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医生》是一本由于建新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20-1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染科医生》读后感(一):沉郁之中写病史
(代后记)
今年的新冠疫情,因为张文宏医生的警句叠出,感染科医生上了热搜。因为虚构的支道了医生是一位感染科医生,因为塑造支道了医生的于建新,也是一位感染科医生。而从2015年开始诞生的《感染科医生》,今年也恰好收尾。加上花城出版社的快马加鞭,凡此种种,正所谓因缘际会,应运而生,说的就是这本书!
我是一个热爱写小说的医生,在潜意识里,必定有写出典型医生的执念。在以前的小说里,写过几个医生,都不满意。医生的最高经典,当为《日瓦戈医生》。因此,从2015年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感染科医生的支道了诞生了。当然,跟日瓦戈医生比,文学性,思想性和典型性,都相距甚远。但是,作为一位四线城市人民医院的感染科医生,支道了医生在文学人物上,算是用铅笔,画了一条浅浅的细线。什么时候能用钢笔,用毛笔,画粗画红,有待时日吧!
写感染科医生的几年中,正遭遇我人生中的情感和家庭变故。老话说,文章憎命达。我自己也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必得先有为文学的人生,然后方有为人生的文学。如此期许,竟然一语成谶!但是,确实,那种沉溺于人生沉郁之中的体验,没有切肤的感受,是无法言说的。即使言说了,也不及个中之万一,终究难以抵达,这是人生的一种悲哀。
每个写作者都有同样的野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艺术性上有某个层次的突破,我也一样。因为感染科医生的特殊性,我并不希望小说集的出版,是因为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得到青睐。但是,我又深知,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鲜为人知一定是得以顺利出版的重要原因。这又是作为作者的我,另外一种矛盾心情的纠缠。
有过外伤病史的人都知道,需要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有人对破伤风注抗毒素过敏,就需要小剂量,分多次脱敏。35年了,一年又一年,对于文学和文字,我好像始终无法脱敏。也许,被文学锐器重伤,无法脱敏,在感染中疯狂,乃至死去,是我最好的宿命!
《感染科医生》读后感(二):一个专门写病人的医生小说家
一个专门写病人的医生小说家
杨键
今年10月有两个发现,一个是灰娃的诗歌,一个就是于建新的小说。几年前他出版第一本小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字,那时候我还没有觉得怎么样,这一回读完他的23篇小说,我感到非常震惊,这家伙的小说终于成了,这个成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而是实实在在难得一见的小说意义上的成。于建新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创造了一个叫做支道了的医生,支道了对医院的背景非常熟悉,为什么支道了对今天的医院今天的病人如此熟悉呢?我认为是良知,支道了医生的核心就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支道了医生,也没有这本书,同时,这也是这本小说同他的前一本小说的区别,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一本小说是前一本小说的深化深入版,于建新扩大了他的良知,深入了非常之多的病人的内心。支道了医生这个形象的坚固稳定得益于作者本人良知的深广厚重。
在于建新的小说里,严重的欲望,或是被引诱的欲望,或是低智化教育带来的欲望,让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流失了,如此之多的疾病该是从这里来的吗?心肝脾肺肾对应仁义礼智信,无仁无义无礼无智无信,人的身体会出毛病,世界会稳定在疾病里,而且会不断地突破底线。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欲望还在,感染的风险就在。我们的生老病死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一张床上?于建新虽然没有特别去写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个让人生病感染的背景。
金坛虽小但能出人,先锋书店钱小华,民谣歌手李志,都是金坛人,小说无疑就是于建新了,我称他为金坛契诃夫,是有理由的,因为中心毁得厉害,反倒在偏僻处出人,于建新就是一例,他必将因这23篇小说名扬四海,因他是真的医生,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疾病,因他有真的良知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疼痛,他把人的欲望形成的灾难写成了一出出一幕幕动人伤心的悲剧,这是在小地方的卧薪尝胆带来的。写这样的小说很辛苦,因为他要对疾病,病人,乃至疾病和病人的背景有超出常人的了解与怜惜,在他那里,每一个病人都有他们的尊严,他们是最最普通的底层人,但每一个普通人都被他刻画的慎重其事,庄重严肃,作者如果没有爱,没有平等心,这些普通人不会如此动人。于建新的小说不能说是他的创造,只能说是他的爱心和平等心发现了这些人,其中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涤荡起伏,都可以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小人生里有大命运,虽然都在底层的暗黑之中,但因为作家的良知而进入明亮的厅堂,他们被良知发现,被良知转化,虽是旧人却因为作家对其人性的发现而成为崭新的,这些病人,这些小人物都笼罩着一种美,这种美就是发现与同情之美,只是他们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已经深染现代性疾病,似已积重难返。
一个人,一个医生,在一座小县城的医院里,成天面对的就是病人,成天写的也是病人,这个专门写病人的小说家,不仅要让他们在背景里转化,还要在作家本人的内心里转化,或者,是否可以这样来问,究竟是病人创造了支道了医生,还是支道了医生创造了病人?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互相创造,才有了支道了医生和他的病人。在这个医院里,病人们都有着很低很感人的人生,病人能让医生感动,感动之外还能写成小说,也即医生后来成为文人,成为小说家,以文去照亮人心,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于建新的23篇小说读起来很快也很慢,因为每一个主人公的人生都很短也很沉重,读完之后我不仅得出了于建新是个非常优秀,而且出现的正当其时的小说家,他用支道了医生命名了我们深深的病痛,同时,我还得出另一个结论,没有爱的世界会成为医院和药房。
2020年10月29日
《感染科医生》读后感(三):少年的你
——为老于头《感染科医生》作
翟业军
想象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寂寞的小城,被分配进医院感染科,一个多少有点令人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清冷所在,再加上他生性冲动、易感,寂寞在他那里是要加上好几倍的,那么,他该如何度过病区里那些偶或响起一两声呻吟、哀号的漫漫长夜,以及如同那些漫漫长夜一样的漫漫人生?在另一个世代,比如巴扎洛夫,可以革命啊,做一个“新人”会耗尽这位医生所有的力比多,而他,我猜,只有酒、诗歌、小说、音乐以及幽灵一样隐身于录像带、影碟的海量的电影。不过,这些东西是解药,更是毒药,他的孤独被它们疗治,同时被催生、放大,他不得不始终依赖着它们,发作、纾解、再发作,未有已时——一朝感染,终身服药,这情景,像极了他一再书写的艾滋病友的窘境。解药让他忘乎所以,毒药令他痛不欲生,不管是解药还是毒药,都是有“药”性的,就是这个“药”性点明他早已“病”入膏肓,但哪怕真是无可救药了,“病”也还渴望着“药”的象征性疗救,像是抚慰剂,像是临终关怀。有意思的是,正是“病”与“药”的无休止的纠缠,让他偏离了世俗的轨道,他既“在”又不“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他的一双醉眼只向更明亮也更幽暗的深远处凝望。于是,哪怕已经油腻成了“酒肉医生”,哪怕如他自己所说,遭遇了情感、家庭的“变故”,他的醉眼依旧是清亮的,他的叼着一根香烟所以微微有点上扬的嘴角还是标明了他的不甘和睥睨。如果你还有兴趣读一读他的小说,这就如同从注视他的嘴角切换到触摸他的心跳,既沉稳又急切的心跳,你会不由地喊出声来:啊,还是少年呢!不过,此少年不是彼少年,而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痛苦循环,换了人间的——少年毋宁是从世故朝向清澈的一种眺望。
少年的你,我说的是感染科医生老于头,老于头出了第二本小说集,《感染科医生》,而《感染科医生》无非是老于头的少年心绪的又一次集中表达。
少年总是感伤的,为多苦的人间,为人生的无奈、困窘,由此,老于头表现出他的多爱不忍。这一点在小说集里多有表现,不必赘述。我更想说的是,不同于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其实也是因为太了然于问题的无解所以不再奢望解答的成年人,感伤的少年必须为困扰着自己的苦痛、难题寻找到解决方案,就像感伤的“五四”一定泛滥着“问题小说”一样,于是,老于头总是怀着一股强烈的寻找人生真谛的冲动,试图为那些夹缝中的人们指出一条生路,同时给自己的小说乃至人生一个happy ending。所谓真谛,大概只会出现在中学生毕业留言册上吧,是未经世事的,但谁又能笃定地宣称那些真谛非真呢,因为真谛本身不就是有着一种穿越世事的能量?不过,此真谛又非彼真谛了,它是经历世事之后的持守,是有韧性的,颠扑不破的。比如,《应霜霖》的同名主人公从《胭脂扣》中十二少的退却中获得启示:“瞬间的好总抵不过长久的苦,况且这长久的苦里,也有很多瞬间的好,这也是人活着的理由。”当然可以质疑:很多瞬间的好真的能够支撑你渡过长久的苦?长久的苦不会反过来映衬出瞬间之好的虚妄?应霜霖或者老于头也有理由反问:瞬间的好真是好啊,它就是能够生发出一种让人昂扬的力量,凭什么用长久的、终极性的苦来否定它?老于头还要让何安安给应霜霖发去一条短信:“我愿意成为你生命里,一切隐疾和心伤的解药。”于是,苦尽甘来,千祥云集,思之令人落泪。
少年总是有正气的,因为还没有被阴气、邪气消磨。可是,他所遇都是艾滋、男同,所看也是《蓝宇》、南康白起,这些都是被打入暗影的,正气的他如何懂得并慈悲?懂得并慈悲于这些暗影的他还是少年吗?对此两难,支道了的一段心理描写给出解答:“支道了明白,越是禁锢,越是越位。越是危险,越是冒犯。但是,有了疾病,可以享受国家免费药物而不愿意的人,支道了是不理解,不同情,甚至反感和厌恶的。”就这样,他给暗影划了一道界限,他在懂得它们的同时,决不让自己被搅入,他还是那个少年,不沾染一点尘埃。只有少年的你才有勇气给自己的小说一个近乎“大言不惭”的命名,《尊严》;才会有一种透亮的幽默,让正在吃“替诺福韦”的筱铁梅朗朗地回答问自己在吃什么好东西的老钱,“维生素啊!”
少年喜欢寻章摘句,因为少年难免浅易,需要在章句中淘深、拓广自己。不过,正是在这里,老于头露出了破绽,因为他忘了自己早已经历过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他以及他的对象够深、够广,朝自己、朝他们走下去就好,管什么罗宾·威廉姆斯、李志。比如,《被遗忘的母亲》明显在向《为奴隶的母亲》致敬,有一种“五四”的文艺腔的感伤,但一个被强奸从而感染上艾滋的老妇的被遗弃,她的悲伤要比《为奴隶的母亲》和《楢山节考》中的母亲来得痛切得多,因为说不出口,而说得出口的悲伤已经被言说本身所抚慰。想到那个戴着墨镜(艾滋导致目盲)、笑起来像金铃的老妇,我一阵心酸,却又说不清我的心酸是什么。老于头,你为什么要乞灵于柔石、今村昌平,你一直盯着她、盯着她就好,那是一个巨大的、裸露的伤口,伤口会吞噬你,同时,重造你。
2020年11月12日,浙大启真湖畔
《感染科医生》读后感(四):于建新的人道和医道
于建新的人道和医道
——读于建新小说集《感染科医生》
吴晨骏
常州小说家于建新,是我朋友罗鸣介绍我认识的。于建新在江湖上有个外号,叫“老于头”,他是常州金坛区的一个医生。有一次罗鸣和我去无锡访友,在返回南京时,罗鸣提议绕道金坛,去找老于头喝酒。那个晚上我们在金坛喝了很多酒,谈到了文学,也谈到了于建新的医生职业。那时我还没读过于建新的小说。我趁着酒兴对他说,你的行医生涯是一座金矿。医生日常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可以最方便和直接地了解世道人心。医生每天接触的病患,他们的经历也很容易成为小说的素材。一个医生如果要写小说,只要用心观察,只要他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就一定能写出很好的小说。我从金坛回南京后不久,于建新告诉我,他的小说集《感染科医生》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我为他高兴,同时我仔细阅读了他的几篇小说。
医生这个职业很特殊,它集医疗技术与人道关怀于一体。于建新的小说,很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点。读于建新的小说,一方面能了解当今医学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对疾病和死亡抱有客观的态度,能更好地明白生命的意义。比如他的小说《尊严》,描写了当老年人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老年人的子女如何去为老年人着想,使老年人的生命更有尊严。这篇小说中的老年人林从龙,因为一次意外摔倒,成了一个植物人。他的儿子林小宇一直尽力伺候他。而且林小宇坚决不同意让他父亲安乐死。林小宇是医院的护工,他熟知医院里老年病人的惨状,经过几年的思考,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父亲林从龙的治疗。小说里,另一个老年人章先发的临终治疗案例,也很有典型性。章先发全身器官已经衰竭,但子女还是要求医生尽力抢救,结果章先发异常痛苦,医生只好使用吗啡解除章先发的痛苦。读者从《尊严》这篇小说中了解到医院治疗内情后,会更理智地看待长辈生命的终结。
在于建新的多篇小说中,有个共同的小说人物,他就是医院感染科的医生,支道了医生。支道了医生对病患富有同情心,在针对艾滋病的医疗上很专业。支道了医生给予艾滋病患者们非常大的帮助,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心理辅导。患者有事都会与他联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道了医生是艾滋病患者们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撑。
于建新小说的故事情节,大多是建构在支道了医生与患者的交往上。从处理好医患关系这个角度来说,于建新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读者会从他小说中了解到什么才是一个好医生,什么才是一个患者在治病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在于建新小说《维生素》中,筱铁梅是一个退休女教师,她患上艾滋病是由于男同性恋丈夫的传染。在支道了医生每周三固定随访的日子,筱铁梅都会去医院做义工,帮助支道了医生安慰其他艾滋病患者。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艾滋病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坚持每天吃药、定期检查,就没有什么问题。筱铁梅把这些道理说给他们听。筱铁梅还建了一个同妻的QQ群,她在群里为别的男同性恋妻子排忧解难。小说中筱铁梅这样的患者,让小说读者对艾滋病患者群体不再恐惧,而是怀有同情和关心。这种阅读效果,也是于建新小说的成功之处。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和普通的生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过的“普通”生活,很可能是那些被困在医院里的病人们梦想中的幸福生活。作家于建新用他的小说,给读者开了一扇窗,使读者了解医院里病人的苦难。在他的小说《被遗忘的母亲》中,于建新描写了一个被子女遗弃在医院里的女艾滋病患者肖芫蓿。肖芫蓿在六十岁时染上艾滋病,拖了五六年才确诊,转院到支道了医生的医院。支道了医生为肖芫蓿请了护工,悉心照料,等到肖芫蓿病情好转,办出院手续时,医院管理方却联系不上送她来医院的儿媳一家人了。那家人搬了家,停了手机。无奈,肖芫蓿只能继续住在医院。医院为此事报了警。
于建新在这篇小说中,借小说人物支道了医生之口,谴责了遗弃老人的行为。支道了医生是个电影迷,他一边看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电影《楢山节考》,一边想到肖芫蓿的遭遇和自己年迈的母亲,流下了眼泪。《楢山节考》讲的也是遗弃老人的故事,只不过这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日本乡村。
作家于建新的《感染科医生》这本书里,处处显露出一个良医的仁爱之心。于建新是作家,同时他也是医生,他的职业素养,使他的笔触能超越世俗的偏见,站在人性的高度,去描写病痛给人造成的伤害,去刻画不受人待见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去理解同性恋人之间的情感。本书中的《应霜霖》这篇小说,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
《应霜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它对生活细节的逼真再现,对叙述节奏的把握,都堪称完美。小说中,应霜霖是一个厨师,手艺特别好,在水溪集镇的“鱼头王”饭店当大厨。应霜霖患有艾滋病,他也是支道了医生管理的病人。小说从应霜霖的妻子出车祸开始写。应霜霖的妻子在抢救时被查出HIV阳性,即体内携带艾滋病毒,此事在应霜霖的老家村子里传开了。在应霜霖的妻子去世后,她的骨灰不允许进入祖坟。人们对艾滋病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本来生意很红火的“鱼头王”饭店,也因应霜霖艾滋病患者的身份而停业。
在生活的多重打击下,再加上女儿对应霜霖的冷漠,应霜霖吞药自尽。还好他被人送到支道了医生的医院,被救活了。在医院里住院期间,他遇到了同性恋情人何安安。当然,他与何安安交往也是偷偷摸摸的,他家乡的村民们对他们的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应霜霖》这篇小说的结局是,应霜霖和何安安结伴去附近的城市生活。离开自己熟悉的乡土,去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这既给人一种希望,也是无奈之举。小说《应霜霖》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一条很清晰的主线,同性恋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情感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感染科医生》这本书,总体上把医院相对于普通人的神秘之处,全部曝光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从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感染科医生的视角,全方位描写了医生和患者如何相处融洽,以及他们各自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读者会在阅读时,学到医学知识,并得到心灵的启迪。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完全消失的今天,《感染科医生》带来的病毒传播学方面的医学常识,对帮助读者理性看待新冠疫情,对安慰受新冠病毒伤害的人们,都很有意义。总之,这是一本艺术价值很高的小说作品,同时它也具有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