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是一本由【德】尼采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霞》精选点评:
●62新教:一切取决于信仰,信仰必然产生行动。尼:行动最先也最重要64人越从小屈服习俗,攻击和防卫器官越退化,他也就越美。小雌猩猩-女性美85全部科学都是认识你自己100基使人绝望。帕想使每人绝望,失败后他更绝望100/133婆罗和基112基:上帝喜爱者,上帝责罚之。东方女人113性爱:自乐乐人140孩提时灌输价值观159苏:正确知识必带来正确行动169忘。梦215古代艺术核心爱男裸,从此出发感女美287平庸者多习惯和观点,高贵者无293女不美更聪明308基:天真绕地狱通天堂319幸福非赞成或反对的论据319仇女性者338病态:老、丑、悲观判断过早来临。互因果339恐惧者易杀人356教育病:无教人忍受孤独357玻璃窗苍蝇367灵魂慢性病长期疗法378生命闲暇+思想激情422知识带来喜悦
●酌情酌量
●还需要时间。。。
●尼采:一切长期存在的事物,在其存在过在过程中都变得理性化了。
●5星并不代表我力荐,而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并在此时通过此书我明白了很多,但没有结束,应该说我只是开始明白了一些东西.唯有不断的认识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寻觅优美而不是处处不满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强健的强力人,真正的幸福不在道德中,而在知识里.
●434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风景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预备的。
●格言似的作品,强烈推荐!
●我家男神好犀利2333333
●格言集。
●直接跳过他吐槽基督教的部分..
《朝霞》读后感(一):看不懂啊看不懂
神之于尼采,是个性神,野蛮自愎且残忍
尼采反对拉斐尔将人分为三等:无望的痛苦者,混乱的梦想家与超世间的迷狂者。
道德意识与因果联系(科学的)意识的此消彼长,习俗的没落,视结果为追加也是习俗的力量
思想之人的起源—人类蒙昧时代均有悲观的思想,并按悲观看法实现。但力量衰退及疲倦时,通过言语及思想表达悲观,恶意的判断。后来将单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动变为长期行动的人,既被大家唾弃(乏于行动),但又被大家敬重(迷信,怕未知的权利手段)。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不害怕它,就在多大程度上唾弃它。
我们完全非理性之处—对于我们认为错误的判断和已经放弃的说法,却仍然根据它们作出结论—此乃我们的情感使然。
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我们这样做就叫做虚伪、怯懦和懒惰!那么,虚伪、怯懦和懒惰是道德之前提吗?
最原始的道德判断:从自身利益判断。把自我当作善的化身,善恶取决于我们的反应,隐藏了最狂妄自大的思想,即某人与我们的随机性的关系就是他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性质。
关于自控—不给冲动满足机会,给冲动植入规则,将冲动与某种痛苦观念联系而使其令人厌倦与反感,力量的分散与转移,强化至厌倦,全面削弱与消耗是对抗冲动的大方法。
而冲动的存在即表明另一种冲动竞争作用,是理智压抑冲动的作用,是一场战争已经在即而我们的心灵不得不加入其中一方。
《朝霞》读后感(二):每个句子都是一篇博士论文
【1】尼采是一位天才的格言警句作家,他不仅写不了学术专著,甚至也写不了我们一般认为的文章或学术论文。他说过:他要用一个句子表达出别人用一部书表达出来的思想。他只写句子,但每个句子下面都有一座火山,每个句子都是一种思想的极度冲击,每个句子都是一篇哲学博士论文。
【2】充斥著晦澀概念的《精神現象學》不過是黑格爾三十來歲時用來作秀的理論;而最偉大的知識份子和社會研究者馬克思,就是靠讀報紙經濟報導,來寫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語法的。
尼采则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俄狄浦斯,将整个西方哲学的地基连根掘起,福柯绍继尼采“求知之志”,将西方理性思想的根基彻底颠覆;德里达这个极尽解构颠覆之能事的“刺儿头”理论家无非也是尼采并不的遥远的流风余韵(顺带一句:想讀胡塞爾、海德格爾、本雅明、列維納而不同時讀德里達對他們的“讀”,這是很不明智很不道德的:德里達就是這麼個強大的“搜索引擎”)。
【3】《朝霞》中的尼采既是一位天才的语文学家、心理学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Widerspricht der gute Historiker im Grund nicht fortwahrend?(悖谬不正是好的历史学家所擅长之事么?)
第十四节:Bedeutung des Wahnsins in der Geschichte der Moralitat(癫狂在道德历史上的意义):“allen jenen uberlegen Menschen,welche es unwiderstehlich dahin zog,das Joch irgend einer Sittlichkeit zu brechen und neue Gesetze zu geben,blieb, wenn sie nicht wirklich wahnsinnig waren ,Nichts ubrig, als sich wahnsinnig zu machen oder zu stellen(一切生来不能忍受某种道德枷锁或注定创造新律法者,若尚未真疯,除了让自己变疯或装疯之外,别无他法)---神圣的疯癫:“我们最大的善来自一种疯狂。”(柏拉图《斐德若》)
【4】尼采以赫拉克利特之文体在本源之意义上作诗,处于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交界处,他在那里试验着他的自我创造。“遗腹子---比如我---与合时宜者相较,被较糟糕地理解,但受到较好地倾听。严格说:我们将永远不被理解---我们的‘权威’由此而来”。尼采深知自己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过于超前,领先于时代。 而即便当今名扬天下,他又被多少人所真正理解呢?
【5】ich stieg in der Tiefe,ich bohrte in den Grund(我下降到大地深处掘到事物的根基) ,ich begann ein altes Vertrauen zu untersuchenund anzugraben(开始调查和发掘一种古老的坚信), 是的,掏空欧洲思想两千年来的的基础。这令人想到了福柯的《词与物》:开篇两节预示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之风格----揭开善恶基础的深渊,动摇道德的支配权,摧毁对道德的坚信(Vertrauen zur Moral)。
【6】Es ist wahr:wir lieben das Leben,nicht,weil wir ans Leben,sondern weil wir ans Lieben gewohnt sind.(我们热爱生命:不是因为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热爱。)如荷尔德林笔下的恩培多克勒----在价值虚无的深渊之中担当荒诞与悲凉,顽强地与时代作着斗争,直至最终疯狂。“一个人超越于他的时代并反抗这个时代的全部文化----能否成功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能。”“一切不能杀死我的,令我更加坚强。”
【7】18节:freiwillige Leiden ---回想Fursprecher des Lebens/ Leidens/Kreises;生命—痛苦---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之辩护者
《vom Wege des Schaffenden》:Seiben Teufeln(七个魔鬼)Ketzer wirst du dir selber sein und Hexe und Wahrsager und Narr und Zweifler und Unheiliger und Bosewicht.
chaffen will der Liebende, weil er verachtet.Was weiss Der von Liebe ,der nicht gerade verachten was er liebte!爱者要创造,因为他蔑视:人若不恰好蔑视其所爱,又怎能懂得爱?
【8】錢鐘書对羅素曾如此评价:Dionysus式的性情,Apollo式的學問(借用尼采《悲劇的產生》中的分別)。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首次提出希臘世界中以日神為象徵的造型藝術、詩歌創作和以酒神為象徵的音樂間存在著極大的對立。他把前者想像為“夢”,把後者想像為“醉”。他正是從這種對立中思考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狀態和功用。在此後的著作中,這兩種意象一再出現,但在內涵上卻有所變化。海德格爾認為,尼采把希臘文化中的此種對立命名為“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的對立,在德國文化史中有蹤跡可尋。除了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推崇為“最淵博的希臘文化行家”的雅各•布克哈特探討過這種對立之外,德國詩人荷爾德林也早就認識和理解了這種對立:“荷爾德林把希臘人本質中的‘神聖激情’與‘西方的表現才能的莊嚴清醒’相互對立起來”。海德格爾從而斷言:“狄奧尼索斯精神與阿波羅精神的衝突、神聖的激情與清醒的表現的衝突,乃是德國人的歷史使命的一個隱蔽的風格定律。”他還注意到,在《悲劇的誕生》中,阿波羅精神只是“夢幻”,狄奧尼索斯精神只是“陶醉”。而在尼采瘋狂前一年寫就的《偶像的黃昏》中,阿波羅精神和狄奧尼索斯精神已被表述為“陶醉”的兩種方式。尼采就這一對立所作的思考,從起步到終點發生了變化。
【9】Wer auf den hochsten Bergen steigt,der lacht uber alle Trauer-Spiele und Trauer-Ernste.[攀登至最高峰者,將嘲笑一切戲謔或嚴肅的悲劇。]“有的人死后才出生---我的时代还未到来"。
《朝霞》读后感(三):尼采《朝霞: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Daybreak:thoughts on the prejudice of morality,1881)》小摘要
【按语:《朝霞:关于道德偏见的思考(Daybreak: thoughts on the prejudice of morality,1881)》中有强烈的启蒙旨趣,这是尼采中期作品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在“前言”中,尼采论断说道德是比逻辑更根本更深刻的东西,(在加上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摧毁),其反形而上学品质清晰可见。
在这部格言风格的作品中,尼采致力于拆毁道德的理性根基,将道德还原为动物性的生存本能、认为道德判断最初与利弊有关、认为卓越是对支配欲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尼采攻击说:基督教对灵魂和罪的强调具有毁灭性的恶果,这需要科学来纠正。尼采最严厉地批评了德国浪漫的唯心论传统;论述中逐渐突出了权力感(sense of power)的重要位置,不过尼采蔑视了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因此他的权力是一个更深邃的或更形而上学的一个概念,政治经济权力只是其某个表现而已。
阅读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田立年译本,对参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Hollingdale译本。未有通读。】
“Putz版编者说明”
推动Nietzsche追踪各种传统价值的可疑起源的动机是“某种不能止息的知识良心的命令,出于对于任何不再值得给予承认的东西的否定意志的命令。”【尼采:《朝霞》,田立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09页,下同】在Nietzsche这里,“在对知识的意志中,意愿和认识之间的分裂被扬弃了。”【09】“与将个人置于其绝对特权不允许任何人分辩的禁令之下的原始习俗相比,道德(基督教的、现代的等等道德)似乎仅仅只是对个人自己之杰出(Auszeichnung) 的特殊意识。”【13】 “尼采在《朝霞》中已经开始将支配性的道德(如朴素和谦卑的美德理想)揭露为对于拟态的动物性的需要,精制的残酷和超越同伴的工具。”【13】尼采的三个阶段:追随叔本华和瓦格纳,反对理论人(《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沉思》);启蒙意义上的怀疑者(《人性的、太人性的》,直到《扎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和价值的重估(《如是说》到《权力意志》)。
“前言”
尼采说,“我下降到大地的深处,掘进到事物的根基,开始调查和发掘一种古老的坚信(Vertrauen)…我开始拆毁我们对道德的坚信。”【30】善与恶迄今未曾得到充分思考,因为“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学家都是在道德的驱使下工作的;他们表面上追求‘确定性’、‘真理’,实际上只追求‘宏伟的道德大厦’。”【33-4】“面对自然和历史,面对自然和历史的全然非道德性,康德像每一个真正的德国传人一样,是悲观者;他信仰道德,不是因为自然和历史证明道德,而是因为他决心置自然和历史的一再反驳于度外。”【36】
ietzsche以为道德比逻辑更深刻更关键,“逻辑判断并不是我们可以加以怀疑的最后界限。逻辑判断的有效性与我们对于理性的坚信密不可分,而我们对于理性的坚信,作为坚信,乃是一种道德现象。”【38】“本书把悲观主义扩展到道德领域,如果本书甚至超越道德坚信而走到它的彼岸。”【38】Nietzsche说自己仍基于良知的动机,但“与现在的每一种信仰和基督信仰为敌。”【38】告别欧洲女人主义。道德的自我扬弃(the self-sublimation of morality)。
卷1 【道德的起源是动物求存的本能;而基督教对灵、罪的发明有毁灭性的恶果,需要科学去纠正】
事后理性化淹没了非理性起源,学者的偏见认为当下拥有更好的视角,“人也赋予一切存在物以一种道德联系,给世界加上某种伦理含义。”【44】习俗道德就是遵循传统或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因为他在一切事情上都自己做主而不肯依赖传统。”【47】“谁想超越习俗,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去成为立法者、巫医和某种半神之人。”【48】Nietzsche说道德正在经历衰落。必须清除惩罚(punishment)的观念:“有一件工作等着你们:清除蔓延整个世界的惩罚观念!没有比这更有害的杂草了!”【52】惩罚是对痛苦的安慰法而已。【55】而“(习俗)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60】
传统认为“从信仰必然产生行动,”但Nietzsche以为行动更重要,这听起来有点马克思的色彩,“行动,既是最先发生的也是终极重要的!这也就是说,做,做,做!(Ubung , Ubung, Ubung) 有关"信仰"( Glaube) 就会尾随而来。”【62】道德类似于动物的求生秩序,“总之,一切我们所谓的苏格拉底美德,其起源都是动物性的,都是促使我们寻找食物和躲避敌人的同一种本能的产物。”【67】
攻击基督教了:“基督教给这些美德表演者的演出划上了句号:为此它发明了罪的令人恶心的铺陈和炫耀,它给世界带来了全一种虚假的负罪状态。”【69】“在习俗道德的驱使下,人们先是蔑视原因,然后蔑视结果,最后蔑视现实,同时用他们所有更高的情感(敬畏、崇高、骄傲、感激、爱等情感)编织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也就是所谓更高的世界。”【73】情感来自判断而不是相反。【74】纯精神的教导会摧毁肉体,导致神经衰弱。【78】思想有卑贱的起源:行动的人感到虚弱时才反思。【81】“在他们看来,只有迷醉(Rausch) 才是真正的生活和真实的自我,其余的一切,无论其为精神的、道德的、宗教的还是艺术的,都只不过是达到迷醉状态所要克服的障碍。这些热烈的饮者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罪恶,因为他们是不倦的杂草播种者。”【88】“基督教希望通过指出一条它心目中的更近的完善之路卸掉日常道德实践的重担。”【95】第一个基督徒是保罗,Nietzsche对之猛烈攻击。“这使保罗的迷狂达到顶点,同时也使他的灵魂的放肆达到顶点:由于与基督成为一体的观念,一切羞耻、谦卑和节制都从他身上消失了,他那无法控制的权力欲化为上帝荣光中一种先觉的神圣欢欣。——这就是第一个基督徒,基督教的创造者!”【105】
“不幸与罪过不是一回事——基督教却把前者当作称量后者的砝码。”【117】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是不可接受的,“如果认为凡我的生存所必须者,就必须实际在那里存在,这是多么狂妄的理由!”【127】“所有宗教都表明,它们的兴起有赖于人类早期的、未成熟的心智一一它们全都惊人地忽视讲真话的责任。”【129,颇有启蒙色彩】
现在基督教只剩下一种温和的道德主义了。【130】
卷2 【道德判断最初与利弊有关;道德判断并非以真理为基础。追求卓越本质上是追求Power和控制。语言不是边界,理性起源于非理性的偶然。这里是实证主义的启蒙主义色彩】
“人们屈服于道德,…本身并无道德可言。”【135】而道德在变迁。Nietzsche似乎认为,“虚伪、怯懦和懒惰是道德之前提。”【136】最初的道德判断源自厉害关系,“所有道德的来源不都是下述丑恶的私见吗? "伤害我者就是恶(本身有害) ;益于我者就是善(本身有益有利) 。”【137】
ietzsche否认道德判断以真理为基础。“它们(道德判断)确实是行动的动机,但却是这样一种动机,它作为所有道德判断的基础,通过错误把人们推向了他们的道德行动。”【138】人们为童年的观念所播弄。“我的权利是我的权力的一部分。”【149】“追求出众就是追求控制他人,无论其为非常间接的控制,还是感觉上的,或竟是梦想的。”【151】
ietzsche不以为语言是存在的边界,因为很多东西是语言没有注意到的,“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语言的边境也就是人的存在的边境。愤怒,仇恨,爱,同情,渴望,认识,愉快,痛苦,——全是一些极端状态之名称:不那么激烈的中间状态,更不用说永远不停运动的低级状态,则落在我们注意范围之外,但正是这些中间和低级状态织就我们性格和命运的经纬。”【157】“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向实在世界的秘道、捷径和小路!我们居于我们自己的网上。”【161】“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不是同样也只是建立在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生理过程、基础上的想象和幻象?”【164】理性源自非理性。
ietzsche以为:“也许只有一个世界是存在的,也许既不存在什么意志也不存在什么目的,它们全都是一些我们幻想出来的玩意。”【175】基督教衰落后留下了爱,“人们越是从宗教教条中解放出来,他们就越信仰人类之爱,仿佛把这种信仰当作其解脱的一个辩护。”【177】如密尔和叔本华的同情的道德(morality of pity)。但这样只是在消灭个人。【178】同情是一种缺陷,而“快乐,无论什么样的快乐,都给我们带来了空气、阳光和行动的自由。”【185】:“如诗如画的道德…它是道德的准蒙昧状态,我们千万不要被它的美迷惑,认它为道德的更高阶段。”【188】
卷3【主张正面的强有力的道德和行为风格;对政治和经济的蔑视有助于对Nietzsche的power概念的广义理解。最严厉地批评了德国文化中的唯心论传统】
“不足道的越轨行动却更有价值。”【198】现代人缺乏大胆冒险行动,“我们已经没
有能力像古人那样相信一种注定属于我们的未来了。”【200】Nietzsche爱修昔底德胜过柏拉图,“在这位人类描述者的身上,那对于世界最公正无私的知识的文化开出了最后的美丽花朵。”【211】希腊的艺术核心是对男性裸体美的热爱,女性美是衍生的。【214】赞美工作会淹没人。“孕育的深刻沉默绝不会降临你们的头上!”【221】
ietzsche表达了对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不屑,“以最有天才的人物处理政治与经济事务,是非常不值得的。”【221,这有助于消除对尼采的power的狭义理解】“这都是些低级的、平庸的、无论如何也不是不可或缺的目标。”【222】
最严厉地批评了德国唯心论,“首先,是他们那不顾一切显得道德激动的愿望;其次,是他们对优美、空洞的各种抽象的爱好,以及美化一切事物(道德、热情、时代、习俗)的愿望,这种愿望起源于一种庸俗和恶劣的趣味,却吹嘘自己是希腊的后裔。这是一种温柔的、善良的、楚楚动人的唯心主义。”【228】虽然诱骗了外国人,“他们心里最清楚,他们并没有进入天堂,而只是走进了-团云!”【229】尼采反对古典教育,主张科学。德国思想是反启蒙的,“从整体趋势上说,德国思想是对启蒙运动以及被简单地误认为启蒙运动后果的社会革命的反动。”【241】
“在罪犯与精神病患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246】“!让"罪"(Sünde) 这一观念见鬼去吧!让"罚"( Strafe) 这一观念也跟着见鬼去吧!”【247】追逐金钱也是权力欲的表现。“在对金钱的这种急躁和热爱中,我们看到权力欲重新燃烧了;在过去,使这权力欲熊熊燃烧的是人对自己拥有真理的信仰。”【251】以色列人受过苦难的训练,很强悍。
卷4【更多更短的格言,还是抨击道德,并指出了权力感的重要位置和现实性】
“不存在什么本身善、美、崇高、恶的东西,而是有种种心境,处在这些心境之中,我们便把上述词汇加到我们身内身外的事物上。”【262】梦想不死很无耻;独立性是支配欲的退让形式。【277】“在善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努力显得善良的伪装贡献最大:哪里存在强大的权力,哪里人们就会把这种伪装看作一种责任。”【280】“不是需要,不是欲望,而是对权力的爱好,才真是人生的恶魔(Not necessity, not desire- no, the love of power is the demon of men)。”【285】适应环境的高贵就是希腊人的理想,奥德修斯的榜样。【302】
卷5【前述主题较为泛泛的格言论述。哲学是一种养生的本能;Nietzsche的正在被烧掉的写作具有曙光的性质。】
“真理…只是为亚里士多德那样既拥有力量又不毁坏的、欢乐而又和平的灵魂存在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灵魂才会寻求真理。旁的人,无论他们对其心智和自由多么自豪,并不寻求真理,而只寻求治疗药物。”【345,强者多优越】“通过他们的各种道德队人已经变成-种痛苦的生物。”【345】
“现在我们已经听到一种反对哲学的声音,这声音呼喊道:"回到科学!回到科学的自然和自然性!"一-也许,这声音正揭开一个时代,对这个时代来说,科学"野蛮、丑陋"之处正是其最美所在。”【348】 “今为止,人类所有的伟大热情不都是对于一个无所有(Nichts) 的热情?人类所有的庄重不都是关于一个无所有的庄重?”【374】老人喜欢自我圣化。【408-411】
ietzsche似乎暗示了积极的路径,“这是一种完美的自私:不停地看管和照顾我们的灵魂之树,保持它的安静,以使它最终结出幸福的果实!”【425】“也许哲学说穿了不过是个人的一种养生的本能?”【426】
最后Nietzsche说自己写的东西或许正在被烧掉,然而,“这是一个好兆头,它具有朝霞的某些性质。”【434】
江绪林 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朝霞》读后感(四):重估
尼采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对后世哲学,文学,心理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思想可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表现为追随叔本华和瓦格纳针对天才的德国精神的贫瘠化。第二阶段其思想有了一个转向,表现为一个启蒙运动意义上的怀疑者,心理学者和分析者。第三阶段则是第二阶段的成熟期,对“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等学说有了完整的论述。
《朝霞》一书属于尼采第二阶段的著作。在著作中,尼采主要对于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初步的描述了“权力意志”以及重估一切价值。但由于本书内容庞杂,难以进行彻底的整理,本文就对其主要问题,关于道德宗教以及重估一切价值进行简要的概述。
道德与宗教
习俗与道德
当我们以一个站在历史高处的视角回望人类走过的这一段历程,千百年来,让人类社会可以“正常运转”,可以向着“最终目的”前进的最大保障,便是道德。
于是我们会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对于最初的人类来说,道德是什么?道德在最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道德是如何形成的?
在他们眼中,道德即是对于上帝的启示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习俗的彻底服从。道德完完全全守着传统习俗的规定。而这些习俗不是别的,它是一种禁忌,一种超越对错,一种无条件的存在,它神圣不可侵犯。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意思是说,任何对于习俗的证明合理或是证明不合理,都是对习俗本身的贬低,是不被允许的。你根本没有资格去评论习俗,你所要做的一切只是遵守。
那么显然,与“遵守”相反的“自由”即是不道德。因为追求自由的人希望自己做主而不肯依赖传统“所有原始状态的人类都把‘恶’与‘特出’‘自由’‘任意’‘非常’‘不经见’‘不可测’等当作一回事”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并非传统习俗的原因,而另有动机,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习俗仅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人们之所以听命于它,不是因为它的命令对我们有好处,而是因为他命令。”
那么也就因此可以知道,最道德的人即是最遵守习俗的人。这种遵守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对于习俗最经常服从,其二,是为了服从道德而做出最大牺牲的人。特别的是,在越不可思议的道德面前,或是越艰难的时候对道德的遵守越显示出了你的道德。“自我克服所以必要,不是因为它可以给个体带来有益的结果,而是因为只有这样,习俗和传统才能不顾个人的一切愿望和利益而形成支配:牺牲个人---这就是习俗伦理的无情命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要遵守习俗,并不是因为遵守会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而习俗的目的也不完全是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好,而仅仅是因为它就是命令,不可违抗。
我们不禁想到房龙那本著名的书,《宽容》中开头的那个小故事。一个部落的年轻人违反了禁忌,跑出山谷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到了一片更加好的地方生活。他回来了,但是他被处死了。直到那个部落因为天灾,在原来的聚集地实在住不下去了,他们才想到了那个年轻人,他们按照年轻人当年留下的印记去寻找那片土地,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了那片土地之上。但那个年轻人,他们的探路者,却早已连尸骨都不在了。而,即便在那最艰苦的时刻,作为习俗的捍卫者,那个部落的领袖,还依然固守着禁忌,禁止众人走出山谷。而在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中,这样的事件又那曾断绝过,即使到了今天。
到这里,我们大概的描述了习俗道德对于人类的展现形式或者说道德在人类当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甚至显示出了无理与对人类的伤害。那么我们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服从这种命令?如果说个体服从是因为群体的逼迫,那么为什么群体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服从,并要求别人也服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形成习俗。
上面提到,习俗的产生是由于上帝的启示和祖先的遗训,但这只回答了出处,并未回答因何而出,也未回答我们为什么会遵守。对于这个问题尼采给出了直接的回答 “……所有这些上流社会所要求的做法,作为原始形式的社会道德普遍存在,甚至见于低级动物的世界,而正是在这些低级动物身上,我们才看清这许多可爱措施背后的真实目的:逃避敌人和帮助捕食” 。而作为自认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也正是通过如此的方法,为了群体的种族延续,或是将自己隐藏在社会中,而适应社会以至于让我们更好的生存。所有属于苏格拉底美德,正义,节制,勇敢,都同样在动物身上有所体现。而我们与动物之间的不同,仅仅是我们对于食物的种类要求更多,对于有害,有意,朋友,敌人的区分更加细致,但是目的与动物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道德最初的根源是出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为了让自己和群体生存下去。
那么这么一个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生活,为了种族延续的手段。为何最后会演变成如此霸道甚至是无理命令呢?当我们回想古人生活环境的时候不难想到,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我们无法解释大自然中很多现象,如干旱,洪涝,个人的疾病等。而每个人的求生本能又要求我们能够生存下去。于是这些问题是无法预测的,会给我们生命带来危害,同时又是无法解决的,天真的原始人,就只能诉诸于一些超自然的原因,当族长或是立法者因为某些事情“顿悟了”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的时候,这种习俗就自然的形成。例如:祭天,祈雨等。同时为了安全起见,还要设置一些匪夷所思的习俗,由此来让人遵守以证明其遵守习俗的忠诚。“这些规定非常苛刻和几乎完全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不断提醒着人,习俗无处不在,需要持续不断的加以服从。”
在这里,我认为尼采的结论稍稍有些偏颇,他只说出了无理习俗产生的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例如:我没有穿鞋去打猎,收获很大。而穿鞋去打猎很长时间都没有收获。古人的思考,甚至今人也一样会得出类似的结论:穿鞋不易于打猎。也就是说,某些结论,有可能真的是因为多次偶然的发生了两件时间前后的事情,而我们很自然的认为这两件事情是有因果关系的。而当时间流逝,我们忘记了最初这条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因而他才显得这么苛刻和没有意义。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一种现象。由于地域气候等原因不同,每个种族都会形成某些习俗,而这些习俗中当然有些是对于人类生存有意的,而有些,不可否认的,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群体中每个人为了自我的保存,就会严格的要求别人也都按照如此的方式行事。而为了不出现任何意外,必须任何人都遵守任何一条习俗(因为某个人不遵守就意味着生命受到危害),群体中每一个规范都被上升必须为之的地步。也因为如此,我们不允许任何人触碰这些规范,因为触碰它所带来的成本过大,我们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习俗会变成一种禁忌。从最初的为了群体生存,到后来的为了使得人们甘心情愿的遵守那些规范。习俗的目的已经由为了人而变成了为了习俗本身。不仅道德的目的变了,立法者的目的也变了。他会发现习俗和禁忌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和管理。
而这种变化必然的让人对于道德的服从的动机产生了变化。“人们屈服于道德,正如屈服于一位君王,或因奴性,或因虚荣,或因自私,或因退让,或竟是热昏,无思想,绝望,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至此道德就完全变成了一种表演!首先展示给自己看,然后变成了和每一个人的竞赛,进而又演化成了一种复仇!“我们希望刺痛另一个人,使他感到嫉妒、虚弱和沮丧;” 。道德,竟然是通过这种刺痛以显示出我们的胜利。“一种预期的欢乐使他在成为伟大之前绝不会罢手不干,他仿佛看到他的那些猎物羡慕的神情” 。我们不断的演示我们的美德,以战胜别人。
由此,道德已经演变成一种遵守的形式。而我们上面说过,对于道德的最大服从即是最经常服从以及做出最大牺牲。我们的最大牺牲莫过于对自己的残忍。因此自愿受苦,以表现出的我对道德的绝对服从,便成了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其中包含的逻辑是“……他们因为我们的痛苦使他们欢愉和高兴而赐恩:在这种对于我们的残忍中,神享受最高程度的权利感的满足。”
不过对于自我的残忍,尼采有一点并未提及。因为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闲暇与享乐确实会造成生存的危机,而努力劳作便会带来收益。努力劳作意味着痛苦。于是按照古人简单的逻辑,很自然的将努力劳作的痛苦等同于任何痛苦。认为痛苦才是获得收的成本,而最高意义上的痛苦,莫过于自残。希望以此来换来其他方面的收益。
当然,这种表演直到基督教的出现“给这些美德表演者的表演画上了句号:为此它发明了罪的令人恶心的铺陈和炫耀,它给世界带来了一种虚假的负罪状态。” 。
那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基督教
宗教,实际上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虚构出了另一个世界。之后讲虚构出来的世界颠倒成为“绝对真实”的世界。并将自己的意愿加到那个绝对真实的世界中来指导现实的世界,以此来判断善恶好坏是非等。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实际上是对于习俗道德的系统化和神圣化。
并且,更甚的是基督教将不幸当作称量罪过的砝码。“在古人那里,简单的、真正的和无罪的不幸是存在的;” 基督教却将不幸与最建立了“充分的联系”。“我们看到一种巨大不幸,在这巨大不幸后面必隐藏着已严重的、同样严重的罪过,虽然我们不能清楚看到这一罪过!如果你这不幸的人感觉不到这一点,那是因为你的心灵已经变得冥顽------看吧,更大的灾祸还会降临到你!” 。基督教让所有惩罚变成了罪有应得!使得受苦者不仅因为罚而痛苦,并且因为对这种痛苦的想象而受苦,让他觉得他的不幸是因为自己道德上有罪。“通过在大地的每个角落都竖起十字架和将大地说成‘好人受磨难至死’之地,基督教已经将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所在” 。
基督教的这种更加深化的道德观念,使得人的精神再次变形。由于罚被解释成为了对罪的解脱。每当人们感到不幸的时候,人们就会感觉自己在赎罪,在从某种罪中解脱出来。人们认识到这点之后,便由此获得了满足感。
当人们已经如此臣服于宗教之时,当我们遵守了每一条规定之后依然无法获得幸福的时候,“我们便只剩下一条虔诚和恐惧之路:‘执行过程中有什么东西被忽视了’。” 甚至会说“我们原本不可能真正受令;我们彻头彻尾是虚弱的和有罪的,……道德命令和道德报偿是为比我们更好的存在准备的。”
难以打破的道德
“既然没有灵魂不死,就没有道德,一切都可以做。”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借着伊万之口表达出来的一样。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后果是可怕的。但尼采比陀翁走的更远更彻底“……如果认为凡是我的生存所必须者,就必须实际在那里存在,这是多么狂妄的理由!” 。他认为就像是蚂蚁在它“尘世生活”结束时与神永远攀不上关系一样,人类也有着同样的结局。一切对于神的东西,都是“人性太人性”。因此我们要清除这个世界的惩罚观念。
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保存和进步,但尼采对道德发出了最彻底的质疑“假设我们以人类‘最大幸福’作为道德保存的什么和道德进步的哪里:那么这里所谓最大幸福究竟是指人类个体可以逐渐达到的幸福的最高程度呢?还是值所有人最终可以获得的------必然无法计算的------平均幸福呢?而且,为什么非要通过道德来实现这一目的呢?”我们最后站的地方说不定比开始还要更低。
我们无法忍受某种枷锁和注定的条例来束缚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但对于习俗的打破是困难的,第一,因为它的古老性和不可争辩性。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害怕打破它而带来的巨大成本。
第二,我们通过痛苦带来一种安慰,赎罪与上帝的沟通,让我们看到一个深刻的真理世界,使得自己超越于现实之上。
第三,道德规则难以证明其好坏。“因为道德规则的结果正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或可以加以解释的,或不确定的”。就像是某些土著民族相信“不要将骨头丢到火里或喂狗”,否则在狩猎时就会不走运。但是一个人在狩猎的时候总是会在某一件事情上不走运,因而通过结果的证明这种方式反驳这一规则就非常的困难,当惩罚者不是个人而是团体的时候更是如此。
由此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以及打破它的困难所在,它的存在也真的并未让我们生活过的更好,反而更像是“生活在别处”。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这就是人类2000多年来对于道德的认识,以及在那样的道德下我们的生活状态。正如尼采深刻的总结“绝大多数人,无论他们多么热衷于想象和谈论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却终身给不曾为其自我做过一件事:他们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在为他们的自我的幻象效劳,这种幻象形成于他们周围的人头脑中又被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他们全部生活在一团抽象和半抽象的流行意见的琢磨不定的迷雾中,像做梦一样评价和被评价着,一个人居住在另一个人的头脑中,这另一个人复又居住在其他什么人的头脑中:一个离奇的幽灵世界!” 。他们甚至我们都生活在别人所建立的“人”的概念之下,我们在这个概念中习惯、隐藏并生活着,我们从未建立真正的自我,没有人去探索这个真正的自我来与苍白的幻象相对抗。
我们的生活本身充满痛苦,未知和迷茫。我们想要解决这些痛苦,但解决痛苦的方式即:习俗,道德,宗教。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痛苦。这些手段虽然立竿见影,但他们所产生的东西却比疾病本身更加糟糕。
重估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基督教的信仰已经渐渐瓦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告诉发展之下,对于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还有谁真的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呢?人们进教堂,信宗教,祈祷,不过是为了寻求一种信仰,找到一个人生的目的。直到尼采直接的表达出了这一切: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这件事本身不要紧,重要的是上帝死了之后引起的后果。它意味着曾经以前的一切价值观都崩溃了。虽然我们曾经在上帝阴影下,道德下生活,但总比没有道德好。他至少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目标,一种一切善恶都会到他那里清算的地方。限制了某些现实生活的罪恶。现在上帝死了,我们便失去了这个意义。但是尼采却在这空前的颠覆面前看到了希望。
我们要战胜上帝死了之后他的影子,就是道德。就要对他进行深刻的批判。尼采对于道德的批判在于两点。“一曰否认人们所谓道德动机真正推动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说,认为他们只是一些言辞,目的是或拙或巧的人类欺骗(特别是自我欺骗),而且也许正是那些道德上最著名者精于此欺骗;二曰否认道德判断以真理为基础。” 。
错误的道德观念也可以引起正确的行为。就像尼采否认道德就像是否认炼金术一样,虽然炼金术可以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完成某些化学实验,旧道德观念下的很多不道德行为仍然需要反对,道德行为值得提倡,但是于过去所出自的根据不同。
正如上面所说,之前的人类导师都是企图建立一种绝对真实的理念世界,来指导和否定现实生活。而这种指导都是通过压制肉欲来完成。一方面,压制肉欲防止人类的享乐,另一方面,“要造成普遍的罪恶感,还有什么比把生命本能,自然冲动宣布为罪恶更好的办法呢?” 。因此也就让人的痛苦经常和必然的存在了。因此尼采要打破的就是这种道德。
当然,尼采并非是纵欲主义,他要的是“倾听肉体健康的声音”。而能做到这种重建价值的只有强者。
权力意志与主人道德
意志不是纯粹的欲望,叔本华混淆了这两者。
首先,意志是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他要不断的向上寻求自身的目的和意义。第二意志意味着支配,这意味着意志本身就是内在的强力。
而主人道德即是对于权力意志的实现。
在尼采的哲学中,有两种道德需要区分,一个是主人道德,一个是奴隶道德。首先,“主人”与“奴隶”并非两种等级身份。在“主人道德”中包括尼采所提倡的一切:生命本能,强力意志,独立的自我,真诚的生命态度,伟大的爱,创造精神!而奴隶道德包含了一起尼采所反对的懦弱,伪善……。
在尼采看来,生命力旺盛的人必然不可抑制的要独立探求人生,体验生命,形成独特的个性。“主人”是自我立法者,自己决定自己价值的能力。支配自己,也支配万物。“其中最美妙的是,在这种理想下,思想者完全没有对于上帝的恐惧,严格相信理性,与忏悔布道者分道扬镳。” 。相反,弱者缺乏承受痛苦的能力,对恐怖有着活跃的想象力。
然而,虽然奴隶道德渺小的令人发笑。但是这种渺小的道德一旦占据优势变也能而杀伟大。习俗的统治之下,任何新的东西,自由都会造成不安。而这种不安的制造者就会被视为恶的危险人物被杀死。然而历史就是被这些人所创造。人是一种实验,禁止实验就意味着丧失可能性。
当然,实验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因为懦弱而把自己隐藏在民众中便是虚伪。一个人必须真诚才能体验到全部人生的悲欢离合。正如尼采所说“你们经历过你们自己的历史吗?你们曾经和伟大的和渺小的傻子一起犯傻吗?你们经历过好人的幻想和苦难吗?最恶者的苦及独特的乐呢?如果你们曾经体验过过这一切,如果你们曾经做过这一切,那么请跟我谈论道德,否则闭嘴!”
只有做到了真诚才有可能重新创造新的价值。
尼采也反对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这是“末人”的时代。严格意义上讲,政治上他是最柏拉图主义者。以主人道德来规范奴隶道德。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朝霞》中尼采也并未给出可行的办法,甚至在他的论述中,能够看到他对看法的一些矛盾。既需要打破道德,又要重建道德。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尼采对于道德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健康,独立,进取的类型。他的理想是“一种近期可能的最高力度和人的类型的壮丽” 。只是具体该如何实现,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寻找。