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市街》是一本由悄吟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市街》精选点评:
●悄吟即萧红。
●所谓“我可以忍受一个人贫穷,但不能忍受两人一起贫穷”。但那时是幸福的吧,眼见自己的爱人将钱买了皮帽子,却不舍得买一把瓜子给她吃。黑列巴和白盐和吻的开始,最后却开始说,最初爱的人,后来爱的人。她早该知道薄情的。看后人文章,八十年代萧、端木、骆三人的合影,多可笑啊,半个世纪过去了,她早已死了。
●多么饿的感悟
●喜欢萧红的文笔。故事也动人。
●在南京先锋书店阅/ 我浏览她的勇敢 浏览她的小心翼翼甚至到卑微的活着 浏览她偶尔冒出的天真 对于生命她如此敬畏 尽管命运不曾给她多少怜悯 她琐碎的一切都如此鲜活 我仿佛看到她这么个人就在我眼前 穿着大棉袍子 笑起来还有点少女的羞赧 她说冬天又来了 春天又来了
●萧红小兽般的动物本能与其纤弱细腻的感受力正是她锤炼文字的熔炉,这一点萧军始终不懂也不屑去懂。
●个人觉得略显矫情一些,另外那个时代的语言和这个时代还是有些差距的,看的有些困难,珍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
●寒冷和饥饿的日子。
●没看出哪里写得好
●没有饿过,恐怕无论如何都不能真正体会萧红所描述的“饿”,但是,我知道它一定比我理解得要深很多很多。
《商市街》读后感(一):在商市街的那段儿黄金时代
看过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开始喜欢上这个历经沧桑的女作家。于是,饶有兴趣地翻她的《生死场》,读罢惊讶,民国时的大东北竟生出如此才女。再看《商市街》,萧红不仅才女呀,还是个让人心疼的才女。
一篇篇精致的回忆小散文,在商市街、挨饿、忍冻、避难、患病。写饿时,写到“想与全世界为敌”;写冻时,写到“想把脚伸到肚子上;”写避难时,写到“他按着我不会说话的胸口”;写患病时,写到“病使一切厌烦”。都是恰到好处、深刻难忘的文字,让读者都身同感受。
在商市街,萧红每篇散文里都有三郎,他是她的男主角,走廊旁、门窗旁,都是她等他回家的身影。虽然没有列巴圈,有不像样子破破的家;虽然没有被褥,有情人温暖的身体。最感动于萧红写自己在朋友家养病那段。萧军去看他,她写到“”郎华才来看我,好象父亲来了似的,好象母亲来了似的,我发羞一般的,没有和他打招呼,只是让他坐在我的近边。”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一个人的依赖,那是怎样的小温情呢。
虽然笔下满满的生存磨难,但还是那么的诗意,温贴。以今人回看萧萧(小小)红军的一生,这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吗!
《商市街》读后感(二):女作家,爱情,东北
女作家,爱情,东北。
因为《黄金时代》,我知道了一个叫萧红的作家;因为这几个标签,我十分想要走近这个女人。
或许电影的画面感先入为主,读书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合着汤唯的脸。仿佛萧红就应该是汤唯那个样子,倔强、敏感、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也看过宋佳版的萧红,可是着旗袍的她过于优雅动人,总不是长在黑土地上被生活和爱情欺凌的东北女子的模样。
电影中很多印象深刻的情景都在文字中找到原型,我喜欢他们捧着脸盆刺溜刺溜地喝着热水然后嗤嗤地笑,喜欢他们满足地蘸着盐吃列巴,喜欢他们在小饭馆饱餐一顿后欢喜地走在冬夜的街道——“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兜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攘着的那条破街。”饥饿让两个相爱的人变成了孩子,猪头肉和肉丸汤就能带他们飞上天堂。初期,他们的生活只有饥饿寒冷和窘迫,只好围绕着饭、柴、钱。萧红的文字中饥饿是真实和淋漓的,饥饿使人无力行动,又让人想要去偷去抢。她把她即时的挣扎与龌龊,希望与绝望讲得如此直白,竟让我觉得这是个有些疯癫的女人。
又是冬天,明明是冬去春来,可是他们的冬天怎么如此漫长。“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春天也是冬天,她的冬天也是千万劳苦人民的冬天。这还是一个敏感而且善良的女人,她眼中有偷木柈的小偷,有车夫,甚至一条小鱼。还没有看过《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但是我想,正是因为她的透察与悲悯之心,她的文字才是鲜活和值得传诵的。
同为女性,我总是对女作家格外感兴趣,张爱玲,严歌苓......我喜欢女性细腻的笔触和女性视角的表达。而历史上沾染爱情而难逃伤痛的女子更加让人想深入了解,更何况她还是我们东北老乡!
《商市街》读后感(三):别了,商市街!
别了,商市街!
对于萧红,我想我应该补补课了。
从萧红故居回来,我在一个姥姥家借了一套北方文艺出版1987年5月1版1印的《萧红文集》,我对这套书惦心好长时间,每一次去都要翻一翻。这套文集包括:《呼兰河传》、《萧红短篇小说集》、《马伯乐》、《萧红散文集》和骆宾基撰写的《萧红小传》。每一本书上都有一个萧红故居购书纪念的书章。
先看的是《商市街》。商市街按照叶君老师提供的信息,应该就是今天哈尔滨的红霞街,前不久,我曾在那里求过医生。估计当年,萧红寄居的商市街一定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商贾云集,叫买叫卖,声声不绝的一条古老街道。
看《商市街》的时候,很生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女人,整天在冰冷枯寂的房间中对冷漠的生活感叹和哀怨,为什么她不能想办法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家里没有米的时候,就饿着肚子躺在床上,等明天向别人借钱买米。
这差点破坏了我所有对萧红的阅读兴趣。
我把萧红的散文集扔到了一边。
把这种阅读感受说与一个姐姐,姐姐认为我的问题很幼稚,说我跟不没有体会到人在困苦的窘境下,表现出的对生存的挣扎……
我想,阅读时需要一定的背景资料的。
丹纳在他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作品——种族——环境——时代精神”的说法。丹纳认为每一件艺术品都不是孤立产生的。因此,掌握萧红一生的遭遇变成了理解他作品的一把万能钥匙。
但是骆宾基撰写的《萧红小传》虽然是关于萧红最早的传记作品,但读了几页之后,发现他笔下的萧红,似乎不是我想要看到的那个萧红。骆宾基从萧红的中学时代开始写起,从那时候起,萧红在他的笔下就成了一个憎恶黑暗旧势力拥有新思想的新时代女性了。萧红成了革命性质的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呼兰,原名张乃莹。从萧红故居的规模来看,萧红家应该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张家祖上是闯关东过来的,经过几代的发展,广有良田,产业涉及酿酒,商贸等诸多领域。祖父分得呼兰一部分产业后,带着家人便来到了呼兰。
童年的萧红在祖父的照料下,开始了启蒙教育,后花园和储藏室成了他排遣寂寞的场所,除此之外,张家大院的百态生活也给童年时代的萧红留下深刻印象,这些都成了后来萧红写作《呼兰河传》写作素材和精神资源。
萧红二十岁离开家乡,在哈尔滨经历了一场奇怪的婚姻,这场婚姻的后果是她怀了一个孩子,得了一场大病。也正是由于病倒在旅馆之中,一封求救信,让她认识了萧军。也就是《商市街》中的男主角郎华。住到商市街的时候,萧红尚在病中,几乎没有劳动能力,他和萧军两个人的生活,几乎就靠萧军外出打工赚回来的20块钱。因此,借债在所难免。
商市街和著名的中央大街成丁字形,现在看来,和中央大街的繁华相比,商市街应该是一条比较安静的街道,无论冬夏行人都很少,有几个也都是从中央大街走来,或者匆匆地赶往中央大街的。
但在萧红生活的时代,商市街住着的大多都是小商小贩,木匠,油漆工,车夫等等,那时候街道窄窄的,走在那里可以听见五行八作的吆喝声,这些声音之中还偶尔掺杂着一些鸡、狗的叫声。以萧红的家境来说,她应该是个大小姐。虽说不上锦衣玉食,但也能看得出娇生惯养。商市街上的条件和往日的后花园的大小姐生活天壤之别,缺少温饱,缺少尊敬,萧红感到揪心的寂寞,她的生活充满了阴暗的情绪。正如她所说,“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温暖”。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爱人在身边,那简直是全然没有呆下去的信念。但是为了生存郎华也会经常不在家,家庭教师不仅要教国文还教一些武术,经常是教完国文刚进家门,换好武术服装,穿上“傻鞋”去教武术了。这越发让萧红感到寂寞,“好寂寞,好荒凉的家啊!”
这是她面对疾病、困苦的自白。捉襟见肘的生活让女作家感到很落寂,荒凉的底色蒙在她的心头,才有《商市街》这样极致袒露心胸的文字。萧红把这种逼仄的生活写到了极致。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无论如何编造不出来,你可以虚构场景,虚构生活,但虚构不出人物内在的复杂心境。
萧红离开商市街的时候,心情一定复杂极了。“我的腿发抖,心往下沉坠,忍不住这从没有落下来的眼泪,是哭的时候了,应该流一流眼泪”。这个女人的泪水揉杂了太多的情绪,最起码的底色是国破家亡。萧红决定离开令她感到耻辱的伪满洲国的土地,离开了自己从小向往的哈尔滨,离开了令她梦绕魂牵的呼兰河。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想到,此去经年竟没有回头之日。1942年,萧红在写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之后,因庸医的错误诊疗,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病殁于香港,年仅31岁。
《商市街》读后感(四):底层知识青年的真实困境
散文集《商市街》于1936年8月问世,距作品所记录的“二萧哈尔滨流浪生活”这中间有着两年的时间间隔。熟悉萧红生平的都知道,萧红在从“国外”哈尔滨逃回国内上海的这两年里经历了与萧军感情的生隙裂变,而生活依旧是悲凉闭塞。所以这四十一篇带着明显自传性和连贯性的序列散文,不仅仅是实录性的,它以苦难经历为原料,加之以事后感情的过滤,更是回忆性的,反思性的。散文从二萧入住欧罗巴旅馆写起,回避了此前独陷旅馆的屈辱,截去了怀孕弃子的巨痛;在记录的过程中,又遮蔽对自身病痛的描写,淡化对萧军的感情涌动,直到取别离哈尔滨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给故事作结,构成了嵌套式的“到达—离去”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内容的选取都是萧红的有意为之,含着她对这段苦难生活的后惧与怀念,附着她对与萧军感情愈合的渴念……也正是这种实录性与倾向性,让《商市街》成为探寻萧红生平史料与心境变化的重要文本。
同时,在此般意图与心境下创作的《商业街》也最为现实而纯粹地展露出底层知识青年的真实困境。
《商市街》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由欧罗巴旅馆到商市街最后转向远方的上海,在总的“到达-离去”的结构里,又嵌套有两次地点转移伴随而来的“到达-离去”,划分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可以说是往来反复:哈尔滨的萧军、萧红从“求生”到“求存”,转而又回到了“求生”。在首篇《欧罗巴旅馆》中,萧红从上旅馆楼梯写起,“楼梯是那样长,好像让我顺着一条小道爬上天顶。其实只是三层楼,也实在无力了……升了几步,手也开始和腿一般颤。”稍点几笔就暗示出自身的病痛与虚弱。紧接着在初入旅馆的日常描写中,又插入了完整的“警察抓人”事件,不为夸张但极为透实地交代了两人交不起租金“强住”旅馆的事实。“你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宰了你”。穷途末路的萧军对催租人如是说,是知识青年的愤怒,呐喊,是绝望到了忘我。这就是知识青年的底层,这就是底层知识青年“求生”的困境。
在“求生”阶段萧红对贫穷、饥饿、寒冷等生存阻碍的描写是惊人的。在有意淡化对爱人萧军的感情涌动的写作前提下,萧红对饥饿的描写,就脱去了人情层面的幻想与怨怪,而落到了饥饿这一生理状态本身。饥饿中的萧红是脱去了身份,甚至脱去了自尊与理智来对待自己的:“我坐在小屋,象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赤裸裸,完全和日光接近……市街像一张繁繁杂杂颜色不清晰的地图。”……从与低于人的动物自比到超越人的空想,萧红死死围绕折磨本身的描写,不留余地,不留出口,又展露出底层知识青年所处的孤立无援之境。
“求生”之后复又“求久存”的底层知识青年的另一突出特征是“忘我”。这是一种言难尽其意的不同于麻木的“失我”状态——为维持长久存活的底层的他们往往来不及顾及自我,理想、尊严、原则等等。《商市街》之中的萧红、萧军极少提及理想,理想与信念的火苗在干冷的现实面前不起作用。困境之底的萧红甚至是将自己与“讨饭的家伙”同视之的,于是在去当铺得了救命钱,路遇乞丐之时仍给了他一个大铜板,竟怀着“我有饭吃,他也应该吃啊”的心理。二萧也叹自己“和雪花一般没有意义”,也提醒自己不能够做“自私的爬虫”,然而现实逼着他们一次次违心,一次次脱去知识青年秉持的原则甚至尊严。“败坏历史”的广告员的梦也还是得做,不甘成为“妇人”却还是得学,饿到极致了“即使是偷,那就偷”……只因“黑”列巴”和白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他去追求职业》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两个外国姑娘在楼梯口指点着萧红说“好看,好看”,萧红“没有理他们,心想:她们帽子上有水滴,不是又落雪?”忘我的底层知识青年甚至丢掉了本性的虚荣和美,“饥饿与严寒”成了他们唯一的敏感之处。
《商市街》在淡化爱情心路描写的同时,也用最轻的笔触刻画了从“求生”到“得以久存”的阶段变化。对瞬间心理起落描写的缺失,看似是为了追求自然、客观与冷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暗示了萧红对商市街后期过上“温饱生活”的不踏实与不确定。《商市街》这段故事的结局也正印证了这种悲观的预期:终得以生,又苟得以久存之后,等待底层知识青年的,往往是另一个困境。萧军与萧红刚得以从一个个“谋生之事”中站起来追求职业与理想,就又陷入可怖环境的围捕。两人逃离上海,复又落到了“求生”的困境。由此想到,新时期广大的底层青年的普遍境况,恐不是举着火把在传递新的光,而仍在挣扎着要站住脚。《商市街》所展现的,不是萧红萧军在“斗”,在“追”,而是他们在“逃”。这恐怕就是底层知识青年的真实困境。
写于2015年12月3日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课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