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夜》精选点评:
● 不是老好人,汪文宣是太軟弱了,或許是真的老好人的讀書人,才帶著這樣懦弱的性格。與其是對母親孝順,對妻子愛戀,可是盲目地討好兩個女人而不能實際去調節她們矛盾的關係,哪怕是一次真正的控訴。母親真的是一位讀書人嗎?舊思想根深蒂固得可怕,不僅損害兒子的愛情還有身體健康,可憐可怕。
●作者在不同时期为本书写的序言、后记很有意思
●整本书弥漫着压抑和死亡的气息 其实感觉就算解放了,汪文宣这种懦弱悲观的人也是活不下去
●同情、理解无价,因为我们是人。
●我觉得巴金最好的书
●巴金写过最惨的故事了吧
●恐怖的婆媳关系.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看张爱玲的《半生缘》,觉得这两本书的感觉会很像;读完了《半生缘》,果然相似。都是知识分子在寒夜前的挣扎、苟延残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用说,大家的书是值得看的
●汪文宣的悲剧,其母和树生难辞其咎啊!读起来真有“寒夜”之感。
●暂弃。
《寒夜》读后感(一):性格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读《憩园》的时候,想到了宗璞的《红豆》,虽然《红豆》只看了十几页便罢了。只觉得巴老这样的“大家”怎么写出来的小说这么幼稚,情节再简单不过了,人物也很没个性。女主角竟那么淑娴沉静,话语轻轻不逾矩。矛盾特别的淡和浅,不现实。还采用神秘的悬念的写法来写,其实那是一眼即可看穿的故事,没有阴谋,却硬套上了一个略显诡异(神秘)的外壳。也许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人,在各种各样的书籍、影视作品中晕染,心里知阅了太多“深刻”的故事,跌宕的剧情,再回过头来看巴老的小说觉得特幼稚。紧接着看了《寒夜》,看的时候不敢噤声,连呼吸都渐渐沉重,每个场景、动作都被拉长,放大,放大在读者的眼里,汪文宣的怯懦,无奈,挣扎,令人又急又恨。一面是为之辛苦劳作,白发日增的老母,一个是他深爱却力不及的妻。
他这样胆小谨慎忠厚的读书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注定是活不了的。母亲不喜欢儿媳,两人互相为夺得儿子的爱争持不下。(这也是婆媳关系的一种悲剧,巴老先生是对婆媳关系也有深刻研究的,哈哈)儿子对母亲不满,又不忍心伤了他的母亲,对妻子牵挂,又没胆量大声说出来。
《寒夜》读后感(二):寒夜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重庆,这个家庭有四口人。汪文宣在大学教育系念书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反抗精神也很强。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和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随后,又怀着创办“乡村化、家庭化学堂”的远大抱负走上社会。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贫困,使他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中破灭。当他和家人从江南辗转到重庆时,已经饱经沧桑,变成一个安分守已、忍辱偷安的小公务员了。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他抱病工作,可挣来的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更不用说求医治病了,一家人只能在贫病交困中勉强度日。可妻子曾树生却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想要另闯一条出路。靠着自己的姿色,她在一家银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不过是供人摆布的“花瓶”,以此来补贴家用,供儿子上“贵族学堂"。 汪母出身书香门第,原是昆明的“才女”,为了儿子,她甘愿让自己降到“二等老妈子”的地位,替儿子操持家务。矛盾在婆媳之间出现了:母亲觉得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于是总是挑媳妇的毛病,尤其看不惯媳妇当了“花瓶”后的生活方式,并且还以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来奚落儿媳。 曾树生很同情丈夫,也并不甘心做“花瓶”,她几次想离开银行,和丈夫一起去搞教育工作,可又舍不得抛弃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也不愿儿子因贫困而低人一等。同时,家庭气氛的寂寞,尤其是婆母的冷言冷语使她不能忍受,她终于跟着她的上司陈主任——一个比她年轻、有权势的人到兰州去了。虽然她离开了家,可仍然惦念着丈夫和儿子,按时给家里寄钱。抗战一胜利,曾树生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没想到,丈夫已死于贫病,儿子也随婆母回了老家,自己在重庆的街上也不知道去向何方。
《寒夜》读后感(三):巴金身边的真实写照
巴金通过对“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的描写,刻画了一些在旧社会(国民党政府)下的“坏人得志”的现象,替那些好人申冤。这是后记中写的。
汪文宣:一个忠厚善良的老实人、苟且偷安的小公务员、失去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在婆媳的冲突中默默地受着气、吞着眼泪;在同事面前胆小怕事、懦弱安分。牺牲一切,甘受侮辱,换来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最终得了肺病死了。
曾树生:她曾经有着和文宣一样的梦想,想着为教育事业奉献。可是在书中,她变成了一个靠着自己生得漂亮的“花瓶”,会打扮和应酬,在银行做着花瓶的工作来供儿子读书和补贴家用。她不愿做花瓶,但却只顾自己的享乐。她离开汪文宣后没有放弃花瓶的生活,离开前也没有为改变生活而斗争,而是和其他主人公一起逃避。
虽然最后没写,但想必树生会和陈主任结婚。
汪文宣的母亲:她很爱他的儿子,甘愿为他做一个“二等老妈子”,但这爱是自私的。她看不惯媳妇,一是媳妇不像她一般孝顺持家,二是媳妇花瓶般的生活使她不满,因为不合她的传统观念,除此之外她间接地靠着媳妇的收入而生活,所以不高兴,更要把怒气发泄在媳妇身上。至于她对媳妇“姘头”的称呼只是一个语言武器罢了,那时候已经无人注意了。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所以文章的结尾也十分阴暗、绝望。文章中没有完全正面的人,他们都不曾为生活而改变。但是作者还是流露了同情,毕竟他们都不完全错,虽然他们的忍耐性格让人难受,这样对好人的刻画反而更深刻,突出社会的问题。或许是作者当时情绪低落,又或许是他在主角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虽然作者受到了批判。
《寒夜》读后感(四):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自从我看书以来,好像还没有遇到过像《寒夜》这样通篇满是压抑、悲观、苦闷乃至绝望的。
看到文宣的结局,我忽然觉得这部小说也不尽然是压抑。假使巴金先生让他继续半死不活地坚持下去,设置一个“大团圆”式的却又让读者(包括主人公)在这“大团圆”里看出一切不过是周而复始的虚妄,那才是彻底的绝望。
文宣是个老好人,但我丝毫不欣赏他的性格。胆小、怯懦、敢怒而不敢言,这样的性格本来就很难让爱她的女人得到安全感,所以树生在彷徨许久后的“离去”并非文宣的老娘一个人的责任。他曾经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战乱现实的冲击下,为了卑微的生存,他和他同样理想主义的妻子没有勇气坚决地进行反抗(一如抗战时期许多有骨气的知识分子那样),而是出卖了自己的精神自由,以换取那可怜的活下去的资格。
其实我一直认为,身为理想主义者绝对不是坏事,但没有了底线、模糊了信念的理想主义者,至少从唯结果论的角度来看是最悲惨的卢瑟。那些宁为世俗功利折腰的人,起码在困苦中还不失钻营的本事,只要能活下去,即便抛弃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他们也心甘情愿。而丢失了自我的理想主义者,却往往只能主动扭曲自己的心灵,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变相地和具有强大吸附力的逢迎的气场进行病态的结合,然而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从来不曾忘却以往的理想,骨子里抛不掉清高、不合群的因子。这种灵魂的撕裂感,我已经有过强烈的体会,因而三年前的怒吼过后,我就特别希望自己无论如何不重蹈那些软弱的知识分子的覆辙,决不有意压抑自己的真性情,定要和“老好人”(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姜文在电影《鬼子来了》里塑造的老村长的形象)划清界线。
我想,文宣的悲剧,除了他自身的致命弱点以外,还有他对于妻子和母亲既不堪一击又令人动容的爱。他是被自己最爱的两个人之间无休止的矛盾与冲突累垮的。假使没有这层对立的关系,婆媳二人一团和气,共同让文宣体会到家的温暖,这本书恐怕会呈现出另一种味道。然而,巴金先生似乎就是故意要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给除去,所以我说这部小说的名字“寒夜”寒得名副其实。人最渴望的亲情和爱情,长期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表达,这是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的。不幸的是,在这方面我也中过枪——尽管比起文宣的两头不是人,我还算幸运得多。所以,巴金先生采用出的这种对人物的痛苦精神境况与丰富的心理描绘,仿佛将我的心态用一种特别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有过和我相似经历的人,大概读此书很容易产生共鸣罢。
结尾烘托的庆祝抗战胜利的环境,以及文宣咽气,如此处理是否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没错,我读到这儿立刻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同样都是小人物的死,同样都是一个可怕的社会吞噬了这可悲而可怜的生命。呜呼!
《寒夜》读后感(五):人生在世:冲突、妥协、自由、无奈
这是一本由冲突交织而成的故事:时代之间的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既是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也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最后时期,这无疑是旧时代离去、新时代到来的交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人们一方面饱受旧时代给他们带去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在渺茫的希望中寻求生活下去的动力。人们每天谈论着日本在中国的动向,各自衡量着是留下还是离开,有些人像汪文宣那样选择忍受,有些人则像曾树生那样选择逃离。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着的人们就像是那个时代手下的玩偶,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地祈祷一切痛苦能够早日结束。
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母亲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他们彼此相爱又互相损害。尽管他们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却代表着三个时代中的人,价值观的不同是冲突的根源。母亲代表着旧社会传统,曾树生代表着新时代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浪潮,而汪文宣则是前两者的混合体。汪文宣最后在他们三者中落到最糟糕的结局和他所处的位置是分不开的。他不只是母亲和妻子之间矛盾的调和者,而且是两个不同时代价值观冲突的调和者。他一方面顺从母亲,另一方面又理解妻子,他想方设法地让母亲安心,让妻子开心,到头来只有他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
尽管三者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化解,但是他们在自我内心的对话和矛盾中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能看到他们时常犹豫不决,时而忍受,时而反抗。面对出版公司同事的轻视和冷漠,汪文宣内心愤恨却从未反抗;面对婆婆的厌恶、和丈夫生活的阴郁,曾树生尽管离开却未曾真正离弃;而母亲尽管对儿媳百般挑剔却非常清楚他们的生活要继续离不开儿媳的付出。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的冲突和自我思想斗争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面的激烈斗争之下是一次次的妥协。
人是有充分选择的自由的,但又摆脱不了生活的束缚。汪文宣对曾树生的执着,曾树生对汪文宣的难以割舍,母亲对儿媳的容忍,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大概都是出于一种情分,一种对生活下去的无奈,而这样一来,他们三个无不是自私的又无不是值得同情的。因为自私,汪文宣可以利用曾树生的悲悯换取她的陪伴;因为自私,曾树生可以不顾丈夫重病在身、儿子缺乏父母的关心而离开继续她的自由生活;因为自私,母亲可以违背儿子的意愿让他进退两难。但是,他们都没有错,人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那一切只不过都是两厢情愿的事情罢了。
在后记中,巴金特别提到了这本书的写作意图,即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宣判一个昏暗丑恶的旧社会的死亡。与其说这部小说传递了一种建立在悲情基础上的希望,不如说是展现了人生在世的重重冲突和无奈。正如小说最后结尾的场景,曾树生在寒夜中独自走在街上,左顾右盼害怕电石灯熄灭,前方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曾树生又怎么会知道?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巴金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唱响新社会的到来,却在新社会的文革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又何尝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