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玛约莉》是一部由米歇尔·阿米瑞亚德执导,吉娜·戴维斯 / 乔恩·哈姆 / 蒂姆·罗宾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衍生玛约莉》精选点评:
●可以想象这个剧本在舞台上的潜力,但一个关于借技术再现回忆的故事为啥要拍成电影,说的本来不就是电影么…
●影像与现实的深度思考
●文艺科幻,借助人工智能等科幻概念,实际是侧重描述人生、情感等。本片主要以大段人物对话为主,用语言表达出剧情和人物内心,比较像舞台话剧。对亲人的追思,结合人工智能具象化技术,通过人机对话,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模式。一方面为人解忧,通过讲述回忆排解内心情绪,另一方面也衍生出逝者的电子化灵魂。每位人工衍生者,只是怀念者心中的映像。
●2015年TOP5的话剧作品
● 生与死的本质区别:一个是在有限时期内不断变化的个体,另一个是在漫长时间里不断被改动的记忆
●这个周末给自己安排了三部老年电影,效果果然不错,早上起来还以为是周日。三部电影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老年阶段,《衍生》探讨用AI是否可以给老人带来爱的陪伴。
●Memories last forever.
●Prime是记录人类记忆的AI全息模拟程序,影片借这样的科幻设定,通过寥寥几个场景以及极其低廉的成本,在非三幕叙事结构中通过密集对话的迷人方式,解构了记忆如何在漫长的时光流逝过程中被不同世代与个体所继承、篡改与修正,改编自同名戏剧,影片通过优秀的表演展现出了导演阿米瑞亚德过硬的导戏实力
●你的记忆并不是事实,只是上一个版本的记忆。经过不断的遗忘与修改,两条狗终于变成了同一条。
●软科幻的温情戏,主要通过生者对逝者的“回魂”而展开的叙述。老阿姨演戏时眼神很出彩。配乐成了帮助影片造势、宣泄情感的出口,细节处扣得很紧。智能人影也不是十分成熟,还是要靠人为输入相关资料才能准确上路,不过其逻辑性进步是本片很大一亮点。
《衍生玛约莉》影评(一):But it's so nice...to have loved someone
超级棒。。强力戳我泪点,看一会哭一会看一会哭一会。。泪点为什么那么密集!爱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关于他们的记忆,只能一遍一遍的跟记忆说话,说的越来越多,细节越来越多,stuck in the memory,慢慢记忆中的跟曾经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我们每次记起来的记忆都只是前一次记起来的记忆,only gets fuzzier, never fresher。But it's so nice...to have loved someone
《衍生玛约莉》影评(二):生与死的本质区别!
电影讲述罗伊丝·史密斯饰演的86岁女主角行将就木,她的记忆力一天比一天衰弱。有一天,一位长相帅气、与她逝去丈夫极为相像的男子来到她身边,通过讲故事帮助她慢慢回忆起往昔点滴。其实这位男子就是她的丈夫,只不过通过神奇的科技手段“重回人间”,在同一手段的帮助下,女儿、女婿等亲友也都来和她“见面”了。“每一次你回忆一段记忆,实际上都是在回忆上一次回忆这段记忆的记忆,所以记忆在回忆中渐进消失。”、对室内空间利用不足,对画面缺乏基本追求和整体把握、光线处理失当,对话进程方面也有待生活化。然而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还会衰老吗?
《衍生玛约莉》影评(三):难得喜欢这么文艺的
从女婿弄了妻子的prime开始觉得这个片特别好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经历了两次prime,没有抵触但应该是充分看到了AI不能代替真人的,但他还是选择了prime,总觉得特别苦涩特别深情。从没看过这样的科幻,抒情文艺派科幻,这样的创新值得这个成绩。从电影构成上最好的是简单的布景简单的对话,却又在不经意间构成了一种循环,说的其实是些不怎么能推动剧情的话,却又环环相扣,平静毫无波澜却暗潮涌动。不足也有,很明显,个人来说,我不喜欢三个prime在一起的结局,有种科技阴谋论的感觉,但缺点不致命,因为最后大家也只是坐在一起聊天,聊出的那个bug可以让你难受也可以让你感动,真是五味陈杂,这样也不错。还有就是给母亲过生日时的配乐,悬疑感太重,有点破坏了平衡,虽然是为了渲染这段的结局,但是还是觉得太突兀。
《衍生玛约莉》影评(四):《衍生玛约莉》:我死了,让ta来爱你
未来的某一天,我死了。
但是,我爱的人还活着。
他痛苦、他想念。可是,我再也无法回到人间,我无法安慰他,无法再像以前一样陪着他。
如果,有一个人,像我一样,替我爱他就好了。
这部《衍生玛约莉》,讲述了这样的未来科技,几个生者用科技怀念逝者,故事带着曾经的遗憾,想要努力挽回。
当我死了,让ta来爱你吧!
《衍生玛约莉》
Marjorie Prime
86岁的玛约莉行将就木,她的记忆力正在衰退。
这天,一位与她逝去丈夫极为相像的男子来到她身边,与她聊天。
这是一种叫做“prime 衍生”的技术,通过聊天、对话,构建出一个你想要的人。
而ta的特性就是:你说得越多,ta吸收得越多,ta就越像你记忆中的人。
在影片中,记忆力衰退的玛约莉通过和衍生沃特对话,越来越了解曾经的自己以及自己爱的沃特。
当然,玛约莉是清楚的。
她知道,这个只是衍生沃特。
和玛约莉一起生活的还有她的女儿黛丝,女婿乔恩。他们一起帮助玛约莉制作更像沃特的衍生沃特。
玛约莉和衍生沃特通过聊天,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甚至让她重新有了气色。
然而病痛还是将她带走了。
但是,黛丝对母亲仍有留恋,她也选择去制作了衍生。
同样地,先通过聊天,将这个衍生玛约莉变得更像她的母亲。
然后再通过这种方式的对话聊天,怀念玛约莉。
随着对话和时间的推移,黛丝开始表现出那些未曾与母亲说过的话。
玛约莉和沃特,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孩子,达米安。
但由于达米安自杀去世,玛约莉对黛丝的爱,就失去了一大半。
然而,这些话,黛丝并没有和玛约莉说过。
黛丝因为对母亲仍有留恋,仍想要得到常人都拥有的母爱。
所以,她才制作了衍生玛约莉。
但是,饱受儿时痛苦至今的黛丝,选择了自杀。
作为两场衍生见证人的乔恩,为自己制作了黛丝的衍生。
明知道这不是真的,但他仍然这样做了。
以往,乔恩都是那个制作衍生,让衍生提前了解人类的那个人。
但如今,他制作了黛丝,他拿着自己写下的关于黛丝的一切,让这个衍生黛丝更像黛丝。
整部影片几乎都是在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剧情。
并且大多场景也都是设计在房间,用正反打交替进行。
三段制作衍生的情节,非常相似,成本极低。
但影片就是根据这些对话,展现人类与人类之间,在世的时候没说过的话,死后通过高科技产品,慢慢沟通、了解、道别。
按照一部电影的标准来说,影片的故事性很差,随处可见的都是影片中展现出来的舞台感、戏剧感。
通篇接连不断的台词,以及prime衍生毫无情感的台词,这种形式的作品,更适用于舞台上,因为舞台能够把情感的表达放大。
全片是由四个主角加一个保姆构成,还有几处不多的室外镜头,反而显得多余。因为故事的原因,因为对话漫长且枯燥。
所以,观看这部影片需要极强的耐心。
影片改编自获2014年普利策奖提名的同名戏剧,相比起其他戏剧改编的电影,本片的故事太过于局限性,无法扩展延伸其内容。
“戏剧”衍生成为“电影”,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戏剧”的死灰复燃。
同样的,都是用技术手段,让我们看到曾经的美好。
科技发展迅速,美好的事物值得保留下来。
在英剧黑镜第三季第四集 《圣朱尼佩罗》有过类似的情景,圣朱尼佩罗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城市,而是医疗系统的最新意识存储再生技术,人们可以自愿选择死后是否将意识驻留在圣朱尼佩罗。
因为在现实世界的不愉快,或是对自身的老去感到痛苦,大多数人都愿意留在这座城市。
在这里,他们永远年轻,永远都可以无忧无虑寻找快乐。
人们因为科技,所以更想要曾经得不到的快乐。
但是,是否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人们变得不珍惜现在了呢?
回到这部《衍生玛约莉》。
影片中三次衍生死去的人,都是因为什么?
第一次,衍生沃特,玛约莉因为挽救衰退的记忆,她怀念意气风发的沃特。
第二次,衍生玛约莉,黛丝因为多年来缺乏母爱,但是她未珍惜与母亲共度的时光,玛约莉死后,黛丝才想要与玛约莉真正地谈心。
第三次,衍生黛丝,乔恩与黛丝的爱情很美好,但是黛丝选择自杀,乔恩仍有遗憾,如果那时,我能把你救下来多好!
每一次衍生,都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存有遗憾。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或许就可以……
科技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但也因为科技,明明他就在你眼前,你却没能珍惜,因为你总觉得,我好像还有机会。
衍生能够带给人们的是什么?
取之不尽的时间,以及记忆堆叠起来的陌生情感。
但是人们却想要靠着仅有的相似和相同的模样去怀念一个人。
影片的结尾,三个衍生一起聊天。
他们聊起了人类用记忆给他们构造出的自己,谈起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故事。
即便是谈及悲痛之事,他们也毫无情感的波动。
机器不是人类,无法拥有其情感。即便是能够给予爱和陪伴,那也只是程序制造出来的,并非内心所想。
这部没有陷进高科技AI vs人类的套路,但在结尾还是给了我们一击。
三个衍生做到了彼此坦诚,但是人类却不能放下自己的隔阂,面对自己的亲人。
他们的对话基于人类灌输的记忆,但人类的记忆却在漫长的时光里不断淡忘。
他们能够永生,彼此之间能够做到永恒的沟通,但人类却在为数不多的时日里选择放弃。
人类何尝不想放下芥蒂,彼此真诚以待。
只是太多的顾虑使时间流逝,等到想起,却已来不及。
如果能够重来,人类会选择依靠科技吗?
虽然这是一场对未来科技的幻想,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
科技便利虽好,但与其寄托未来科技,不如珍惜现在,不要留有遗憾。
假如我死了,虽然ta会来替我爱你。
但不如,我们趁着我们仅有的时间,好好相爱。
【作者宋俣萱 文章首发于“巴塞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