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一本由[加拿大] 诺林·里普斯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精选点评:
●喜欢这种问题导向的研究理论。另,如果每本IR理论书都能这样结构清晰、语言简洁,IR学生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微笑
●新古典现实主义长时间以来被认为只能研究具体政策,然而本书却将其发展为具有不同视野、不同时间跨度的理论复合体,对新古典现实主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梳理。
●统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建构伟大工程之九:迈向国际政治层面的第三代新古典现实主义研究纲领的尝试。以国际体系及相对实力分布作为自变量,国内政治因素作为中介变量,国家对外政策和国际体系自身变化作为因变量。算是一种万金油理论了吧。然而南开周政院还是有些青年才俊,翻译的还算流畅。
●读过,对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介绍的还不错,
●语言表达很流畅,读着很舒服。新古典现实主义给结构层次的变量更加明确了,核心变量就是“清晰度”,不仅如此,还在国家层次上也增加了许多中介变量,可以说比结构现实主义灵活了很多。但是如何提高清晰度?依靠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吗?可这样是不是有点和新自由主义雷同了...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总体理论框架;继承结构本体,突出国内政治/领导人行为对外交政策行为至国家间互动的塑造机制,一定程度弥合华尔兹“国际政治/外交政策”的两分。但另一方面在结构-国内政治的传导机制的论述仍有不足,结构成为一种情境,容易滑入外交政策研究中。
●导论写得非常精彩
●读起来特别像三兄弟创业记 尤其是最后一张 回应批评的时候感觉满满的都是委屈
●读完。笔记放在公众号里了。
●很有趣的一套范式。跨层次的角度加上对决策者观念的引入,丰富了古典现实主义的科学性以及新现实主义的解释力(顺带着还回应了一下唐世平教授的批评),笑。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一):从结构现实主义向现实的妥协
结构现实主义饱受诟病的主要方面是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奇差,既不能解释事件的来源,也不能预测事件的走向。沃尔兹将国家简化为单一理性行为体后,整个世界体系无非是一个台球桌,桌上的球体安装物理规则进行碰撞。至于那些改变体系的事件无非是某些台球突然发了疯。
沃尔兹对此的辩解是其理论只能在宏观上论述结构的变化,而不屑于解释具体的政治事件。但实际上结构现实主义对体系上的表现也一塌糊涂。诚如本书作者所言,沃尔兹对于行为体内部层面的洁癖式的恐惧使得起理论看上去完美但毫无用处。
为加强结构现实主义的解释力,本书三位作者在接受沃尔兹体系论点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变量,这点无疑对于突破沃尔兹对还原理论的批判有开创意义。
作者在引入变量的时候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希望在引入变量的同时做好规约化,最后挑选了领导人意向,战略文化,国家社会关系,国内制度四个变量。作者还画了一张很复杂图来论述四个变量对认知,决策,执行的作用。
遗憾的是,作者囿于学院政治观的局限性,对国内---国际作用效果认识还是比较肤浅,没有准确把握政治学的的根本和现代政治的核心,对政策--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认识。正是这些缺憾使得该书既不能说透政策,也没能建立体系。其理论在突出解释性的同时,显得零乱而缺乏美感,像一锅东北乱炖,味道还行但是上不了台面,而且有点咸。
该书很严谨--也就是说引文目录太长了。占据了篇幅的三分之一。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二):开放 条件性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可以说是读过的理论书中语言清晰,思路明确的好著作。本书三位作者梳理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流派和基本理论,并对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应用和未来研究做出了阐述。 1、关键词:中介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体系与单元层次、理论总结 2、理论概述:(1)新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在方法论和层次分析保持一致,都认为体系层次是最重要的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自变量只能是来自体系层次,各国的政策反映都是体系刺激后,经过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产物。 (2)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过程 体系刺激~中介变量~政策反映 (3)体系层次分析 结构和结构性调节因素(技术、地理)确立结构。体系层次的变量主要包括相对实力分布和对实力分布的认知、体系给出的信号清晰度(威胁的明确与否、是否有固定的时间点、是否有最优政策)、战略环境(=烈度,包容性战略环境和约束性战略环境),体系层次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给出刺激,发挥自变量的作用。 (4)体系给出了体系指令,并非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反映到政策上去,中间要经过中介变量,这些中介变量都是国内因素,中介变量影响了政策过程,(是否接受到体系指令、是否遵照体系指令行事、在多大程度上遵照、或者不遵照) 政策过程(认知~制定~执行) 四大中介变量。领导人因素(政治哲学、最优战略的判断、敌我意像的构建)、战略文化(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总体判断)、国家【政府】-社会关系(国家动员能力、国家汲取资源的能力、社会支持度、社会忍耐程度、外交政策的自主性国内主导政治联盟偏好等等)、国内制度(check-and -balance等) 3、思考 (1)政策过程应当是认知~制定~动员~实施执行 (2)相比伊肯伯里等自由主义者,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的国内和平倾向论更有说服力,国内制度有自我约束机制,不论他是民主还是非西方民主都可以促进和平倾向与让其他国家放心。 (3)战略环境下的解释非常有重要意义。平衡了安全充裕与经济发展,可以联想到在Susan strange 的《国家与市场》结构性权力(安全 财富 自由 平等四大取向),分情况讨论破除了安全priority的神话。 (4)讨论到大战略长期视野与干预变量的关系,干预变量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中都发挥相同的作用,大战略的长期视野中,战略文化等就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领导人作用就下降。诸如此类,此理论是开放型、条件性的理论而非静态、绝对的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三):制造麦克斯韦妖
宣言式的纲领。
该学派在结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国家层次的中介变量,试图以此对外交政策进行更全面的区分。其本质是制造了一只“麦克斯韦妖”。新维度的出现意味着政治心理学、比较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建构主义范畴的文献完全可以被囊括在这一字头之下;因此也是想要进入宏观理论领域的区域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比较政治研究者的福音。
三位学者自命为该学派的第三代集大成者,以区分视角过度狭窄的第一代(施韦勒、斯奈德、托利弗、林宁:解决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死角)与第二代(洛贝尔、布劳利等:关注外交政策过程)新古典现实主义。既着眼更为宏观的外交行为,也将长期的大战略纳入到外交政策的解释框架中。
作为包容性空前强(更强化政策含义、也更易凑字数)、模型很清晰的范式,可以预见这一学派将占领政策报告与学位论文的主流位置。
外交政策模型:
体系刺激-认知-决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反应-(反馈体系)
结构变量:对沃尔兹“系统”的重定义:
1)系统通过体系层次的“结构性调节因素”影响行为体:核武器、地理等。
2)相对实力分布
3)体系信号的清晰度——可识别程度、时间信息、最优政策选项
4)包容性/约束性战略环境
国内变量:中介
1)领导人意象(杰维斯、亚历山大·乔治)【62-62】此节文献重要
2)战略文化:信仰 规范与假定
3)国家-社会关系:精英-民间的和谐程度、内部政治联盟对国家的控制(斯奈德)、文武关系
4)国内制度:民主与分权的结构性障碍、非正式制度和决策程序
因变量:外交政策+所影响的国际体系(非常丰富)
单次国际危机中精英决策/大战略调整/国际结果
1)时间 决策者:短期;战略文化:长+短期;国内制度与社会关系:长期
2)清晰度 列联表,略【91】
方法论
变量选取
对行为体的确定:决策者与官僚组织之分野,
过程追踪(相关文献见唐世平博客+亚历山大·乔治)
目前有用信息
沃尔夫斯对战后美苏领导人认知国际权力关系的介绍【42】
Fordham杜鲁门政府反苏利益分配的论述【140】
《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四):新古典现实主义小节
本书是汇总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部分第三代新古典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的汇总与梳理。本篇笔记参考本书译者在世经政的一篇文章以及另一篇关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文献综述,对新古典现实主义进行小结。既可当成概览,又可称为小节。
一、概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一种(更好地)解释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试图更好的说明体系结构如何通过国内结构,对国家对外行为产生影响。也即,国内结构是连接国际体系与对外政策的中介变量(intervaning variable)。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从体系层面重新回落到单元层次。
二、形成背景:
1)单元-体系之争。20世纪50、60年代,单元理论风靡,该理论认为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国家层次,坚持一种国内政治的研究路径,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因素塑造外交政策(例如克拉斯纳、杰克施耐德等等);70年代中后期体系理论全面兴起,最成功的就是结构现实主义,把国内因素放进了黑箱。但问题在于,国家是否必然依据体系环境行事呢?
2)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之争。外交政策理论的发展比较滞后,代表性的只有罗西瑙的“比较外交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理论得到蓬勃发展。
3)对于问题1),结构现实主义的体系层次研究在冷战后遭遇困境,新古典现实主义要对其进行改造。对于问题2),新古典现实主义确实偏向于外交政策理论,而非国际政治理论。
理论改造的重点就是回答结构现实主义最受诟病的缺陷,也即“为什么在国际结构中出于类似地位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反应(外交政策)?”新古典接受沃尔兹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以及权力分配决定体系结构、体系影响国家行为的假设。在此基础上,重新找回被沃尔兹抛弃的国内变量。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国内因素纷繁复杂,如何进行理论整合?如何将国内因素与国际后果进行稳定的联系?1980,Gideon Rose首次提出Neoclassical realism的概念。
三、新古典代表人物及观点:
1)扎卡利亚的政权中心现实主义(state-centered realism)
Q:为什么有些国家实力上升了却没有采取对外扩张道路?例如19世纪下半期的美国
A:只有国内政权能更容易地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决策更加集中统一,体系因素才能更直接的刺激到国家外交政策。(而美国由于三权分立,政府从国内社会汲取资源的能力相对局限)
2)柯庆生的大战略国内动员模型(domestic mobilization model)
Q: 扎卡利亚考察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对体系反应不足(under reaction),柯庆生考察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反应过度(Over reaction)?
考察的两个案例是:①1947-1950杜鲁门对华政策。当时马歇尔计划由于西方国家没有准备好存在巨大政治障碍,按照现实主义美国应该抓紧实现均势抓住中国,但杜鲁门对华强硬。为什么?②1958台海危机,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中国外交处在无依无靠阶段,毛依然对美强硬,为什么?
A: 国内动员(这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使领导人选择了进攻性的的外交政策。柯庆生提出国家政治理论(national political power)概念,和扎卡利亚从社会中提取资源的概念类似,包括国家的动员能力。
C:因果逻辑链条为:体系结构→领导人对体系结构的感知→设计国家的大战略 → 国内政治动员 →局部领域的进攻性的现实主义。如果国内能高度彻底动员,国家的外交政策就很接近结构现实主义的反应模型;如果动员能力不足,那国家要么不能充分对结构的刺激进行回应(例如绥靖政策)、要么夸大外部威胁以彻底刺激动员国内(例如文革)
3)施韦勒对“制衡不足”的国内解释
Q:施韦勒考察的也是under react的问题,具体是国家为什么对体系的威胁制衡不足?制衡不足现象很常见,例如无所作为(inaction)推卸责任(buck passing)追随强者(bandwagoning)绥靖(appeasement)韬光养晦(hiding) 等
A:施韦勒认为国内的四个因素可能会阻止国家采取制衡政策:精英共识;精英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政府的强弱。四个条件都具备国家有很大可能采取制衡,反之国家采取对外制衡的国内成本高昂或很危险,决策者会望而却步。
4)洛贝儿,霸权衰落的政治经济分析
Q:为什么面对挑战国,守成国采取的政策不一定一致?为什么有的守成国守住了,一些失败了?
A:需要研究挑战国的经济战略。如果挑战国是自由主义的,守成国会偏向合作性的、放弃性的、妥协性的战略;如果挑战国是帝国性的,守成国倾向采取惩罚战略,抵制挑战国。另外,决定守不守得住需要看守成国在经济和安全之间的取舍。
5)迪克:战略调整的战略文化(Colin Dueck)
Q:美国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结构现实主义强调国际物质实力对比,建构主义强调美国战略文化作用。
A:迪克认为战略文化是关键中介变量,对国际物质实力对比的刺激进行调整。美国政治传统存在两种战略文化:自由主义和有限责任。美国文化战略趋于哪一侧受政策精英影响(which又受体系结构、国内政治交叉影响)
6)洛贝儿的盘点
笔者自制,参考本书小节四个中介变量+三个中介变量发挥作用的层次(也是新古典的研究议题)
总之,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在结构的驱使下,不同国家会采取相似的政策;但新古典却从很多反例入手,也即从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入手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体系压力如何通过国内政治影响到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内政治是中介变量。将第一意向、第二意向、第三意向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沃尔兹虽然批判阿隆的inside-out的研究路径,事实证明仅仅outside-in也是不够的。
四、理论缺陷:
1)(沃尔兹)新古典获得了精确性,放弃了归纳性和预测力,且国内因素过于繁多,破坏了理论应有的简洁性。因此,新古典目前还停在外交政策理论,或中层理论,还未提升到宏理论阶段。
【这也涉及更深刻的问题,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政策理论的界限清晰吗?或者说应该清晰吗?目前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种理论是两码事;一种认为国家外交对国际后果造成影响,外交和国际政治是不可剥离的。沃尔兹和扎卡利亚坚持剥离论;米尔斯海默、施韦勒等人认为剥离意义不大】
2)新古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多种多样的理论。缺乏核心概念,导致整个理论缺乏研究纲领的一致性和凝聚力
3)新古典对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处理还是存在矛盾,跨层次跨的不算成功。对体系层次的考量不严谨,关注要点不统一。(例如,是考察体系的力量对比?还是考察体系的外部威胁?etc)
4)研究方法上,大量依靠案例研究
五、余论
总之,新古典现实主义坚持国际体系仍是分析外交政策的起点(继承),不过权力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复杂的,国际刺激和国际压力必须通过单元的中介变量才能传递,单元中介变量就反映了每个黑箱的内部(发展,回流?)。新古典现实主义可以说是真正致力于整合国际国内、体系单元的双层研究路径。但新古典现实主义属于一种理论运用而非理论构建,是一种外交政策理论而非国际政治理论。理论取向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构建中层理论,而非抽象的宏理论。
同时也要指出,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过于关注宏理论的概念问题,例如制度与权力之争、规范与理性之争等等。新古典抛开这些抽象的争议,走折衷道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而非理论为导向,开拓了一些具体的经验研究,也由此催生了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理论的集合,以及区域国内的具体研究。这应该是新古典最大的贡献。
参考: 李巍《从体系层次到单元层次》,外交评论2009 & 陈志瑞、刘丰《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世经政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