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盲琴师》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12-24 23:4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盲琴师》经典影评有感

  《盲琴师》是一部由马切伊·佩普日察执导,大卫·奥格尼克 / 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 / 彼得·亚当奇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琴师》影评(一):盲琴师

  

不疯魔不成活。传记题材的电影完成度很高,电影里面也有很多开窗关窗的镜头和每一段的音乐都十分值得推敲,和主角的心情对应的十分贴切,观影会第一时间感受到主角内心的感受,整体结构也十分完整。

个人想法。在前中及后所有的音乐都感受到了各种各种的挣扎与痛苦,即使是激昂的音乐里也有一种悲壮感。最后一首,才听到了解脱。

  《盲琴师》影评(二):不疯不成魔

  

时隔半年,终于在电影院坐定,安安心心看了一部电影,不是不激动的。

托电影节的福,是2020年后的第一部电影。看之前稍微扫了一下豆瓣的评论,看完感觉一样。剧情简单一般,但演技突出。

这一个因为音乐而狂热的盲琴师让我想到了去年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他们在生活上往往不尽如人意,但却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投入到了音乐当中。没办法,他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音乐而生的。

最令我动容的一幕在于他见到了当年的Jazz启蒙导师人物,整个人都雀跃地几乎要飞起来,高高兴兴哆哆嗦嗦地给了人一个超大拥抱,开心地要了签名,即使语言不通也满脸笑容,藏都藏不住。这样纯粹,这样的赤子之心,真是最最令人动容。

童年的眼盲,父亲的伤害,福利院的生活……一个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包含在音乐里。不癫不狂不成魔。最后的一幕让我想到了鸟人,艺术人的一生或许短暂,但已足够绚烂。

#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盲琴师》影评(三):一场与命运谈话的钢琴曲

  

这部电影的剧情代入感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结尾本以为缓和平静释怀主角的一生。终究走向了他自己期望的境界:“他是去云游了”,影片的声音蒙太奇贯穿始终。声音的冲击力在这个故事中占了绝大部分,每一次命运遗弃或人离开的关门锁声。还有向往自由色彩的音符声。也许天才的世界孤独且疯魔且向往着自由。

从艺术欣赏价值上,还是非常可观的。致敬几近苛刻的天才琴师。

盲琴师 (2019)7.62019 / 波兰 / 剧情 传记 / 马切伊·佩普日察 / 大卫·奥格尼克 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

  《盲琴师》影评(四):听见天才的心跳

  

只看米耶特弹琴时的神态,你可能以为那是一个疯子,正沉浸在一些世人无法理解的狂举里。而在他看来,自己的音乐被人听到,使人感动,不止是荣耀成就,更是一种巨大的麻醉,让他暂时忘记这个世界过去和将来要加诸在他身上的所有伤害。

身为享誉波兰乃至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钢琴爵士演奏家,米耶特的内心是充满不安全感的,这很大程度因为他是个盲人。我们不会忘记成名后的他独自坐在酒吧里,请求在打烊前再来上一杯酒,努力不在语气里暴露乞求。也不会忘记闹翻后他被女友抛在街头,多高的才华,多大的成就,这一刻也要无比尴尬地高声求助。剥开他钢琴神童、音乐奇才的皮囊,里面是个小孩,孤立无助且遍体鳞伤。

自从童年开始视力衰退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会明白一件许多人也许永远无法领会的事,那就是快乐是短暂的。他曾经悲观地以为快乐会随着视力不断流失,直到永远失去,却不料有一天摸到钢琴的黑白键让他如获新生。

电影并没有高光他在某一刻被那种悦动所救赎,他被爵士乐的即兴魅力所俘获也没有浓墨重彩,这实在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商业电影喜欢把一个灵机大做文章,但真正的救赎往往是悄然而至的,就像那些最自然而然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你发现自己被某个东西抓住了,然后就变得欲罢不能。

那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天才之路,也让他变得难以与人相处徘徊失控边缘,情商这种东西在他身上微不足道,那是因为他体内被厄命滋养的魔鬼如此强大。他时而像孩子一样笑着,摆出一副高深的样子说些俏皮话,但心里认定接近他的人终于会厌倦他,就像他终于也会厌倦这些凡俗。

他乐此不疲地玩那个把戏:其实我看得见,要替我保守秘密哦。他的采访感言是我的专辑封面真的蛮好看。他喜欢用卓绝的听力来表演一些魔术般的小奇迹,让观者短时间陷入一种真真假假的猜疑中,然后争分夺秒地笑一笑,因为那种以假乱真如此脆弱易逝。

电影开头就是成年的米耶特,然后不断穿插回溯他的童年,于是我们开始原谅他怪异绝伦的处世方式,毕竟很少有人可以在经受那些之后仍然显得“正常”。尤其是来自父亲的巨大伤害,放在电影的后半程才托出,相比之下他的任意妄为显得那么人畜无害。

只是再真诚的友情爱情和理解襄助,再多的自嘲玩笑和烂醉如泥,再危险的窗台行走和离经叛道,都不足以对抗内心的波澜。只有音乐可以。当他发现即兴爵士乐的美妙,当他见到启蒙导师时欣喜如狂求签名,当他全神贯注推敲每一个音符,当他手指翩翩起舞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敲击键盘。

他的音乐字典里早就撕掉了跟妥协有关的所有字眼。对伴奏近乎变态的高要求,对亲近的人恶语相向,把阻止他弹奏的人揍翻,在状态欠佳时起身离场,为了听力不惜放弃终于有救的眼睛,这一切都是发自本能不需犹豫的,因为但凡少一分就不是完美不够入神,就体验不到那种稀缺的快乐。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他演奏时歇斯底里似的狂迷。感官爆炸堆酿出的快乐在荡开,虽然短暂但足够强烈,在他的心灵孤岛边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把过去和未来的黑暗都阻隔在外。只有真正绝望过的人才能彻底沉浸在这样稍纵即逝的快乐里,再恶劣的过去,再不确定的未来,都无法侵蚀那一刻的畅快淋漓。没有那样的快乐时常清洗灵魂,他的生命难以为继。

父子告别那个段落本来有一种二次伤害的哀伤,但父亲临终前的絮叨却传出了另一种况味:你是长子,要没有失明本该继承农场的。突然在米耶特的心里,那些遥远的噩梦和伤害变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宿命因缘,让他可以站在聚光灯下闪耀,而不是变成一个晒太阳嚼李子朝天吐核的庸人。庸人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艺术的殿堂里会少一道明亮的弧光,我们的银幕上也不会有这两小时的华彩。

写艺术天才的电影很容易也善于挥洒传奇,譬如题材相近的《海上钢琴师》那样极致的浪漫主义,狂收狂放,让人情绪大起大落。而这片总是慢慢吸进一口气,很辛苦地憋住不吐出来,譬如爱情仿佛来了,又在一些争吵后分道扬镳,譬如像是自暴自弃了,接着又突然振作了起来,譬如那个晴天霹雳一样的结局。就连那场暴雨梨花般的斗琴也是点到为止,没有胜负和掌声,直接切到了酒吧里:我的手还在抖呢。

这样的处理当然没有励志鸡汤豪灌的爽,但看得越久就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真实。这个电影开头我以为会是乏味的,结果却兴致勃勃守到了最后,还满怀兴趣去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听一听他的作品。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没有被拍得绚烂壮怀,这种跟惯例的背道而驰有一种别样的魅力,反而让我们可以贴得他更近一点,听见天才的心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盲琴师》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