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温柔》是一本由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译的不错啊,雾蒙蒙的,要么你自己思考,要么别人不得不代替你思考,在你身上建立权威扭曲,调教你的天性,教化你,将你变成废物。
●在夜色温柔的掩映下 风簌簌地摇着夏日风情 爱与不爱不过是一场狂欢 人向自我妥协 还是被环境碾轧 重要吗 重要的是 夜色温柔 依旧温柔 从不停歇 从不暴怒 只酝酿着一切 待黎明才揭晓
●意犹未尽,尼科尔痊愈了开始反抗迪克,但她应该还是爱他的,迪克爱的还是尼科尔啊,他恨的是这漫长的疗愈过程,把他的一腔热血消磨殆尽……
●“日光之下皆覆辙,月光之下皆旧梦…”细枝末节的感知描述打动到我了。 大概人与人的无间,从来只有毁灭没有救赎。 回想到和海明威在一起时,作者举动中二的不成样子;也许人始终始终那么孤独又难以自处,so sad…
●菲兹杰拉德的文字读起来还是那么舒服。翻译满分,优美平实。当救赎变为爱情,爱情又遭遇病变,难道只有放手?亦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爱本就是一种不顾一切的救赎,幻灭便意味着失心者的痊愈?
●前半部分过于无聊了…什么亚伯什么诺斯我统统没记住。尼科尔特别,迪克无趣,爱情?也就那样吧,最重要还是有钱
●读的我好累。
●就这么说吧,这本书着实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最近想起要看了,结果看了两页感觉很熟悉,然后拉到最后还真是看过…而且应该是一年以内看过。是我太健忘了么……菲茨杰拉德作品中最爱的还是短片小说集plappers and philosophers中的offshore pirates以及那篇关于有个小姑娘扬言要剪短头发的,很可爱、很浪漫、很俏皮!
迪克情感大于理智的爱情中娶了一个精神病人,从那时开始便一切偏离他想要的生活,即便他不花尼卡尔的钱,婚后住在小公寓,可是变化时潜移默化的,最终还是住在了别墅,他的天赋使得他成了人人尊敬的上层阶级的人。人人爱慕他,可他只想撕开这虚伪的面纱,罗丝玛丽是导火索。心中的不安愈演愈烈,直到彻底毁灭重生。
他是幸运的,脱离了他认为的怪圈,迈向重获自我的道路。代价也是惨烈的,认识的人提到他都是唏嘘蔑视。
他勇气可嘉,抛弃了虚伪的世俗幸福,冲破枷锁,去追求自我精神自由,即便过程艰辛,也不能保证最后成功。
《夜色温柔》读后感(二):以下文字可能和书没什么关系orz
一共三部,分三天看完,但每看一部中间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隔了一段时间,加上很久没有好好读书,注意力和理解力都大不如前,所以感觉理解应该挺浅薄挺片面的 以及 今天一边看第三部一边听Ethan Hawke在少年时代里整理的所谓披头士“黑专”,倒也很契合 去年年中的时候还在读凯鲁亚克,年末因为选了欧美短篇小说的课开始读海明威的短篇,算是慢慢穿越回“迷惘的一代”吧,可能是那门课的后遗症,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朦朦胧胧地感受到集中于男人与女人“特定角色”一样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尼科尔身上的某种讽刺,因为她脱离迪克的“智慧的催眠效应”的方式却将她推向了另一个男人,她在结尾所展现的自我意识觉醒仍像是一种幻觉,书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似乎也往往体现出这样的依附,倒是迪克喜欢那位女精神病人说,“我所经受的,就是这个时代里为抗争男性而战斗的女性之命运” 作为因为村上开始捡起美国作家的村上粉还是无法免俗地聊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木月与直子就不必说了,尼科尔抢过方向盘汽车往悬崖冲去的那一幕,倒是更多地让我想起岛本,责怪尼科尔拖垮自己的迪克和在彼处与岛本一起永远埋葬了身体一部分的初君何其相似呢、
《夜色温柔》读后感(三):夜色如此温柔
他陪她长大,保护她。她怀着对他的感激,成长。可是所有的事都在变,人人心里都会有另外的世界。
他渴望自由,不用扮演完美的角色去照顾所有,她也渴望自由,不用总是顶着一个病人的角色,不知道陪伴究竟是义务、同情还是爱。
早在海明威《流动的盛宴》里,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爵士时代”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和发言人,他活泼随性帅气天真迷人,最主要的是,他痴情于他的妻子。海明威的描写也很直接,一看便明白,大多数接近他们夫妻生活的人都认为是泽尔达毁了菲茨杰拉德。对此,我很讨厌泽尔达,让这么有才华的菲茨杰拉德活的这么辛苦。
看《夜色温柔》,好像在看菲茨杰拉德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是,戴弗医生最终找到了自我,他自由了。而菲茨杰拉德一生困在对泽尔达的感情里,最终陷在了那样的困境里,让人难受。
我喜欢村上,村上喜欢菲茨杰拉德,他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得无以复加,完美无缺。而《夜色温柔》则温柔的无以复加,蕴含着勾魂摄魄的东西。
菲茨杰拉德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tour de force(绝技),而《夜色温柔》却是confession of faith(信仰告白)。
想到这本书,这个故事,和菲茨杰拉德,都会让我心里难过。
《夜色温柔》读后感(四):“如果将萝丝玛丽横剖开来,那美丽的皮囊下必定有着巨大的心、肝与灵魂,挤挤挨挨,填满了每一丝空隙。”
首先,请记住这个译者的名字。在读者们纷纷受到著名翻译家主万老师的迫害以后,惊喜地发现杨蔚的译本是如此流畅而接近原作的语感。将菲兹杰拉德译成中文的难度,在我看来大概等同于将《红楼梦》译成英文的难度,仅是Tender is the Night这个书名就够人琢磨半宿。
故事倒是很简单,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菲兹杰拉德痴迷于描写美好的人或爱情的衰败与毁灭。精神科医生与他出身高贵的美丽病患相爱、结婚,又碰上刚出道的少女影星对他着迷示好,每个元素都注定了一出悲剧的走向。
菲兹杰拉德和王尔德一样,在我的字典里基本诠释了“美”的全部定义。描述女孩时他写道:“如果将萝丝玛丽横剖开来,那美丽的皮囊下必定有着巨大的心、肝与灵魂,挤挤挨挨,填满了每一丝空隙。”读到这里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一句可以写进墓志铭的最高赞美。
然而,菲兹杰拉德就像他致力描绘的那个爵士时代,光顾着打碎一切,自由与新生仍是伪命题,只留下了一地亮晶晶的玻璃碴子,供后人茫然地观瞻。
关于本书还有一个小插曲:前阵子鼓起勇气看了林奕含的访谈,发现她最喜欢的《夜未央》也就是这本书,而看完夜色温柔的那天晚上我开始读达利欧的《债务危机》,他写到今天的贫富不均已经堪比盖茨比时代(the Great Gatsby Era)。
老有路人问我读书的乐趣到底在哪呢?现在想来,读书就像下棋,到了某一步你会突然发现,整个世界被奇妙地串联了起来。
《夜色温柔》读后感(五):夜色溫柔,卻沒有光明。
Fitz的文笔真的没话说,已经一步到位。书里处处都有泽尔达和Fitz的影子,有点说到:“对于患病的尼科尔,迪克必须提供宽容与耐心,但同时又要保持冷眼旁观。”酒精剥夺了迪克的社交能力,将他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就如酒精让Fitz渐渐地失去了创造力。迪克出生于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名牧师,迪克自己作为精神医学的高材生,在弗朗兹的介绍下认识了病患尼科尔,他出于对尼科尔的爱和雄厚的家底而和她结婚,直到遇见了萝丝玛丽,唤起他沉睡已久的渴望,再到最后他归隐小镇,暗淡无光。他的人生曾经像星辰一样璀璨,周围的人都喜欢他,他就是上流社会社交圈的宠儿,因为他迷人智慧。沃伦家族因为他的智慧暂时接受了他,最后又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将他粉碎,永远地将他拒之于门外。
全书一共三部,第一部是罗斯玛丽的登场,不断的晚宴,不断的社交,一切都熠熠生辉。第二部回溯到1917年-1919年迪克和尼科尔认识并结婚以及他们婚后的愉快生活。第三部讲迪克这颗明星的陨落,最后在里维埃拉沙滩结束,也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夜色如此温柔,而这里却没有什么光亮。迪克自己一手搞垮了自己的人生,但究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是从他在巴黎酒店里偷偷亲吻萝丝玛丽;是从他在罗马街头出手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或许是从他决定与尼科尔结婚开始。这个时代繁华,充满活力,但没有光明。迪克地周围充斥着美好,但他自身过得倾颓。
Fitz的描写有时让人读不懂,比起完整的剧情叙述,更多的是细节描写,一个个片段堆砌出主人公的人生,读到最后大吁一口气。读完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让人空虚。
P.S. 原文用到非常多的典故和文学戏剧作品的引用,直接读原版可能有点吃力,综合下来这个版本的翻译不错,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