片子不是那些乱搞打胎的套路,所以在一星差评基础上多给一星,毕竟是另一种尝试。并且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片子的主题应该是“帮助别人”,按照这个主题,夏远远应该会给顾明耀一些东西。写到这里我发现,顾明耀想要自由,这个坑在句末可没有填上。这两个人不用爱上的,我觉得互相需要的普通朋友就完全可以了,夏远远要学习,顾明耀要自由,这就是以物易物的关系,不用扯上爱情的。可惜了,最后还是流于爱情。套用一句佛教用语,这部片子的主题应该是“度人,亦是渡己。” 别再说青春是这部甚至是这类片子的主题了,套用知乎的说法,这容易引起过于宽泛的讨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会痛的十七岁》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