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尖上的黑天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02 00:1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尖上的黑天鹅的读后感大全

  《心尖上的黑天鹅》是一本由周周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尖上的黑天鹅》读后感(一):打开你心灵之窗的钥匙

  每个人成长之路,多多少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人在成年之后很快就走出这个影响,有的人却终身逃不掉这个影响。 这是为什么?缺乏一把打开你心灵之窗的钥匙。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把钥匙,推荐你看《心尖上的黑天鹅》。 作者周周是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师、少儿心理咨询师、NGH催眠治疗师,擅长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自我成长几个方面,为你劈开原生家庭冰山的影响,拨开云雾获得新生。 《心尖上的黑天鹅》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剖析你是谁,从而达到了解自己。第二部分帮你分析人际关系回观自己。第三部分助力你在爱情里找到自己。第四部分回溯童年成长经历,直面当下情感困惑,教你用最实际可行的方法,治愈自己的心伤。 疗愈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懂得爱自己。爱自己就要学会爱的表达,爱的表达有五种方式。 第一种,为自己服务。在人的意识里,只知道为他人服务,从来没想过为自己服务。从现在起,每天抽点时间服务自己。在这个时间段可以从忙碌工作生活中停下来,随手翻开一本书,享受阅读的快乐。或者泡上一壶茶,享受片刻的宁静,让身体自由放松。 第二种,用语言表达爱。曾经有一首歌名字叫爱要让你听见。例如在父母为自己过生日时,可以温柔的说,爸妈我爱您!在获得别人的帮助时,真诚的说,谢谢你,我爱你。 第三种,和身体对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时刻聆听身体、关照身体、感知身体每分每秒的变化,发现有毛病立马去治疗。拥有一个棒棒的身体,人生才值钱。 第四种,给自己送礼物。这是好犒劳自己最好的方式,出去吃一顿大餐,或者买一件漂亮衣服,要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五种,陪伴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放一个假,好好的跟自己相处,在这个维度里,可以什么也不干,躺着发呆也可以,怎么舒服怎么来。 读完全书,可以破除深陷痛苦的限制性信念,告别过去不完美的自己,让你拥有闪耀光芒的未来。

  《心尖上的黑天鹅》读后感(二):原始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言行,会对孩子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你知道吗?

  

前一段时间孩子学习有压力,总是怏怏不乐,有时候问她几句,她可能会很急躁地回答,再继续询问,又开始哭泣。等她心情稍稍平静,我慢慢和她谈了谈。孩子说道:“妈妈,我有时候特别累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来上幼儿园中班张老师严厉训斥我的事情。当时我想上厕所,可是张老师不让我去,还严厉训斥了我,说我班空里怎么不去?所以我就只能忍着,结果没憋住,尿裤子了。可是回到家,你嫌我尿裤子,不分清红皂白,就把我又训斥了一顿。”我听后特别自责,这件事情我后来弄清楚了情况,也给孩子道了歉,和当事老师也做了沟通,当事老师也很后悔当时不应该那样对待孩子。但是这件事情,仿佛在孩子心底里扎了根,每次她伤心难过疲惫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迸出来这件事情。

从孩子的这次经历就能看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遭遇了特别伤心特别害怕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影响当时又没有人及时可以分担,那会对他以后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困扰,安全感和价值感就会剥夺。而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原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伤害通常有哪些?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会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些似乎毋庸置疑。但是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谁也不会生为就会当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子女,都是漫漫人生路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尝试。

有的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男孩子像祖宗一样供着,女孩子则被嫌弃,被嘈笑,做过多的家务,不让读书,甚至在以前有些愚昧不开化的地方,女孩子就是被用来给哥哥弟弟换婚的。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就是这样一个被极度重男轻女的母亲精神虐待的女孩,即使成年以后,事业有成,在工作上雷厉风行,但在生活里仍旧缺乏安全感,有时候还常常蜷缩在浴缸里面才能睡着。

还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带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影子。比如说,非常粗暴的干预孩子的言行,独断专行,否定孩子的能力,总是爱拿孩子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的优势做比较。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畏首畏尾,认为自己真的不够好,价值感和存在感严重不足。

也许这些伤害绝大多数都不是做父母的故意而为之,可能跟自己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有一些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行为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好的阻碍作用,在孩子年幼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怎么在成年以后,缓解治愈原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伤害?

与原生家庭和解,是自我接纳的开始。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你的父母无论多么谨慎,都难免会给你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所以,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每个人的身上都会留下原生家庭的烙印。

所以我们不妨学会和家庭和解,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一个人发生改变,也许会带来整个系统的新生。我们与其与自己痛苦的对抗,不妨试着去接纳自己的过去,原谅父母,最终让心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和父母建立连接,找回生命中纯粹的爱。

停止抱怨,给每件事积极赋义。

娟子和小波是同一个家庭中的双胞胎姐妹,她们小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妈妈常常好抱怨。有时候抱怨钱不够用,有时候抱怨亲朋好友看不起她们。同样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小波长大后,像极了自己的母亲,也常常抱怨学校离家太远,抱怨自己的老师太严厉,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但是娟子却因为从小就看着妈妈因为贫穷而抱怨,她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凭自己的能力改变现在的生活。后来她拼命读书,考到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年薪很高的工作,不仅摆脱了原来贫穷的生活,也找到了和自己一样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伴侣。

当我们不再把失败和成功归结为运气,把挫折和困难记到别人账上,能够从每件事上看到亮点时,我们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这样,我们才会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重新获得新生。

我的人生我做主

2019年一部动画电影《哪咤之魔童降生》获得极高的票房,里面那句经典的话语“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度冲上热搜,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

在《哪咤》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被贴上了世俗的标签,他们都是饱受偏见的受害者。哪咤从小就被认为是妖怪,他开始制造混乱,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可是最终没人认可他。但是哪咤不认命,他和命运进行了抗争,真正做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其实细细推敲,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有这样一个信念,“我的人生我做主”,才能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如果一个人足够认同自己,能够看见自己的价值,他就知道如何在遭到攻击的时候保护自己,如何在失落的时候安抚自己。

我们还要学会坦然面对他人的评价,别人的评价毕竟是别人的看法,任何人都可以就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自己内心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就可以放心的接纳自己,你接纳了自己,也会惊奇的发现,别人的评价也会随着你的接纳而跟着改变。

学会和原始家庭和解,相信自己,接纳自己,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你就全然成了自己的主人。你再也不会是过去的奴隶,也不是未来的逃兵,你只活在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这些就是这本书《心尖上的黑天鹅》告诉我们的道理。

它真的是一本治愈内隐的心伤的好书。这本书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自我成长几个方面,全面探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溯童年成长经历,直面当下情感困惑。教你用最实际可行的方法,治愈自己的心伤。

我一度翻开后,不敢读下去,因为里面的好多语言和故事,似乎都涉及到曾经内心的隐伤。我还是勇敢的读了下去,也得到了好多收获,我想再多读几遍,因为它可以治愈我未化解的伤痛。

作者周周,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师,少儿心理咨询师。文章多次被“十点读书”“武志红”等多家公众号转载。

  《心尖上的黑天鹅》读后感(三):对自己吝啬,对他人慷慨,你那么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

  

先说一个身边的例子吧: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收入虽不高,但自己用应该绰绰有余。奇怪的是,她几乎不买衣服,连出去吃饭都是挑最便宜的买。 后来有一次,偶然听到她和弟弟通电话,才知道,她的弟弟马上也要上大学,她不仅要支付弟弟的生活费,还要每个月补贴父母500的生活费。 而她的父母呢,身体坚朗,却心安理得的在家中等着女儿的“回报”。

把女儿当做经济来源,这种做法在农村其实并不少见。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也是一直被父母压榨着,心里虽有怨气,却一直忍耐着,待父母要钱的电话打过来,还是情不自禁地心软,乖乖就范。

如果钱不能如约到账,父母们就会哭,就会闹,就会满村子宣扬她的“不孝”。

我的朋友和樊胜美,都是典型的“牺牲主义者”,面对父母的无下限索取,宁可苦了自己,也要迎难而上,以换取所谓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张信哲有段歌词,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其实原生家庭带来的苦恼,身体上或者是心理上的缺憾,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

姑娘们,对自己吝啬,对他人慷慨,你那么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

古吴轩出版社有一套书,叫《心尖上的黑天鹅:治愈内隐的心伤》,书名很有意思,“黑天鹅”本来指的是那些意外的,影响很大的事情,在这里则是指心灵创伤。

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咨询师周周,针对这类问题做出了分析。周周认为,樊胜美们的这种心态主要有2个原因:

1、文化累积的影响

在父母一辈的眼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价值就是服务家庭,并替家庭做出牺牲。很多人,就连女性本身,也对这个观点认同。

2、原生家庭的影响

关于原生家庭,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父母在7岁以前如何定义你,那你多半会在后来的人生里也那样定义自己。

那么,如何化解这些伤害,治愈我们脆弱的内心呢?

1、凡事都有界限,要守住心中的标尺

周周认为,牺牲者的内在有“他人比自己更重要的逻辑”,就是说,凡事总习惯先为别人考虑,所以一忍再忍,长此以往,对方就会觉得你的作为理所应当,从而更加心安理得地索取。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三毛所说的:

“他们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如今我货真价实地成为一个便宜的人了”。

所以,面对这些情况,樊胜美们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心中的标尺,可以救病救困,不能救的是毫无底线的人。

2,转移视线,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为什么樊胜美们会甘愿被榨干,除了亲情,还有的就是个人的“价值感”和“被认同感”。

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一些人也会被那种扭曲的价值观同化。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认清自己,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当我们坚定不移的明白,我就是我,是独立的,不是某人或者是家庭的附属品时,那些思想或许对我们就不起作用了。

正如周周在书中所说,我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产生情绪,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的接纳自己。

因此,樊胜美们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对自己大方,顾全自己,让那些吸血鬼无血可吸。

这个时代的女性们背负着太多的压力,也很容易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是非。《心尖上的黑天鹅》在个人价值、原生家庭、以及亲情爱情友情等问题上都有涉及,人生实苦,前路茫茫,只有治愈心伤,才能活出自己的万丈光芒。

心尖上的黑天鹅评价人数不足周周 / 2020 / 古吴轩出版社

  《心尖上的黑天鹅》读后感(四):别什么都怨自己的原生家庭

  豆瓣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成员浩浩荡荡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现在已经搜不到了)。进入小组页面,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生不幸,有人自卑敏感,有人暴躁易怒,有人有相当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他们非常统一地将这一切不幸归咎于父母,即“原生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短视频博主戏精牡丹发过的一段关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的短视频,数万人点赞转发,无数人在视频底下留言,其中一个高赞留言直冲榜首,我一眼就看到了:

“小时候幼儿园想穿个裙子,跟妈妈说今天不要穿裤子,穿裙子。妈妈说这么小就会挑衣服了,拿出衣柜里所有的裙子当着我的面剪掉,一边剪一边问我,以后还敢不敢挑衣服了。现在二十多了,自己一个人住,感觉这些年穿裙子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看到漂亮裙子,还是会不自觉想起被剪成一片片的花裙子。”

明明是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的记忆,当时的钝痛感却丝毫没有因为漫长的时光而减弱半分,想起一次就疼一次。

因此,很多人会将自己性格里藏在光影下的部分归咎于原生家庭。《心尖上的黑天鹅》这本书的作者序中,本书作者萨提亚模式心理咨询师周周写道:“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遭遇了特殊事件,这些事件的影响又没有人可以分担,那会对他的人格造成很大影响,最明显得是安全感和价值感会被剥夺。”

关于原生家庭,她又接着解释道,心理学上有个与之呼应的说法:父母在你七岁前如何定义你,那你多半会在后来的人生里也那样定义自己。而这也正是这么多痛苦的成年人,将长大后的不幸归咎于父母的原因,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人是家庭塑造的产物,每个人今天的生活模式、亲密关系乃至个人信念价值观的形成都与自己成长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来找答案,你会发现这个“息息相关”可不代表着绝对相关性。

这些在原生家庭里受的伤,只是我们童年里受到伤害的其中一个来源而已,就这样把成年后的所有心理隐患都归咎于它,明显不公平。我们受到的最大隐性伤害,有可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

周周在《心尖上的黑天鹅》里深度剖析了人们为什么感到不快乐的原因,一切成因除了原生家庭,还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伤性事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最喜欢的台湾作家三毛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初中时好几次考试都不及格。心理压力极大的她为了作出改变,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都得了满分,而当时的数学老师却认为她作弊。直言不讳的三毛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这番解释明显没有说服数学老师,随后她单独给三毛发了一张根本没有学过的试题,让她吃了鸭蛋,之后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件事直接导致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最严重的时候,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最终也养成了她终身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但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直至自杀,很难说跟过去的伤害没有关联性。

除了像三毛这样受到了来自外部的伤害,还有一些伤害是自己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因此周周提出另一个造成成人后依旧不快乐的根源的可能性:自己对某些生活事件的解释。

我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家里还只有我一个孩子的时候,大人们都围着我转,一切都紧着我用,直到老二老三接连出世。当时我非常不解:为什么本来属于我的东西现在要分给他们?有时甚至是直接跳过我全部给他们?为什么他们犯错一点事都没有,我做错就会被奶奶骂?

没等我弄明白这些突然的变化,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家里的经济压力也原来越大,在我还不太记事的时候爸妈都离开了家,常年在外工作,一直到我初中开始进入寄宿学校了,爸妈才回家常住。

可以说,父母直接缺席了我的童年。由于初中高中需要住校,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大学以及工作也都在外地,我想爸妈根本不知道我是怎么一步步长大起来的。

小学那几年,我一直以为他们常年不在家是因为我的原因。于是非常努力,就为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可以跟他们报喜。每次我都拿到“优秀成绩奖”了,也从来没听到过他们的一句夸奖。有一次爸爸淡淡地说:“拿到三好学生才算厉害!”

讽刺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拿不到三好学生。小学生涯最后一次评三好学生了,我还是没能评上,后来我情绪崩溃地去找班主任,问他我到底差在哪里,理由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非常优秀,不给你评是因为你已经拿了太多奖了,老师想给其他同学机会。”

虽然理由是拿到了,但是我依然不快乐,因为我终究还是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接下来的初中三年我都在为这个证明而努力,可后来我渐渐发现,可能是由于那两年爷爷生病了,爸妈心力交瘁顾不上我,他们已经不再关心我的成绩了。而当时的我对这一切的解读是:我没必要去证明自己了。这直接导致我升入高中后抑郁不振,学习时好时坏。

后来到了大学,有一天在图书馆看书看到窗外摇摆的芦花,我觉得它特别像一些店庆门口那些乱舞的卡通人形充气球,突然笑出了声。坐在一旁的同学被我莫名奇妙的笑吓了一跳,问我笑什么,我笑着跟她解释后,她笑得眉眼弯弯感慨:“还真像嘿!这样就觉得世界奇妙了许多。”

我心里仿佛有个坚硬的东西咔哒一声裂开了缝隙,一道光正从那缝隙微微渗出光来:是啊,我眼里的世界是这样的,是我认为它是这样的。读了这么多年书,居然现在才想明白,书是喂狗了吗?

虽然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依然时不时影响我:比如小时候没有零花钱,试过几次问爷爷奶奶要去买心仪了很久的书都被拒绝了。一年到头攒上一点就赶紧去买课外书,平常全靠借别人书来看。导致我长大以后,尤其是拥有经济能力以后,遇到喜欢的书就买,毫不犹豫。用周周的话来说,长大后的我们可以随时去买曾经喜欢而不能得到的东西,去拥抱和安慰那个被拒绝后失落的小孩。

但是,27多岁的我活得要比17岁的我快乐很多。

我们应该主动全面了解原生家庭,而不是只抓住那些来自父母或者其他亲友的伤害不放。

我很多后来经常被人称赞的习惯同样来自原生家庭,我与人为善的品质也来源于给过我伤害的它,而且我也相信,这些烙印也会深深刻在我身上,一辈子。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家人行为背后的原因,而这些切切实实造成了伤害的行为,我们也应时刻提醒自己,今后的人生要注意规避它再次发生,而非为了单方面的指责和控诉,对于疲于生计还要为我们操心大半生的父母来说的确不太公平。

这几年经常看到讨论原生家庭问题的言论,其实这是一种觉知和进步,证明我们很努力想弄要清楚这其间的关系,知道为什么会疼,才能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因此受伤。

很感谢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我第一次正视自己,发现自己过去心里有怨怼其实是对自我的逃避,是从读这本书开始。

那么要怎样才能从这一困境解脱出来?我觉得这本书能给你参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尖上的黑天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