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本由[法] 马尔科姆·阿迈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精选点评:
●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卢基里乌斯,除了时间。
●这一系列目前最喜欢的一本,对于时间实在有太多可说的了。
●写的不错 也很有启发 但是像在读一篇篇专栏 都是二手论点 和过于通俗的例证. 0320 读下去只能说一句,真香!325读完 大概最大的缺点是整本书缺少结构体系,读得有些散,有机会多读几遍,再体会一下。
●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除了时间。
●与其说是时间之书,不如说是在探寻存在,意义和人的自我追寻。在空间不断压缩,技术接近异化的时候,时间还保持着一以贯之的迷惑。
●一本清甜的哲学小书,无用却让人感觉到充盈
●口袋轻哲学,地铁上读不会那么大张旗鼓,又解放了眼睛和大脑。浅显易懂,又能启发思维,书末列的相关书单影单非常友好。“不确定的时间。”
●“ 掌控自己(dispose人 de soi),是完全沉浸在所做之事中,甚至不去期待成功。仅仅在每一刻都做好当下的动作,就像这是最后一个动作。…… 慢慢来(prendre son temps),不是说做得慢,而是在做事的当下完整地做好它。”
●言简意赅
●从时间讲起的一些哲学思考。多数文章开头都以故事场景说起,比较亲切接地气。围绕时间讲了些关于习惯/遗忘/工具/创造/劳动……引经据典很多,哲学著作/散文随笔/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等等,是扩充tbr的好参考。以及因为读库的书向来轻便,工作之余随手翻刚刚好,每篇都很精悍,也拓展了思路。尤为深刻的一个观点:遗忘,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力量。
《时间》读后感(一):无聊的本质是残缺的自我的显现
“无聊是拖延我们自身时间性的方式,它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作为时间性存在的性质。我们应该聆听这种源自内心的无聊,而不是转移注意力或躲避它。”
这或许是在说,无聊来自内心的虚无,是一种对自我的回避。因为不愿面对这个对生活从未有过深思的自我,因为不愿面对这个终究会走向死亡的“时间性存在”的自我,因为不愿面对这个每日做着无意义的工作但又不敢去窥看这背后血淋淋的现实的自我,所以选择用精神鸦片麻痹自己,用浮夸的大众娱乐工业产品塞满我的闲暇。
虽然总是在悔恨自己又过了无意义的一天,但是一天又一天,又总是义无反顾地继续着这样的生活。因为不敢面对,不敢直视,不敢承认,作为一个偶然的存在,我的身体,我的人格,我的社会性存在,是多么的虚无与空洞。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吧,在自我麻痹与懊恼悔恨的交织之中,一步步走向自我生命时间的重点,然后一切都将凐灭,所有的意义都将消散。
因为不愿面对这个事实,所以宁愿假装它不存在,然后在刻意的无视中把所有的一切托付给想象中的“无可奈何”。
无聊的本质是残缺的自我的显现。这个粘稠阴湿的我,贪婪地攀附在时间的表面。带我走吧!快将我带走!请带着我飞速地奔向死亡吧!
《时间》读后感(二):时间,人生的未至之境
你可以隨時抽身回歸自我。對一个人來説,沒有哪種隱退會比回歸到自己的靈魂更加令人感到寧靜和自由。 馬可·奧勒留 时间,犹如永不停息的钟摆。年与时驰,也许没有人能与时间真正“竞赛”,或者,换种说法,掌控时间... 时间,正如亨利·柏格森所言:“一種組織的過程和對不同事件的感知互相滲透的過程相繼發生,這纔建立了真正的綿延。” 感知时光的缓缓流逝,或许有种美学意义的审视、内观,而这种感知时光的“相互渗透的过程”,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在马尔科姆·阿迈尔《时间》的文本中,柏格森意义的“创造性时间”,才是一切看似从时光罅隙中倾泻出来的微光。柏格森说,“創造性時問是生命具體的時間:它是唯一名副其實的時間,要有能力體驗這種時間,才能真正認識生命。” 生命的真正价值来自于个体灵魂的叩问,每个人都曾在时光长河的某个时刻,“默思”於内心。你的渴望、欲求、自我期许等,都是时常萦系人心的。 每个人的“创造性时间”的截然不同的,有人钟爱于舞蹈,有人沉潜于阅读,有人醉心于摸索赚钱的路径,也有人迷恋二次元世界... 我们不能排斥个体价值偏好的选择,同时,在他们用尽全身心气力投身于“创造性时间”之中,他们的生命价值也精致地呈现出来... 然而,对于时间本身而言,截取某段时间去和所谓荒废、懒散的时间相比较,也是极其荒谬的。 马尔科姆·阿迈尔《时间》一书中还援引了洛克的哲学观念。“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提到,我們无法像設想其他現實一樣設想時間:時間持續流動,我們无法抽取它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進行比較。想象時間的同時,我們是在感受意念的接續,而非一種運動。” 时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意念的接续”,而不是一种运动。时间本身是一种维度,而如何理解这种维度,则需要用心灵去感知。 另外,时间还有另一维度,即官方所希望你记住的事体和时间点,而其他某些时间定点则是官方语境试图埋掩,欲令其湮没无闻的... 马尔科姆·阿迈尔写道, “官方曆史或者集體記憶,在書寫的過程中受到指令要求保留這些、忘掉那些,因而包含著謊言和不公... ” 相较于人固有的遗忘曲线,篡改、涂抹历史教科书,建立一道“无物之阵”的高墙,似乎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这种选择性集体健忘症更是一道难以磨滅的伤痕... 马尔科姆·阿迈尔的文本中还有埃德蒙·柏克的睿智话语:“在《反思法國大革命》中,Edmund Burke承認他喜歡成見... 柏克告訴我們,被啟蒙運動哲学家們質疑的那些成見,是一種社會黏合劑,盡管它的形成基於一些不合理的觀點,但它自有其價值。” 成见、习惯、有益的传统习俗,是经历了时光洗礼的传承下来的感觉经验(sensory experience),大多是口耳相传的古老经验,对于后世之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重视传统不是墨守成规,对于历经时间长河淬砺的宝贵箴言、谚语,以及大有裨益的生存经验,经过漫长的时光隧道,还是那么鲜活、富于生命力... 时光是一本书,在人类短暂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生中,有些断章,会有很多人驻足流连,也有很多人视若罔顾、漠不关心... 毕竟,如何过好一生,是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 用心灵去观照时间,善用时间进行创新的发见。或许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迥异,但人终其一世,定会不断感知这个复杂诡谲的世界,行至终焉之地...
《时间》读后感(三):《时间》一本小书揭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时间》一本小书揭示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共享笔记社
《时间》——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读库·哲学系的这套小书中,《时间》这本从不一样的角度带我们认识时间,游戏的时间、拖延的时间、发呆的时间,这些看似“被浪费了”的时间,难道不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时间吗?难道不正是人类自由的体现吗?
而社会价值观和技术进步的能动性赋予了我们要“追求高效率”,要“创造价值”,“不能停下来”的观念。休闲娱乐被视为懒惰,不思进取,拖延被视为人性的恶。人们不得不在寻求自由和丧失自我的夹缝中挣扎。。。
工作时间和被浪费了的时间
工作时间变成了让我迷失其中的时间——这时间将我卷入,我丧失了我人性的部分(我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和创造性),以及我的身份(我只是千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没有特殊技能,因而可被替换)。
另外,劳动者意识到他的工作时间是他被占用的时间,从此他将反抗限制了他的空闲时间的工作时间,空闲时间被定于为非工作时间,也就是被浪费了的时间。他的自由,他将只能在从工作中抢下来的“浪费了的时间”中才会感受到……这种被剥夺了自己的时间的感受使劳动者不安,因为这种感受让他觉得自己变陌生了。
追求效率与掌控自我之间的矛盾
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并不能带来自我实现而是自我远离。通过工作时间的延长,减少空闲时间(被浪费的时间)以剥夺了人的自由感,掌控感。
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导致人们只能从事整个工作流程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往往是简单的机械的,并且最终的产出成果往往与个人之间没有强烈的联系。每个人的工作都能被取代,劳动产品中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印记。人们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并不能变成主动的创造者。
因此我们,需要在工作之外来进行自我建构,非工作时间成了仅剩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而随着社会竞争加剧,这仅剩的时间也在不断缩水,越来越稀缺,从朝九晚五到九九六到零零七。人们一步步迈向时间的稀缺。而即使人们真的在用仅剩的这些非工作时间进行娱乐和休息时,又会觉得也许我应该去学习新的技能,也许我还能完成更多的工作。我是不是“浪费了”时间?
正是这种大众价值观导致人们对没有创造财富(工作)的时间充满了罪恶感,加深了失去自我和实现自我之间的矛盾,带来了更大的焦虑感。
于是在这个循坏中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
正视那些休闲的时间,娱乐的时间,所谓“被浪费了”的时间吧。那正是人们进行自我建构的一部分。
时间可以被浪费,但人生不能被浪费!
欢迎关注共享笔记社
《时间》读后感(四):被误解的时间
这本书是法国通俗哲学书籍之一,以暖色调示人,给人慢慢悠悠之感。书是方便放进口袋的,8万字篇幅浓缩了27本哲学著作的精华。让我拍案直呼不过瘾。
为何我们要学点哲学,我以为在于看到赤裸裸的自己。如果我不看不也过得好好的吗?的确,但你真的不想看吗?自己的不想,别人的你也别想看到。这里的赤裸裸,更多的是本能的自己。
希腊神话中,猎人那耳客索斯,在清泉前捧水喝,见水中有美容看他,极美,无人可比,那耳客索斯几次想要拥抱,触摸水面,水影均消逝。他只好守在水边默视,决心不抚、不拥、不吻,永默视水中美容,憔悴而死。维纳斯怜其身死,变其为水仙花,伫立水中。
木心先生说过:将宗教作宗教来信,就迷惑了;将哲学作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将艺术作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在于太直接了,是人的自我强求,像那耳客索斯要亲水中倒影一样,一两次失败之后,不再侵犯自我,满足于距离,纯乎求观照。的确,我们是时常要观照下自身的,观照的目的不再触摸水中倩影,而在默默注视,欣赏他。
你理解成空虚也可,港片《门徒》,缉毒警察吴彦祖说道:“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吸毒,但我现在知道比吸毒更可怕的是空虚。”
门徒 (2007)7.72007 / 香港 / 犯罪 剧情 惊悚 / 尔冬升 / 刘德华 吴彦祖哲学就是让我们看见自己,洞见空虚的途径之一,它构建的是方法,可能你读一辈子哲学书,也寻不到结果,也赚不到1毛钱,但你可以拥有一个清晰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高级的享受过程。让我们进行一场形而上的畅想。
时间是什么?电影《狗十三》讲述了十三岁女主李玩,在中国原生家庭成长的叛逆之路,在我看来李玩是无暇混沌的理想代表,他的家庭则是俗世功利的典型,二者交融,叛逆很快被成长征服。她幻想:在平行世界中,包含我所有可能的集合。可能在宇宙中确实存在无数个我,无数种可能。这就是人们对时间的内在丈量标准,总是想支配时间,以显示强大的自我。你着急时,为何感觉时间过得慢,那是因为被钟表即物理丈量的时间,不符合你内心度日如年的感受。你主观时间的加速,让你以为时钟变慢了。
狗十三 (2013)8.2201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曹保平 / 张雪迎 果靖霖我们可以很容易丈量空间,比如:10支钢笔长等于1张桌子长,2只钢笔等于一个笔盒。空间的丈量可以寻找参照物。但如何比较2段时间的长短?我们靠钟表空间的运动,即时间的空间化。从古到今,我们都以空间为标尺丈量时间,日出日落也是此,到了现代我们不断追求着时间的精准,它提高了效率。却给每个个人带来不少懊恼。
我们经常会把一件事情拖到明天来办,这是我们常说的拖延症,其实这是你对外在时间的抗拒,你不想做这件事。但幻想着明天,能够完成。却又明日复明日,显示出自己对时间的掌控能力。然而你还是得回归到现实,又不得不向客观时间妥协。这就是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撕裂。
我们经常说活在当下。的确,对于我们说只存在一个时间就是现在。有人说:不对,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其实这三种区分取决于你对时间的态度,过去的存在只是因为我能够通过回忆与之发生联系,未在的存在只是因为我能够通过期待来设想它,现在的存在只是因为我的注意力和他发生了联系。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时间是相对于特定客体来说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轴,更有自己感知时间的能力。你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是有时差的,甚至度量方法都不一样。我们究竟该以那个时间标尺为标准呢?
此时,我蹦出来一个想法:是否40岁生命就一定比60岁的短?这里所谓的短是时钟的摆动,即以空间为标尺衡量的,正是引入了强大而统一的客观时间标准,我们才认为40岁的寿命更短,其实我们对时间的恐惧很多时候来自于此,有时是被客观时间绑架了的。如果考虑个人的主观时间标尺?又会如何?如果问终年35岁的天才莫扎特,他活了多久,他可能回答他活了几个世纪。
结果不重要,因为我们享受了过程之美,通俗讲:赢得时间就是让生命充实些,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丰富到能够包容你感官输入的所谓客观世界,而非为客观世界所奴役。恐怕这就是所谓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吧。
y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