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彷徨》精选点评:
●警。
●有那么一段时间,很迷恋鲁迅的字句。
●鲁迅的文特别适合在肃穆的飘着雪的冬天读,越读越冷。
●先生的小说大多是给人物立传,短短几页就把一个旧时代的人物写活了。旧时人,新时人,变得只是外皮囊,里子依旧如此。单选两篇《祝福》《孤独者》
●好着迷好着迷这些小说,我要用悲剧和希望来挑起自己的平衡。
●鲁迅写知识分子,可是似乎没有多少手下留情的痕迹。
●现在看书,着重故事线多些,具体的文字却思考甚少。看书的节奏太快,往往只记得书中讲了些什么,却忘了是否有些什么意义,我是不是在囫囵吞枣。书中还有熟悉的祥林嫂,看完全文,先前的同情也早已消失殆尽,不过她的确是可怜的,到死还要担心被分成两半给2个丈夫。书中有11个故事,有爱情《伤逝》有坚守,不同阶层的人物,纵有不公不对也只能在旁边看着,无所发力。
●惊奇地发现,迅哥笔下的祥林嫂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人人都是祥林嫂
●如果鲁迅在,现在会是怎样?读他的作品心情总是那么的沉重
●大概有2/3是我感兴趣,而且以我的经历能够去读的,或许与鲁迅先生的本意有距离,然又有何妨呢?!
《彷徨》读后感(一):时代的彷徨者
没有想像中来得震撼,也许对先生的期盼太高了!很多年前读这本书,没有对生活的历练和反思,现在看来,那是一个时代的普遍问题而已,而今,普遍问题总是一样的,只是从所谓的无知到有知而已!幸福感,反而更少。先生占尽白话文行文准则的光,况且又是革命时代,真是羡慕!
《彷徨》读后感(二):彷徨
一晚上的工夫读完一本好书. 确实是头一次读鲁迅. 我们所习惯总结的"中心思想"中,鲁迅总是某个特定时代的批判者.其实,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状态并没有比他笔下的人物不同多少. 在任何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总有慷慨的少年想去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回过头,却发现他们已被时代抛弃.
不是吗?人们总在感慨,在我们改变社会之前,已被它所改变,彷徨踌躇然后以自嘲来开解.
《彷徨》读后感(三):度尽劫难是彷徨
当我从少不更事到渐渐了解了现世,看到了历史遗留下的种种糟粕,从而还念起鲁迅的文章起来。
中国从辛亥革命以来到现在不过百余年,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糟粕思想虽有改善,但历史遗留的劣根性还很根深蒂固。况且当时!
《彷徨》是1924年到1925年先生十一篇小说的合集。取名是彷徨是何等贴切。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那时满怀希望,或者是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似乎出路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开始彷徨,但路还是要走的,只是多的是无奈与迷茫。
中国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慢慢的习惯了、麻木了,尽管封建统治被推翻,但封建的思想、糟粕却还是入骨入髓,根植于思想的深处,并无有太多的改变。历经百余年的努力,中国之经济、地位已是翻天覆地之大转变,已今非昔比。然而如今,思想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就会看到如今之人是多么无道德、无底线,什么都可以做,充分的暴露了民族的劣根性。更加理解了一夜之间可以成为暴发户,但一夜之间决不会成为贵族。才知真正的民族复兴还任重道远。越发敬佩先生对国民性观察的入木三分。于是决定把先生的书拿来一一读完。
《祝福》描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她的不幸在一开始是受人同情,但她喋喋不休的述说自己的不幸的时候,周遭人也失去了对她的同情,反而是拿她的遭遇讽刺、挖苦。祥林嫂别无出路,在周遭人的冷嘲热讽的戏谑下是不可能有活下去的希望。她的悲惨命运是这个社会,这个环境下造就的必然结果。所以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强者有多强,而是这个社会能够如何保护弱者如何的生活下去。
《在就楼上》说的是进步青年吕纬甫十年之后的巨大转变,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得过且过地活着,曾经的热血、理想已经丢失殆尽。顺姑的遭遇尤让人痛楚,但却没有唤醒吕纬甫那颗沉睡的心。让我更加明白了很多人已经变成或是终将变成我不认识也无法想象的样子。
《幸福的家庭》怀揣着理想是美好的,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又是多么令人沉醉,然而我们不能逃避现实的压迫,在经济的压迫的情况下,艰难的生活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幸福!
《肥皂》讽刺几个看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见到一个十七八的女子乞讨,想着用肥皂洗干净是好的很哩,而四铭也因潜在的意识中买了肥皂。肥皂虽可洗去身上的污垢,却洗不去思想的肮脏。
《长明灯》中的疯子要吹灭庙里的长明灯,成了整个屯的公敌,他挑战的是整个屯的历史传统、社会秩序。在整个屯中他显得是如此有已于常人,这么地特立独行,这么的孤独,他是一个异类,所以大家都说他疯了。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之前,那些身先士卒的勇士总是如此的孤独,显得如此另类。
《示众》我们习惯成为看客,不知为何而看,只为热闹而来。这成了我们国人的共性,无论哪里有风吹草动,立即会招致许多百无聊赖的人的围观。围观的目的又只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遇到不公或不平真正勇于挺身敢于呼喊的却少之又少。
《彷徨》读后感(四):祥林嫂悲剧成因分析
根据不同版本的解读,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有很多种说法:有“儒道释”吃人的观点 ,有冷酷世相逼人自杀的观点 ,还有鲁四老爷一家盘剥致死的观点 ,等等。下面我想从礼教-礼教的崩溃这对社会矛盾,以及男权压迫两方面来谈谈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鲁四老爷代表的显然是传统儒学的强势一派(作为一个有独立宅子、能请不少佣人的“讲理学的老监生”)。而宋明理学本就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在儒学之上建立起一套更严格的礼教体系,发展到清末,已沦为空谈,严重脱离实际 。然而,从鲁镇对旧历新年的坚持,和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来看,传统礼教在鲁镇,至少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上仍有重要地位。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祥林嫂有以下几个追求:
1. 诚实劳动,安稳生活(初次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及在贺老六家时的状态);
2. 守妇道(宁肯撞死、流落街头而不再嫁);
3. 获得人们的同情和认可(反复讲故事、捐门槛);
4. 不受地狱惩罚(捐门槛);
5. 与阿毛在一起(爱阿毛、期待死后团聚)。
这些追求,基本还和传统的小农思想和礼教约束脱不开关系。尤其从祥林嫂逃出卫家村、再嫁时一路大骂乃至寻死来看,祥林嫂显然是坚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
然而,礼教在鲁镇已行将崩溃,例如文章开头的“新党”冲击,佛教等冲击下上层群体和下层群体在价值体系上的分裂,乃至卫家村婆婆嫁儿媳等等。按《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来看,祥林嫂显然是个安于本分的勤劳农妇。所以,她在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既不会公然违逆礼教,也不会放弃追求,变为麻木——所以,便有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悲剧。戴锦华曾敏锐地指出,祥林嫂作为旧历史的牺牲品如同子君作为新历史的牺牲,都是以无辜的女性之躯承担了历史的罪孽 。
祥林嫂的“小”,首先在于在鲁镇的阶级结构中,她是一个外来的底层劳民;其次,便是社会环境下男权。戴锦华总结过中国女性的经典困境,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总是在“女奴”和“女战士”中做着困难的选择题。惨淡如祥林嫂,就是苦于自己对男性的依附地位 。例如,在祝福中,祭祀的只有男人。就连“祥林嫂”这个名字,也体现着当时女人对男人的依附状况。在祥林嫂的两任婚姻中,对第一任丈夫、婆婆乃至小叔子的顺从;被卖到贺家墺(婚姻和女性的商品化);最后贺老六伤寒发作死去之后,祥林嫂之所以没有被大伯赶走,是因为阿毛这个男眷的存在。而最后来收房的是大伯——不是二伯,也不是什么女眷——也体现了父系氏族的强权。这种强权在当下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以更温和的形式表现了——例如我考上大学(老家认为是“金榜题名”)的时候,家里宴请了同县的宗亲,来赴宴的都是各家“大伯”身份的人,而基本没有女性长辈。
所以,在“剩个光身”之后的祥林嫂,只好带着一只荸荠圆篮和一小卷铺盖——她的全部家当——又回到了鲁家。这时她的身份除了“寡妇”之外,还有了“克夫”的不祥意味。所以,祥林嫂才会被认为“不干净”,所以卫老婆子在送走她之后才会“如释重负”地嘘气。在男权的眼光下,她已然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了。
而祥林嫂被鲁镇的人排斥,还可分为死前和死后两个阶段。死前,人们疏远和玩弄她;死后,鲁四老爷和短工等人轻蔑她。就连“我”对祥林嫂的看法也是“百无聊赖”“被弃在尘芥堆中”“玩物”等,就连其死去也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人认同她在遵守妇道、勤劳忠诚或洗清罪孽上作出的努力,正是因为作为一个弱者,她那些维护传统礼教的举动在这个礼教崩坏的时代已经无足轻重。
在夏衍改编的电影版《祝福》里,结尾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在被四嫂拒绝祝福后,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进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改编历来为人所称道,并被认为体现了反抗精神。作为读者和观众,我自然是很乐意看到多苦多难的祥林嫂能畅快淋漓地发泄一把。但我并不认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会这样做——她从小接受的就是做一个“顺民”的教导(推测有童养媳的身份 ),遵从礼教和男权话语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即使曾有过出逃的尝试,生活的打击和来自礼教更强大的隐形威胁,都已经把她变成了一个怯懦、呆滞的木偶人。这种对人身心的彻底摧残,更显祥林嫂悲剧之悲。
《彷徨》读后感(五):扔掉鲁迅看《彷徨》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人物的悲剧性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在作者有意识营造的灰暗阴霾的大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法抗拒。读鲁迅的作品或许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然而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个“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主流评论体系中,对于鲁迅的解读仅仅停留于对黑暗社会和国民劣根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似乎更关注鲁迅的作品之于当时或现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状态反映,并以此来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假如鲁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义或社会批判意义,只是针对彼时彼境某一人群生存状态的书写,那么当时过境迁,阶段作品或伟大作品只能成为博物馆艺术,而不可能成为穿透漫长时光而丝毫不减其光彩的长河作品。而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或教科书式的所谓权威评论似乎正在做着这样的事,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仅止于阶段作品,却将鲁迅其人捧至神圣而不可撼动的地位,于是神坛上的鲁迅变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没有血肉。而在这样集体强迫性的膜拜之后,当我们重新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和评判体系的时候,对鲁迅的态度便有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奉若神灵越捧越高,或视为垃圾踏上一万只脚。鲁迅早在几十年前便提出了“骂杀”“捧杀”之说,却在身后无数追随者和抨击者的捧与骂中愈显面目模糊;《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取到作为人的价格,而当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越来越当成人看待的时候,鲁迅本人反而越来越不被当成人看。
所以,在这一篇的阅读笔记中,请允许我把鲁迅扔进垃圾筒。此刻我们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中所映射出人类的种种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叙事内容去鉴定叙事者骨头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从而给叙事者冠以带了一个又一个“家”的冗长头衔。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祥林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普希金没有等到忧郁的日子过去就死在了37岁的决斗中,祥林嫂一直期待着“快乐的日子”,却在冰冷的环境里守着内心一点指向未知和虚无的企盼中走向死亡。可见生活要是想欺骗你,你还真没地方起诉它犯诈骗罪,反倒要盼着它能将你从轻发落。因为我们都被生活囚禁着,等着命运的法官把我们判到下一个地方。
祥林嫂很不幸,她的婆家使她成了童养媳,继而成了寡妇,继而改嫁,而后抛弃了她,放任命运自由发展。而自由发展的命运比祥林嫂的婆婆更无情冷酷,于是祥林嫂丧夫丧子,在命运的漩涡里扎争着爬出来,又被一无所有伤痕累累地抛给了生活。而生活会欺骗一切它可以欺骗的人,尤其是心甘情愿地受骗者。
命运的悲剧性使祥林嫂失去了本应属于她的东西;人群的种种畸形意识使她生活于人们的歧视和冷漠之中;而她又是那么急于做一个生活的顺民以求得宽恕。然而她却没有读懂生活的种种潜规则,她不清楚自己的悲剧已成为自己在人群眼中无法抹去的罪恶符号。
如果祥林嫂有足够强大的,属于自己的内心空间的话,那么当外界的冰冷汹涌而来之时,她还可以退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求得一丝暖意。然而,除了保有那些被自我和他人无数次咀嚼的伤痛之外,她的整个内心世界都已被人群同化。被人群同化却得不到人群的认同,自觉自愿地为寻求认同做出牺牲却最终被告知一切皆无改变之可能。生活冷笑着,一次次欺骗着它的顺民们。
歧视异类或某些本身毫无过错却被打上不祥符号的人,似乎是人类乐此不疲并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寡妇歧视和神鬼信仰现在已渐渐消失,然而祥林嫂的角色总有人来扮演,比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中国社会或人类社会进化到何种程度,祥林嫂的悲剧都会无数次的上演,从这个角度上说,祥林嫂永不过时。
子君: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种生活
王海鸰在《新结婚时代》里说,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此言一出立刻被奉为经典,一语惊醒了当下无数(或是少数?)相信“纯真爱情”的小女人大女人(或许还有男人?)。其实倒不如说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种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伤逝》里子君和涓生的遭遇,即是对这一句话的典型诠释。
徐志摩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人问,一树一树的花开之后呢?人间的四月天之后呢?一切终将归于生活。而平凡人家日常生活的本质是现实琐碎,是对浪漫幻想和过剩激情的消磨——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尤为如此。当生活的大潮卷袭而来的时候,对于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女子,或者说一个还渴求现世安稳的人,柴米油盐显然比雪莱的漂亮半身照重要得多。
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只有两种结局,故事,或生活。没有结果的爱情成为回忆中的故事,有结果的爱情变成现实中的生活。子君和涓生属于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君不是死于经济困窘,不是死于当时社会对于同居男女的不容忍态度,甚或可以说不是死于爱情的堙灭,而是死于生活。家庭专制,男女平等,泰戈尔或伊孛生,都是脱离生活之外的。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和这些符号般的词语没有太大关系。然而子君和涓生却天真地以为他们可以生活在这些东西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里。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曾经超越于生活之外的种种幻想一一蒸发,剩下的只有琐碎和平淡。子君的错误在于她嫁给了她想象中的爱情,爱上了涓生求爱的那个瞬间带给她的兴奋和激动。然而她没有想过这样的爱情会指向哪一种生活。于是当爱情落地,子君只能用油鸡和黄狗装点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靠着回忆从前那个让涓生有些难堪的瞬间以证明曾经存在过的浪漫情怀,来慰藉渐渐干涩的心灵。
假如以一个完全公平的性别视角来看的话,娶一个人,应该同样等于娶了一种生活。所以涓生也错了。他和子君一样天真地幻想着构建不食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而在他无法提供理想图景的必要生存土壤之时,他又因子君被生活所同化而对其失望和厌倦并最终将她抛弃。《伤逝》和《幸福的生活》可作为姊妹篇来看,虽然二者在基调上有悲剧和喜剧性的差别,但同样描绘了曾经美好的爱情走向被“五五一十五”和A字形大白菜填充的日常生活。谁需要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负责?或许谁也不需要负责,只是在走进婚姻之前我们应该想清楚,我们会走进怎样的生活。
吕纬甫,还是魏连殳:
理想是吉光屯的长明灯,悬挂在生活之外,除了不时发出象征性的微光之外别无意义。《彷徨》中的《长明灯》似乎容易被人忽视,但这寓言般的故事,却像是一个照彻整部文集的符号。人群麻木但却坚持着他们心中坚固的价值标尺和生活体系,疯子无方向地挣扎,意图以某种超越生活之外的寄托来抽离生活。长明灯是一个指向虚空的标志,坚守它的人不知道自己坚守着什么,拼命想熄灭它的人也不清楚熄灭的最终意义。生活的顺民和叛逆者无谓地纷争着,曾经的理想是明是灭早已不再重要,叛逆者们死于抗争,或被生活招安之后死于生活。
魏连殳:热肠挂住,冷眼看穿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胡文英评价庄子的一段话,用在魏连殳身上,竟也贴切。一棵守望心灵月亮的树,尖利而冰冷的枝丫刺向黑夜,生命有一种决绝的刚烈和锋芒。然而坚硬得如此排斥韧性的东西,必然易碎。
魏连殳是一个极端人物,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灰色地带,所以他注定被生活淘汰。他心肠极热,哭那位暗喻了自己命运的祖母时那么随心任性,内心沸腾方能有如此浓烈的悲怆;而眼又极冷,冷眼看人间种种丑恶的争斗,冷面对自己的亲友来客。心热,因为他爱这世界上的美好,爱祖母,爱孩子,爱友人,更极爱自己,爱自己坚守的信仰;眼冷,因为他看着这些美好一一被生活毁灭,或预见了它们被毁灭的命运,却对之毫无办法,“出离愤怒”之后只能冷眼相对,在极度封闭中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为从行为到思想上的“孤独者”。
当生活的洪水汹涌而来,将魏连殳逼至生存的悬崖边上时,他似乎终于选择了放弃信仰。但我总认为,这并不是他向生活妥协,只是他嘲讽生活的另一种姿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极端自珍和精神洁癖走到末路之后,是极端的自我作践,仿佛要和生活比赛谁能够把曾经坚守的东西糟蹋得更彻底。而他依然封闭,依然拒绝生活的同化,依然清醒地看到信仰的所在,只是在悲愤中叛逆地背弃了一切,最终孤独离去。
吕纬甫:卷入生活的洪流
从某个角度上看,魏连殳像祥林嫂,曾经毅然坚守信仰却随着信仰的崩溃走向生命的尽头;而吕纬甫像子君,在生活中磨钝了棱角,渐渐被生活同化。
给弟弟改葬或给顺姑送花,本来都是生活中琐碎平凡的小插曲,对生活本身并没有多大影响,只是它们刺痛了吕纬甫,让他更看清楚自己混沌的生活状态。看得清楚但却无力改变也无力坚守,是纬甫这些清醒者的悲哀。
吕纬甫还是魏连殳,这是不是一个问题。生活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能像吕纬甫,对生活妥协,低头耸脑地顺从,做别人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而魏连殳,是一个标杆,是我们到不去的彼岸一个令人向往的姿态。然而姿态仅仅是令人向往而已,保持这种姿态却是一种孤独的痛苦。连殳最终超离了生活,而纬甫们依然要在生活的泥沼里扎争,并逐渐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