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夜色温柔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29 00:5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夜色温柔读后感100字

  《夜色温柔》是一本由[美]F.S.菲茨杰拉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色温柔》精选点评:

  ●这个译本差劲得一塌糊涂,大段大段的机翻

  ●[今晚夜色真美] [白浪飞溅,捕捉住星光,又把它扔回到亮晶晶的天空中去] [仿佛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必定要带上他早先相识、爱上的那些人的自我一起前行,只有他们完整,他才能保持完整,这里面涉及某种孤独的因素——被人爱是那么容易——想爱别人却那么困难]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急转直下的结尾部分流畅快速,除此之前的绝大部分缓慢昏昏欲睡...断断续续5个月才啃完它。原书名[Tender Is the Night]...Tender某当下流行的社交App的名字嘛,原来如此(微笑)

  ●花了几个小时读完这本小说,疲惫不堪。不同于《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戏剧化的决绝结局,《夜色温柔》以缓慢的节奏描写一个人的生活是如何一点一点坍塌的。没有灾祸,没有死亡,迪克的人生塌到某个程度就已触了底,但他无处逃遁,连自毁都不行。因为归根结底,他是无能为力的人。他只能裹着一身灰扑扑的回忆,浑浑噩噩地继续行走和呼吸下去。从这角度来说,《夜色温柔》里写的才是真正的,是幻灭之幻灭。纸醉金迷的表层下,人人都是被社会吞食后又反刍出来的残渣。不是烟花散尽,而是一地鸡毛。

  ●讲的是一个绝色白富美 和爸爸发生不伦恋,成了精神病,遇上了正在奋斗当精神科医生的迪克,迪克很温柔很友好地想治愈她,白富美妮科尔爱上了迪克,进而追求和嫁给了迪克。过上了有点痛苦和麻木的生活,在海滩偶遇小演员罗斯玛丽,两人相爱。但已晚了。妮科尔其实并不真的爱迪克,最后二人以离婚告终。

  ●没看完

  ●前半段超好看!!挣扎良久还是要违心地爱上菲茨杰拉德(不过后面发现还是他喜欢写的老一套)。这个版本不错啊翻译又美又流畅还不失文气(虽然我没仔细读过其他翻译

  ●人生究竟是从哪一个时刻开始崩塌的呢?

  ●第一章写的支离破碎,几乎怀疑是菲茨杰拉德喝醉了的一天一段憋出来的,几欲放弃的时候,却在第一章结尾来了一个大的反转。后面的叙述依然支离破碎,但是由于剧情和基调的变化,这种意识流和古典风格参半的叙述方式却变得合理,让整本书沉浸在一种温柔而哀伤的氛围中,故事和手法5星,翻译扣1星,有机会读原著。

  ●还是更喜欢菲兹杰拉德的短篇,塞林格的也是,这两位都是能用一个片段证明自己是个天才的人。

  ●翻译有毒…看到想吐…

  《夜色温柔》读后感(一):评《夜色温柔》

  《夜色温柔》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半年。

  故事从高斯旅馆,以罗斯玛丽的视角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描述开始,又以最后迪克和玛丽在高斯旅馆海滩上的交谈结束。

  我曾经以为故事中最为悲剧的是妮可尔,最终收获了一个悲剧结局的,却是迪克。

  迪克本拥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学术有为,著作颇丰。最终却被周围人——医生、妮可尔的姐姐巴比,半推半就的推入了这段婚姻。迪克和妮可尔最开始是真的相爱,但是两人身份的差距、妮可尔不时发作的病情、迪克对罗斯玛丽的欲望,最终溶解了这段婚姻。迪克也在这段婚姻中不可避免地迷失了自己。

  夜色温柔,罗斯玛丽在那个看似平静舒缓的夜晚窥见了迪克婚姻的阴影;妮科尔在深夜的海滩和汤米缠绵;迪克在深夜的船上醉酒,最终名声尽损。

  《夜色温柔》读后感(二):一部颓败人生的罗曼史

  这是我看的菲茨杰拉德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这部是经历了几次阅读失败以后终于完成。虽然篇幅不长,但它并不算好读,尤其是跟盖茨比相比。因为看他的作品少,不敢妄下结论,但明显能感觉到,作者想要一个更广大,更复杂的世界。无论是开篇罗斯玛丽视角展现的戛纳海滩,还是迪克与妮科尔的苏黎世,或者巴黎,它所牵扯到的不再是局限于长岛对岸的绿灯,主人公的阶级、情感关系也更加多样。一开始的海滩盛宴看上去如此繁华,让人忍不住去想这是一个关于少女明星的罗曼史,一个新贵进入到old money世界的种种。尽管菲茨杰拉德曾将本书副标题定为罗曼史,但它并不是关于罗斯玛丽,而是迪克。准确说,是迪克的堕落史,或者酗酒史。第一部里罗斯玛丽视角下迪克如此迷人,如此得体,简直让少女失魂落魄。但很快冰山一角被徐徐展开,菲茨杰拉德转换视角,妮克尔与迪克的爱情之下藏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这是迪克人生的悲剧,把他拖到漩涡里。有时候人生是悄无声息的走向坍塌的,只是相比过程,崩溃的瞬间太明显。迪克本是有着光明前途的医生,出于复杂的感情—爱慕、怜悯、一丢丢欲望,他和妮可尔结婚。如果这段婚姻是世俗所说的门当户对的反面教材倒也不必,不过确实他一点点损害了迪克。他也曾挣扎过,不去向那些上层社会的生活靠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不管是爱上了罗斯玛丽也好,想离开妮可也好,迪克已经深陷漩涡之中了。在第三部里菲茨杰拉德让迪克在酒精的作用下放浪形骸,也可以说他是终于放弃了抵抗。迪克曾经对人生有多么美好的憧憬,他的职业生涯,他的爱情,他就有多么厌弃这一切。很难说是哪个瞬间让他崩溃了,只能说是日积月累的浮夸而繁华的生活终于露出不堪的本质。他和妮可,和罗斯玛丽的爱情都曾经带来过美好,甚至跟妮可的更加纯粹动人,然而一切都结束了。夜色温柔,可月光如此冷清,如此遥远,恍然如梦。

  《夜色温柔》读后感(三):破碎的梦,沧桑的心

  作为一战前后美国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真实记录者,F•斯科特•菲茨拉尔德将写作视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被誉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同时也是继福克纳、海明威之后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而自《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举成功之后,美国经济的迅速萧条,他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后来的这部《夜色温柔》则更加出色,甚至是其之前所有作品的巨大跨越。

  《夜色温柔》尽管取名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著名诗篇《夜莺颂》,却几乎没有浪漫成分,而是纸醉金迷的残酷现实。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菲氏没有着力刻画青年迪克•戴弗的浪漫梦想,也没有任何旧日重来的虚幻想象,而是梦境破碎之后的觉醒与沧桑。

  很多人都认为迪克是富足的沃伦家“金钱的牺牲品”。因为被人利用,也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失败者,最终只能漂泊于美国的一个个小镇上讨生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漂泊”并不意味着“沉沦”,“梦的破碎”并代表未来就会“化作死寂”,迪克在故事的后期并没有演变成一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形象,叙述语言平淡温柔,他对尼科尔年迈病危的父亲的宽容和关心、对陷入麻烦的玛丽和卡罗琳夫人的出手相助、甚至对待夺走自己妻子的汤米的心平气和的态度,都不是一个失败者的表现。相反,那内敛外露的谦和,更有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智者气质。

  而引起这些误解的地方,恐怕在于迪克的“酗酒”,就像菲氏自己在创作后期经常酗酒一样,迪克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这并不奇怪。受惠于沃伦家的资助,在诊所为那些受到困扰的富人们服务的迪克也时时饮酒,但他早就相当无奈地感到自己的职业道德正在化作一堆毫无生气的废物,饮酒成为他唯一的宣泄和逃避方式。菲氏正是通过迪克对自己类似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一场很有诚意的解释。

  最后,迪克选择了简单的小镇生活,与欧洲的奢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不再忙于应酬,并开始行医、演讲、写作论文等,重又恢复一个医生的本行。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曾在《美国小镇》中写道:“小镇一直都是我们叫做美国的这一现存事物的脊梁……也许是那坚硬的砾石土壤使生活进入大脑、进入思维,让人们超越生活本身,看到了生活之后、生活之下。”回到了小镇行医的迪克,在沧桑中,实际上得到属于他自我的重生,这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最终完全被击垮、被毁灭,仅仅带给读者们无尽的惆怅相比,难道不是一场充满勇气的跨越吗?

  “不是在这个小镇,就是在那个小镇”,都是一片模糊的坐标,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一直都存在,也一直会在那个地方。

  因为破碎不是毁灭,沧桑不会迷途。

  《夜色温柔》读后感(四):《夜色温柔》:爱情温柔后的刀锋锋面

  《夜色温柔》:爱情温柔后的刀锋锋面

  《夜色温柔》是菲次杰拉德生前发表的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作者死后未完成《末代大亨》未计入)。因此,纵览菲次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可以发现作者四部长篇作品中,内在地带有某种递进关系。从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到最后一部《夜色温柔》,我们可以感到,贯穿在菲次杰拉德小说里的主线,始终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交锋的锋面。在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里,作者表现的是一名大学生的情感之旅,爱情仅是其中的插曲,尚未展示出爱情的全部,第二部长篇小说《漂亮冤家》则全程展现了爱情在走向婚姻之后的必然枯死的命运,小说内在的情感幻灭流线非常完整,第三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出婚姻围城内外的一次情感争夺,小说中描写的情感呈现出锋利的刀锋,杀死了期待超越婚姻束缚的爱情能够茁壮成长的前景,而《夜色温柔》则表现了同样的婚外恋情所带来的绞肉机的残杀性质,它带给婚姻的双方当事人,是情感上的自戕与对别人的伤害。爱情在作者笔下,看似以温情脉脉的方式存在,但自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起,爱情,便在作者笔下,裸露出最原始的蛮横的凶暴力量,去摧毁着把爱情放在中心的那些生命,甚至也包括作者的生命。

  因此,全程地鸟瞰菲次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菲次杰拉德把他的一生的创作趣味,始终放在人性的深处,去揭示男女之间那些看似不可抗拒的接近但又无法回避的伤害的复杂关系。而这正构成了菲次杰拉德小说的价值意义与遭人非议的负面局限的原因。

  也许把菲次杰拉德与晚出于他的海明威之间的创作取向对比,可以更好地看出两个人之间的创作定位的不同,而产生的评价地位的高低。海明威的创作中,比菲次杰拉德菲更多一个维度,就是社会现实的层面,而菲次杰拉德显然把他的人物,都置于社会关系与历史现实之外,展现人物纯粹是出于情感内部的交锋。菲次杰拉德小说里的启动力量,是人的欲望的原力。只要欲望存在,并且在男女之间赋予不同的表现方式,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像永动机一样,自动地展开永不停止的运动,直到这种运动,伤害了双方而戛然而止。菲次杰拉德曾经被忽视的原因,是因为他过分注重于人的这种原始欲望,并且把它作为小说里的一种主导力量,而不像海明威那样,把人物的情感,植入到社会冲突之中。最典型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过分精巧的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使得它更像是移植了三流的好莱坞电影故事,它的内在冲突,完全来自于一种偶然的巧合发生,当盖茨比驾车的时候,偶然地撞伤了他的情妇的丈夫的情妇(这种撞车的偶然性,真实状态下,基本无限接近于不可能)的时候,盖茨比的危机便不再是纯粹的社会环节中的一部分,而完全成为个人私怨中的一个最顺理成章的必然:他因为交通事故的无意伤人,而被受害者的恋慕者干掉了。他不是死于他的“美国梦”的破灭,而是死于一次偶然的意外。也正因为如此,《了不起的盖茨比》凭着它的生猛的故事与强烈的戏剧性,而受到评价体系的青睐,好莱坞对它的多次翻拍,最能证明这部小说与好莱坞的修辞手段的接近。

  而实际上,菲次杰拉德的小说里,在他的情感的主锋面的背后,并不缺乏对政治思潮的映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里,写到主人公对社会主义的标榜,在《夜色温柔》里,我们也看到作者描摹了一战战场的遗迹、阵亡美国兵的亲属在欧洲的悼念活动,包括小说里人物的政治倾向如写小说的麦基斯科对苏联的辩护,还写到苏联的遗老如何逃出边境,打死三个红军,而主人公迪克的心理产生的反应是这些俄国贵族的生命价值还不如那三个红军,都可以看到,菲次杰拉德的政治取向,更倾向于左翼思潮。但是,这些思潮,在菲次杰拉德的小说里,仅仅是一笔带过的事件,菲次杰拉德根本没有兴趣,把这些政治取向产生的冲突,作为人物之间的矛盾动机,相比之下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直接表现的是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一场反法西斯斗争的预演,里面的寥寥几笔的爱情描写,只能算是情节的无聊的点缀,而菲次杰拉德却把爱情放在了前台,他小说里涉及的这些政治锋面,只能是掩藏在爱情交锋后面的一次涉笔成趣的点缀。

  一个作家的创作趣味,其实从第一篇小说里就已经看出端倪。《夜色温柔》写于作者的后期,但与作者的早期作品一样,菲次杰拉德永远充满着充沛兴趣的是揭示出男女情感博弈之间的微妙的攻与防,退与守,爱与恨。这也构成了菲次杰拉德小说里的最伟大之处,也生成了他的局限性。他的小说对人性的挖掘,超越了政治层面与“当时代”的风云,而具备了显影人类精神秘密的隐性密码。相比之下,就没有人愿意到海明威的小说里去解读出更多的男女之间的情感秘境。而菲次杰拉德的所有小说,几乎都是一份男人与女人对垒与交锋的画影图形。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拍案惊奇的巧合,显然也受到了菲次杰拉德的鄙视。他的另外三部长篇小说里,都努力消弥那种过去人工合成的巧合。在《夜色温柔》里,作者努力把偶然的巧合,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在作者原来的构想中,男主人公迪克的妻子妮克尔,本来卷入一起谋杀案,这样,整个小说便会显得剑拔弩张,煞是好看,至少会达到《蝴蝶梦》那般的阴森悬疑的效果,但是菲次杰拉德的伟大就在这里,他在《夜色温柔》里毫不留情地删除了女主人公身为精神病患者杀人的惊悚表现,把小说里的人物冲突,始终限定在凡夫俗子的情感冲突之间,这样,保证了整个小说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去容纳对人心的透视与人性的忖量。尽管如此,小说里仍然可以看到巧合的残痕:迪克到欧洲散心的时候,竟然能够巧遇妻子妮克尔的孤身一人的父亲;小说里的开篇出现的人物,不少都在后边的游踪中得到相遇,但菲次杰拉德都没有把这些巧遇去演绎成曲折离奇的步步惊心。

  菲次杰拉德这样的选项,保证了《夜色温柔》里,作者能够把最大的视域去瞄准与透视人心的起伏与波动。实际上,小说里让我们感到最出神入化的描写是男主公迪克的两次应对不同女人的心灵律动。身为男性作家的菲次杰拉德对男人的复杂而深层的心理,可谓是了如指掌,烛照于心。而更为可贵的是,小说第一卷里,作者采用的视角,却是迪克即将会爱上的女演员。也就是说,作者选择了一个侧面的视角,从异性的角度,来透视与观看他塑造出的男主人公。迪克此时已经结婚,年仅十八岁的女演员罗斯玛丽在众多的美国游客中,一下子就爱上了迪克,然后她就展开了直截了当的攻击。菲次杰拉德精彩地描写出迪克应对的心理层次,他开始是出于有妇之夫的本能,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这时候,他属于主导的一方,主控着情感的进程,但是,感情博弈的最终输掉的一方,就是谁动了真的感情。当迪克从罗斯玛丽过去的一位男性朋友那里,了解到她曾经有过一段浪漫的情史,并与那个男人曾经独处包厢受到警察的追责的时候,迪克的心中已经掀起滔天巨澜,意识流的技巧,不断地让迪克的脑海里闪回着那往昔的画面与声音,这彻底地说明了迪克已经不可救药地在这一场婚外情中缴械投降了。

  之后,小说第二卷闪回到迪克与妻子妮克尔的爱情史,在这里,与第一卷中的情感碰撞几乎是一样的内在架构,都是从一个男人最初的闪躲,到最终的身不由己地束手就擒。迪克身为一个心理学医生,妮克尔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迪克本来不想卷进这种不对等的爱情中,他曾经找了一个借口,外出旅游,借此躲避患者对他的依恋,可是,就在这次旅游中,竟然巧遇了妮克尔的姐姐,之后,情势急转直下,妮克尔在一次晚会上楚楚可怜的身影,打动了迪克,他终于放弃了对情感的抗拒,就像小说里另一个情态下,对罗斯玛丽的抗拒一样,最终都是以他的失守而告终。

  这种爱情,对男人来说,并不是到手后就能万事大吉,更不会逢场作戏过后即忘。五年后,迪克再次与罗斯玛丽相遇,也因此有了肉体关系,但是迪克却陷入到另一种无法控制女人的痛苦之中。此时的罗斯玛丽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电影明星,电影界里结识的男人多如过江之鲫,但一旦迪克与她有了肌肤之亲之后,却无望地追问她与多少男人有过亲密关系。男人的这种独占情结折磨着迪克,导致了他对罗斯玛丽的远离,虽然罗斯玛丽出于旧日情愫,约他再见一面,但迪克痛苦于自己无法对她的掌控,近乎失态地流浪在外,酗酒、打架、斗殴,被送进了警察局。作者揭示出:男人的情欲被开启之后,需要的不是一次同样的情欲后续,而是一个灵魂的空间的跟进,但是,与女明星的杯水之情,注定无法赋予他以情感的慰藉,情欲后对情感的苛求,导致了迪克极度心理失衡,他几乎是在一种丧魂落魄的状态下,离开了仅仅满足肌肤之亲但不能给予他情感安慰的女人。菲次杰拉德在这部小说里,深入地探讨了人性深处的肉欲与灵魂之间的契合问题,并将之间的分离凸显出男女情感冲突中的痛苦所在,以作为迪克精神创伤的一个最隐秘的创口。其实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西方小说中深有渊源。《红与黑》中,于连获得了贵族夫人的肉体,但精神却更受压抑,导致了他枪杀了他的情人。这种情与欲之间的巨大的剑拔弩张而又泾渭分明的张力,足以产生摧毁情人的暴力行为。爱与恨的这种矛盾对立关系,菲次杰拉德不过是文学史上又一个作出如此精彩演绎的出色作家而已。

  小说第三卷则以妮克尔另觅新欢作结,迪克的内心创伤,无人解救,妮克尔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她本来就与从事音乐创作的阿贝之间有着暧昧关系,用小说里的话说是“厮混”过,阿贝后来回到美国,酗酒打架被人杀死,可以说,他是另一个菲次杰拉德式的悲剧性命运的人物。这一次,妮克尔决定在人老色衰到来之前,再一次及时行乐,与雇佣兵出身的巴尔班一夜风流并且终至结婚,虽然小说在这一部分,情节呈现出不可抗拒的逆转性质,但是,菲次杰拉德在这里意在说明,迪克已经受情人的打击而心理失衡了,而妻子的离开,实际上他已经无所谓了,用小说里的话说,他在等待这样的时刻来临,他获得了“一种自由”。他的痛苦本来就在婚姻内无法解决,那么,中止这样的婚姻,也是他的最好的选择。可以说,菲次杰拉德把一次近似于玩火自焚的情伤,鞭辟入里地展开了它的纤微毕现的层次,而这正是这部小说所体现出的对人性深刻把握的意义所在。当然,小说里对妮克尔的精神病的产生源头,归咎于其父对她“宠爱”导致的乱伦,虽然看起来为情节增添了逻辑性的因果关系,但反而觉得是作者过于要为所有的人物性格寻找理由,造成了一种“强说”的生硬感,据资料说,并没有证据显示,妮克尔的原型即菲次杰拉德妻子有过乱伦这样的前因。

  《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地虽然放在欧洲,但是,它里面能够透视与表现的人物,都是美国人,这样,通过这样流散在欧洲大地上的美国人的情感交锋,折射出的却是美国在那个时代的国家定位与投射于个人内心的内在气质,我们在小说里借由作者描写看到了美国水兵在欧洲寻欢作乐,看到美国领事馆在欧洲国家里无所作为的官僚作风,还有一战给予美国人带来的精神创伤,都在小说里见缝插针地作了如实的记录,构成了小说里的美国现实的逼真的“片羽”。

  至于这部小说为什么在出版后无人问津,评价不高,我想,这是与菲次杰拉德的叙事风格有很大关系。如果说一般小说是叙事包含着思想的话(可用“肉包骨”比拟),那么,菲次杰拉德的结构方式,是思想包含着叙事,我把这种结构方式归结成“骨包肉”, 菲次杰拉德在小说里,习惯于直接地跳到前台,每时每刻都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揭示与说明,而小说是形象的产品,如果小说里,本来应该隐藏于幕后的“骨”过多地占据了“肉”的位置,那么,就会给人一种生硬的“骨感”的印象。菲次杰拉德在叙述时,采取的方式是一目了然地揭示出人物的动机所在,而不愿意用舒缓的叙事,来勾勒出前台的丰满而连贯的形象,在这一基础上,再加以辅助性的内在思想的介绍,这样才会真正地让人读起来爽心悦目,印象深刻。《夜色温柔》里,除了在表现迪克与罗斯玛丽及妻子妮克尔两个人的情感生成与发展的段落,非常忠实地体现了“肉包骨”的技巧外,其它段落描写,几乎都是“骨包肉”,给人一种支离破碎难以捉摸之感。特别是第一卷部分,一下子交待的那些面容模糊的美国人,难以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必须对照后面的人物发展走向,才能大致辨识出各色人等。但不管怎么说,《夜色温柔》表现出的人性深处的灵与肉的内在冲突,能够让我们撇开的时代的局限性与叙事的现代性,而获得一种深刻的启迪与悟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夜色温柔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