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是一本由[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 Francis Aidan Ga著作,华文全球史|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死病》精选点评:
●用第三者的角度
●黑死病是从中国蒙古到欧洲整个人类的一次大灾难!人类在面对未知的病菌丝毫没有抵抗能力!书中所说,死去的都是好的,活着的都是邪恶的!
●人都死光了。。。所有话都说一个事。。。
●纯粹的史料
●基本概括了黑死病从欧洲的传播路径,以及带来的影响。所到之处片甲不留,无论权贵。患者淋巴肿大或者浑身发肿块,传染性极强通过空气接触与尸体病患堆积。可惜书中对病因并没有很好阐述,倒是一再强调教会死光啦,教堂没人啦!感觉中欧的经济支柱就是教派了。
●没有看的价值,作者是个计数狂魔,疯狂罗列死亡人数,一个例子就能说明的问题非要列出一百个大同小异的例子。我所好奇的疾病起源,传播途径,人们生活卫生状态,疾病怎么消失的,里面通通没有或是一笔带过,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数数……
●只看了前面一部分, 感觉通篇都是在说黑死病死了多少人, 却极少介绍传播过程和人们与瘟疫抗争的过程. 还不如看维基百科.
●只是记录了一种现象,什么也没有说清楚,现象的本质,影响都很微薄。
●流水账
●妈的。你不如大喊一声:“又有人死啦!”
《黑死病》读后感(一):扫雷
1.页4行2:“以新频道显示的新声音”应为“以新口吻说出的新声音”。 2.页4行10:“宗教只是一系列的形式”应为“宗教只是形式主义”。 3.页9行7:“死于瘟疫者已达四百万至两千万”应为“死于瘟疫者已达两千四百万”。 4.页13行10:“当时最常走的是第二条商路”应为“当时最常走的是第三条商路”。 5.页75行10:“Pestisinguinaria”应为“pestis inguinaria”。
《黑死病》读后感(二):记录
黑死病发生的时代,国际贸易已经很频繁了。正因为交流的迅速便捷,所以疫情扩散的速度很快。受限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疫情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但是治愈率低。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次瘟疫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前奏,也是人们信仰发生变化的序曲。无论是随着黑死病结束而发生的农民起义,还是人们道德堕落(不再完全信仰上帝救赎),这个时期明显是进步的。 世间万事不可能简单的以好或者坏来定论止争。纵观历史上几次大的瘟疫灾难,每一次都会对社会制度造成深刻的影响。可能发生之时,人们还无法准确评估它带来的影响和对社会观念的冲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会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重申、反复研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颠覆性重构。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悲剧。但不能仅仅以悲剧来看待,特别是有识之士,要能够引导社会变得更加包容,更具生机,否则有的只是消极悲观。 所幸的是,今日面对人类社会类似问题,类似困难只会让人愈挫愈勇。今年我们遇到了同样严重的疫情,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直面困难,克服困难。那句老生常谈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正确的短语“信仰时代”,正可用在这里。势如溃堤之水,短时间内让人绝望且恐惧。然而,因为时代际遇和条件,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可能性。经过历次磨难而生存下来的人类,一定会在时间中获得努力奋进的力量,从而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抗自然的无情。 正如文中所说的,没有什么能比悲观更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心灵的基调了,没有什么能比希望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心灵的基调。但逝者已矣,我们因为疫情而受重创,一蹶不振。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悲痛上。我们不能仅凭感情观念去感受,那会加重罪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痛过之后,把人类发展过程中那些可贵的想法理念变成现实。 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好!
《黑死病》读后感(三):黑死病的社会影响
1. 短期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书中估计英格兰损失了一半人口)。
2. 宗教热情下降,最杰出的修士因瘟疫而死,活下来的修士持规守戒的热情减弱。新入会的修士因缺少必要的训练,很难像从前那样严守教规。
3. 道德水准下降:
“在瘟疫中活下来的人都是心中的邪恶被唤醒的人,都是呆板迟钝的人。”
“幸存者自保的方法很奇特。尽管自保的方法各式各样,但有一点相同:自私自利,毫无仁慈之心。人们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接触病人周围的一切。每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按常理,经历如此严重的天罚之后,人们本应该变得更好才对,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人们不再劳作,“沉溺于享受继承而来的俗世财富。”
“瘟疫过后,人们变得更加贪婪,尽管占有的东西更多了,但仍贪心不足。他们愈加垂涎财物,为之吵闹不断,纠纷不停,争讼不已。所有的东西都卖得非常贵,家具、食物及各种商品的价格翻了一番,仆人只为出钱多的人服务。从此仁爱之心开始变冷,冷漠伴着邪恶肆虐。”
4. 社会结构解体:“瘟疫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法院里人头攒动,为争夺死者遗产争讼不已。疫情波及其他岛上时,意大利面临着饥荒和萧条。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时竟有人在大肆挥霍。他们认为,死人给活下来的人留下了足够的财产。”
5. 瘟疫后土地制度变革,原来是领主提供农具、管家进行管理的农奴制度,大瘟疫后土地租赁方式产生,并在英格兰形成较小的大地主阶层。
6. 大瘟疫终结了中世纪,引发了社会重构,黑死病过后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欧洲才从几乎崩溃的边缘恢复,实现了经济振兴和宗教复兴。
另外书中提到的一点,可推断隔离对瘟疫的扩散效果并不好:“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格洛斯特人为避瘟疫,想方设法不与瘟疫肆虐的布里斯托尔来往,但仍无济于事。一个地区传染了另一个地区,一个镇子传染了另一个镇子,一个村子传染了另一个村子,很快整个英格兰都陷入了同一种灾难。”
《黑死病》读后感(四):如何精心毁掉一本历史著作
首先一句话总结:毁掉这本书的并不是常见的翻译问题(相反,从译注可以看出译者很用心查资料),不是纸质或排版,而是“精心”的策划与图书设计。
一开始,我是听说这本书里有大量史料图片才买的,它的宣传也都是在强调“选用了大量原始资料”“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心想它作为一本较为专门的纯史料,也可能是读者群偏倚所致。然鹅打开第一页,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书中的错误插图,仔细看就能发现图下面写着1656医学史圈的许多人都知道,这张鸟嘴医生的画像,正是混淆最多的“中世纪疫医”——实际上这幅画出自17世纪,画的是当时鼠疫时期的疫医,与中世纪黑死病无关。
wiki上的资料一开始觉得可能是设计方加错了,也没有太在意。毕竟经常会有设计方出于美观,加一些错误的医学图片(比如误用双蛇杖)。但随后,这幅图就出现在了正文的插图中……
书中的错误插图然后我又看到了另一幅鸟嘴医生……
书中的错误插图但这根本不是英国黑死病医生啊!!是18世纪德国对马赛疫医服饰的讽刺画!!!
正经的文献如下:
正确资料正确资料作为医史打工人,我不得不警醒了。这种低级错误反复出现,对史学书籍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如果这本书如其所称是专业的史料,作者不可能会搞出这样的乌龙。于是我开始怀疑这本书的插图是不是出版社自行添加的。
接着我搜索了原著的电子书,的确——原著是没有插图的。至少我查到的版本如此。而这个中文版,却是以“插图众多”为卖点。其中没有任何一副插图标注了出处,显然不是一本正经的史学书籍应有的状况。
我大致翻阅了书中的插图,其中错误之多,令人瞠目结舌。例如,在写道奥地利黑死病状况时的配图:
书中的错误插图这副插图的原图实际上是Nicolas Poussin(1594-1665)的《阿什杜德瘟疫》(The Plague of Ashdod),又名《达贡庙中的约柜奇迹》(The Miracle of the Ark in the Temple of Dagon),1630年所作,卢浮宫藏。
正确资料首先,Poussin画的是圣经中的阿什杜德瘟疫,根本不是什么黑死病在奥地(?)肆虐;其次,普桑的参照是1629-1631的意大利鼠疫,与中世纪亦毫无关系。
还有对马赛黑死病状况的配图:
书中的错误插图原图为Michel Serre(1658-1733)的《1721年马赛鼠疫》(The Plauge in Marseilles in 1721),从标题就知道,根本不是中世纪。
正确资料至于这一副
书中的错误插图是 Rita Greer 在2009年的画作 The Great Plague 1665, 先不说根本不是中世纪而是17世纪,我就想知道出版社向画家购买版权了吗?
正确资料还有这幅图
书中的错误插图原图是Charles Sprague Pearce 的 Religion(1896),托马斯·杰弗逊大楼的一副彩绘
正确资料Wikimedia的描述是:Religion mural in lunette from the Family and Education series by Charles Sprague Pearce. 至于它跟黑死病有啥关系,我不想评价,怕忍不住说脏话。
还有这一副据说是焚烧患者的???
书中的错误插图实际上它描述的是1349 burning of Jews-European chronicle on Black Death,对犹太人的迫害。
正确资料而这一副同样错得离谱:
书中的错误插图原画是A girl suffering from yellow fever,黄热病。
正确资料这一副什么庄园的:
书中的错误插图原画是Felix Nussbaum(1904-1944)的 Triumph des Todes (Triumph of Death), 1944年作品。作者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完成该作品不久后,就被遣送并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的death指的是什么我就不多说了。
正确资料顺带一提,这副作品还在版权保护期内。
就举这几个例子吧,再查我怕血压升高。
那么,就没有正确的插图吗?有还是有的,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死神之舞》(Dance of Death)的插图,被很有心机地拆开,放在了不同的章节里。(你甚至可以在死舞的wiki页找到这堆分散在各处插图: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se_Macabre)
实际上是死舞的插图实际上是死舞的插图again死舞的插图占了全书“精美插图”的大部分。怎么不干脆把死舞翻译出版了呢?只用插图不翻译文字就不用额外买版权了是吗?
说回来,这本书作为史料出版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非要添加这么多插图,除了哗众取宠,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可能一方面是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页码,另一方面大概是吸引想要读故事的读者吧。然而读了正文就会发现,这不过是枯燥的史料而已,读者的打分自然是偏低的。大量与原文无关的插图割裂了文本,严重干扰阅读,想要寻找史料的读者也会不堪其扰,完全是图书策划的反面教材。
看看这些对原著的评价,试问这个“凡其所画,皆无出处”的中文版对得起作者吗?
再来看看出版社的前言:
书中的前言我只看到,这些插图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地反映了出版方的无知与不负责任,误导性的插图与文字无法结合,毁掉了文字的内涵。无疑是对读者的欺骗,对原著的亵渎。
书籍可以传播知识,更可以传播谬误。如果一本书翻译不佳、编纂不善,很容易被读者识别,进而减少因内容错误带来的危害。而一本书,打着正版的招牌,行盗版之事,其装帧越精美、旗号越权威,危害就越大、越不易察觉。因粗制滥造而毁掉的经典书籍有很多,而如此“精心”的毁书之举,真可谓缔造出版界耻辱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