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儿》是一本由(俄)普希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尉的女儿》精选点评:
●第一本读完的俄罗斯文学经典,普希金老师名不虚传
●是做只能靠喝鲜血存活三十年雄鹰,还是做吃死尸苟且三百年的乌鸦?普希金是激进的,是浪漫的,是炙热的。易逝的事物因为短暂而变得美好。
●就记得那个农民领袖
●比起普希金的诗,我更喜欢他的小说。
●俄国文学的清澈源泉。但是总感觉太过淳朴,无法让人产生那种绕梁三日的回味。。。
●看过的是一本比A4窄的手感不错的书。
●语言流畅,描写传神
●普希金写的实在是传奇啊!这种戏剧性和巧妙的过分集中,也许会伤害小说的深度吧。印象最深的还是《黑桃皇后》,怪不得柴可夫斯基把它谱成了歌剧,短短的篇幅中,缭绕着阴惨神秘又狂热多变的音乐氛围,一个人被自己着了魔的欲望戏弄……整整一天,我不能把这篇小说从脑子里赶开。
●给大人看的文笔,给孩子看的故事
●上尉的女儿,勇敢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幸福……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一):善良美好的灵魂
读俄国文学,往往会被一串串长长的名字搞得晕头转向,交错的贵族庞大集体的庞大成员也会让人找不着北。但《上尉的女儿》,人物简单明了,只有两个主人公,加几个配角,而且名字都不长。最重要的,故事的完整性和细节把握得非常完美,普希金想写的是动乱时期的俄国农民起义,他想写的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小说。写实的历史,看起来当然是没有劲的。作者确以《上尉的女儿》为题,以一个善良的女孩的爱情为主线,穿插普加乔夫起义层层叠进,无疑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描写这段历史。小说中,大量的情节描写,反映出当时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以及俄国军方的软弱和冷漠。而普希金对普加乔夫这个历史人物的感情是复杂的,即认同惋惜又加批判。值得细读的一本小说。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二):上尉的女儿
是真有主角还是作者虚构的?因为里面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以我也不太清楚。
故事讲述了青年男军官和上尉的女儿的爱情,男军官与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相处故事。
故事很短,彼得来到白山要塞服役,到达要塞之前遇到一个人赢了他的100卢布,这里可以看出男主角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到了白山要塞,彼得很快爱上将军的女儿,将军一家人都是善良勇敢的人。但是有个决斗杀过人的人也喜欢将军的女儿,且是一个品行差的人,两人决定决斗。彼得不小心受伤后康复。很快,普加乔夫进攻要塞,杀死将军和其夫人,然后发现彼得是曾经送给皮袄给他的人,就放过了男主角。男主角离开要塞,但是收到将军女儿的来信,坏人要挟做其妻子。男主角回白山要塞途中遇到普加乔夫,普得知情况后与男主角一起回去帮助男主角,但是男主角始终没有投降。后来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彼得差点被误认为是普加乔夫的党徒,将军的女儿找到女王说明事情真相,女王宽恕了彼得。男女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性格也是很清楚。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三):心中有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普希金
一如他的诗歌,普希金的小说总是充满能量以及善良的灵魂。在战乱时期,灰霾的天空,疲弱的我军,起义的农民,各种流血和残忍,但是在普希金的笔下,总是淡然的描述,在平淡的语句中显示出熠熠光辉的人性之美。
小说很简单,总的来说是讲述了青年男军官和上尉的女儿的爱情,男军官与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相处故事。在两条主线中,有几个配角,他们的性格非常鲜明。或狡猾,或正义,或讲诚信,或忠诚,在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群中,男主逐渐成长为一名负责任以及勇于承担的成年人,最后返回营救自己的未婚妻。虽被污蔑,但看似脆弱的女主毅然离开心理和身体的安全区,前往救男主。
不论情节多么的恰巧,当人性的善良在战争中仍未毁灭,诚信和责任是可以通行的,互相的付出与信任在战火的交织中,浮现出善良的灵魂。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四):“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
普希金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还会法语。并且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普希金曾在贵族子弟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怀古”,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年仅37岁的普希金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 普希金作品集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普希金的绘画有肖像、风景、奔马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尤其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往往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传神,栩栩如生。从普希金画的另一些素描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佛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诗人为自己作的自画像。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象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的光辉夺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个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电影。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
普希金主要作品有:《自 由 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他在创作了《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名言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到达。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
年轻的良知像晴天一样明洁。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
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被你那缠绵悱恻的梦想,随心所欲选中的人多么幸福。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五):《上尉的女儿》—永别了,同胞们!
今天看日志,在草稿箱里发现一个月之前写的《上尉的女儿》的未完成版,今天把摘录加上来,就发了吧。
-------------------------------------------------------------------------------------------------------------------------------------
翻看日志,上次写推书日志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前的事了。虽然最近没发在人人上,但是这也算是好久之前就写好的了吧。这次是讲的是文学史课要求讨论的《上尉的女儿》。
-----------------------------------------------------------------------------------------------------------
:与本文没有任何关系的,乱插一点,免得以后就忘了。。。
“索洛古勃、库普林、安德列耶夫和阿尔志跋绥夫都是俄国“白银时代”的大家;或深邃,或纯粹,或黑暗,或激越;置之世界文坛,要皆独具一格。《创造的传奇》、《士官生》、《撒旦日记》和《绝境》分别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系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以人生体验、情感体验,作品本身的创造性和所具有的分量而论,俄罗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誉为世界文学的青藏高原。对于我们来说,这套书就好比其中几座处女峰。”
-------------------------------------------------------------------------------------------------------------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在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小说,这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小说通过写主人公格里尼奥夫应夫之命开始自己的军官生活,格里尼奥夫到边防炮台就职,中途为暴风雪所阻,偶然和普加乔夫结识,并送给他一件兔皮袄。后来,格里尼奥夫爱上了驻地上尉司令米隆诺夫的女儿玛莎。普加乔夫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炮台,杀死了司令夫妇,格里尼奥夫也被义军俘获。普加乔夫很重旧情,把他释放,并成全他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里尼奥夫因此事受到怀疑,被政府逮捕。上尉的女儿玛丽亚谒见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澄清了怀疑,格里尼奥夫被释放。然后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不过小说的结尾却是以临刑前,普加乔夫在广场聚集的人群中认出了格里尼奥夫,向他点头示意,之后从容就义的情节完成。
对于这本小说,我主要想谈谈作者设置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认为,作者设置人物性格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又超出社会现实很多。可以说故事中的我、普加乔夫和玛莎从某种程度而言都是作者想象中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较为符合现实的人物就是什瓦布林。
首先,当时贵族子弟一般是不会要求进军队,对待爱情和友情也不会如此执着和富有责任感,但从中折射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维护却是一直存在的。玛莎在当时积极追求真爱和找叶卡捷琳娜请求放了格里尼约夫,这些也属于作者希望俄国女性能够成为的样子。 其次,作者刻画了很多人物,人物性格 比较丰满,但是正反力量对比比较悬殊,反面角色只有什瓦布林一个人物和处于麻木状态的奥伦堡称将军和官员。但是社会环境的冲突和压抑很好的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我:善良(请求放了什瓦布林) 贵族气质( 不吝钱财) 效忠沙皇(不吻普加乔夫的手 几次拒绝 和什瓦布林的鲜明对比) 很好的遵守了父亲的嘱托 同时追求爱情自由且坚贞(不同于当时的纨绔子弟)
普加乔夫:知恩图报 (可以说是一个兔皮袄引发的故事) 追求自由和尊严 (涉及普加乔夫起义的背景:当时,俄国封建农奴制关系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贵族和专制国家不断加强农奴主压迫,激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抗。不愿做吃尸活三百年的乌鸦,宁可做“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鲜血”的袭鹰,)反对欺辱 正人君子 民主因素 从容就义 人格魅力的领导人民的欢迎
在官方的宣传和文献记载中,普加乔夫被歪曲为“凶贼”、“吸血鬼”和“暴徒”,与这种诽谤相反,普希金却赋予他许多美好的品质,把他描写成一个正直善良、性格刚毅的英雄。作者还通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譬喻形式,进一步揭示普加乔夫内心的奥秘:不愿做吃尸活三百年的乌鸦,宁可做“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鲜血”的袭鹰,更加突出普加乔夫英勇、豪爽的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并以“打到莫斯科去”、“有始有终地干下去”的豪言壮语展现普加乔夫的理想和事业,把普加乔夫的形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普加乔夫攻下白山要塞后,人们都“从家里出来,拿着面包和盐”向普加乔夫致敬,向他宣誓,称他为“父亲皇上”。当他骑着马走去时,“民众跟着他跑去”。在这一曲农民革命的战歌中,普加乔夫的形象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最本质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者紧紧抓住普加乔夫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主要之点来表现农民革命领袖普加乔夫的思想和性格。 玛莎: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她一方面善良胆怯,另一方面又执着于自己的爱情。但是,她对待普加乔夫的态度我觉得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今天课上讨论,大家貌似也没有弄得很明白。。。)一方面,普加乔夫的起义直接导致她父母双亡;另一方面,最后又是由于普加乔夫的帮助,她才得以逃脱什瓦布林的囚禁,最终和格里尼奥夫生活在一起。面对既是杀父仇人又是自己爱情的恩人的普加乔夫,她的态度和感情应该是矛盾的,但是,书上貌似也没有特别细节性的描述。欢迎继续探讨。
其他不同阶级的人不同性格额人构成了一个小小社会 :什瓦布林、奥伦堡的将军们、下层军官米罗诺夫上尉、他的妻子瓦西丽莎、女儿玛莎、格里尼奥夫的忠实仆人萨维里奇、那个被人割掉耳朵和舌头的老巴什基尔人,以及作者略略写到的普加乔夫的叛军和白山要塞中的许多下层群众。
另外,还有作者写作的一种倾向问题。我觉得他是兼顾了两方面的:
一方面强调贵族对于沙皇的效忠,这从格里尼奥夫一直以来拒绝普加乔夫的邀请可以很明显得看出。叶卡捷琳娜二世释放彼得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当时的黑暗统治。
另一方面,通过彼得和玛莎的爱情困难极力描述彼得和普加乔夫的友谊(超越阶级和社会现实),从而刻画普加乔夫让人欣赏的性格,潜在的也赞美了起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
以下为摘抄段落:
1.父亲对我说:“再见吧,彼得。你向谁宣誓,就竭诚为谁效力;要服从长官;不要逢迎讨好;遇事不强求,也不推诿;要记住一句老话:爱惜衣裳须趁新,爱惜名声要趁小。”2.如果被告的否认不能作为他无罪的证据,那么被告的供认更不应该成为他有罪的证据。
3.如果我的回忆录落到你的手上,那你不要忘记,最好和最可靠的变革是通过移风易俗进行的,而不是靠什么暴力震慑。(老巴什基尔人)
4.所有的人彼此都以同伴对待,也不对自己的首领表示特别的恭敬。他们谈的是早晨的进攻、暴动以来的胜利和今后的行动。每个人都夸耀自己的功绩,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无拘无束地和普加乔夫争论。(形容普加乔夫)
5.普加乔夫带着一种强烈的兴奋劲儿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小时候一个卡尔梅克老婆子讲给我听的。有一天,老鹰问乌鸦:乌鸦,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能活三百年,而我总共只能活三十三年?乌鸦回答说:老兄,因为你是喝鲜血,我是吃死尸。老鹰想:那就试试看,咱们一块儿去吃吃死尸吧。好的,老鹰就和乌鸦一起飞去。他们看见一匹死马,便落下来,停住。乌鸦就吃起来,并且说怎样怎样好吃。老鹰啄了一口,又啄一口,就摇了摇翅膀,对乌鸦说:我不吃了,乌鸦兄弟;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还不如痛痛快快喝一回鲜血,以后的事就随它怎样吧!……这个卡尔梅克老婆子讲的故事怎么样?”
“很有意思,”我回答说,“不过,依我看,靠杀人抢劫过日子,就等于吃死尸。”
6.普加乔夫当时已向阿拉特拉罕逃窜,派出去追击的各部队不问有罪无罪,任意杀罚……战火所及的地方,景象极其悲惨。但愿上帝不要让人看到这种毫无意义和残酷无情的俄国叛乱。那些异想天开、妄图在外面国家实行变革的人,要么太幼稚,要么不了解我国人民,要么就是一些生性残酷的人,把别人的脑袋,也把自己的脖子看得一文不值。
7.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博罗托广场被处以分尸刑,观者如潮。普加乔夫最后的话是:“永别了,同胞们,原谅我冒犯你们的地方;永别了,同胞们!”
----------------------------------------------------------------------------------------------
以及,普加乔夫最后的那句“永别了,同胞们。”
莫名地戳中了我的泪点。
2012-12-15 1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