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30 01:1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100字

  《施蛰存精选集》是一本由施蛰存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325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施蛰存精选集》精选点评:

  ●《鸠摩罗什》《石秀之恋》《塔的灵应》《在巴黎大戏院》这几篇很喜欢,左左右右摇摆不定细微的心理活动,写的真到位。

  ●描写心理、欲望的挣扎,中国很少有超得过施蛰存的

  ●淡淡的情愫。

  ●小说跟散文都挺好,写法跟文笔都好,但是我不懂短评里说的与鲁迅论战是什么意思

  ●蛮有趣的,也是新感觉派的作家。 和穆时英还不太一样,他很摩登,他有点新旧揉杂的感觉。 读他们丰盈了我对30年代文学的印象。

  ●鸠摩罗什真心写得好

  ●文學原典導讀課閱讀書目之一。《鳩摩羅什》,那樣的心理,那樣的愛欲。

  ●施蜇存对于意识流的捕捉是一种在情怀中发觉微妙,《春阳》那种因舒缓而慵懒的闲散释然给了婵阿姨新生体验,《梅雨之夕》的无所适从而麻木迟滞的感觉紧融于梅雨不息的呆钝中,《上元夜》虽未表现出一种儿童的阈下经验,简单的爱意在小思绪中最动人。石秀、花将军、鸠摩罗什等几个历史人物的消解性重释只能算是弗氏理论的基本应用,不过或多或少还能给人一种新的历史慰藉或亵渎之乐。

  ●为了写作业读了一半儿 喜欢春阳

  ●每次看施蛰存,除开《石秀》,都不想去谈“心理分析”“精神分析”之流。他笔下的江南和上海离我太近了,吴侬软语,梅雨黑瓦,苏州河,小巷。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一):80. 施蛰存精选集

  2016.06.13-09.09

  80.

  《施蛰存精选集》——施蛰存

  包括《石秀之恋》、《鸠罗摩什》、《将军底头》等31篇小说编,各类杂记随笔等18篇散文编。

  因为作品选以及教材上讲述的文风觉得相当喜欢,加上对其中一篇作品《石秀之恋》》的作业要求,所以把整本都借来想看一看。

  是产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分析小说。弗洛伊德主张“性欲”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推动力,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都与之相关。

  “ 日色沉了,让我搁笔推书,我却有个古炉,你愿意和我一块儿消受这能‘带给我以青春的故事和恋爱’的情调的波斯麝香吗?”

  真想说愿意,所以能约吗hahaha

  324,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二):施蛰存的故事艺术

  施蜇存擅长通过重写历史故事,采用新的手法,注重使用心理分析,剖析他们的精神层面以及内心的矛盾挣扎,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是其最大的特点。《鸠摩罗什》中,鸠摩罗什是有着大智的修行很高的僧人,娶了自己的表妹为爱妻,并且喝酒吃肉,在去大秦的路上,自己的爱妻去世,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修行会不会因为结婚破了金刚身而大大减少,到了大秦以后,他依然处在矛盾挣扎中,为了维持自己的修行,开始吃素戒酒,最后在讲经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念,名妓和自己的爱妻的脸不断扰乱他的思绪,后来他去看了名妓之后,确保自己并无邪念,后来又看上了在听经的宫女,宫女、爱妻、名妓的身影面孔在鸠摩罗什的脑海中混乱交杂,他无法辨别最终心智迷失。他娶了很多的宫女,也喝酒吃肉,放纵自己的欲望,直到有小僧模仿自己去嫖妓时,他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和地位,用了障眼法吞下银针,苟延残喘地活着,最后他彻底成为一个俗人,一个沉迷享乐的卑劣的虚伪的人。

  《将军的头》这篇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大唐名将花惊定率领他骁勇善战但却心灵丑恶的骑兵队奔赴西南边境征伐本是他父祖之邦的吐蕃,在途中陷入“是替大唐尽忠而努力杀退祖国的乡人”还是“奉着祖父的灵魂,来归还到祖国地大野的怀抱里”的矛盾中。但到了边境小镇之后将军却遇到了让他“从头就把全身浸入似地被魅惑着了”的少女,在强烈的情欲支配下忽略了种族冲突,因而改变叛变计划陷入单相思之中。他在两军交战时在强大的爱欲下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忘记了现在是正在的战争”一心想回村庄去保护心爱的姑娘,但在途中无意中被吐蕃将领斩落脑袋,无头的将军仍坚持回去寻找心爱的少女,却在少女无爱的嘲弄死去的故事。作者正是运用弗洛伊德理论,站在还原历史人物为普通人的角度上对将军的遭遇进行讲述的,而将军悲剧式的命运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作者将将军放置在一系列自身无法掌握却必须面临着选择的事件面前,在种种矛盾中挖掘将军的内心世界,将将军平凡人的一面凸显出来给人看。去掉封建等级观念包裹下的种种光环,回归人性。

  《石秀》是一篇关于心理扭曲的变态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完整地有逻辑可循地描写出了这样一种变态心理,一种人性的极度阴暗与卑劣,它围绕着剧烈的赤裸裸的欲望,以及肮脏的低级快感。

  人们时常会受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影响甚至驱使,每个人或多或少身上都带有一点,每个人都有石秀的零碎的影子。施蛰存笔下所勾勒出来的石秀的形象,是一个极端的合成表现,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扭曲的标本,也为我们揭示了人性之另一面,在本能的放纵之下所达到的某种程度上的极限。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三):只是错觉 ——读《春阳》有感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内心戏,没有起伏的情节,没有多余的对话,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女人思绪的漫游,一场落寞的错觉。

小说名为《春阳》,但在故事的结尾处我却分明看到了婵阿姨心中犹如阴霾般的失落,任凭这春日里的阳光来了又去,她还是那个她,一切都未改变。随着对婵阿姨心理活动步步深入和细腻的描写,作者给了我们一种潜藏的期待。她会不会邂逅一个男人,然后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在读到结局之前,我一直在这样猜测。可是,小说的结局远没有它的题目那样温暖而灿烂,我们终究只看到了一个逃不出自己的宿命的女人。

我总觉得婵阿姨有着与她气质不相符的敏感和多虑。一个已经步入中年的女人,却像一个怀春的青春期少女一样骚动而善感,这似乎与她的年纪格格不入。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婵阿姨的境况和内心状态,也许就能明白她的内心为何如此纠结,最终又为何落得依旧孤单。

不可否认,婵阿姨突如其来的好心情和之后短暂的停留是因为这久违了的大晴天,但我不禁会质疑:如果没有发现那个年轻行员的凝视,她还会注意到这明媚的春阳吗。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因为年轻行员的注视,激起了婵阿姨平静已久的内心的涟漪。

婵阿姨是不幸的,十二三年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未婚夫死了,犹豫再三之后她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用余生守护翁姑的财产。这种包牌位做亲的行为忽然使我联想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余孽:贞节牌坊。文中写道:十二三年前的婵阿姨是个康建的小姐,有着被人家所称赞为卓见的美德。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婵阿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卓见”形象。也许无论从婵阿姨自己还是他人看来,她都理应是那种所谓“贞洁”的女子,她应当从一而终,安分守己,然后独自终老一生。婵阿姨同多数中国作家笔下的传统女性一样,内心陈旧,思想封建,人生也就注定悲哀。

婵阿姨又和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是有所不同的。十几年来独守空闺的生活她不是没有厌倦过,文中写道她也曾想过要丢掉财富而去结婚,她在心底还是向往着幸福和自我的。当婵阿姨察觉到年轻行员的注视之后,压抑已久的渴望和热情喷涌而出。一个年轻的行员盯着自己看这意味着什么呢,他是不是对她很感兴趣?他甚至用下颔碰了她的头发,用肩膀碰了她的胸脯,这些细微的动作婵阿姨全都看在眼里。这若有似无的一切对于一个寂寞许久的女人来说,意味着一种可能,一种改变,甚至一种崭新的未来。就这样,婵阿姨怀揣着些许隐秘的激动和甜蜜走入了上海繁华的街头,走在了温暖的阳光下。她变得前所未有的洒脱和通达,她开始舍得为自己花钱,她似乎看开了一切。

菜馆里遇到的三口之家,使婵阿姨陷入到深刻的自我剖析中。在面对一个幸福的家庭时,她的心中满是自卑和落寞,和一个真正美好的女人相比,她只是悲哀的单身女财主。而那个文雅的中年男子,也让婵阿姨自我审视。她在乎自己在他心目的形象,她幻想和他一起去看戏。婵阿姨沉浸在自己略显可笑的意淫中意犹未尽,她深感自己这次一定不能不了了之的回家去,她期待着什么。小说的第一句就是“婵阿姨吧保险箱锁上了…”,但显然这个过程因为年轻行员的注视而被她完全忽略了。她偏执的,多此一举的跑回了银行,以检查锁的名义又一次见到了行员,当她期待着面带笑容的行员对她说些什么时,婵阿姨的美梦破灭了,在行员眼中她不过是个半老的太太,一切美好的感觉只不过是这个虚伪行员的待客礼仪罢了。然后,天色变坏,春阳消失,婵阿姨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

婵阿姨之所以纠结,之所以孤单,全都来源于她内心的虚弱。长期的寂寞,自我禁欲,以及脱离于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婵的内心是病态的。在这种状态之下当她与外界的人和事接触时,自然是敏感而又瞻前顾后。更重要的是,从骨子里来说她是个保守的女人。她异常在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她努力做着那个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好女人,这也就注定了她没有打破现状追求幸福的勇气。当自己的尝试得不到认可与回应时,她迅速把自己恢复到原来沉重而闭塞的状态中。

我愿意相信,那二月的暖阳是一直存在着的,结尾处天色变坏,只是作者对婵内心的写照。行员饶有兴致的凝视是错觉,突如其来的暖阳是错觉,她以为自己体质思想的改变是错觉,莫名奇妙消失的好天气也是错觉。一切皆是错觉,对于一个纠结而保守女人而言,也只能是错觉。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四):列述施蛰存短篇小说中表达人欲望的途径

  列述施蛰存短篇小说中表达人欲望的途径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篇幅虽短,但充盈着人物的意识流动、情绪变化,可归结为欲望萌动。施蛰存是现代派小说家之一,说其小说表达的不仅是“都市”欲望原因有二。其一,有的小说是用现代小说笔法改写了的历史小说,如《石秀》、《释迦牟尼》。可以说这些小说是施蛰存套用都市感觉结构写成的,但这是另一问题,这里考虑的是短片小说文本的内部分析。其二,并非所有小说中的欲望都因都市而发生。人天性中的欲望占了相当比重,都市只是更易唤醒沉睡欲望的场所,但不可把它们的根都嫁接到都市上去。至于欲望,但凡人想得到某物或达到某种状态皆是。不因穿暖衣、吃饱饭、睡好觉的欲望太过基础,就不用小说表达;同样,另一些欲望,如在农耕伦理下被压抑的性欲会因都市既开放又逼仄的环境爆发出来;此外,还有真的只在都市影响下方才萌发的,如渴望信任、渴望家庭幸福等。以下讨论的欲望涵盖施蛰存最出众的短篇小说,也尽量涵盖到上述的欲望类型;讨论重点即是笔法上表达人欲望的途径、方法,亦即它们是怎样通过小说设置一一罗写出来的。讨论时并不把看似相近的小说用总结出的结论做捆绑分析,如不会把“天气”用作捆绑《梅雨之夕》和《春阳》的理由。不各做各的分析,会破坏每篇小说微妙的特质,这些特质本以独特的排列共同构成了叙事基础。

  《扇子》(1929)的男主人公是年过中年的宁,他在旧物里翻出了一把团扇,勾起了儿时在苏州上学时与既是邻居也是同学的树珍的初恋记忆。树珍和团扇代表了宁在苏州暂时栖身的几年间的两次围困和解围。宁的自闭因语言隔阂而起,刚到苏州的他讲杭州话被同学嘲笑,自己也不懂苏州话。这时温柔的树珍打破了隔阂,并借她展开与同学的交往。行将毕业,树珍把团扇送给了宁。一方面,宁和树珍毕业后的人生是被双方父母安排的:宁离开苏州的同时树珍回家做事。二人毕业后不会再有交集。宁意识到未来将永别树珍后,他才会希望通过留级和她多待一年。树珍对此的反对和此时团扇的出现让宁想获得树珍的象征物。宁带不走树珍,但可以把她的团扇带走。它象征的意义是私密的,它不显现在当下,只在宁的记忆中。另一方面,选择团扇在叙事上又另有好处。小说开头就交待好了,现在上海女人都吹电扇,内地女人都用羽扇,团扇已是稀罕旧物。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了,它只在自己的旧物里,中年睹物思人的情绪不禁因这般独占加强了。

  用信物作线索是《上元灯》(1929)和《扇子》的相近处,但前者复杂些。主人公“我”和“她”都是刚晓得人情事理的年轻人。“我”和“她”的妈妈相信钱物的重要,而“她”是反抗这种坚守的中间人。具体地,“我”为见“她”不穿旧袍,但新袍又难看得惹眼,甚至不敢穿着上正街;“我”失去“她”的花灯,并怀疑“我”穿得没有“她”的表兄体面,这在后来“她”转述妈妈的话里被证实。“我”渴望获得尊重,但“她”反抗获得尊重的游戏规则。集中表现于“她”把更漂亮的花灯留给“我”,拒绝了表兄的告白但未拒绝“我”。这是让“我”得知现有规则以外还有其它选择的最佳途径,也是打破“我”徘徊在虚荣的干扰周围的最佳办法。然而,做最终选择的依据是妈妈对“她”的认同或不认。这才是造成小说中“她”的踟蹰、无奈的原因,也是“我”在大欢喜后低头看到的却是旧袍子的大悲哀。

  眼光在敏感的绅士那意味着尊严,如《巴黎大戏院》(1933)里的“我”。 “我”内心敏感,甚至敏感得过分;准确说来还有恋物癖,它带来用虐恋表达的性欲。“我”被小说设定为撇妻在家的进城男性。在农村彼此认识,人们无隐私概念。“我”却把这一观念搬到城市,认定路人对“我”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理应质疑情人抢先买票,请“我”看电影。因为在农村“我”是家庭的顶梁柱,女人地位低微。最好从不求女人做事,就是求也必须藏着掖着,着人看了背地里笑话,说“我”无能。可是城里人刚看见女人给我买票就笑我。不仅女人懂礼尚这一点与“我”向来的生活经验不符,就是笑“我”的人不去背地里笑,当面拿“我”揶揄也和过去大有差池。说“我”的性欲源自恋物癖的虐恋,是从“我”情愿舔舐情人手帕开始的,如同弗洛伊德的病人情愿妻子在其脸上小便一样。所以纵观全文,把男主人公做这样的设置再恰当不过了。

  说从昆山来的蝉阿姨是“闲逛者”恐怕不贴切,《春阳》里的她只能算作身在上海的“踉跄人”。踉踉跄跄的蝉阿姨东奔西走,也是东奔西走地无所适从。在南京路游走的蝉阿姨目睹了不曾见的密集人群,感到了自己的孤独,才想起为继承田产狠下心抱牌位成亲的苦事。她在餐厅看见吃饭的一家三口,让他想到了两件事。第一是她无夫无子,核心家庭带给她心头刺痛。第二她明白了城市人自己挣钱花,私有财产和她继承的钱不同。田产不会总是她的,自己只是保管员,终究会在死后因无子嗣传给亲戚。夏天热得人麻木,冬天更需温暖而非爱欲。但故事恰好发生在明媚的春天,阳光给人骚动不安之感。渴望幸福和呵护的欲望被闹市和好天气唤醒。餐厅擦肩而过的中年人和英气的银行职员都对蝉阿姨笑,她想和都市男子产生交集,她却忽略了陌生人社会里的微笑只是出于礼貌或职业道德。蝉阿姨却误解了他们。

  和艳阳对应的是梅雨,梅雨天因雨的细和密生成了雾腾腾的都市景观。雾腾腾是隔膜,但不像墙那般阻隔。雾腾腾隔开意识和潜意识,但它们可从孔隙穿过墙垣混杂在一处,雨停的那刻也是人从潜意识苏醒的那刻。这是《梅雨之夕》(1933)教会读者的。如果“我”没有走雨路的癖好,就不会在雨夜思绪纷飞。雨夜偶遇的苏州女子是青春少女的代名词。短时间内,“我”把她多次置换角色:路人、美丽女子、初恋女子。在“美丽女子”和“初恋女子”置换的刹那,“我”把她解释为前者的象征,借此“时光机”回到了后者那里。“我”沉湎初恋时并非一帆风顺。潜意识加工了初恋的记忆,排挤了身边女子,使“我”既想到了初恋的美,又注意到她的细节(嘴唇)和初恋比起来还稍显逊色。现任妻子也掀起波澜,她是潜意识的噪音。出于亏欠和罪责,“我”总会让她出现,哪怕把她“放在”商店柜台后也不惜。可又暴露了“我”潜意识的另一欲望:嫌弃。“我”已经把糟糠之妻嫌弃到柜台后面去了。

  《狮子座流星》(1933)是现代女性小说,卓佩珊是小说的主角,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主人。从与丈夫结婚到多年后的现在,英姿勃发的丈夫已经肥胖不堪。卓佩珊想生育子女,但总是怀不上,尤其眼下她已不愿与丈夫同房。卓佩珊找极好的医生看了病,医生说问题不在她这里。于是她产生了矛盾的情绪,这也是她欲望破壳的原点。卓佩珊找医生看病,是想如果问题在自己,帮她治了病便能生育了;可医生既然说她身体健康,那么她的潜意识就告诉她,自己已不必再和丈夫同房,可以“另树彩旗”了。施蛰存小说中都市人的欲望往往凭借眼神做沟通,当卓佩珊倾心于电车上伶俐的外国小孩时,内心的冲动便不可收拾。她的潜意识甚至告诉她现在身体不好是因为缺乏异性的爱,情绪铺垫妥当了才有电车上的下一幕,卓佩珊瞥见身旁站着的英俊男青年,便故意让腿贴到他的膝盖上去磨蹭。最后,整个潜意识出轨的过程随着电车到站也结束了,只是自觉“一身冷气”。

  把都市作为小说场景委实有它的益处。《妻之生辰》(1933)有如鲁迅《伤逝》(1925)的续写,“我”和自由恋爱的“她”结婚了。小说发生在妻子婚后第一个生日当天,尽管“我”依旧想给妻子过一个难忘的生日,但初衷已经发生了改变。“我”和妻子都是城市工薪阶层,生活拮据应验了“我”并不能凭一己之力让二人世界美满充盈;不仅如此,“我”和妻子少了陪伴,“我”以“我”的视角揣度妻子的潜意识,结果只有苦闷和孤寂。这就是过生日的初衷变化了的缘由,“我”生活的勇气逐步消解,“我”已经从敞开的未来看到了以后年年减退的生命激情。所以,“我”企图通过婚后第一个生日为以后的不安恕罪。小说显然没有至此终结,因为“我”作为初出茅庐的工薪阶层,不会不被贫困打压下去。情节不出意外地急转直下,“我”的企图被身无分文的口袋阻断。现实生存着的“妻我”是非常无聊的,连欲望都无宣泄之所,美好的事物都在潜意识里,生活的希望也才有所附丽。

  《石秀》(1932)是施蛰存多篇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改写的历史人物小说之一,也是一篇代表作。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对石秀对潘巧云的复杂情感产生兴趣。原著中,依杨雄落草前的性格,他本可以把妻子偷情之事化小事作罢,不必伤人性命。石秀曾想占潘巧云便宜而不得,他这时在一旁插了一句:“哥哥,含糊不得。”这句插嘴触动了杨雄的自尊心,便杀了妻子和丫鬟。杨雄杀人后呆看着石秀,却听石秀说道:“哥哥,不是我。”这一桥段被后世者屡屡细说。在《石秀》中,石秀被施蛰存刻画得爱欲旺盛、充满性幻想,渴望通过对潘巧云的虐待甚至虐杀获得奇异的快感。他对潘巧云的性幻想集中体现在梦中,作为潜意识的显性表现萦绕在石秀周围。因潘巧云是义兄的妻子,所以石秀还常把潘巧云的丫鬟迎儿幻想作潘巧云,以此能在梦里接近她。石秀对潘巧云有发自内心的性欲,他以为他能掌控住潘巧云。但石秀却想潘巧云而不得,便转变成最原始的杀戮,自己得不到的应当即可毁灭。杀戮只有机会发生在梦里,但不巧的是潘巧云的偷情被抓让石秀有了报复的机会,才有了水浒里的对白。石秀调戏不成后内心挣扎万般,但杀戮的过程却没有挣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