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幽玄》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02 00:2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幽玄》的读后感大全

  《幽玄》是一本由[日] 大西克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玄》读后感(一):阴翳之美

  

《幽玄》是日本美学系列的四本之一,书如其名,对“幽玄”这一日本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介绍。本书的体量并不算大,在对“幽玄”这一概念介绍之后,则增添了几乎与正文相同篇幅的附录,有关古代名家论幽玄。古今结合,有论有据,让这本书成为了日本美学入门的选项。

本书作者大西克礼先生,是日本著名美学家,也是《物哀》《侘寂》等美学书籍的作者,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暨代表人物。

在日本美学概念中,有两个最基本、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概念,一是“物哀”,二是“幽玄”。那么何谓幽玄?“幽玄”二字本起源于汉语词汇,在中国少有使用,却在日本随着其民族文学样式“和歌”的发展日益流行。“幽玄”这一概念,从具体释义来讲,是指一种暧昧模糊、神秘莫测的感觉,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或许这个解释本身就有些“幽玄”,但如果你读过如川端康成的《雪国》之类的日式经典,相信你很快就能明白它的意思。

“幽玄”这一概念对日本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从生活到艺术,处处可见“幽玄”的影子。而在本书中,则重点以日本的“和歌”为例,通过大量的和歌实例来让读者感受到幽玄的魅力。坦白来讲,作为对日式和歌毫无了解的门外汉来说,这些语句和辞藻总有些陌生,不知其中玄妙。但对于美的感受,本身是不需要任何理论加持的,感受美没有门槛,不需要你对这一理论大彻大悟,只需要读它、品它,自然而然就能够感受到“幽玄”的魅力。

“晚秋阵雨后,芦庵倍寂寥”,“冬日枯枝上,山风萧瑟中,白雪依然聚枝头”,“相会一夜难重逢,真真切切在梦中”……这样的词句,不需要过多地解读,就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美感。而其中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之意、暧昧之情,正是幽玄的精髓。古诗和和歌有共通之处,读诗与读歌的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对日本美学感兴趣,如果对日本的和歌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想要一品如此朦胧难解的美感,如果想要对日本的和歌和文论有更深一步的挖掘,这本《幽玄》显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翻开此书,正如推荐语所写的一般,“在半明半暗间,细品如入无人之境的余情之美。于光影交错处,窥视幽暗难明、脱俗静谧的极致美感。”

但说到这里,如果希望阅读此书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或是说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体会的话,可能仍需一定的知识储备。建议在阅读本书之前,先去阅读一些日本的文学理论,对日本的和歌和基本的文论建立初步认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

否则可能,真的可能只是美则美矣,只能体会而无法深入。

  《幽玄》读后感(二):体会幽玄,享阴翳之美

(图片来自网络)

文/河北小珊 评《幽玄》

幽玄是日本的三大传统美学之一,是日本建筑、摄影、产品设计的原点,启发当代设计者的美学哲思。

“放眼远看,群鸽掠海面,波涛残月间”,这便是大西克礼眼中的幽玄。大西克礼是日本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正确地理解和介绍西方美学,主张摆脱以往只注重经验性事实的心理主义美学,用社会学方法说明审美的民族性差异。在他的很多著作中说明了日本的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西方美学往往轻视自然美的体验,因此他特别强调在自然观照上的美的特性,并指出美的体验内容有两个根本的部分,即“自然部分”和“艺术部分”,艺术的本质性结构就存在于这两者的融合统一的关系之中。

中国人喜欢阳光,喜欢光亮、明快,崇尚阳刚之气,无论是在文化作品,还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一二。日本则不同,对于深暗的、暧昧的、模糊的更为欣赏。幽玄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一种艺术形式。幽,是物理层面上的看不到,玄,是意识层面的看不懂。能够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懂原来不懂的,这便是最高的艺术体现。

(图片来自网络)

幽玄有两个来历,一是佛法,美是朦胧的,是寂寥的,不可言说的。二是和歌,把幽玄当成一种风格,放入和歌体当中,在和歌中发展出丰富的美学意涵,隐蔽、枯寂、妖艳、写意,最后调和成一种在阴暗中追求的美感,拢之在内,时空无限,内在充实。《幽玄》这本书一方面告诉我们,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对日本美学如此重要,不应该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太阳底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书籍,便是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书中赞美阴翳的世界,从阴翳中发现美,又为了美的目的利用阴翳。日式庭园、和室、壁龛……昏暗美感的空间中进驻了永恒的闲寂,静谧、悠远的幽玄余情,成为带有神秘色彩的的东方美学经典。

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不会用主客体方式看待自然,他们把自然美的体验,转换成艺术性的体验,自然和艺术是一直不断的融合在一起的。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这本书读起来有些生涩,但是确实是一本好书,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美没有对错好坏,通过不断的了解别的国家的观点,拓宽看世界的视野,提高个人品味,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幽玄》读后感(三):兴入幽玄,超乎物外

  

“幽玄”是日本歌论、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在中文的语境中,几乎找不到“幽玄”这个词,在美学评价和诗歌分析中,随着朝代更迭,我们越来越偏向于用很明确的词汇表现审美意趣,比如“辞约旨丰”“言近意远”之类。可以说在《诗品》《文心雕龙》等评论之后,中文有关审美的词汇逐渐丰富,能够让人从意会精神变成领悟、分析。

既然中文里已经有足够的评价词汇,内容也多少涉及到“幽玄”的内涵,那为什么仍要了解幽玄的审美意趣呢?

幽玄这个词从中文的语境中取得,兼备幽深、深邃、玄妙、玄思等多重意味,这些语词在中国多被用在佛教和禅宗的顿悟上,用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中。回想中国历史,在道家的思想传统中,不可言明的玄妙占据主导地位,催生了后期中式审美中内涵丰富、形式简单的很多美学作品。随后,幽玄的本来含义在中文被逐渐淡忘,却在日本兴起。和歌“或事关神异,或兴入幽玄”,幽玄的境界之高不在于形式节奏,而在于内在精神的深奥,这在中国式微的精神也成为日本审美独特之处。

《幽玄》封面

日本著名学者大西克礼先生对“幽玄”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幽玄”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

1、隐藏不露,笼之于内。如正彻所谓的“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

2、与露骨、直接、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具有优美、安详、柔和性。如“霞满春花之所”。

3、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

4、深远。特别是之精神上的东西,如深奥难解的思想。

5、具有内在的充实性。其中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即所谓的“内容丰富”。充实性也意味着与大的、重的、强有力的有关,甚至与“长高”、“崇高”相联系。

6、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虽关乎宗教、哲学的观念,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意识”。

7、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书中主体部分是大西克礼对幽玄这一日本美学追求的研究论著,前有译者对幽玄的解释,作为序言,后有历代名家的品评议论,从结构来看,足以让完全没有接触过日本美学的人窥得一二内涵。不过,书中文字以理论为主,涉及例证基本是引用和歌、文论的文本,读起来比较有难度。读者在不了解和歌的情况下,很难产生共鸣。对不需要专门研究日本美学的读者,这本书可以很好补充对日本审美、精神追求的了解。

  《幽玄》读后感(四):入幽玄境,品大和美

《幽玄》这本书的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译者王向远教授所作的“序”。想要概括了解日本“幽玄”文化,一定要先阅读王向远教授的序言。第二部分是作者——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对于“幽玄”文化从其起源、表现形式、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阐述。第三部分是古代名家对于“幽玄”文化的论述。读罢本书,不但对于“幽玄”二字有了透彻了解,更是对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首先很多人看到“幽玄”二字都会生出神秘不可测以及阴暗的感觉。镰仓时代初期的歌人藤原俊成将“美的余情的飘忽不定、难以捕捉的状态”叫作“幽玄”。王向远教授解释说“幽玄”是一种深度,而并非是一种高度。所以要给其搭配一个动词的话,一般用“入”。“入幽玄”强调的是“幽玄”本身沉潜的特性。如果你看过动画电影《源氏物语》,想必也会从中感受到“幽玄”的意味。

“幽玄”一词最早来源于10世纪初的《古今和歌集》。其中在论及和歌生成与内容嬗变时提到“或事关神异,或兴入幽玄”的说法。但是并未详细解释。后来在10世纪中期壬生忠岑的《和歌体十种》中作者对于其中一体“古歌体”进行描述时认为该体“义幽邃以易迷”。虽然并未直接使用“幽玄”一词,但是在意思上是相通的。但是其最终被确定为和歌的深度模式的概念,王向远教授认为是在日本人凭借和歌与中国的唐诗进行竞赛的过程中发生的。阅读过和歌的人都知道,和歌是日本人为了确立自己的文字和语言文化而仿照中国唐诗创造的,但是其水平完全与后者无法比较。这也是受到日本文字以及和歌短小体量限制的结果。因此日本人转而追求其中蕴含的无穷深意。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佛教在日本的兴起而使得和歌具有了深远的禅意。除了和歌,“幽玄”也是日本能乐的一大特点。日本许多和歌和能乐名家都是出家之人,比如镰仓时代的著名歌人鸭长明、藤原定家,比如著名能乐艺术家世阿弥。出家人更能静心创作出幽玄之境,而要追求最高的幽玄之境也势必要脱离红尘,这看似是相辅相成的。

“幽玄”兴起于日本的中世时期,衰落于近世的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平民的时代,是浮世绘的时代,是纵情声色的时代。以“幽玄”为特征的和歌逐渐被人所遗忘。而几乎在同时,在与日本毗邻的中国,唐诗宋词也随着元明清时代通俗文化的兴起而没落。

关于“幽玄”的和歌,王向远教授给出了这一首:“芦苇茅屋中,晚秋听阵雨,倍感寂寥”。这首和歌是自然之美与寂寞之心的完美结合,也是入了“幽玄之境”的和歌作品的代表之作。而大西克礼提到了藤原俊成的一首:“原野之黄昏,秋风吹我身,鹌鹑躲进草丛里”。这首和歌中透露着的那种遗世独立之意味中又暗含哀伤和风雅,余情袅袅,婉转不绝。不得不说,日本的文化虽然是汲取东西方之长处的“杂种文化”(加藤周—),但是的确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特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幽玄》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