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的森林》是一本由王一梅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偶的森林》读后感(一):《木偶的森林》读后记
“我”搬到一个叫“忙碌”的城市。有一天在图书馆偶遇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口罩之下竟然是一张狗熊的脸。接下来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只熊展开,从他住在森林里,还是一只小熊时讲起。
这只叫做“白黑黑”的小熊,像很多小孩子一样,有疼爱他的双亲,熊爸爸和熊妈妈。随着工程师阿汤开发了森林铁路,白黑黑也趁着一次机会搭乘上这列开往“忙碌”城的火车,是偶然亦或必然。熊爸爸终年在外养蜂,白黑黑幻想自己成为大人的模样,他要独自出去流浪。在列车上遇到一条卷毛狗之后,为了生计,他流落到一家名为“大惊小怪”的马戏团,被马戏团的老板罗里先生用魔法掌控,失去记忆。从此像其他马戏团的动物一样,逃以逃离。
罗里对白黑黑施魔法在读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悬念始终萦绕心头,书名为《木偶的森林》,可是故事已进行一半,何来的木偶呢?真相终于一点点浮出水面。会魔法的罗里先生,原本是一棵快活的橡树,老木匠出于自己的私心,砍伐了橡树,并把它制成了木偶人罗里。此举令木偶人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恨意,他网罗动物,控制他们,并憧憬着有一天控制整个城市,赶走这里的人类。
在感叹木偶人罗里的疯狂作为时,却也忍不住哀其不幸。是人类毁掉了他原本幸福的生活,最终招致了他的报复心。即使只是一颗树,作为一个平等的生命,也应得到尊重。
全书充满悲情,也不乏温情之处。罗里冰冻的心被图书管理员阿灿姑娘善良的举动而融化了。这个处理似乎有点理想化。木偶人罗里还能找回他的过去吗?而小熊白黑黑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他能恢复记忆,回到熊爸爸熊妈妈身边吗?结尾处虽有答案,但感觉意犹未尽。
《木偶的森林》读后感(二):唯有真挚的感情才能化解一切怨与恨
对于一个家有熊孩子的宝妈来讲,挑选一本好书,一本既有教育意义又能吸引孩子激发他的兴趣的好书,真的很难。幸好看到了这套由亲近母语和果麦文化联合打造的中文分级阅读文库,它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专门配备了适宜的阅读套餐。因为孩子正处于小学三年级阶段,所以这次选择了这套文库中K3阶段的书籍《木偶的森林》来读,希望他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在唯美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认知能力。
《木偶的森林》作者王一梅,一级作家,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200多种,代表作有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等,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蔷薇别墅的老鼠》、《奔跑的圆》等。
《木偶的森林》这本书从书封上来看十分简洁,一只黑熊和一只卷毛狗,仔细看还有一棵长着长鼻子的大树,如果不是看完了书的内容很可能会书封上的图画所迷惑,认为这是讲述黑熊与卷毛狗友情的故事。其实它们两个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配角而已,主角是那棵拥有人脸,长着长鼻子的大橡树。
故事的内容相对来说也很简练直观,用浪漫唯美的语言将现实与童话相结合,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淡淡的抒情,在趣味的小故事里发散思维领悟生活的真谛。
小熊白黑黑通过新修建的铁路离开了森林深处的家,来到了一个人们口中忙碌的城市,阴错阳差的加入了木偶人罗里的马戏团。在马戏团中白黑黑认识了许多动物,但是它们并不开心,甚至在第一次见面时对白黑黑说:“你会后悔到这里来的。”
直到罗里用神奇的魔法让白黑黑忘记自己的过去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罗里并不是当初那个收留无家可归的那些动物的好人木偶罗里了。他有着一颗冰冷的心,满腔的仇恨,企图用魔法控制越来越多的动物,让它们失去记忆,以达到将人类赶出城市的目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会困惑,木偶罗里为什么会如此痛恨人类呢?为了能让白黑黑回到森林,工程师阿汤、图书管理员阿灿以及一直帮助罗里引动物去马戏团的卷毛狗一起寻找木偶人罗里的故事,在一本古老的书中找到罗里痛恨人类的原因。
当罗里的故事被人们所知晓后,它的所作所为也变得不再难以理解,人类无情的砍伐、冷漠的遗弃、一意孤行的将罗里带离它深爱的森林,让寒冷的溪水冰封了罗里的心。在得知罗里悲惨的遭遇后善良的人类阿灿用一颗温暖的心渐渐融化罗里冰冷的内心,让他心甘情愿的放下仇恨,解除对动物们对魔法控制,白黑黑也重新回到了森林与熊爸爸和熊妈妈一起在温暖的树洞中冬眠。
当读完整本故事后,我问儿子:看完木偶罗里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他说:动物们都很可怜,离开森林被控制在马戏团,逗人开心,但是它们却一点儿也不开心。木偶罗里更可怜,因为它会说话,就被砍了做成木偶,和自己的根分开,就像孩子离开妈妈一样。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有些泪目,的确不管是动物们还是木偶罗里,它们都离开了为之生长的森林,就像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再也感受不到温暖。但是我要告诉他的是真挚的感情是可以融化所有冰封的心,化解所有怨与恨的,这个世界依旧是美好的。
或许在孩子们的眼中动物是可怜的,罗里是可悲的,但是人类对大自然肆意的破坏才是造就这一切的前因,而后果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让人类彻底的醒悟。
《木偶的森林》读后感(三):冰冷的心能否被温暖?
罗里说:“我不想成为人,我只是一棵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森林才是我真正的家”。-木偶人罗里经历五十年才回到自己的家,兔子阿德流浪三年也回到自己的家,那些许久没有回家的朋友,他们正在城市、乡村还是森林,山岗的某一个地方,他们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
今晚看了一部超虐的日剧,一个游戏考验朋友间的友情,游戏后,只剩男主一人。
游戏规则是三人中有一人是狼,两人是羊,如果对视,身份会对调,最后两个朋友为了一个人,放弃了生命,最后只剩男主一人站在游戏场地崩溃大哭。
太虐了!所以我急需一个暖心良药。
这时候看到桌边的《木偶的森林》,这是一本儿童文学,适合7-8岁的孩子阅读。
作者王一梅,一级作家,出版图书200多种,这本是她的长篇代表作。
书中有关于友情的部分,但更多是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
故事很有意思,趋于现实与童话之间。
故事名为《木偶的森林》,看到名字,我以为是发生在森林中的故事,其实不然。
故事里有一只叫白黑黑的小熊,他跟父母一起住在森林中,爸爸除了冬眠以外都要去外面工作,妈妈留在家里照顾白黑黑,和等爸爸。某一天,白黑黑被外面的吵闹声吵醒,原来铁路修到了森林中,白黑黑很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总是会好奇外面的世界一样,无论父母怎么说,都想去外面看一看。
白黑黑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就这么走到了一个叫“忙碌”的城市中,但是来到城市里面等待他的不是神奇的世界,而是一场欺骗。他加入了一个名叫罗里的人的马戏团,马戏团里面有狮子、大象、猴子,他们很友好,但是却都记性不好,而白黑黑也忘记了自己的从前,直到认识他的铁路工程师阿汤先生发现了他,才解开了罗里的阴谋。
罗里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没有感情,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他一个神奇的手段将大家留在自己身边,最初别人以为他只是因为寂寞,可是并不是,他有一个更大的阴谋。
他因为自己的遭遇,要报复人类,结局怎么样呢?大家可以去看看书,我这里就不剧透了。
这本书里面对于森林中的小动物描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生动,小动物们悠闲的生活正好与城市中人类的忙碌做对比。
书中的城市,不正是现在人们的现状吗?
城市快速发展,将人与人,城与城的距离拉近了。修建铁路、建造飞机场,我们出行变得便利了,可是在发展城市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环境污染与日剧烈呢?
空气污染,PM2.5,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不恰当的开发手段所造成的。
随意砍伐树木,让很多小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肆意捕杀,让很多稀有动物濒临灭绝。
大气污染,让全球变暖,冰山逐渐消融。
这样下去,人类并不是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而是在用错误的手段,来毁灭自己。
书中的罗里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憎恨人类,因为木匠的愚昧,才让他远离了自己的家。才发生了之后的种种故事。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我们不只要发展人类社会,更要考虑到全球的生物,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这本书用一个奇幻的故事,为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有爱的故事,希望孩子们能从这个故事中了解到人类需要保护环境,学习到互帮互助,明白如何珍惜朋友的友情,如何做出选择。
ps:书中并不只有一个故事,还有一段《土怪黑塔》,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哦!
《木偶的森林》读后感(四):在孩子心中种一颗善良的种子,却不逆来顺受《木偶的森林》
梁实秋的《孩子》中有这样的形容:我看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就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浩劫……
一翻生动的描述令人忍俊不禁,浮现在眼前犹如实质,且不管他写得多真实,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孩童中依然有这种“狂野”,稍微过份,就会令人头疼不已。这部分的孩子不仅是娇纵过份,更多的是在孩子心里缺失“善良”,而这种“善良”的缺失,久之会形成各种不良结果。
我们都已看到,近年来社会上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稍微不满家长管教就跳楼危吓的,或是真正的“说到做到”,造成父母的终身悔恨;也有离家出走,吓唬家长,或是真正一去不归的,还乐此不疲;更有甚者,危害别人的利益,霸凌、殴打别人,闹出人命的。
大家都发出疑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这么脆弱,这么难以管教吗?
说到底,小树的根基没有长好,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完全未注意道德、思想和美的教育,或许我的话可能有些人不以为然,但不得不说,早期的那一代人,读着五讲四美三热爱长大的人,这方面的确问题是少得多哪。
我三年级女儿的课程中,也不乏美词美诗美文章,可她学得终究肤浅,问她其中道理,总是摇头三晃。
无奈之下,我只得三维立体性“攻击”,随时随地,想到哪里,看到什么事物就开讲,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介绍一本关于善良、爱和大自然兼具的童书《木偶的森林》,以便有所可讲,有所可依,孩子也能够听得进去。
作者:王一梅,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20多种,此书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儿童文学奖。
它属于中文分级阅读K3级图书,也就是适合8-9岁儿童,这时段的孩子进入小学中段学习,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年龄孩子对于社会、人际关系、友情……之间的联系虽模糊,却也应该有所接触了。
为此,我下了大力气,因为女儿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课堂纪律却每天都上黑名单,这与她对秩序的不理解,对同学间关系的处理(是同学负责记录纪律)都有很大关系,为了让她弄清这些关系,我花费了好大的力气,而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中有许多可供学习之处。
这本书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只以人的形态在社会上生存的熊白黑黑,经常出入图书馆,而作者看时非常吃惊,图书管理员阿灿告诉了作者,这只熊的来历,和他身边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铁路与森林,木匠与树,木偶人与魔法,爱护动物者与马戏团之间的故事。
故事中有善良,有爱,有思考,也有人类忙碌却缺乏和家人沟通的描述。
轻轻读这个故事,一边说给孩子听,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种子,静待花开。
树拥有能感受到你的爱并回应那份爱的感官,而它的回应或展现其喜悦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也不是我们目前可以理解的。——普兰特斯·马福德故事是从一棵会说话的树开始的,树上停过一只会魔法的鸟,教会了这棵树说话,而某天一个木匠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不顾大树的苦苦哀求,砍下了这棵神奇的树,在溪水中冰冻了一整个冬天,使这棵树的心被坚冰冻住,也播下了仇恨。
第二次老木匠将树制成了一只木偶,木偶会说话,和人类一样,从外表看上去没人能分辨得出来,老木匠过世后,木偶无所事事,一天遇到了一只卷毛狗,他决定开一个马戏团,专门收容动物,他想在未来把城市变成动物的世界,把城市变成森林,用来报复人类。
他收容了狮子一家、大象一家,猴子兄弟,又收容了我们的主角白黑黑,他利用魔法让动物们忘记了过去,只记得登台演出。
而白黑黑的老朋友,在森林里建立起铁路的阿汤先生,在马戏团遇到了白黑黑,冬天就快到了,瞌睡虫就要找上白黑黑了,如果不能进入冬眠,白黑黑有可能会面临危险。
阿汤先生为了帮助白黑黑,去图书馆寻找方法,在将要失望的前夕,图书馆管理员阿灿帮他找到了木偶的来历,并且阿灿用自己的爱心化解了木偶的怨念,动物们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白黑黑还时常通过铁路来到图书馆读书,即使阿灿已经白发苍苍。
故事中用冰冻住了大树的心,来比喻人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后的积怨,用阿灿做的绿色衣服代表爱,包裹住木偶,让他感受到自己依然是一棵树,找回了自己初时的爱心。
如果孩子的世界也能用这样简单的方式来看到、感受到、解决问题就好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平时对孩子无意的责骂都会留在他们小小心间,变成坚冰,即便他们记忆力没有成人那么扎实,这种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会如瘟神般留下阴影,每当孩子出现恶言恶语时,我们都应该反思,是否在不恰当的时候伤害到他小小的心灵,侵害到他柔软的善良了呢?又是否平时的粗暴举动,让他们承袭下来,往后的日子中回报给家人、暴力对待别人了吗?
孩子不会应对这种冰冷,但他会模仿,再传递下去。在同学间,在朋友间,久而久之,这种恶习会变化成他身体的一部分,像木偶人一样,那年冬天的坚冰横亘在心底,久久不能融化。
善良不是无止境的退让,也不是用眼泪构筑的城墙。
女儿不会用其他方式表达不满,也不会通过言语表述自己的内心,看了过多关于公主的书,她只知道没有人会对公主苛责,这导致她一遇到问题只会流泪。
在班级里被赋予了爱哭包这个称号。每天都被班级中委以重任的孩子记下纪律差的大名,而那个孩子其实才是班级中最厉害的淘气包。
淘气到经常把别人打出血,但是他成绩却是好得出奇,我想老师让他来记录纪律一定是怕他上课捣蛋,给他一项任务,他便会老实一些。
可是他却习惯性针对几个同学,女儿也是其中之一。多次上榜后,我决定不能再无动于衷。
我让女儿多带一些零食,去对那个孩子说,不要再记录名字了,上课时会认真听讲。
我的目地不是让她学会贿赂,而是让她知道,处理事情不是只有哭一个办法,会有许多种方法,沟通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而自己说出的话,做的承诺也一定要遵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重要的是行动和表达,要让她明白,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动动脑筋。
书中也是这样讲述的,阿汤去图书馆找帮助白黑黑的办法,可最后却无意中找到了木偶的来历,他去找木偶谈判,却失败了,阿灿为木偶做了一套绿色的衣服,帮助他记忆起自己树木的身份,暖暖的服装也融化了他内心的坚冰。多种方法的尝试,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行动起来,只坐着枉然叹息,是不会解决问题的。
我有生以来一直非常胆小,但我从来没有因为胆小而不做我想要做的事——女画家欧姬芙这本书里的另一个故事《土怪黑塔的故事》,这个故事解释了之前《木偶的森林》中魔法的由来,依然还是动物的故事,也依然还是关于善良和爱的故事。
这本书成功把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事物引导入孩子们的世界,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描述语言不够生动,若是作者能写得再有点活泼浪漫的描述就更完美了。但依然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尤其是亲子共读时,向孩子传导这些抽象思想和逻辑世界。
成长是破茧成蝶,挣扎褪去青涩,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的羽翼,闪亮微动,发出幸福的颤抖;成长也是锁在抽屉里带锁的日记,记录了喜怒哀乐,记录了孩童的欢喜;成长是融化心底坚冰,变得更加坚强成熟,收获爱与歌声;唯独不是大声嘶吼,对抗世界,遇到不开心就躲避或硬撞,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长,那请在他们心底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而不是随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