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28 19: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7-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精选点评

  ●他的职责是:找到自己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而且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完整,是一种逃避企图,是想要逃回群体样板中,是为了适应自己内心恐惧

  ●读完之后思考了许多

  ●我要是说不懂会不会很丢人啊?!好吧,反正我是真的没怎么读懂!人要追寻自我,其他皆是虚妄?

  ●彷徨少年,引路人,自我拷问,觉得很灵魂,却又说不出好在哪里。

  ●看得似懂非懂 喜欢后半部分

  ●德米安就是辛克莱自己

  ●25岁

  ●黑塞用极具浪漫文字表现了少年成长的各个主题,虽然我再看时已渡过少年时光,个中趣处依然让我怀念。黑塞以不同章节表达不同主题的手法少有心理学发展阶段论和毕生发展观思想文章也在思考自我、世界等与个体息息相关内容,恕我浅薄,还需继续研读,寥寥几笔全作记录,多年后再看又是另一种趣味

  ●我不知道黑塞是如何想出这些句子段落的。黑塞出生于基督新教庭,写出了很多高度抽象语句涉及过他的成长引导者德米安如教会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其中也对圣经有一些解读,比如夏娃夫人讲的两则故事,就在表达力量。总之是很难懂的一本书。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一):唤醒“自我”的灵修

  人生中总会碰到让你产生摇曳、波动认知的人,没人知晓是为了救赎——超然温室、还是黑化——彻悟到人性本质。少年中规中矩世界观逐渐被颠覆,就像刚破壳的鸟一样,窥探这异世界的奥妙与运作,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自我的内心,毅然的做自己。每逢左右难以抉择之时,总会出现一个似男似女,面带揶揄看穿世界的导师指点迷津,那人便是德米安。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二):彷徨少年

  看完书之后,第一个直观感受是书中的少年从少时到长大成人他与友人,与演奏家,到后来与夏娃夫人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对话。令人感慨,却少了一点被震撼感觉。辛克莱从小时候矛盾以及到后来信仰上的更大的纠结,他面临的都是好的方向指引。我想人生中一定会有某种特别想堕落的时刻也不是说主观堕落,而是在面对纠结不安的时候没有人去指引。另外这本书使我对黑塞的作品充满好奇,感谢友人赠书。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三):寻找自我

  黑塞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本书是黑塞中年时期的作品,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的小说,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名,读完此书,感觉就是黑塞将寻找自我的过程写成了小说。

  德米安是主人公辛克莱少年时期遇到的一个朋友,不过德米安不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可能更多的是辛克莱心中剖析出来的一种思想,每当困惑的时候,他就要呼唤德米安,让自己进入一种极致与混沌的状态,来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当然在中间的一段时间里,他也迷失过,所以他很久一段时间都没有再遇到德米安,这一定与黑塞本人的经历相关,黑塞在14岁的时候也曾过着非常不愉快的寄宿生活。思想上的挣扎和孤独让辛克莱做了无数个奇怪的梦,他将梦里的鸟形徽章画下来寄给德米安,很快他就收到了德米安的回复:“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段话深深地震撼着他,成为他后来人生中许多个重要时刻的启示。而夏洛夫人是辛克莱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渴望,他始终没有向夏洛夫人真实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似乎就像书中所说的:“人不应该沉沦在连自己都不愿意相信的愿望中。要么放弃,要么完全相信。”对夏娃夫人的感情,似乎就是这样的一种愿望。最终,辛克莱在找寻自我的这条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他已经不再需要德米安了,他,变成了德米安。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四):不完整的读书笔记

贝雅特里斯

  时隔一月有余,没有看书也没有码字,日子在悄无声息的往前走。记不起是从何处是从谁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看这本书的。抱着人生苦短,各处受限,书籍是体会他人人生成本最低的方式开始看的这本书。

  是一个孩子的自传小说。一个生活优渥,物质生活无忧的早慧而精神世界匮乏的小孩的故事。

  书断断续续看了月余,又看的囫囵吞枣,到“贝雅特里斯”那个章节时,竟满脸疑问,这孩子什么时候从小学就到了中学?恼自己看的不仔细,又重新看这个章节。

  而这个章节,似乎在“我”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从小,我便知道这个世界,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父亲所支撑的世界,那儿鸟语花香,母慈父严,生活优渥。而另一个世界,是不那么流光溢彩的,那儿就像伊甸园里的毒蛇,充满好奇与恐惧。而在青春期的我,对于这两个世界并不关心。我只是在好奇我的内里发生的变化,对性的好奇,对爱情的向往。而身边那些稚嫩无知的小孩根本不懂我的世界,于是我孤独,为了找寻自我而不得不选择的孤独。

  “从前的我是个性格善良、多愁善感的孩子,而现在的我已面目全非,对外部世界抱着完全无所谓的态度,每天只专注于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聆听自己体内的风暴的秘密咆哮,那是叛逆的、黑色的风暴。”这种专注是孤独的,是盲目麻木憋屈的,也是极其脆弱的,所以当贝克向我搭话,邀请我去酒肆的时候,我是毫无判断意识的答应跟着去的。就像是在充满白雾和露水的茂密森林,愿意去探索任何一条道路,贝克说那些我未曾切身体会的爱与性,一无所知,所以大开眼界。从中尝到叛逆的滋味。

  不由得想起了六月份的我,那时的酒肆换成了如今的酒吧,贝克换成了余明,我将改变麻木的生活这一希冀寄托在余明身上,而辛克莱(“我“)从内找寻自己,即使身在酒肆喝的不省人事,在看到整洁的孩子在明亮的街道那头玩耍时,”你的内心却知道,它支配着你的人生。知道这一点就好了。我们心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愿,一切都做得比我们更好。“辛克莱是一直都知道的,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父母世界给的爱,都在说生活是不应该就这么被胡乱的过去的。”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是因为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常泛起的爱的柔情。“而”上帝有无数让我们陷于孤独并找到自己的方式。“我是在阳台上看的这段话,开始天空是浅浅淡淡的蓝,会让人想起婴儿的那种蓝,看到这段话时,天完全的暗下去,墨黑的夜色里隐隐约约透着深深的蓝。啊,原来不止是我自己,在很久很久以前,辛克莱也是这样,高中像头小刺猬一样的弟弟应该也是这样,我们只是不知如何面对自己,不知如何面对世界,不知孤独是常态,在大雾里不安,所以竖起硬刺以保护无比柔软的内心。

  辛克莱没有一直这样下去,有天,也是在那个公园,那个遇到贝克,在开始往后酗酒日子的那个公园,遇到了贝雅特里斯,那个黑夜过去,黎明伊始,天边初出的太阳,“我已有了爱慕崇敬的对象,有了新的理想。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和神秘瑰丽的朦胧。“辛克莱这般说到。”我将自己那段沉迷于黑暗的往日变成了祭品。“此时如果是影视人在表达的话,他一定会让乐师配上小鹿斑比刚能站立,并会走路对森林充满好奇时的音乐。辛克莱开始认真学习、读书和散步,还开始画画,重新开始做各式各样的梦,就像童年那样,我一直认为做梦是睡眠质量不好的表现,是件让人苦恼的事,可是辛克莱让我重新看待梦,那些光怪陆离、不可名状的梦,也许只是内心那个无所不知的我在暗示或者只是在调皮。辛克莱的潜意识画出了德米安,德米安,那个少年时最重要的男孩。

  书籍才看了头几章,往后还有许多,我要逐字逐句慢慢看下去,愿辛克莱有德米安,而我有辛克莱,至于贝雅特里斯,目前就用金浩森代替吧。那个如贝雅特里斯般的男孩。

  这本书读到最后也不记着到底是读完了没有。尴尬。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五):《德米安》随想总结

  豆友magness的书单里复制的。挑了一套六本的新版黑塞。

  或许这么一本少年的书,应该在我年轻一些时候去看。就像村上在《挪》中借渡边之口评论《在轮下》一样。

  —

  黑塞的前言很浅显。作家不是全知的上帝,不能以笃定的态度来评述塑造角色;角色个体不追求独特迥异,因为每个个体都独立而有自身价值。

  内心柔软,客观,悲悯,有人文情怀。

  话里有点依顺宗教的意思。(读完全书看起来又不是如此)

  当然宗教自有其尘世价值。但它阻碍自由思辨的灵魂。

  开头回忆性自我介绍,排比,短句。

  观察不同环境的目光和认知,少年的明慧。

  文字轻快,有趣。描述准确,干练。

  这种童年的环境我有所经历。因而深有体会。

  少时,我家作为外来人口搬迁到城边村子。村边仍还有几块农田。村人伧俗,粗陋,在改革开放的后浪下人心浮动,逐利逐欲,破坏伦理道德的是非不断。

  我家里也勉强算是书香之家。家里有两个书柜,塞着满满当当的书。爷爷是退休干部,父亲是大学生。笃信待人诚恳,良善,重诺。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出的孩子,与村中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道德观背道而驰的亏。无论是诓骗他人,恶毒取乐,出尔反尔的事,都没少作为受害主体遭遇。

  人处在这种相逆的环境中,做人的行为准则遭受打击,陷入不安,动荡,茫然中,是难以避免的事。

  或许我应该10岁时就读这本书。

  “命运的底蕴,是由其他人看不见的经验所组成。”该早点读到这句话。

  我们这飞速发展的几十年。父辈经验远远被时代抛下。从父母身上再难汲取更多营养。下一代脱离因循,只得去孤独尝试。

  我以前感叹父母教育的失当。现在理解他们的局促和茫然。

  孩童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写的真好啊。像以前看王朔的《看上去很美》。让人联想到自己已经遗失的久远记忆。这种孩童的内心,作者是如何能在成年后,依然铭刻在心的呢,让人觉得神奇。

  跨出童年的质疑、思考、探索。

  脱离童年后,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割裂。从好孩子变成无可救药的坏学生,于我也是有过的。自己背离社会性所带来的灵魂独立成长当然是可贵的。亦免不了伴以惶恐、愧疚以及社会角色的偏离为代价。

  当然,这条路能走下来。少年时更多的是伴随着愤怒的一意孤行。

  父辈形象的崩塌是如此快,又如此决然。

  感知世界与自身的关联。

  道理这种东西,只要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不通过长时间思考来过滤、理解、使用、吸纳。是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的。在明了思考的价值之前,道理只是光鲜好看转瞬即没的流萤。

  在心里内建一个强大的,足以解惑的魂灵,于我也是有过的。

  “他的职责是:找到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而且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完整,是一种逃避的企图,是想要逃回群体的样板中,是为了适应自己内心的恐惧。”

  如今,我已不需要这样的话来指引自己,来答疑解惑。但还是想摘录下来。它是一种共鸣的感动,是一种指引你遥想到过去所经历的,对自我的肯定。

  个体对群体的依附,继而对孤独的逃避,让我想到伊藤润二的一部短篇《众人都是孤独的》。人无法完全消泯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终究有形单影只的时候,若把孤独当成痛苦去逃避,则永不能享受独立灵魂的甘美。

  1919年发表,大概是一战期间写就的。

  对于内在的探索是一个好的命题。对于世界的变化、历史的洪流。当然我们不能说它是不好的命题。只是,相对于前者,它太过于复杂、庞大、难以书写。它是稀释这本书命题的地方,是一种破坏。

  在书的末端,我更倾向于赫胥黎的观点。当然,那也是一种历尽劫难的观点。这种裹挟着民族的命运,是统治者的命运,对民众来说,只是一种厄运。

  我觉得黑塞对于战争,有想要表达的地方。去冷峻剖析,带着破而后立的期待。又隐约带着谨慎和游离的暧昧,不敢直白的表达。或许是我的解读有误解,或许是那时候他确实言语上有着不自由,或自己所思也不够清明。

  当然,毕竟作品写就的年代,是被时代裹挟,是对未来茫然不清地去看的。我们也不能尽然用两次战后的思潮,来用无同理心的目光去看。

  或许结尾并没有稀释这本书的命题,或许黑塞想要表达的,是身处这种庞大的外在命运的不确定性中,继续依循对自在命运的求索而前行。

  这种对个体或是人类命运的求索不依附于战争,也无法排斥战争。只是不会被战争以及其他一切击垮、牵引,它使得混沌之中亦有希望。

  致友人信残篇很值得一读。

  他解答了我对于“何以能够写出如此符合孩子心境的作品”的疑惑。

  这本书读的很慢。读书时常常陷入回忆与思考:藉由文字把自己拉进童年与少年时代,去找回、体会、理解那个年龄的不成熟个体的心境。

  它触及了独立思考灵魂在成长中蔓生的心理枝节。就像黑塞在前言中所说,你不会把它仅仅当作一个故事,不会觉得书中的角色并非真实存在的。

  这是一本好书,适合年轻人去阅读。对于跨过这段人生的人来说,它也是值得回溯并感受思考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