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5 02:2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1000字

  《西方美学史》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7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美学史》精选点评:

  ●提纲挈领

  ●10.14-10.22 除了第十八章审美移情说同结语部分未看,其余的都已经看完,十几页的笔记简要的记录下来了不同时期美学发展的代表人物。虽然做了笔记,但是现在忘的也7788,还需要复习。考研结束后,类似美学史的书籍仍然需要再读。

  ●总记得先生在此书中的前言令人落泪

  ●流派的分类非常清晰明了,反而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导论。有点失望。

  ●抽空再读一遍

  ●美要用心去体会,一首歌,一场戏,一幅画,一本书,一个人,追求美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6.23-7.2 个人觉得比章启群本清晰。 反感很容易,理解很难。 加油吧。

  ●当年考硕时第一本拜读的大作,文字平实,叙述有理有据,提高了我的审美修养

  ●大三的时候《西方美术史》课程的教科书。我们专业是纯正的基础理科,但是这门课却被列为了必修课。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在电教楼上这门课的情形,有一种对母校的绵绵感谢之情。

  ●达州看了一部分,来成都后看完了,算是到成都后看的第一本书,希望是美好生活的一个开端。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一):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它必然涉及认识与伦理,因此通过此书可以从另一个方向梳理西方哲学的流脉;殊属难得的是,这是国人用自己的语言,融会贯通后写就的西方美学史,至于作者据以批判的思想方法是否合乎目前的认识,并不重要,谬误自然会被历史和实践所批判,重要的是作品出于认真与热忱;如果需要反思的话,倒是斗争观念的倡导者总不属于占更大比例的金字塔基层,或许因为站的更高,看得更远,人间三六九等的差异在高位者眼里才会异乎寻常的历历分明。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二):[读书报告]“深的打井,浅的养鱼。”

  我在豆瓣“宗白华小组”建组宣言中早有对“美学双蜂”的推崇与景仰,可是对于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却实在没有评价的资格,虽然我大着胆将其列入毕业论文参考书目。这本书是大三时从学校北门附近的洪山书城买的,依稀记得当年的兴奋与考研的冲动。而且此书甚厚实,让习惯于从大学图书馆借阅薄册的我深感“沉重”。现在想想,真正扎实的学问无不是于“沉重”中见“轻盈”,学术的冷板凳不是轻易坐得的。安徽教育版朱光潜先生全集煌煌二十卷,整整是宗白华先生全集的五倍多。

  回到正题,我是从《谈美书简》开始接触朱光潜先生的。我读中学的那会儿还没有什么“课外阅读必读书目”,然而《谈美书简》经常出现在各种版本的课外选本,乃至练习阅读题目。貌似“正统”的我总是喜欢从“非正统”的“课外选本”中寻找那些有趣的文字,不过前贤也说,学问并无冷热之分,相反,不少貌似“冷门”的学问常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我则喜欢“偏向冷门行”。但是,朱光潜先生及其美学一直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热门”。

  2008年寒假在家被天蝎座的兄长批评为“肤浅”时双子座的我本能地回嘴:“深的打井,浅的养鱼。”忽然想到了《百家讲坛》。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所列参考书目中有朱光潜所译维轲《新科学》,而它是朱老拼着老命留给后人的“封刀之作”。同样“奋不顾身”的老学者还有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及其《中国哲学史新编》。虽然有许多对“三松堂主人”的批评,但我更愿意相信《三松堂自述》以及冯老的长女宗璞新作《拒绝阅读》中的真实,而不是“墙倒众人推”的群氓作猩猩状。(请恕某之情绪化表达。)三联书店2007年出了一套冯友兰作品精选集,即所谓“贞元六书”外加《南渡集》。(大学同学文军曾以上海远东版冯氏《文选》见赠。)“南渡”二字甚吸引人,宗璞先生不是著有同名小说《南渡记》与《东藏记》吗(并曾荣获“茅盾文学奖”)?自然,游学江南的经历算不得“南渡”,毕竟,桂子山不是“西南联大”。另外,冯友兰与梁思成同时被选入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同时赴美出席耶鲁大学“远东文化国际会议”。那么朱光潜先生呢?我还没来得及翻阅其“年谱”。

  (背景音乐是《大家》节目及元宵夜热闹的鞭炮声。)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艺领域里的浪漫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和席勒都有这一方面,费希特是典型的代表),把人的心灵提到客观世界的创造主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客观唯心主义(谢林、黑格尔)则把客观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并且把人提到精神发展的顶峰,阐明人不仅是自在的,而且是自为的(自觉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这些哲学观点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发展的个人主义。

  从历史事实上看,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下列三种显著的特征:

  第一,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法国文学批评家们有时把浪漫主义叫做抒情主义。

  其次,浪漫主义有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说明浪漫主义在接受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第三,浪漫运动中还有一个“回到自然”的口号。这个口号是卢骚早已提出的。卢骚的“回到自然”有回到原始社会“自然状态”的含义,也有回到大自然的含义。浪漫主义派继承了这个口号,主要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不过到了一八三〇年以后,它的鼎盛时期便已过去。资产阶级已取得了统治权,浪漫主义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给现实主义了。

  作为流派,现实主义在西欧是静悄悄地走上历史舞台的,不象浪漫主义那样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和它的敌对派别(新古典主义)进行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它的最大成就是在小说方面。

  现实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扩大了文艺题材的范围。由于它在十九世纪主要是批判性或揭露性的,它抛弃了过去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遵守的避免丑恶的戒律。现实主义派所描绘的无宁说绝大部分都是社会丑恶现象。

  其次,由于反映当时广大人民的民主力量的兴起,现实主义派也抛弃过去专写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的习尚,有意识地描写社会下层人物。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起于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理想各有所侧重,侧重并不是对另一方面就完全排斥。

  只有消极的浪漫主义才坚持自我中心,蔑视客观现实,完全陶醉于主观情感和幻想而落到主观主义。只有流于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才坚持对现实中浮面现象作依样画葫芦似的抄袭,蔑视主观理想,完全沉埋到琐屑细节里而落到客观主义。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四):在特殊中寻找一般:抖音里的大众美学思考

  在读文学作品的空隙中,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本来以为美学是研究美术和艺术的学问,其实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萌芽,写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具有代表性的其它流派。其中,在一般中寻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寻找一般,是西方美学史中一个被长期争论的命题,具体的思辨过程不在此引述,只断章取义,看看从今天火热的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中,能够反映出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审美特征,作为一个简单的美学思考,不知道这能否算是对美学的一种现实解构。

  在抖音中,有几种内容类型比较常见,一种是生活分享,主要包括生活技巧分享、观点分享和生活场景展示。这种类型的短视频传达了博主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人们通过自我展示和社交互动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抖音官方的标语“记录美好生活”也突出了这一特点。而在抖音中被塑造出来的“美好生活”的价值交换是由博主和观众共同来完成的。一方面,博主需要观众的点赞、留言、转发来获取价值输出的满足感,另一方面,观众希望快速地、不断地填补精神空白,以带来娱乐享受。

  就这类内容本身来说,生活技巧分享的价值内涵相对更高,因为它确实对我们的生活细节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能通过实践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其次是观点的分享,其中大多数观点的思想水平有限,一方面局限于短视频的时间长度,更重要的是大众往往对通俗的内容更感兴趣,而且这些观点的形成往往并未经过严谨的论证,仅代表一种片面的、符合大多数人认知习惯的经验,即使来源于科学的思考,也经过多手的、流行性的诠释,未必依旧具有本来的高度。而生活场景的展示则更偏向于娱乐化,博主希望通过某种非常态下的场景,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优越感,并希望获得更多同圈层的认同感,相反,观众也通过这类视频来寻找归属感。比如常见的“晒”文化,晒娃,晒车,晒宠物,或者李子柒式的陌生化体验。

  搞笑段子是另一种常见的短视频内容,它更突出了娱乐功能。由于创作者并不受专业程度、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呈现出来的娱乐性往往是肤浅和庸俗的,这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大众的基层审美状态,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介入和引导,相信许多娱乐内容大有低俗化的趋势。

  到这里,我们就能从抖音中看出几种“俗”的状态,“晒”文化是一种媚俗,观点分享是一种通俗,没有限制的娱乐是一种低俗。当然这些状态是根据每种分类中的部分内容来归纳的,它们可供我们从一个侧面来见出普遍的人性。俗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而选择哪一种俗则应该有所区别。

  还有一种内容类型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集体心态,在抖音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影视、综艺的剪辑片段,这反映出我们的生活节奏更习惯短而快地接收到具有明确指向和引发我们兴趣的内容。碎片化的内容观看,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

  在短时间双向的价值交换中,只有那些能够被大众审美迅速接受的内容,才会脱颖而出,所以在抖音中我们能看到在这个时代下最典型的大众具象,人性的特点也在不断更新的社交媒体面前暴露无遗。所以了解大众最普遍和最准确的形象,永远不是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而是在最流行的内容里。

  综上,抖音里的大众是享乐的,是通俗的,是猎奇的,他们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社会的特点,也有着人类本身就具有的共性。打开手机软件,他们就会从瀑布一样流动的视频中跳到现实中,而我们也将成为构成抖音美学的一员。

公众号:今夜共婵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五):康德的哲学与美学

  康德在哲学上的基本立场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主要方面的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理性化的有神论。但是他也受到当时自然科学的影响,关于天体形成的星云说是他的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中的―些积极因素,违背了他本人的意旨,终于促进了启蒙运动而使他成为浪漫运动在哲学方面的奠基人。这些因素主要地是他关于天才、自由、主观创造、人性尊严的见解。 这些见解符合当时资产阶级个性发展的要求,所以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转折点。此前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理性主义派和经验主义派。近代西方哲学史可以说主要是这两派的斗争史。这个基本分歧表现于认识论方面,则为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理性派却认为没有先验的理性基础,知识就不可能;表现于方法论方面则为经验派只用因果律来解释世界,而因果(如休谟所主张的)只是在经验中所发现的先后承续的一致性,而理性派则把原因概念列在先天的理性范畴而且在解释世界中还须加上另一个理性概念,即目的论,世界以及其中一切事物仿佛都是经过设计的(天意安排的),在研究它们时就不但要追问它们的原因,还要追问它们的目的。这两派不无互相影响之处,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对立仍是鲜明的。

  康德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在他的三大批判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判断力批判》在三部批判中起桥梁作用。

  康德对“判断力”一词所了解的意义是“反思判断”,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就是审目的判断。这两种判断都不同于逻辑判断,而在对象是美的或完善的时侯,这感觉都是愉快的。

  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到它的形式。单纯的快感,作为欲念的满足,还是实践方面的事,审美活动却不能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美感即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的快感,美在性质上也不等于愉快。

  美也不等于善,因为善事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和愉快的东西还是类似的。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就是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分别。只有这种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才算是“纯粹的美”或“自由的美”,如果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这种美就只能叫做“依存的美”,即依存于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典型的纯粹美只有花卉、自由的图案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从分析的角度看,纯粹美是只关形式的,有独立性的;但从综合的角度看,美毕竟要涉及整个的对象和整个的人(主体)。理想美要以理性为基础,所以只有依存美才能是理想美。

  美更多地涉及质,而崇高却更多地涉及量。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美可以说是在对象,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心灵。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可以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

  康德继承了笛卡儿的心物对立的二元论,把必然(规律)归于自然界(物质),把自由归于精神界(心灵),这样把自然界的必然(“纯粹理性批判”的对象)绝对地对立起来以后,又设法在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审美判断力批判”的对象)的基础上把这两对立面重新嵌合起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