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31 00:3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摘抄

  《漫长的星期六》是一本由[美]乔治•斯坦纳 / [法]洛尔•阿德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一):学习死亡

  

大多数人都在学习如何生。只有少数人才懂得学习如何死。作为残疾人,斯坦纳就是懂得学习如何死的少数人之一。

其实,作为地球上的客人,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别的什么民族人,只有学会如何死,才懂得如何生。这是一种大彻大悟!这是睿智者的行为!

向死而生,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是,大多数人都在向生而死,所以他们痛苦!向死而生的人看透一切,然后怀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达态度,创造一切。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二):安静已经变成世界上最昂贵最奢侈的东西

  

即将迎来国庆假期的那晚,导航软件里的大半个北京都是红色的。既然寸步难行,我和编辑部的同事闲聊起来。交谈逐渐演化成争执,我们为人类的语言问题提高了嗓门。他说,语气很笃定,人类只需要一种语言,随机的一种,这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而试图保护某种语言只是一种自恋。

我对文化多样性有近乎本能的迷恋,也是一位多语言学习者,惊诧得一时语塞。我先仓皇地否认了统一语言的可能性,就像被殖民者会创造新语言一样,语言的变调永远存在。而且,我说,在人类选择语言过程中,不可能真的存在随机,只有强者对弱者的征服。

那天我们谁也没说服谁,但我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如果只使用一种语言能让全人类更高效地交流,那过程中的征服也好,反抗也罢,是否都失去了争辩的意义?这个念头很快蔓延成对人文主义的怀疑,我很难在一种进步、发展的话语中,再为笃信的价值找到合理的位置。

阅读这本乔治·斯坦纳谈话录《漫长的星期六》,是解除精神危机的过程。在访谈中,乔治·斯坦纳批评人文学科中的弄虚作假,批评它在暴行前的懦弱,也表达了对伟大科学家的欣赏——他深爱数学、科学领域里“真理的价值”,但是他没有怀疑过人文主义。

书中恰巧也谈到地球应该单语或多语的问题,斯坦纳回答道:“一门语言是一种言说事物的方式,就这么简单。”他说人类的意愿、期待视语言而各不相同,英美语言的征服跟美国的政治权力息息相关,它将造成的贫瘠让人担忧——读到这,我长舒了一口气。 向后人介绍一位博学、有趣的知识分子是件难事,但从此我们有了《漫长的星期六》。这本书整理了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于 2002 年到 2014 年间与斯坦纳展开的一系列谈话。斯坦纳从童年时克服残疾讲起,回忆他们家从纳粹迫害下幸存的奇迹。他们交谈的话题涉猎广泛,斯坦纳的兴趣、学识和关切展露无遗。在生命最后阶段,斯坦纳也说起自己的遗憾,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斯坦纳的批评热情不止于人文学科、英美语言。他担忧反犹主义的抬头,同时也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目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行为,他觉得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是成为“地球的客人”;他也担忧今天的阅读环境,在全面商品化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保卫书籍,如何改善今天年轻作者困难重重的处境等等。斯坦纳坦诚得惊人,批评之余,也不乏固执、偏见。他的观点并非全然正确,但在记者的追问下,他的真诚和自省意识始终很动人。

书中解释了书名的来由。在《新约》中,“星期六是未知的,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没有任何动静”,“星期六,是一种包含绝望,又充满希望的机制”。在绝望中等待希望到来,是人类的常态,我们都活在“漫长的星期六”中。但生活仍要继续,所以,斯坦纳说:“我们是生命的客人,要继续奋斗,试着一点点改善身边的事物,试着做得更好。”没有比这句话更能鼓舞现在的我了。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三):漫长的星期六:是人生的永夜,还是翘首的黎明

  德军占领巴黎时,有一位德国军官来到了毕加索的工作室,军官看到《格尔尼卡》之后问道:“这是您画的?”毕加索回答:“不,先生,是你们画的。”

  看过《格尔尼卡》这幅画的人,即便没有基本的绘画审美素养,也能看出绘画中扭曲的人体、遭受的戕害和无声的呐喊,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绝望感油然而生。

  但绝望是希望的前夜。星期五耶稣去世,星期天耶稣复活,星期六处在绝望与希望中间。毕加索这幅画不仅仅是画出了战争年代平民的绝望,也透射出对人类的关爱,对和平的希望。乔治·斯坦纳对此也有深刻体会,他认为,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漫长的星期六,“经历灾难、折磨、痛苦,继而等待,对于许多人来讲星期六永远不会结束。既包含绝望,又充满希望。”这种思想观点,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鲜明印记,极大提升了他作品的生命张力,他也由此被誉为“当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

  而本文作者之一洛尔·阿德勒对乔治·斯坦纳有着另一番形象描述:“他就像一位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时时准备着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拔剑投入一场决斗,因为深知自己的生命正受到威胁。”不管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知识分子”,这些曾经耳熟能详、而今却少有提及的特定称谓,标注了乔治·斯坦纳在绝望与希望夹缝中奔跑的人生:一生与知识为伍,在追寻中度过一生。

  这是一段漫长的人生。乔治斯坦纳是犹太人,他1929年出生于巴黎,194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举家从巴黎前往纽约居住,2020年2月3日在英国剑桥的家中逝世,享年90岁。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卓绝的思考,卓尔不群的探索,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文学大师,一名散文家、小说家、教师、学者和文学评论家。

  1.乔治·斯坦纳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早期教养是分不开的。

  “她有一股秘不示人的荒唐的傲慢,完全是人性的傲慢。她还有一种非凡的自信。”当他胳膊受伤时,她说:“这可是意料之外的幸运!这样你就不用服兵役了。”这让乔治斯坦纳学会了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母亲还不让他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将他的右手绑在背后逼迫他学着用左手写字。正是这种强制性的意志力训练,让乔治·斯坦纳养成了喜欢挑战未知的性格,从不人云亦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语出惊人、振聋发聩。

  2.身为犹太人的乔治·斯坦纳,既为犹太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他在所有的著述中都把自己定义为犹太人;又倡导“流浪式”的犹太人生活,“就像赶路人一样,我为没有家而感到自豪。”

  他既强烈谴责反犹主义,又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他认为这些不过是暂时的,犹太人只是人类的其中一部分,虽然很优秀,很有教养,但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宏大的犹太人国家仍需商榷。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世的过客。”既然有生之年如此之短,又何必为了这个问题而纠缠不休呢?作为人文学者,何防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格局站得更高一些呢?所以,人类生存问题才是乔治·斯坦纳关注思考的重点,犹太人的问题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3.对语言的敏感与执着,不仅仅来自生存的需要,还有对人类社会的深切思考。

  乔治·斯坦纳的父母都会三四种语言,他本人也会说四种语言。对语言的天生敏感,也许来自父亲的一句忠告:对一个犹太人家庭而言,想要幸存就要了解尽可能多的语言。而对乔治·斯坦纳而言,“每一种语言都是打开新世界的窗子。”语言既为他适应环境奠定了基础,又为他思考人生创建了平台。因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虽然有时候理解很难,尤其是听不懂对方语言时。以至于乔治·斯坦纳对此发出了一句惊人之语:“同步翻译就是性高潮。反之亦然:性高潮——其实很难抵达——就是同步翻译”。

  乔治·斯坦纳认为,语言不同产生的沟通障碍,让我们领会不同世界的奥秘变得曲折,但数学家和音乐家例外,因为他们的语言超越了国界,运用的是真正普世的语言。而对一些文学作品而言,想要真正与作者心灵交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俄罗斯人都会含泪告诉你:“就算读着最漂亮的译文,你也永远没法理解普希金的哪怕一个词。”

  关于语言以及文学的思考,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中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而话语无法进入的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正是大众想要知道的。

  4.在高度评价阅读的同时,乔治斯坦纳也表示出对读书现状的担忧。

  “不必心急,一首伟大的诗可以忍耐五百年不被阅读和理解。”虽然他认为好的作品可以等上一百年,但处于危险中的不是书,而是读者。反思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还有多少人能安安静静、从头至尾阅读完一本书?碎片化、娱乐化、猎奇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方式,沉浸式阅读变得弥足珍贵。对此,乔治·斯坦纳提出了阅读“三要素”:非常安静的环境、私人空间、拥有书。以上三个条件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只是能否在这种环境中看书则另当别论,毛泽东能在闹事中看书,说明书的主人对书采取何种态度最重要。

  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莫过于亲耳聆听那些“酿就”思想的话语,虽然不够集中凝练,但其中闪烁的耀眼光芒却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本人对某一问题的鲜明态度和深刻思考。这本《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是一本披露乔治斯坦纳思想的访谈之书,更是一本反映当代杰出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突出矛盾的思考之书,它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刻揭示了作者本人在诸如犹太人语言、阅读、道德和死亡等方面的洞察与思考。正如作者在谈话中讲到的一样,这也是一本需要在阅读的同时积极思考、做批注的书,虽然说要“与文本竞争”这样的理由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过于苛刻,但顺着作者的思绪,引发我们对当下时代的思考,无疑是作者谈话之余最想传递的潜在意图。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四):漫长的星期六:170页的人生之书

回到2014年7月的一天,初春,蜀葵盛开,鸟儿鸣叫,洛尔·阿德勒走进熟悉的八角形的简陋小屋,斯坦纳停止正在听的莫扎特唱片,他们两人从2002年到2014年这十二年间的对谈形成了这本170页的小书《漫长的星期六》。谈话录中基本涵盖了斯坦纳一生的经历及相关思想文学评论观点,还有面对死亡的态度。他说面对死亡,他还有很多“遗失的梦”,最主要的遗憾就是没有去进行创作,他做好了准备虽然害怕却依然每天学习创造,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自己的狗狗,他说爱人类比较难。然而斯坦纳这个无比热爱人类,崇尚古典,具有无限社会责任感的大家,于2020年2月3日去世,这个“伟大作家的邮递员”的陨落,也预示着一个文学批评时代的逝去。

和斯坦纳其他作品一样,这本对谈录在纵观斯坦纳一生经历的基础上体现出他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批评精神,比如过去战争的文化反思、语言的教育意义,以及对在当今的西方文化潮流下语言的稀薄性表示担忧,对书籍以及阅读的看法等等。斯坦纳的语言纵横捭阖,跨越中西,从莎士比亚到海德格尔,从《李尔王》到《鼠疫》,他并没有高谈阔论什么理论技巧,更多还是注重文学与语言的现实意义,这薄薄170页的小书真理之重,语言之真,绝对是一本人生的指导之书,每一行字都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斯坦纳一直带着深深的幸存者的罪恶感,这不仅仅是身体上手臂的苦痛,更多是战争所给予的。“我的整个人生都与死亡、回忆和大屠杀有关”,就读中学班中只有两个犹太人活下来,他是其中一个幸存者。对犹太问题的思考和因着这种罪恶感而引发的更强烈的责任感几乎贯穿了斯坦纳一生的创作,他自认为自己及自己的民族都是地球的客人,为自己没有家而自豪。因着父亲的关系来到美国学习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这是他一生重要的日子。自己的教育经历与自己的犹太血统,让斯坦纳感受到战争与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后语言的力量被极大削弱。他在对谈录20页回答到:语言容许一切进入自身之中,语言已经彻彻底底奴化了,语言已经认不清伦理的边界在哪儿,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语言与文学成为了任何人的工具,当时的集中营军官可以欣赏诗人里尔克,可以欣赏世界名画,从美学和文学上提出真知灼见,当文字与文学被暴力控制,又要如何重新塑造文学的意义。“科学的箭矢射向的是未来。但我们的学科恰恰相反,授课内容的90%都来自过去。”文学并不单单指向过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等书都给与了更充分的回答。这也是斯坦纳一生积极探索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就在斯坦纳对书的迷恋之中。对谈录的第四章节主要是斯坦纳对读书的看法。这位文学大师的阅读量如鲸鱼如海,书中多谈论的所举例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但这位古典文学的捍卫者依旧将其最珍爱的书籍奉若珍宝般捧将出来与读者共享。

在文学被碎片化被影像化严重边缘化的今天,阅读斯坦纳的作品绝对是明智之举,从他掷地有声、深入分析与赞许中,读者会进一步了解到文学评论者对文学对人文的关心与热情。尤其是斯坦纳对莎士比亚的挚爱,他甚至希望莎士比亚的歌剧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伟大的作品带给人内心的东西是能够伴随人成长伴随一生的。《圣经》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因为有了《圣经》,从此,我们有了西方文学,有了《麦克白》。斯坦纳打开了世界文学的大门,他试图打捞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精神,将这种人文精神的普世性传播出去。阅读虽有不确定性,但斯坦纳依旧相信阅读的奇迹,并给出阅读的方法:非常安静的环境、有一个私人空间,读书的时候必须握一只铅笔。

读者用阅读去抵抗生活的贫瘠与潮流的崩坏,同样,读者也需要去捍卫书籍的存在,保护书籍,让书像一把斧子,劈开我们内心尘封的大海。斯坦纳在激励大家从书籍中汲取力量,读一本有重量的书籍,能够荡涤我们的灵魂,震颤我们的心灵,而不会沉入道德败坏的地狱。

斯坦纳见过歌德与集中营并邻,经历过犹太民族的被迫漂泊,感同身受过20世纪人性的堕落,这本对谈录里有斯坦纳对文学与语言的殷殷盼望,运用这世上丰富的语言,而不是单一的英语或其他,去提升扩展人类的心智,用阅读的力量去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去诊治当今社会的顽疾。

2020年2月3日,乔治·斯坦纳去世,世间再无“伟大作家的邮递员”,蜀葵绽放,小鸟啁啾,熟悉的八角形的简陋小屋依旧有莫扎特的美妙音乐,他说爱人类很难,可是读者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爱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漫长的星期六》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